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涵养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理论阐释

2022-04-07龙丹婷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文艺政治思想

刘 伟, 龙丹婷

(上海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4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国文联和中国作协全国代表大会等场合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文艺建设的重要指示,提出了新时代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文艺工作系列重要讲话,不仅为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提供了根本指南,而且是新时代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精神宝库。优秀的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所具有的价值取向和方法禀赋,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经验资源和借鉴空间。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要以社会主义文艺创作为借鉴,从方向思维、作品思维、受众思维和立己思维入手,助力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

一、社会主义文艺创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共通性特征

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本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生产活动,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藉由文艺这种社会意识形式得以大众化传播的前提性活动,而思想政治教育正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实现社会化传播和大众教化的基本方式。因此,在意识形态视域下,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价值取向的交融性、社会功能的交互性和目标受众的交织性。正是基于以上特质,以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涵养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现实可能性。

1.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价值目标的交融性

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在“铸魂育人”这一价值目标上具有高度交融性。尽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因活动性质、主体责任、实施场域、活动形式等存在诸多差异,在具体目标上有差别性,但是二者的根本目标诉求交融于“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1],旨在以正向的精神力量推动社会正向有序向前发展,感染和号召广大人民群众加入社会主义发展建设的大潮中,凝聚中国力量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和国家价值引领的重要抓手,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旨在培养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能够明晰自身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更好把握国家和时代发展大势,在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中保持定力,在时代际遇中彰显能力。而社会主义文艺也是铸魂育人的重要抓手,“是给人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2],其价值取向就是改造人民的精神世界、鼓舞人民前进、推动人民与时代发展和国家进步同向同行。习近平总书记将文艺定位为“时代前进的号角”和“民族精神的火炬”,评价“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3]。

正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取向上与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具有交融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借鉴社会主义文艺的价值表达成为可能。特别是“文艺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独特作用”[4]。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抵制和摒弃“去政治性”的论调,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政治立场和创作自由相统一,以生动活泼、活灵活现的方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成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的独特精神支柱,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为思想政治教育以形象化、长久性、生动性的方式更好地实现价值表达,提供了丰富的经验资源和方法原则。

2.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社会功能的交互性

基于个体与共同体关系视角出发,意识形态的重要功能在个体维度体现为满足社会成员精神需求的同时引领个体提升精神世界,其社会维度的体现即塑造社会成员对政治共同体的价值认同。而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文艺创作都在不同层面承担了这一功能,都旨在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其重要的社会使命是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由此体现二者在社会功能上的高度交互性。“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目的性与审美规律相统一,保证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性。”[5]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双向的社会化功能,一方面立足于为个体发展提供普遍性的精神需求和思想资源,另一方面立足于为社会发展提供厚实的群众基础和精神力量动力,而这两方面的功能是交互建构的。

当今时代,社会思想愈加多元化和复杂化,各种异质性思想或明或暗地争夺意识形态阵地,借助各种社会热点问题、人民思想疑点问题创制和散播消极舆论,企图消解人民群众对主导意识形态的认同。在此背景下,社会主义文艺“应该坚持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真善美战胜假恶丑”[6],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中国精神作为价值内核支撑作品内容,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而思想政治教育致力于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人,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人,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人,增强人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维护社会稳定和支撑社会发展的要件,二者都承担着“激浊扬清”的关键社会功能。可见,二者在保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团结和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推动党和人民事业的有序健康发展上具有社会功能的交互性,可以高度概括为“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7]。正是源于二者社会功能的交互性,使得以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涵养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具有现实可能性。

3.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目标受众的交织性

培育和积蓄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和向心力,是意识形态实现“思想掌握群众”的重要使命和功能所在。社会主义文艺创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尽管因活动性质和影响机制等方面差异,在具体工作中重点受众有差别,但二者本质上都是意识形态活动,都是“争取人心的工作”,目标受众都是人民群众。正如马克思所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8]坚守主流意识形态阵地有赖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认同与行动参与。

