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音乐鉴赏教学的情境化策略
——以古琴曲《流水》为例

2022-04-07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22期
关键词:古琴流水情境

王 娈

(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不同的音乐是在其具体生动的生活和文化语境中产生的,蕴涵不同的社会风俗、地理环境、民族语言、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等,积淀着人们不同的心理、体验和情感。因此,我们要将不同的音乐文化置于不同的文化情境中学习,才能真正意义上理解音乐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中国音乐有其自己的特殊性,但自学堂乐歌以来,创作者使用西方音乐的创作模式,中国音乐成为中国乐器演奏的“西方音乐”①,中国音乐的主体地位受到极大的威胁,西方音乐的思维方式成为普适的。在音乐教学中,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使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即重视音乐技巧、形式的分析,而缺少对中国音乐整体审美特征的揭示和作品情味的深入阐释。中国音乐排斥概念性的分解、复杂的逻辑推理,这种主客相分、重认知、重理性的西方音乐价值观念明显不适用于物我合一、重体验、重感性、重整体的中国音乐。因此,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中创设具有中国音乐特点的“情境”对于中国音乐的学习和主体性的回归都是必要的。

一、中国传统音乐鉴赏教学的情境化策略探索

(一)教学中“情境”之内涵

中国音乐教学中的“情境”,可以从中国文化中汲取养分,如中国美学中的“意境”说。宗白华先生说:“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物,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物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玲珑活泼、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②”可见,艺术中所追求的意境不仅依存于真实景物中,更是虚实相生、超然象外的,不仅依存于客观形象中,还内蕴着主体之心性,闪现着主体之情趣、情感,是情景交融、物我浑然一体的。

因此,教学中的“情境”不仅仅指创设形象和场景,即实景,更注重虚景,即在场景中营造一种环境和气氛,一种唤起某种感受但不能明说的境界,听者不知不觉进入境中,在内心升腾的审美愉悦中感受到强烈的美的体验,这种体验往往在一瞬间完成,并激发情感的激荡。并且,中国音乐所创设的“情境”还注重在有限中创造无限,引起听者的想象和联想,在深刻的内在体悟中感受音乐的情感,以真挚热烈的心去碰撞音乐创作者的心,以心会心,达到生命情感的提升。

对于中国音乐的学习,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音乐本体分析,这只得到其皮相而没有走入音乐的深境。通过具有中国美学意味的“情境”创设,在身临其境的“情境”中阐释中国音乐的审美特征,体验中国音乐的深长韵味,以及所引发的“情”。这里的“情”不只是内心具体的情感,更多的是一种“性情”,一种人格的陶冶,一种超然物外的生命体验。在中国音乐的学习中和谐身心,净化心灵,体悟其生命精神,培养高尚的人格和情操,是中国音乐学习的应有之义。

(二)教学中“情境”之创设

每件艺术作品都是一个有机的生命整体,中国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充满情趣,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生命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音乐作为一种情感艺术,是创作者的感性体验激起内心之“情”而引发其创作,《乐记》中大量篇幅论述了音乐是通过声音表现人内在的感情,如:“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与声”③;“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④等。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中的“情境”创设,要最大限度地还原、复演音乐创作的全过程,使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创作者真实的情感,并将音乐归还给其创作的时代,使它们与产生的历史环境相连接。

(1)在音乐文化情境中,唤起学生的情感。要最大可能地还原创作时的社会、生活场景,并营造音乐所特有的环境和气氛,学生在进入音乐的聆听和学习之前,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审美期待”,能全身心地感受作者的体验,唤起学生积极的情绪,主动沉潜其中,以真挚的情感和类似的体验设身体悟作者当时的境遇及文化背景,其中情感的动力贯穿始终。

(2)在亲历的体验中,学生和作曲者产生“共鸣”。学生在模拟的社会生活文化情景中亲历作曲者的体验,在主人公的情感认同中,和作者发愤抒情的创作激情不期而遇,以心会心,整个心灵受到震撼,实现审美主体、音乐文本和作曲者的协调统一,主体感性生命受到感发,使学生和作者的生命精神在这种超时空的境遇中得到“共鸣”,从而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

(3)在文化理解中,实现对音乐的再诠释。由于学生先天或后天文化背景的差异,对作品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作品进行阐释,并对作品的弦外之音进一步联想和想象,发掘其深层意蕴,融汇自然时空,在有限中体现无限,在自由优游的心灵中对作品进行再创造。将自己独特深沉的生命体验寓于其中,使作品的意蕴得到拓宽,作品生命的无限性正在于被不断的再创造。

