国产片电影观众消费偏好的审美研究
2022-04-07雷亚明
雷亚明, 叶 勤
(福建师范大学 传播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电影艺术作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综合艺术形态,它的发展和生存状况从某种程度上直接映射着观众的心理需求,同时也与观众对影视作品接受和心理满足程度之间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影片的目标观众之间,可能由于受教育水平、社会职业地位、家庭经营能力等各种差异因素的影响,因而也表现出了目标观众对于影视作品审美和接受心态上的不同,随之形成了电影创作主题的内涵多样性,也就因此产生出了不同的影片类型,来满足不同观众的心灵需求和审美接受。
一、电影观众的接受心理
电影要想真正抓住观众,关键在于其如何调动情绪并解决观众的心灵需要。而现实需求则要使观者产生心理感受。在一般情形下,观众欣赏电影是出于获得娱乐、发泄压抑、满足好奇心等。下面将深入分析这种不同的内在接受心态。
(一)娱乐需求心理
电影作为人们生活在大众多媒体社会中的主要产品,其最主要的作用便是娱乐,但同时娱乐又是人们天生的基本心灵与情感需要,使得人们即使在复杂繁琐的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暂时安心地在电影院里观看影片。影片通过将电影中人物直观地向人展示,给予了广大观众心灵的愉悦和梦幻般的感受,同时电影的精神娱乐功用也已成为了人们在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心理调适功能,观众们既能够由此得到了心灵上的替代满足作用,也减少了在社会生存竞争激烈下产生的心理压力,同时还能够从中释怀压抑的情绪从而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满足感。在某种意义上,电影也须具有实际娱乐用途,否则就会被公司制造和市场商品化。不过,具备实际娱乐用途的胶卷也并不庸俗,这将会使影片创作者和制作者非常乐意尊重观众,从而影响观众,但同时,也无不因为使观众快乐而放弃了影片特有的美学魅力。
(二)宣泄需要心理
除了意识之外,人脑还有潜意识。那是欲望不遵守人生社会规范,通常不会被注意到。这些欲望常常隐藏在人脑中,受到社会道义、法律和规章的管理与约束。在实际社会生活中,观众欲望宣传的荒谬可能会给社会造成巨大的伤害,于是陷入现实的每个人都会感觉到对事实的抑郁症。在这个阶段,电影成为了观众追求的目标,而群众的感情需要和精神宣泄又在电影中得到实现,观众的心灵与感情也走向了自由愉悦的生活形式。
(三)探索欲望心理
认知心理学是指人们在产生内部动机、对未知事物加以研究的新领域中,通过对未知事物的探索所揭示出的人类心理学。总之,它是人们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动物和人共同的心理特征和生物表现,它也是人类顺应大自然,实现自己发展与提高的本能。人们热切地渴望知识。在媒体的社会环境中,这种知识表现为媒体信息。电影以图像的形式向观众传达信息,观众可以直观深入地了解电影的媒体信息。电影信息的魅力在于可以满足观众探索虚拟未知世界的愿望。带有艰难的探测过程和含混不清的语言的电影情节上,会在观众中引起质疑,观众在看电影的过程中会找到答案,想要追求真理的欲望很强烈。这些电影类型的创意想法利用了未知观众与观众调查满意度心理学的渴望之间的矛盾影响来吸引观众。
二、观众观影特征
电影拍完之后,它的价值只有被观众看了之后才能体现出来。在传统的观影过程中,观众是相对被动的一方,坐在屏幕前,看着故事一步步展开。他们是旁观者,不能干涉电影进程。但如前所述,电影的制作实际上是一种赋予观众权力的行为,因此电影发展到现在,观众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还可以参与叙事乃至电影结构,观看过程更加“个人化”,剧情高度“定制化”。
(一)不同圈层观众在观影中均可获得满足
