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链视角下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及制度选择

2022-04-07周丽萍

关键词:产业链高质量经济

周丽萍

(仰恩大学 民营经济与品牌研究中心/经济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2017年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20年5月1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首次提出要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意味着,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国民营经济加快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中高速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化的主要方向。如何借助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来顺利实现这种转化,是我国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学术界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焦点。因此,本文基于产业链视角来探讨我国民营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的高质量发展可供借鉴的制度选择,这对于实现我国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稳定国民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双循环新格局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内涵

从理论上看,以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一方面既涉及国内也涉及国际,要立足国内循环,建立国内全产业链,要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国内循环深度融入国际循环,提高我国产业链的韧性和稳定性,即使国际循环出现问题,国内经济仍能够安全稳定运行。另一方面既包括供给侧也包括需求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与需求侧相匹配,特别对于需求侧,我们要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来充分调动我国14亿人口的内需潜力,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构建完整的国内需求体系。从逻辑内涵来看,双循环新格局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内涵至少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首先,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应该是产业链链条完整的发展。完整的产业链表现为纵向产业链各链条的一体化和横向各产业链相似链条上的门类齐全。国内产业链实现完整性可以带来具有超常规模的强大生产能力、享有国家范围内产业链集成效益,这一效益远远大于部门内的企业效益,包括政府税收调节降低成本和创新叠加与倍增效益。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我国已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但我们还要看到,面对更趋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我国民营经济产业链在很多领域纵向不完整的问题也愈加凸显。产业链不完整就很容易被别人卡脖子,难以想象民营经济会在产业链不完整的环境下保持高质量发展。因此,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我们要积极推动建链、补链、拓链,实现国内产业链完整性,这既是大力推动产业链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产业链韧性的关键一环,可以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打好基础。

其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应该是在国际产业链中链条升级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通过大力发展商品贸易、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积极参与到国际产业链分工体系,民营经济出口规模持续增加,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占比显著提升,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日趋重要。但与先进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在出口产业结构仍以中低端技术为主,占据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先进产业、新兴行业规模还比较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尚不够多。推动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链中的地位,升级产业链供给结构。

最后,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应该是产业链前沿性的发展。前沿性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未来方向,以新技术和新需求为基础,发展成果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人民提供一个更优质的生活环境。如《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就把节能环保、信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列为现阶段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这就是我国现阶段产业链发展的方向性引领。民营经济只有敢在无人涉入的产业领域内进行“拓荒”,才能涌立潮头,实现高质量发展。因此,推动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推动产业链前沿性的发展。

总体来说,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就是要以人民为中心,政府作为制度供给主体,它所提供的适应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制度是产业链有效供给的前提。改革开放以来,正是在中国共产党强有力的领导下,我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解除市场供给管制、保护市场供给主体权利、激励市场供给活力的制度改革[1],供给了适应于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系列制度,才有了中国的崛起、发展、复兴。

二、产业链视角下我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现状

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浙江、广东、福建、江苏、河北、河南、江西等很多省份都分布着各具特色的民营经济产业链。民营经济极大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一)产业链视角下我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果

1.产业链内可以实现产业协作发展

产业协作指的是利用产业、行业的不同分工,将生产要素进行有效衔接,极大降低交易成本。但产业链的完备性对实现有效的产业协作有着重要的影响。以疫情期间福建泉州的民营经济产业链实现产业协作发展为例,在产业上下游方面,泉港的石化、晋江的化纤、石狮的纺织服装,同一个区域内的行业进行有效衔接,相互就近进行配套支援,构成一个完整的内部循环和产业闭环;在同一个行业的不同企业内部,大企业与小企业进行产能对接,订单充足的大企业、品牌企业,将部分终端订单或者配套产品订单,转移给中小企业。德化县的陶瓷、永春县的香、安溪县的铁观音茶,抱团协作,在外销遇阻的前提下,“打包”成“丝路”品牌,一同打响内销市场。但只有泉州在纺织服装、鞋业、食品、建材等数十个产业中,内部的产业链相对完整,各类企业门类齐全的优势,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闭环时,泉州的产业协作才得以顺利开展。

2.不断推动5G与产业链链条融合发展

近些年来,我国多个省市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对企业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融合,加快工业数字经济发展,给予指导和专项资金支持。特别是加快探索5G创新应用,通过加速推动5G网络部署,加快建成覆盖全国、技术先进、品质优良、高速运行、全球领先的5G网络,引导基础电信企业与民营企业深入合作,大力推进5G与产业链紧密相连,加快传统产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步伐,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完善产业发展链条,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努力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例如,由中国电信自主研发和运营的中国电信工业互联网开放平台,从工业数据采集、工业数据中台和工业数据应用三个层次为制造企业提供全要素、全价值链、全产业链的数据赋能服务,将帮助政府和企业完成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数字化水平、打通数据孤岛,驱动数据高效流通。

3.新兴产业增长势能依然强劲

围绕创新培育产业链,超前布局未来新兴产业。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自2010年以来历经十余年风雨历程,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20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1.7%,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比2014年提高4.1个百分点。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将保持较快增长,平均增速有望继续高于经济总体,产业发展支柱性引擎作用将愈发突出,预计至2025年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超过17%。近年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以及数字创意等重点领域在诸多新动能行业带动下也持续快速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在诸多新兴行业的带动下,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持续高速提升, 2015-2020年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年均增长29.8%。未来,数字经济、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大数据、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装备及发电、生物医药、智能机器人等等新兴动能行业有望保持快速增长[2]。