正是目标受众的交织性,奠定了二者结合创新的基础。一方面,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目标受众应是全体人民群众。习近平强调,“以为人民不懂得文艺,以为大众是‘下里巴人’,以为面向群众创作不上档次,这些观念都是不正确的”[9]。在百年发展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充分认识到了“文艺作品为人民”的重要性,以工农群众作为文艺创作的主体,在五四时期极力争取通过文艺作品为人民发声,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使文艺作品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功能成为可能,把无产阶级人民群众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另一方面,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众来看,培养的就是“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取得长远发展,一刻也离不开中国精神对人民群众的价值引领,这要求我们党要牢牢抓住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通过深入人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凝心聚力,为国家发展凝聚更强大的中国力量。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方式,需要将全体人民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范畴,尤其是一些新兴阶层和边缘群体不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缺席”的对象,既抓好青少年、大学生、知识分子等重点人群,又关注到不同年纪不同阶层的社会群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要通过分类分重点的“立德树人”工作,做好不同人群的思想引领工作,育化人民的政治认同,引领人民的思想和行动。

二、以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涵养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创新价值

从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生态和创新发展的需要出发,社会主义文艺凭借内容的鲜活感、文艺形式的浸润感、文艺精神的超越感,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同,彰显了其价值引领功能,为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吸引力、亲和力和引领力提供了重要实践参照。

1.社会主义文艺内容的鲜活感助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文艺来源于社会生活,是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精神构件和表达方式。在对艺术特点的思考中,普列汉诺夫提出,艺术“开始于一个人在自己心里重新唤起他在周围现实的影响下所体验过的感情和思想,并且给予它们以一定的形象的表现”[11],是理智和情感的融合,具有鲜活感。社会主义文艺在人民群众现实生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土壤中孵化,因此天然带有社会主义所内嵌的情感和思想,即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以《觉醒年代》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文艺作品,将早期共产党人以救国救民为己任,为开启民智、探索救国道路九死不悔的历史图景展现给观众。它之所以能够打破主旋律作品枯燥乏味的印象,一度成为年轻人热议的话题,根源在于它文艺内容的鲜活感。这种鲜活感既体现在文艺作品所塑造的历史人物的鲜活立体的形象上,又体现在历史细节的现实主义刻画上。它不是单纯地展现历史人物崇高伟岸的面向,而是呈现出革命先驱者面对困局的困顿、待人接物的生活化、追寻理想的执着坚毅等,以其生动现实的文艺内容对观众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今天,许多社会主义文艺内容紧跟时代步伐,积极从人民群众的平凡真实生活、当代英雄人物的模范事迹、中华民族曲折而伟大的历史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取材,深入进行素材挖掘、艺术加工和作品创作,打造出感人至深的优秀作品,唤醒了人民群众的爱国情感、奋斗热情和生活追求,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审美志趣,为思想政治教育优化内容生产提供了丰富的现实参照。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入耳入脑入心,应当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发力,借助文艺作品生产的有益经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观念、思想内容与行动指南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达成对社会成员的价值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聚焦社会主义文艺内容的鲜活感,充分借鉴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取材方式、内容加工方式、内容生产的思路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鲜活性;也可以充分借鉴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话语表达方式,根据受众与场域的特殊性选择恰当的话语形态,增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表达效果。