在看电影的过程中,观众扮演着复杂而重要的角色,首先观众是感性的人。从结构主义的角度看,看电影的过程实际上是观众个人现有结构与电影制作者精心总结的“表意系统”之间的冲突与融合过程,因此,作为主题的每个观众都处于文化、社会、文化氛围、社会经验等的重要角色。人的精神结构必然会塑造人的性格,而这种结构又和每个人不同的个人经验、社会身份、文化素质、兴趣习惯等相结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人所共有的精神结构。电影是根据他们的个人经验和审美风格,由其创作者构建的表意系统。 因此,视听过程可以根据观众的个人现有结构视为电影的解体过程。观众从自己的角度诠释电影,丰富电影的意境,使电影不再具有原创作者赋予的内容和形式,而是进一步延伸。此外,观众也是反馈的人。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观众形成了对电影的心理认知,即对电影的认识或否定,这个个体的心理认知进一步收敛于群体认知,反映电影的艺术水平、市场潜力以及其他指标。例如,主要电影节、展览会的电影鉴赏和电影市场的兴起,都是关于电影质量的反馈。在这个反馈机制下,可以推进优秀的胶片风格、主题、工业化进程等,带动了整个胶片行业的进步。
因此,不同的观众对于不同类型的电影有不同的喜好分布,因为他们的人生经历、个人喜好等不同的预结构。娱乐观众喜欢能带来与现实生活不同体验的电影,如新的冒险片和令人兴奋的犯罪片。知识的观众喜欢能够获得知识,丰富自己人生经验的电影。专业观众喜欢有明显艺术风格和前卫摄影技术的电影。适度的观众喜欢有着迟钝的感情色彩,适合消遣的电影。传统电影可以满足相对固定的观众圈子的需要。但是,在看电影的过程中,多个圈子的观众可以“按需”根据自己的喜好看它,也就是说,他们可以为主角做出“直观”的选择,以满足他们对诺贝尔寻道的好奇心,或者说,他们自然会可以看到满足他们对后续情节发展的好奇心,或者他们可以作为作家参与情节的安排和组合。通过比较开放和互动的绘图,电影可以满足更多观众的需求,适应更多的观众群体。甚至制片人也可以从后台收集的用户选择的大数据中概括大部分观众喜欢的绘图线,并提供未来绘图设计的参考。
(二)观影中体现观众的自我意识
由于电影的互动性,观众可以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扮演主观的主动。观众通过自己选择的互动参与,不仅可以选择电影的故事走向,还可以为电影角色产生一种对比确认。也就是说,观众在镜子中展示自己,就像在自己的形象和电影中寻找有价值的身份认同的感觉一样。他和我的身份在许多方面影响观众对“自我形象”的选择,包括年龄、人格、人生经历、身份和与他人的关系。
在电影中,观众们还通过互动操作来控制情节,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观众与选手身份边界的这种偶然还会由电影制作者传达,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观众聆听和思考的模式,观众球员的状态意味着观众可以出于自己的目的参与整个电影过程,从而直接在电影中发泄他们的心理情感。在看电影的过程中,观众的作用是接收器,在电影中,观众也会接受电影创作人塑造的角色、世界观以及最初整个情节的倾向。在宏观故事的背景下,观众会接受故事带来的心理感情,得到内在的想法,同时,玩家的身份拥有发泄这些心理情感、思维、情感的直接方法,通过控制绘图中的文字可以达到内部目的,在观看电影时,观众会体验到年龄、性别、社会背景不同的角色在自己现实中无法体验到的东西,这种角色扮演体验也让观众成为玩家。
(三)观众对于结局的接受心理发生变化
结局是电影的最后一幕,是由剧本的整体情节逐渐演变而来的。电影中所有人物的成长,元素的连接,情节的铺垫,都在结局处告一段落。与此同时,结局作为创作者高度主观的部分,也经常受到批评。每一部电影都有其内在的逻辑,每一个结局都是创作者深思熟虑后精心设计的产物。但每个人内心的信念和逻辑都不是唯一的。观众看完整个故事后,也想顺着他们的内在逻辑,为电影中的人物找到一个更合适的归宿。于是,很多导演开始尝试开放式结尾设计。