学生真切的感受、体验作者创作的全过程是一个从有我到无我再到有我的过程。依于创作全过程的“情境”创设,保持了课堂教学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并且,每个学生都能作为创作主体,感受其创作过程,学生、音乐创作者和音乐作品不再是主客关系,而是互为主体的。在复演的过程中,强调个体真实的感性体验,在和作者的悠然心会中获得独特的审美愉悦,在巨大创造力的释放中感受到生命的畅达、心性的伸展。

(三)教学中“情境”之操作

情境化的音乐课堂中,重视对音乐中的文化,和文化中的音乐的阐释,使同学们更好地达到文化理解。但其文化理解不仅是教师生硬地讲解音乐文化背景、作者生平,音乐文本也不再是静止的等待被分析的客观对象,通过情境的创设,音乐由静态变为动态,重新“活”起来,音乐课堂由封闭变为开放,也重新重新焕发生命活力。其操作要义包括:

1.重视学生的感性体验和动态性参与

中国传统音乐重感性、重体验、重直觉,因此,要重视学生鉴赏过程中的身心合一、主客交融。首先,使学生保持一个适宜的心境,以纯然审美的自然心态进入音乐的听赏,摆脱已有的习惯和实用功利的目的。例如古琴音乐的欣赏教学,上课前可以播放山林流水的声音,在教室布置中国山水画的场景,摆脱教室封闭的环境,学生们仿若置身自然中,在“空灵”的心境中进入古琴音乐的学习;民族音乐学习时,可以让学生穿戴民族特色的衣服和头饰,并学习方言,使学生产生学习欲望和兴趣。其次,还原音乐创作的历史文化背景及作者的创作过程时,可以让学生表演创作者,在身体主动参与中体验作者的创作过程,消除学生和作者之间的界限,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作者的生命中,将作者的一切都视如己出,甚至一时难以分清楚自己是谁自己在哪,这便是所追求的浑然合一的理想状态。

2.注重和其他艺术相联系的综合性

中国音乐自产生是诗舞乐为一体的,中国古代文人注重琴棋书画的修身养性,中国众多的少数民族音乐多是载歌载舞的,可见中国音乐是有机的、综合的。在中国音乐的情境教学中,要重视和其他艺术的联系,例如可以通过中国画装饰性的线条来感受中国音乐旋律的韵律;通过中国画不受空间限制的散点透视来感受中国音乐节奏、结构的灵活和自由;通过书法独具特色的起笔、行笔、收笔,来感受戏曲的行腔,通过书法的回锋、逆锋、转锋、藏锋,感受古琴演奏手法的绰、注、吟、猱。在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中国画、书法、舞蹈、建筑、文学、方言的“情境”,使学生感受中国音乐所依存的中国艺术、文化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3.注重学生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情境”教学注重互动和交流,以学生为中心。其一,对于“情境”的创设,可以让同学们自行讨论,分工合作,根据自己对于音乐的理解设计场景,制作道具,编排表演形式、表演内容等,同学们在群体协作中交流自己的理解、分享经验、解决困难,最后达至共同的目标。其二,中国音乐追求弦外之音、大音希声,学生在自己的人生经验和生命体验的基础上对作品再诠释,对作品内在意蕴深刻的理解中,在自由的心境中完成音乐弦外之音的再创造。并且,中国民间音乐的创作多具有即兴性的特点,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在民间音乐模式的基础上对音乐进行创编,使其具有独特韵味,焕发新的生命活力。

4.场景、形象设置注重虚实结合、形神兼备

其一,虚实相生是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中国艺术重视“虚”,在艺术创造中更关心那个无形的世界,实景从虚景中出。中国画注重留白,园林注重借景,音乐注重无声之音,书法注重无形之象,中国艺术中虚景之妙在于传达主体不尽之意,给审美主体留下无限广阔的再造空间。教师在场景的设置中要学习借鉴我国戏曲中的舞台布景,一桌二椅便能呈现广阔世界,一人手执鞭子,一招一式,就走遍千山万水。虚实相生,场景变成一个流动的活的空间。其二、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传神写照”,“以形写神”,是指要超越形似,将艺术表现的对象引入幽深远阔的生命世界。教师在创设“情境”中的形象时不仅在于真实的模仿,更重要的是追求神气活现的境象,并且要重视“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使场景中的每个具体形象都包含特殊的象征意味,超越具体形象,离形得似,表现其精气神。

