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扩招背景下机械工程专业人才精准培养策略

2022-04-07吴海勇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机械工程职业技能精准

吴海勇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福建 漳州363000)

2019 年,高职院校面向退役军人、下岗职工等社会群体扩招了116 万人。 2020 年,高职扩招人数达到了157 万人[1]。 2021 年2 月,《教育部2021年工作要点》中指出要落实2020⁃2021 年高职院校扩招200 万的任务。 高职院校的百万大扩招,是一项惠及教育与就业的重大民生工程,对构建中国现代化高等职业教育框架体系和提升高职院校现代化治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于传统的高中和中职应届高职入学生,高职扩招生主要来源于社会群体,这使其在生源结构、技能知识基础和学习需求等方面与传统应届毕业生存在着较大的结构性差异,也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理念方式和评价方式等方面对机械工程专业扩招生的教育教学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和新挑战。 如何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2]等国家顶层设计和规划的基础上,按照“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的原则,扎实推进机械工程专业扩招生的高质量精准培养,是高职院校机械工程专业在新时期面临的一项全新的教学实践改革[3]。

本文以ZZY 学院机械工程专业2019 年扩招生(共计291 名)的人才培养实践为例,深入剖析机械工程专业扩招生源学情现状、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其精准培养的路径实施策略,旨在为扩招生源的高质量精准培养提供参考。

一、学情分析

(一)复杂的生源学历结构和年龄分布

对机械工程专业扩招生的调查统计分析表明,扩招生的入学前学历差异较大,其学历分布如图1 所示。 从图中可见,扩招生的前置学历大致有7 种类型。 其中普通高中毕业的学生有49 人,占比约为16.8%;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的学生有31 人,占比约为10.7%;职业高中毕业的学生有12 人,占比约为4.1%;技工学校毕业的学生有4 人,占比约为1.4%;高职(专科)学历教育毕业的学生有13人,占比约为4.5%;高中毕业同等学力的学生有156 人,占比达到了约53.6%;其他中等学历教育毕业的学生有26 人,占比约为8.9%。 可见,高中毕业同等学力、普通高中毕业和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等三种学历类型的占比是最高的,三者的占比相加超过了70%,其中高中同等学力毕业的学生数量是最多的,占比超过了半数,远远多于其他学历类型的学生数量。 由此可见,扩招生源的学历结构差异是较大的。

图1 扩招生源学历分布

机械工程专业扩招生的年龄分布如图2 所示。从图中可见,年龄段在20⁃30 岁、30⁃40 岁、40⁃50 岁和50⁃60 岁之间的人数分别达到了74 人、174 人、40 人和3 人,其占比分别为25.5%、59.8%、13.7%和1%,其中年龄最小的为20 岁,年龄最大的达到了55 岁。 由此可见,扩招生的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中青年层次(20⁃40 岁之间占比达到了约85.3%),此年龄段的扩招生在工作和事业上大多处于上升阶段,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意愿更大;另一方面,也可以发现扩招生的年龄跨度是较大的,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同学不同辈”的现象。 较大的年龄跨度致使扩招生在学习方式、理解方式、思考方式和评价方式等方面会产生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对教育教学是一种全新挑战。

图2 扩招生源年龄分布

(二)参差不齐的技能基础和学习诉求

相比于传统应届毕业生,扩招生的身份结构更加复杂化。 机械工程专业扩招生的身份涵盖了退役军人、下岗失业职工、在岗职工、新型职业农民、农民工、企业在职职工、自由职业者、个体工商户等。 扩招生既包括了企业在职员工,也包括了下岗职工;既有农民,也有城镇居民,他们大多饱经社会磨练,熟练掌握各自生产和工作领域的某些技术技能。 扩招生来自各种各样的工作岗位,多数从事农业机械、建筑机械、食品机械、包装机械等机械相关领域工作,也有部分扩招生从事商贸物流、农业种植和养殖等与机械关联度不大的工作,扩招生各异的工作性质导致了其技能基础和知识水平参差不齐。

调查研究显示,一部分机械工程专业扩招生由于各种原因失去了进一步深造学习的机会,故而他们渴望把握此次千载难逢的求学机遇,在此次扩招过程中表现出了较为强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期冀在新时期进一步提升自我;另一部分扩招生自认为处于职业发展的瓶颈期,在职业发展的规划中希冀着通过进一步的深造和学习,突破自我职业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和障碍,取得事业上的成功与进步。 因此,大多扩招生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明确的学习诉求。