2.社会主义文艺形式的浸润感助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具有内容上的鲜活特质和形式上的浸润特征。与思想政治教育所依托的课堂、专题讲座、主题会议、讲话谈心、报纸传媒等载体相比,不管是电影、电视,还是美术、舞蹈等,都具有鲜明的场景感和浸润感,容易使受教育对象身临其境、深入其中,产生情感共鸣,在接受艺术内容熏陶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启迪,达到以情入理的效果。同时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又克服了低质量短视频的过度娱乐性和噱头性,实现思想深度和文艺形式的有效结合。例如,影视剧《山海情》《在一起》等,以基层干部扶贫工作、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等发生在一线的故事为题材,生动讲述人民群众身边事,再现了历史事件的场景,有效缩小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距离感。这些社会主义文艺作品的破圈,之所以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亲和力作出先行示范,其秘诀不仅在于文艺内容的鲜活性,而且在于文艺形式的浸润感。“生活愈丰富,形式也愈重要,形式不是阻碍生活、限制生活,而是组织生活、集合生活的力量。”[12]正是基于对现实生活对生动叙事的集合呈现,使得文艺作品在情感共鸣、思想启迪上更具有冲击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3]。社会主义文艺以其富有浸润感的文艺形式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其形象性、故事性、情感性的特点有助于实现作品浸润性叙事的效果,助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特别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者想要与受教育者进行有效对接,达成预期教育效果,社会主义文艺形式成为可选路径。很长一段时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政治表达,在人民群众的认知里只是“口号式”的宣传话语。究其原因,人民群众对相关词汇只停留在抽象语汇层面的了解,造成主流意识形态与人民群众生活世界和生活体验的距离感,又或者说理性教育没有很好地调动人民的情感认同。因此,除却标语摆设、新闻播报、学校教育等传统宣传形式外,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以社会主义文艺形式为助力,将思想性寓于形象叙事的作品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亲和力,更容易推动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飞入寻常百姓家”,实现在社会成员中入脑入耳入心。

3.社会主义文艺精神的超越感助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力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14]。社会主义文艺创作通过内容的精心取材与艺术加工、形式的恰当取舍及有效呈现,从产品“选材”“配方”和“包装”等方面多管齐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15],达成对社会成员的有效价值引领。社会主义文艺精神之所以能够成为价值传播的有效中介和催化剂,其根基在于自身的超越感。社会主义文艺精神的超越感不是体现在对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机械表达,不是体现在急功近利地对低级趣味谄媚迎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16]。相反,社会主义文艺精神的超越性恰恰体现在它弘扬真善美、追求卓越品格,以反映时代大势、揭示人间正道、确立审美取向、引导国民精神为已任,创造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社会主义文艺作品。《长津湖》《战狼》《流浪地球》等,就是“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作品代表,它们站在历史视角、现代视角、未来视角,融合高尚的理想和真诚的情感到作品内容,表达长久以来中国人民心怀家国、团结奋斗的民族精神,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文艺精神的超越性。可以说,社会主义文艺精神不仅满足人民精神需求和代表人民利益表达,而且净化人民的主观世界,引领人民崇高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实现,催生人民的生命自省与行动实践,其超越感正在于此。

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对象、育人环境影响具有复杂性特征,而且育人目标的实现具有过程性、长期性特征。思想政治教育要完成既定的育人目标,需要充分系统调动教育者、育人环境、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社会主义文艺可以成为沟通三者的桥梁。究其原因在于,富有超越感的社会主义文艺精神不仅可以净化育人环境、创设鼓舞人心的情境,而且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具有情绪感召、精神激励和思想引领的效果。如央视2021年网络春晚亮相的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艺术团,以平均74岁高龄组合合唱《少年》,充分展现出老一辈知识分子“到最艰苦的地方,做祖国最需要的工作,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精神风貌,感动无数观众。“艺术的直接作用是使情感社会化,是在社会中传递和传播感情的手段。”[17]社会主义文艺凭借其精神层面的超越感,以积聚时代精神的艺术创造,以具有中国气派的美学风格,以凝结国民精神的艺术形象,润物无声地将内蕴中国精神的审美倾向输送给受众。社会主义文艺的接收者对文艺作品的探讨、对人物形象的喜爱、在接触作品时产生的情感共鸣,都是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的作用过程。教育者、育人环境、受教者三者以社会主义文艺为桥梁形成联通链条,思想政治教育对人民群众的引领力将得到充分增强。

三、以社会主义文艺创作为借鉴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基本理路

社会主义文艺创作之所以能够富有鲜活感、浸润感和超越感,其成功之道在于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始终坚持方向思维、作品思维、受众思维和立己思维,从而彰显其社会效应。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呈现信息化、网格化、图像化趋势,要以方向思维体悟思想政治教育与国家发展主题和时代主旋律的契合性,以作品思维打造融通表达形式和思想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产品,以受众思维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社会生活的鲜活性和人民群众需求的多样性,以立己思维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强化自身政治品格、道德修养和专业素养的建设,从而协同合力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亲和力和引领力。