二、中国传统音乐鉴赏教学设计——以古琴曲《流水》为例

(一)教学目标

(1)人文素养目标:通过古琴音乐的学习,使同学们感受古琴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古代文人的气质风度,感受古琴音乐的意韵,并通过中国画、文学、书法等其他艺术形式,使同学们领悟中国艺术的美感和精神,感受中国文化重生命的特点。

(2)音乐能力目标:通过古琴图片、音频、视频的播放,使同学们体验古琴音乐特有的音色、演奏姿态及演奏技法等,感受其独特的音乐表现和音乐风格。

(二)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课前让每个人根据古琴的图片利用硬纸片、画笔等制作古琴模型,提前了解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并让同学们根据自己所理解的古琴音乐《流水》分组设计和布置教室。然后教师根据学生设计和布置的教室进行补充,例如在教室的墙壁上挂中国古代山水画,用多媒体软件播放山间流水的声音,根据古琴演奏要沐浴更衣焚香的习惯,可视情况燃清淡气味的香使学生心理放松,达到宁静的心境。

(2)感知与体验

音乐情境渲染:根据课前教室的布置,学生们在山间流水的听觉,清淡幽雅的嗅觉,意境深远的视觉中进入古琴音乐的课堂。教师轻轻说道:“请同学们闭上双眼,想象自己置身深山之中,清风徐徐拂来,我们摒除心中的杂念,只静静感受山间潺潺流水,树叶婆娑,虫鸣鸟叫的声音……”然后轻声并有感情地吟诵关于古代“琴”的诗词,如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白居易《清夜琴兴》:“月出鸟栖尽,寂然坐空林。是时心境闲,可以弹素琴。”以及《弹<秋思>》:“信弹秋思时,调清声直韵疏迟。近来渐喜无人听,琴格高低心自知。”等,学生们在幽静的气氛、气定神闲的心境中感受古琴音乐和自然的联系,古代文人悠然自得、以琴自娱的精神。

历史背景复演:老师继续说:“请同学们睁开双眼,我们一起来观赏古琴历史上的一段佳话:高山流水遇知音。”三位同学上台表演,两个同学表演俞伯牙钟子期,一个同学为旁白。随着多媒体播放的古琴《流水》缓缓奏起,旁白轻声道来:现在,我们一起来到久远的春秋时期,在一个和风舒畅、薄雾轻扬的早晨,精通音律的琴师俞伯牙(饰演俞伯牙学生上场),端坐在山林,随着山间流水虫鸣鸟叫,手扶古琴弹奏新作的琴曲,琴声穿越寂静山林,时而浅如坠玉、清泠缠绵,时而汹涌澎湃,随着阵阵松风汇入山泉,漫过山岗,潺潺切切。此时樵夫钟子期被琴声吸引(饰演钟子期学生上场),垂目凝神,物我两忘,脱口而赞:“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⑤”一语道破所弹琴曲的内涵,俞伯牙大为感动,从此伯牙视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因病而故,伯牙断弦摔琴,从此不再弹琴。通过历史背景、事件的还原,具体可感的形象呈现,使同学们得到情感的共鸣,在涵养音乐文化中获得对音乐深刻的理解。

音乐美感呈现:古琴音乐以“韵”取胜,教师通过介绍古琴的外观、音响、演奏,使同学们感受其美学内涵。首先,通过实物或图片展示古琴的造型。古琴周身皆是韵,⑥古琴由雕刻木板合制而成,横卧放置,但并非呈水平状,有如一把剑,既具有整体性又有人的风韵。除此之外,每把琴都有自己的名字,琴身上配有诗文和印章,使其具有诗意、美感和风雅之韵。其次,通过真实弹奏或是音频播放展示古琴的音色。古琴的声音深沉、浑厚,有古朴、苍茫的神韵,并且其共鸣性强,能表现多变的音色,余音长,能表现空虚散淡的韵味。其音色大致有三种,即散音、按音、泛音,播放《流水》感受其多变音色,如第一节为描写山景,多用散音,第二、三节刻画泉水奔流而下的情景,多用泛音,第四、五节表现深潭中宽大而满溢的水势则用按音。⑦最后,教师演示古琴演奏的姿态和手法。古琴演奏姿态为从容坐弹,洒脱大气,挥臂运腕灵活自如,全身动作一气呵成,显示出生命的洒落。古琴演奏技法多样,右手基本有八种:托、擎、挑、抹、剔、勾、摘、打,左手为基本四法:吟、猱、绰、注。通过多样的演奏技法推动力度速度的变化,使乐曲既能表现细腻微妙的音色变化,也能表现富于张力刚烈激越的音乐情感。通过古琴演奏技法的讲解,还可以让同学们观看书法写作的起笔、行笔和收笔,感受其回锋、逆锋、转锋、藏锋和古琴演奏的共同之处,进一步感受中国艺术共有的韵味。