机械工程扩招生深造学习的诉求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出自个人所在岗位的职业发展需求、为了更好地找到心仪的新工作、为了发展属于自己的事业、为了通过学历的获取而加薪升职和创业等。 因此,在此扩招生源的学习诉求差异甚大的背景下,如何适应学生诉求和区域机械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因材施教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标准、方向和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扩招生人才培养的问题

(一)办学理念与条件

高职院校百万扩招意味着高职院校的办学对象由原先的应届毕业生扩大到全社会广大群体,学生生源也将由原先的单一结构转变为多元化结构,办学理念也不仅仅纯粹是为应届毕业生提供学历教育和技能学习,而将面向更加广大的社会群众提供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和服务,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也将由此进一步得到提升和扩大。 在百万扩招的初期阶段,部分院校和教师仍未及时转变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办学理念,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部分高职院校的扩招和影响了扩招生的培养质量。

高职百万扩招对高职院校的办学硬件和软件均带来一定的冲击,教学和实训的场所、仪器、设备设施、工装等教学实训硬件的使用频率将满负荷运行,甚至面临着不够用的局面,虽可以通过加大资金投入的方式快速弥补硬件缺失,但是对于师资力量的补充和改善却难以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如何快速解决师资短缺问题也是一项亟须解决的课题。

(二)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根据上述机械工程扩招生的学情分析可知,扩招生的生源结构多元且复杂,年龄分布跨度大,技能知识基础参差不齐,这些学情因素都决定了无法使用原有的应届生的人才培养方案对扩招生进行精准培养。

其次,鉴于扩招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并不适用于扩招生的教与学,无法较好地适应扩招生的前置学情。 因此,如何创新更加灵活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开发更具灵活度和适用性的教学资源,对提升扩招生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再者,由于扩招生的学习动机、个人职业发展诉求和现有岗位发展特征是多元和各异的,如何针对扩招生的学习诉求,进一步重构和优化课程体系,契合扩招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和针对性。

最后,对于扩招生的人才培养评价是衡量“标准不降”的重要环节,也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鉴于扩招生的现有工作岗位和个人发展诉求,如何根据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扩招生的实际职业岗位和发展诉求,多元灵活评价扩招生的学习成效,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

(三)教学组织与管理

机械工程扩招生源主要包括了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在岗职工、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民工等社会群体,其无法与传统应届毕业生一样采取全日制形式就读,这给专业日常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和学生工作管理带来诸多新挑战。 此外,大多扩招生虽能够较好地将自己的角色转变为学生,但与此同时,他们还集合了父母、职工或农民等多种角色于一体,无法和传统应届生一样进行脱产学习、培训和实训。

此外,鉴于机械工程扩招生的技能知识基础参差不齐,具有结构性差异,用传统应届生的教学评价标准“一刀切”的方式来对其进行综合评价,显然是不切实际和不公平的。 如何根据机械工程扩招生的学情基础,采取更为灵活多样的考核评价方式,淡化教育教学中的功利性因素,以扩招生的实际需求、技能发展和职业诉求为出发点,建立合适的弹性评价体系,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因此,机械工程专业如何有效弹性组织扩招生开展教学活动和教育管理,确保教学质量不下降,是亟须解决的一项现实问题。

三、扩招生的高质量精准培养

(一)积极转变育人理念,坚持类型教育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国家宏观顶层设计框架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一种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类型教育,通过进一步优化高等职业教育结构,面向社会大众提供更广泛和更有效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为新时期产业经济转型升级赋能培养大国工匠和能工巧匠。 在此定位基础上,机械工程专业应积极转变职业教育理念,不断传承和巩固现有办学基础和办学成果,进一步深化机械工程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积极面向社会群体开展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坚持机械工程职业技术技能的分层分类教育,严格按照“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的理念和模式,扎实推进机械工程专业扩招生的高质量精准培养,切实提升机械工程职业教育的社会化服务能力,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二)分层分类教育,落实人才高质量精准培养