在传统电影中,观众的接受心理经历了从接受/拒绝的二元选择,到通过留白和拓展独立发展的过程。然而,电影的结局是由观众自己选择的。在介绍电影的叙事特征时,我们已经讨论过,电影的结局是通过考虑观众在几个关键情节分支中所做的选择来呈现的,选择过程包含了观众自身的情感、心理和主观目的等因素。是观众自己带领剧情一步步发展到结局。其实在看电影的时候,观众的接受心理就变成了对自我行为满意度的评价,也就是说对结局的不满意也会包含对自己之前所做的一些选择的遗憾。此时观众接受结局的心理从观众与创作者认知的矛盾转变为观众自我认知与自我行为的矛盾。这种内化的矛盾也会促使观众再次观看,做出不同的选择,直到获得满意的结局。同时,结局的多样性也会激发观众尝试不同结局路线的好奇心。
三、国产电影叙事特征
电影艺术的中心在于解说。电影的旁白是一个以电影故事的组织和风格为基础,不断构建故事情节,促使观众形成故事的过程。电影的故事技巧受其内部特性的影响。作为以形象为中心的视觉文化,传统电影特别适合用视觉形象来传递故事。除了影响自己的故事之外,电影还使用长镜头来呈现这种时间和空间的现实连续时间,使得这种表达更为深远和准确,通过镜头的组合和配置来呈现故事以外的导演的艺术概念,其已经形成了其他故事发展的手段或使用蒙太奇的编辑。因为它具有交互、即时性、游戏和传统电影不同的浸渍的基本特性,所以电影也具有独特的故事特征。
(一)题材倾向分析
由于电影的表现形式不同于传统电影,在题材选择上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通过对近20年来成熟、知名的电影作品进行统计,发现电影作品中出现频率最高的题材是悬疑片,其次是冒险片。由于其互动性、即时性和游戏性,特别适合表现具有大量可探索元素的戏剧电影。同时,沉浸感可以营造出极好的氛围。因此,以电影形式呈现的悬疑冒险电影比传统电影具有更大的优势,更受市场和观众的青睐。同时,在国内市场上,也会有以爱情为题材的电影。这些作品往往通过主角的视角、对话或动作的选择,让观众与电影中的其他角色走得更近。就像爱情模拟一样,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对不同的角色产生良好的印象[1](P5)。爱情电影一般成本低,缺乏故事感悟,情感设计肤浅,很难引发共情。所以没有受到更多制作人的重视,作品也不多。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类电影的许多观众仍然存在。在以“视频”为关键词的视频网站哔哩哔哩子弹屏网上搜索,会发现很多爱情短片,大多是从男性主角的角度出发,与不同的女性角色进行对话或行为动作,播放量从10万到600万不等。同时,由腾讯视频出品的《拳拳四重奏》和优酷出品的《大唐女法医》等即将发行的影视作品也都包含着爱情题材[2](P8)。
(二)可控的情节设计和多结局呈现
所有的故事都需要一个开头,这不仅是故事的开始,也是引起观众兴趣、强化故事逻辑的重要手段。激励事件是讲故事的第一大事件,它的发生将彻底打破主人公生活中各种力量的平衡。这种平衡被打破,导致了戏剧性的冲突和随后的事件。在电影中,激励仍然被用作故事的起点。虽然观众对电影中的情节有很强的控制力,但为了整个故事的完整性,动机的设置是不可避免的。另外,电影中的激励事件除了服务于剧情发展外,还需要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一部电影的剧情发展往往需要观众的好奇心来驱动[3](P5)。激励事件作为电影中的第一个重大事件,应该引起观众的注意,让观众积极期待后续的发展,并牵连出后续剧情的可能性。
在传统电影中,故事的发展往往是通过设置障碍或通过戏剧冲突将两个事件联系起来完成的。然而,当代电影中却不是这样。故事开始后,剧情进展的方向更自由地被观众掌控,剧情的发展更依赖于观众做出的每一个选择,在电影中,故事的发展不仅取决于精心设计的动机、意想不到的事件或剧本的线索,还受到观众主观因素的影响。观众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选择操纵电影的主要人物,在“戏剧迷宫”中走向不同的岔路口,进入不同的故事事件。