音乐形态分析:播放古琴曲《流水》演奏视频,让同学们根据刚才所介绍的古琴演奏姿态、演奏技法,进一步感受古琴的演奏和音色特点,对古琴曲《流水》有整体的感知。中国传统音乐就是一种陈述的过程或气氛,其欣赏的着眼点并不在结构等音乐形式,而更侧重于对音乐流动过程的品味和总体气氛的感受等情态方面。⑧所以我们不用西方的曲式结构分析,而重于对音乐叙事手法的把握。中国音乐注重线性的发展手法,从整体结构来看,水的形象贯穿始终。边播放音乐边让同学们自由讨论音乐进行中“水”的形象变化,然后老师在音乐中讲解:“乐曲开始时水流动荡,唤醒沉寂的山林;接着泛音的玲珑剔透的音色奏出主题旋律,犹如清莹甘甜的山水;然后音乐渐渐激动了起来,这时水流激荡汹涌了起来,达到音乐的高潮;最后乐曲趋于平静,水流缓缓流淌,融入江河缓缓远去。音乐整体呈现出中国传统音乐特有的“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再次播放音乐,让同学们学习古琴音乐旋律的延展,力度的虚实,节奏的弹性自由,感受古琴之音淳和淡雅、中正平和,却具有直达心底的深邃之感,韵味无穷。

音乐创演:中国传统艺术的终极目标是通过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来表达艺术心灵,⑨通过此环节让同学们通过琴曲《流水》更好地感受我国“水”所具备的文化内涵以及中国文人对于自然的喜爱,徐复观先生曾说:“在世界古代各文化系统中,没有任何系统的文化,人与自然,曾发生过像中国古代那样的亲和关系。⑩”首先,再次播放音乐,让同学们在听赏的过程中根据自己对于音乐的理解,将自己脑海中浮现的画面画下来,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聊聊自己的理解。然后,请同学们想一想有哪些关于“水”的古诗词,大家在音乐的背景中有感情朗诵“水”的古诗词。最后,同学们将自己制作的古琴模型置于桌面,播放琴曲《流水》,同学们想象自己是演奏家,根据琴曲音乐的变化做出相应的演奏手法和演奏状态的变化,在演奏中进一步感受古琴音乐的“韵”。陶渊明就有一把“无弦琴”,并对有人解嘲说:“但识其中趣,何劳弦上声。⑪”可见,无弦琴也能领略琴的趣味,获得创作和演奏的满足。

此音乐鉴赏课立足于古琴音乐的文化,将琴曲《流水》复接到文化之根上,再去理解音乐的形式美感,能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古琴音乐特有的人文情调和生命活力。并且,情境的创设和渲染贯穿始终,通过鸟鸣水声、山水画、香味、角色表演,以及每位同学对于演奏主体的体验,同学们在整体、连续的情境中获得审美的愉悦,情感的提升,在文化中理解音乐,在音乐中感受文化,达到中国艺术生命精神的体悟。

三、结语

总之,中国传统音乐的情境化教学基于文化理解,在文化、历史和生命的真实体验中阐释中国音乐的生命活力。学生们在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美感和文化内涵中,提高其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并与音乐作品“同构”,产生共鸣,真正体悟到其中的韵味和趣味,回归学生的音乐文化主体性,使其自觉自愿地积极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音乐,促进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注释:

① 刘承华.在文化、历史与生命的律动中阐释美、中国音乐欣赏课教学思路[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6(4).

②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③④ 吉联抗,译注.乐记[M].阴法鲁,校订.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

⑤ 杨伯俊.列子集译[M].北京:中华书局,1979.

⑥⑦ 刘承华.古琴的文化审美内涵[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9(2).

⑧ 李吉提.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⑨ 曲文静.洋洋乎,盈耳哉——古琴曲《流水》之文化解析[J].名家名作,2020(8).

⑩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大学出版社,2001.

⑪刘承华.从文化传统看中西音乐传统的不同[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5(3).

猜你喜欢

古琴流水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流水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寻琴记:古琴的前世今生
张俊波 情寄古琴,乐以忘忧
寻访千年古琴
流水有心
古琴的收藏价值在何处
护患情境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