1.坚持方向思维,做到政治性、时代化与社会化相统一

社会主义文艺“承担着成风化人的职责”[18],肩负着传播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关键使命,“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19]。优秀的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内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内核,以弘扬主旋律为政治生命线,“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20]。以电影《战狼》为转折点,主旋律电影创作从时代变化、中国发展、国民感受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成为引领人民向上向善的时代号角。《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我和我的父辈》系列电影“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21],展现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懈奋进的群像,发挥了凝心聚力的社会功能。影视剧《功勋》通过讲述8位功勋人物的事迹,用史实做支撑,以情动人,为观众作出正确的价值引导,给予观众动力、情感和力量。可见,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只有紧扣时代主题,满足时代要求,才能保证其作品的生命力,才能使其作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焕发生机。这些优秀的社会主义文艺作品在社会上形成广泛影响力和吸引力,正是因为坚持了政治性、时代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多元意识形态场域中掌握话语权、争得人心,应当从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方向思维中汲取经验。一是要坚持党在思想领域的引领地位,贯彻好党的方针政策,重视阵地建设和管理,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正确的政治方向。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体现在内容生产之中,充分吸收借鉴优秀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要求,“内容选材要严、思想开掘要深、艺术创造要精,不断提升作品的精神能量、文化内涵、艺术价值”[22]。二是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时代化发展,既要在内容选材上注重“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反映中华民族的千年巨变,揭示百年中国的人间正道”[23],“不断发掘更多代表时代精神的新现象新人物”[24];又要在形式创新上注重把握时代条件所催生的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要正确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激发创意灵感、丰富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情感”[25]。三是要以社会化为导向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不断开拓主旋律传播新的社会视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生产不能闭门造车,要“向着亿万人民的伟大奋斗敞开,向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敞开”[26],努力用好社会这所大学校,读好社会这本大书,做好“大思政”教育。

2.坚持作品思维,做到生动叙事与深刻说理的统一

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因坚持作品思维而具有鲜活性。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注重“在拓展题材、内容、形式、手法上下功夫”,专注于“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27]的富有生活底蕴、思想深度和艺术高度的优秀作品。许多优秀的社会主义文艺作品,因其以真实历史事件和人民生活为蓝本,严格筛选创作素材,深入挖掘素材背后的思想内核,通过生动表达和价值传递,“让作品更加精彩纷呈、引人入胜”[28]。《在一起》作为抗疫题材作品,摈弃简单的主旋律的符号化表达,通过对疫情中各行各业、不同年龄阶层人物的细腻刻画,提升了每个观众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反观《最美逆行者》,以抗疫题材为包装,却出现矮化抗疫英雄形象的婆媳伦理剧情表达,引起观众反感。同样的题材,同一个人物原型,生产出口碑断层的两部作品,深刻体现社会主义文艺创作者对作品打磨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文艺作品时多次强调作品精心创作的重要性,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29]。不反映时代的文艺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无病呻吟的创作不会引起人民群众的共鸣,反而会将人民群众推开。创作者只有充分尊重自己的作品,以情感体验为支撑,做到内容和形式相融合、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相辉映、生动叙事与深刻说理相统一,才有可能创作出优秀的社会主义文艺作品。

同理,思想政治教育面向教育对象的每一堂课、每一个活动、每一个讲座等,都要当作作品来用心打磨,做到生动叙事和深刻说理的统一。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选材”。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对生活素材、社会素材进行充分判断,筛选出最有价值、反映正能量的历史素材、生活素材以及人物素材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鲜活感,使之发挥鼓舞人、启迪人的效果。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配方”。思想政治教育者创作加工已有素材,将主流思想因子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将相背离的思想因子剔除并进行严正批判,进而提炼出能够提升受教育者思想认识、文化修养、道德水平的正向精神因子进行内容创作,把正确的价值取向注入其中。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包装”。“古往今来,优秀文艺作品必然是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有机统一的结果。”[30]同理,思想政治教育者也要充分掌握受教育对象的思想与行为活动规律,以符合受教育者认知需求和思维特点、契合受教育者思想诉求的教育形式“包装”好教育内容,实现思想内容与教育形式的辩证统一。