在电影中,高潮的意义是引起价值的巨大变化。价值处于最大负荷时发生的绝对不可避免的价值波动。这种价值巨大的变化充分表达了电影的思想内涵,使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同时也激发了观众内心的共鸣和情感的满足,故事开始后所有的积淀都在高潮的故事中爆发,从而导致电影走向结局。迄今为止,说到电影题材,多为“悬疑”、“冒险”等探索性较高的类型,观众的观看过程也是接近事实、了解“真相”的过程,因此电影中故事的高潮往往发生在主角获得电影中最重要的线索时。因此,高潮也是导致结局的非常重要的一环[4](P13)。
在电影中,结局的设定非常重要,也可以说是观众看电影的目的,故事只能在最后的结局中固定下来,不会出现此前选择的情况。
(三)灵活切换的叙事视角
在叙事学中,叙事视角是为了解决“谁在讲故事”的问题。同一个故事,从不同的角度讲,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创作者设置和改变叙事视角的目的是引导和组织观众进入叙事网络,洞察故事内涵。从接受的角度来看,电影叙事比其他艺术更强调接受者的作用,镜头的组合、时空的转换、事件信息范围的框定、人物的刻画等都受制于电影叙述者视角的约束和牵引。这是一种视觉艺术,讲述一个故事,没有一个真正的演讲者或听众,似乎事件在讲述自己。里士满·凯南称之为“镜头眼”叙事。在电影的大部分时间里,叙述者往往存在感很低,也就是他用的是“全知视角”。在全知视角下,没有明确的叙述者,叙述者不是电影中的人物,不参与故事进程[5](P6)。电影中“全知视角”可以是摄像或画外音,一般采用第三人称视角。此外,为了产生戏剧效果,电影中会有一个“限制视角”,根据一个或几个角色的所见所闻所感来讲述故事。在“限制视角”下,观众只能获得特定人物认可的信息,与人物共同成长,获得关键线索共同推动剧情。与“全知视角”相比,观众在“限制视角”中获得的信息更少,但更容易相应地感受到与目标人物的共情和代入感。
(四)利用内心独白塑造稳定的人物形象
在一部电影中,人物的塑造是不可或缺的。人物是引导观众进入故事的引导者,是电影内在情感逻辑形成的基础。人物塑造的方法一般包括外貌、动作和心理。外貌特征一出场就能给观众最直观的印象。一个人物的体型、外貌、衣着和年龄能让观众快速了解他的社会地位、职业、性格等信息。人物的行动和心理需求都体现在情节的安排上。在人物塑造方面,英国作家爱德华·摩根·福斯特曾在《小说的方方面面》中提到“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的概念。其中,圆形图形是指完整的人物,可以体现图形的复杂性和多功能性;扁平性格是指性格描写单调,好人好到底,坏人坏到底,没有性格变化和复杂的人性。这种分类也适用于电影。电影中的主角往往是充满情感变化和人性厚度的有血有肉的圆形人物。次要人物为了推进剧情或者衬托主要人物,一般只需要完成既定的动作,不需要表现出太多的情感和思想活动,即可以称之为扁平人物[6](P5)。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当下的电影作品往往基于一个充满选择的故事,包含大量不确定的随机事件。这样的故事在题材选择上还是有局限性的,比如悬疑、冒险、爱情、恐怖。一方面,这类作品在设计的时候能够最大限度地激起观众的好奇心,更容易设计出选择点。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相关作品出现较早,经验丰富,可以借鉴。在拍电影时,这些分支和选择用叙事语言形象化,方便观众被故事吸引。通常采用的手段是灵活切换叙事视角、丰富人物内心独白、开放叙事、引入评价体系的多结局设计。就目前的作品来看,电影虽然在制作上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体系,但在制作手法和叙事语言的探索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借鉴了传统电影行业有益于自身发展的经验。然而,工程的完成程度需要加强。一方面,题材的局限导致体裁固化,情节设置往往互相借鉴,缺乏创新突破。同时,由于技术发展的瓶颈,模式相对简单,这不仅限制了观众方式的多样性,也预示着未来电影的突破应该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题材多样丰富性;二是技术的突破将为电影行业引入更多创新的叙事话语,为剧情结构设计带来更多可能。