(三)产业链视角下我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

1.产业链完整性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民营经济产业链的完整性还有待继续提高。以电子工业的重要基础产品半导体产业为例,目前我国半导体产业自给率仍然较低,依然严重依赖进口。自2013年起,集成电路产品超过原油成为我国第一大进口商品。根据海关总署数据,2021年我国集成电路产品进口金额达4326亿美元,同比增长23.6%,出口金额为1538亿美元,同比增长31.9%,进出口逆差达2788亿美元,并且仍在进一步扩大[3]。又比如泉州市民营经济,除了纺织鞋服产业链最为完整,其余部分产业皆有缺漏需完善。机械装备制造业上下游配套不成熟,许多整机制造企业缺乏本地配套的关键零部件制造企业,尤其是缺乏精密加工厂商,一些机械加工业务则需要到外省市来完成。

2.产业链的科技创新能力有待增强

我国民营企业在迈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最主要困难就是科技创新能力缺乏。民营企业在科学研究领域投入偏低是制约着产业链链条升级的主要因素。虽然在我国已有华为、大疆等在科技研发上处于“并跑”或“领跑”状态的领先企业,但多数民营企业对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的研究还不够重视,在科技研发领域仍以“跟跑”为主,科技创新能力有待增强。科技创新不仅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近年来,个别国家视我国为战略竞争对手,打压中国科技企业,试图通过收缩重构全球产业链来遏制中国产业升级。核心技术等不来、要不来,如果我们不能准确把握发展环境的新变化新挑战,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则不仅会遭遇产业升级迟滞,甚至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进程都会被干扰。

3.新兴产业链发展基础仍显薄弱

我国诸多地区在打造新兴产业链方面还存在一系列突出问题,距离实现高质量产业链发展的基础仍显薄弱。一方面部分地区产业链发展空间受限。突出表现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由于可供开发的土地空间受限,对于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链的壮大发展形成了明显限制。例如,“十三五”期间,深圳市工业用地面积维持在270平方公里左右,新增用地即将耗尽,工业用地规模在国内主要工业城市中处于较为落后位置,显著制约战略性新兴企业生产规模扩张,也对全球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的引进落地造成一定影响。另一方面引领型标志性重大项目储备不足,尚未形成集群式、互补式发展态势。龙头企业缺乏对上下游企业的整合能力和引领带动作用,没有形成完整产业链条,导致各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分工协调,产业组织不够强。

四、产业链视角下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及制度选择

当前,国际经济环境错综复杂,新一轮技术变革快速发展,全球疫情持续蔓延,在此背景下,本文提出产业链视角下我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及制度选择,以期为应对后疫情时期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思路。

(一)增进上下游产业链协作,促进产业链的完整性

政府在制度供给上,要从加快发展大数据、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赋能性技术着手,从生产要素、生产链和价值链等方面促进国内上下游企业的全面连接,加强国内上下游企业的生产合作与技术交流,组建上下游企业联合的共性技术开发团队,从信息交流、金融支持、行政协调等方面着手打通上下游行业协作互助的堵点,形成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增进我国上下游产业链协作。同时通过构建产业集群梯次化发展体系,来进一步促进我国产业链的完整性。具体来说,一方面鼓励有关地方因地制宜研究制定产业集群建设方案,突出区域特色和发展目标,明确主要任务和推进步骤,调整完善省市级专项资金实施细则,集中有限财力,滚动支持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另一方面引导各省各地方培育、储备一批具有良好基础和发展潜力的产业集群,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形成配套储备,构建新兴产业集群梯次发展体系,打造形成分工明确、相互衔接的产业集群发展格局,次进一步提升产业链的完整性。

(二)夯实创新基础,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努力实现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加强培育原创性技术成果能够为激发民营经济的内在动力、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对此,政府的制度安排应明确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技术创新环节的功能定位,形成各级创新主体协同合作的创新体系。一是要发挥企业在前沿技术开发中的引领作用,帮助领军企业整合创新资源。二是要提升高校及科研机构在探索前沿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中的源头创新能力,完善经费管理和科研评价机制。三是支持建立企业与高校院所的创新联合体,打造共性技术联合研发平台,畅通创新资源在高校院所与企业之间的流动[4]。另外在人才培养方面,支持科技人才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为国家战略发展需要的重大攻关课题提供专项资助。发挥学科带头人在科学研究、团队建设和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等方面的带头作用,组建跨学科、年龄和职称层级的科研团队,在开展多学科综合的交叉研究中培养复合型科技人才。形成以创新质量和科研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标准,健全人才激励和人才分类评价机制,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造动力。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构建项目发掘、成果转化、市场运营、投资跟进、金融服务于一体的科技成果转化链条,成立技术成果转化中介机构,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原始创新和科研成果提供落地转化平台。强化知识产权对智力成果的保护作用,营造公平有序的技术要素市场竞争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速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三)立足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优化产业链布局

顺应全球贸易格局发展新态势,积极布局以中国为主导的境外产业链,有序扩大开放程度。立足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础,加快推动新兴领域对外开放程度,优化产业链布局,破除新技术应用国际市场壁垒。对此,政府的制度供给上,首先,应着力推动要素开放和规则制度层面的改革,不断提升中国与国际市场规则的兼容性。依托亚太经合组织、二十国集团等多边合作平台,推动构筑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和规则体系,不断增强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能力。其次,着力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和区域合作,发挥国际市场需求对中国技术创新的激励作用,推动在科技创新链上的深度合作,展现多边合作实现共赢的示范作用。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为载体,布局国际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不断探索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科技创新和数字化经营等领域的合作机制,打造联通内外的战略走廊。最后,着力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调整修订外商准入负面清单和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稳定外资存量、扩大外资增量、优化外资结构,鼓励外资流向高技术制造业、绿色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统筹建设高水平境外经贸合作区,引导企业集群式“走出去”,通过境外投资推动国内产业链向外延伸,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

猜你喜欢

产业链高质量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筑牢产业链安全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