3.坚持受众思维,做到了解受众与引领受众的统一

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鲜活性、浸润性和超越性都是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发展需求。“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31]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了大量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不但获得了人民群众的心理认同,而且推进了中国精神的形象化表达和传播。优秀社会主义文艺作品的衡量标准之一是能否得到受众认可,因此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充分考虑本国国情和发展实际,充分了解国民心理状态和生活实践,基于此发挥引领作用。以2022年春晚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为例,创作者以北宋卷轴画《千里江山图》为灵感,充分考虑了人民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对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认同和新时代的审美需求,在编排过程中对道具选择、场景匹配、舞美布局、队形变换、配乐节奏、动作设计等进行了深度研究创作,从而为公众呈现了一场文化盛宴,赢得观众赞赏。

正是源于对受众的研究、了解和把握,才使优秀文艺作品创作得以贴近群众、深入人心。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社会主义文艺创作为镜鉴,明晰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特点,既走近受教育者的生活与内心,又超越受教育者的思想世界实现对其引领。首先,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可塑性特征。要塑造对象就需要走进对象生活深处,做到“身入”“心入”和“情入”,充分了解和掌握对象的心理需要和真实诉求。要在坚持价值方向基础上“结合这些群众的感情、思想和意志”,以其喜闻乐见的形式展开工作,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其次,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能动性特征,厘清教育对象接收和接受思想教育的规律。教育对象不是被动地接受思想引领,可能还存在复杂的思想斗争过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即使当下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不认同或无法接受主流意识形态的情况,思想政治教育者也要坚定政治方向,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细化工作,做好久久为功的准备。第三,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创造性特征,汲取教育对象的反馈意见和有益智慧。文艺创作“不能以自己的个人感受代替人民的感受,而是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32]。思想政治教育同样既要“到群众中去”,也要“从群众中来”。教育对象既是教育内容的施受者,也是教育内容的生产者和再生产者。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评判者,在接受检验中完善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4.坚持立己思维,做到产品育人与行动育人的统一

产品育人聚焦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传播形式,即坚持方向思维确保内容的价值取向,坚持作品思维确保内容的鲜活感,坚持受众思维确保受教育对象自觉自愿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浸润。但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否达成既定目标效果,是思想政治教育产品本身、产品生产者和传播者的素养和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以说,要“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33],“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内在的自觉要求,也是保障客观效果的职业要求。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34]。创作者的态度、素养和水平,会在其作品中得到充分反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关于印发《“十四五”中国电视剧发展规划》的通知,指明推进社会主义文艺工作不仅关注作品质量,更强调提升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思想道德水平,从而在前提环节保证社会主义文艺作品的“合格率”和“优秀率”,体现才品和艺品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与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相比,应该更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的能力素养,保证育人者的道德品质和业务能力,使教育者社会形象符合教育内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稳固性。

基于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坚持立人先立己,努力做到产品育人、形象育人和行动育人的统一。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价值引领者,要以一定思想水平为保证,并且确保其正确的政治站位。特别是“在党轻党”情况的出现,不仅影响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纯洁性,还会给受教育者留下负面印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局性工作造成巨大打击。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教育实施者需要良好业务水平加持,方能担得起受教育者引路人的角色。只有自身业务水平过硬,才能使教育对象信服,才能为教育对象树立现实榜样,对教育对象起到引领作用。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行为示范者需要良好道德水平兜底,加强自我约束,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者个人出现作风问题,他所开展的教育活动极有可能被非主流意识形态恶意渲染,产生不良影响。

总而言之,优秀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所具有的价值取向和方法禀赋,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资源和借鉴空间。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直接依托社会主义文艺优化内容生产和形式创新,而且可以间接地从社会主义文艺创作中汲取思想资源、借鉴方法经验,从总体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引领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不仅为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提供了根本指南,而且是新时代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精神宝库。

猜你喜欢

文艺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1942,文艺之春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