四、基于观众接受心理的电影类型片案例分析
(一)喜剧片对观众娱乐需求心理的满足
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现代人的生存要求也多样化。生存、工作和学习的实际压力增加会产生消极体验,如心理焦虑、抑郁、犹豫和无助。尽管人们总是追求舒适快乐的生活,但他们总是与之脱节。因此,人们一直在寻找一种逃避现实、减少抑郁的方法。观看数字喜剧电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喜剧可以调动电影观众的精神快乐和精神幽默,让观众在导演提供的特定环境中短暂沐浴,让观众开怀大笑,从而释放紧张的精神状态,给人疲惫的心灵,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找到游乐园。
喜剧电影有两个主要效果。一种是用更轻松幽默的方式来表达现实生活中有趣的事情。例如,《唐人街侦探》系列是一部幽默喜剧电影,具有接近生活的氛围。该片采用大量贴近现实的镜头和电影,并结合了幽默的形象与语言表达方式,向观众展现了生活的戏剧化效果,使观众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享受、并从中解放了心灵,解放无形的精神负担。而第二种则是用讽刺与戏谑来展示生命的非理性状态。在喜剧电影《功夫》中,周星驰把无厘头的风格演绎到了极点。周星驰的人物往往采用夸大的神情、滑稽的肢体动作和话语,缺乏逻辑性,也没有核心的情感表达给观者传递快乐,这也是周星驰影片的特色之处。另外,导演还喜欢透过刻画小人物来表现生活的意味。因此,在影片《长江七号》中,观众们仿佛意识到,银幕上的人物正在诠释着自己的生命,可以被幸福感动。观众们能够在这种数字喜剧中尽绽笑声,释放负面心情,脱离现实的压迫,从而达到娱乐所需要的心理满足。
(二)爱情片对观众替代性安慰心理的满足
作为一类情感动物,人们总爱编造一些有意识的事情,来充实自身的心灵。尤其是当一个人的情感、精神甚至人的本能条件在现实社会中不能满足时,人们就容易在虚幻中找到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寻求某种精神安慰。影片只能从幻想中满足观众。而在欣赏几小时电影的过程中,观众们往往潜意识地会把自己想象成了银幕上的人物,又或者幻想着自己成为了帅气的成功人士,并幻想着这些人物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或是无法实现的事情。而观众则透过欣赏恋爱电影以及情感影片,也能够想像自己将成为爱神所眷顾的天之骄子,抚慰了自己伤痛的灵魂,重新燃起对爱的渴望,并从中得到了心灵与情感上的补偿,也可称为另类满足。而爱情片也迎合了在生活中渴求爱情与被爱的人的情感需要。
例如在日本动画爱情影片《你的名字》中,男主角为救女主角一命,在理想与现实中间挣扎,并由此发现了爱的真理——爱愿意为心爱的人而放弃。分析了这部影片,画面风格上是波澜壮阔,而《温暖的心》的唯美配乐,则完美的向观众们展示了一个男孩少女追求真情的心灵世界,而片中的爱情更是极具吸引力,令观众们为之着迷。爱情片通过对这些电影角色和声音的直接表现,以一种温馨而溢满的形式满足了观众们的心灵需求。
五、结语
影视的题材和内容各种各样。如果不同类别的影片需要完全符合受众的各种需要和愿望,他们就需要被分类,并在不同观众的招待会上才被关注。而这些主流影片与其他类型的影片无关,他们不但要实现自身的卓越,更需要受众的理解与关注。所以,电影与视频的艺术创造者应重视受众在影视传播中的地位,在影视创作的初期阶段设计与定位影片,理解与掌握现代影视受众的视听心态,适应现代受众的视听需要,让现代受众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