1.明确标准,制定分类人才精准培养方案

一是分类培养。 及时动态掌握机械工程扩招生的基本学情,通过对学生基本信息、求学动机和今后职业发展规划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整合形成机械工程扩招生基本学情报告。 在机械工程扩招生基本学情和职业诉求基础上,充分考虑扩招生的年龄结构、学历层次、认知程度、职业规划等实际因素,组建不同的教学班级,实行一个班级一个方案,一类群体一种对策,使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更加精准和有效。

二是扩招不降质。 严格按照“标准不降、形式多样”的扩招生人才培养主导思想,确保机械工程的质量性扩招和扩招不降质。 机械工程人才培养总学时保证在2500 个课时以上,集中学习时间不少于总学时的40%,在充分调研掌握扩招生的学情基础上,联合企业、行业、教务部门共同制订人才精准培养方案,制订符合扩招生群体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确保扩招生的精准高质量培养。

三是因材施教。 在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将机械工程扩招生的核心岗位职业技术技能分为机械设计与制造、农业机械设备与维修、农业机电一体化、模具设计与制造和轻工机械等学习方向,根据扩招生在职岗位需求和自身职业发展规划,自主选择学习方向和课程,精准提升扩招生的关键岗位职业技术技能。

2.质量不降,创新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

通过前期的学情调研和教学组织研讨,机械工程扩招生的课程体系构建应因材施教,突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诉求。 课程体系应以扩招生的核心职业技能和个人职业发展诉求进行综合构建,利用扩招生自身职业岗位特征,架构出以校内理实一体化课程和企业实践课程为主的课程体系,形成“双主体⁃双导师”育人新模式,即以校企双方作为人才培养的双主体,以校企双方的双师型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的双导师,强化扩招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工学交替,促进校企双方在教学资源、实践资源和师资资源等领域的深度融合,满足扩招生对个人岗位职业技能发展的需求[2,4⁃5]。

对机械工程扩招生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包括分段式和集中式两种类型。 其中分段式课程教学是将理论教学部分分成多个模块,以项目任务驱动课程教学与实训,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更多采用情景教学、片段式教学、慕课、微课等生动教学方式。 鉴于扩招生居住地较为分散,因此课程教学可以在学生比较集中的企业、社区等地方分段实施,实现送教进企和送教上门。 集中式课程教学主要是针对通识课程、选修课、实训课等课程开展,利用节假日、周末等非工作日时间集中开展课程的教育教学,并辅以线上教学资源,利用优慕课APP、超星学习通APP 等互联网教学手段和方式[6],丰富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资源,确保扩招生人才精准培养标准不降低。

3.需求驱引,多元灵活开发教学资源

一是在充分摸底、分类和梳理机械工程扩招生的职业技能基础和知识文化基础上,结合机械工程核心职业技能岗位需求以及扩招生对职业技能的实际需求,融合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对职业岗位的现时需求,细化机械工程专业的人才精准培养方向和课程体系标准,联合企业能工巧匠多元化共同开发灵活性好、实用性强的教材资源。

二是积极开发“线上+线下”立体化教材,丰富教材的呈现形式,机械工程专业基础课程教材选用高质量的教育部规划教材,而对实践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应基于实时职业岗位需求及时更新教材内容,以适应混合式教学、在线教学等教学模式的需要。 积极配套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库,丰富教学案例、教学项目和教学模块,建立动态化、立体化的教材和教学资源体系,促进教学内容与区域产业发展对职业技能需求的实时更新和融合。

三是联合企业和行指委多元化教材开发形式,有针对性的开发包括零基础起点的系列简易上手的教材,并以新型活页式、简易手册式等灵活形式呈现出来,强化以企业实践岗位核心职业技能为工作导向和问题导向进行校本专业教材开发,使教材具有更强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和指导性[7]。

4.成果导向,教学评价方式灵活多样

结合机械工程扩招生的学情特点和职业技能基础,开展灵活多样和具有弹性的综合评价,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改革,融入扩招生的职业技能实际掌握情况,将课程教学评价与职业技能培养培训评价有机融合在一起,在实理、实训、实战和实习等多层次方面重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并覆盖机械工程扩招生人才培养方案的所有课程[8]。

另外,校内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应以学生的课程成绩、技能水平、职业素养和实训成绩等进行综合考评;企业实践课程以扩招生所在单位的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的综合评价为主,围绕扩招生所在的实践岗位职业技能和生产实践表现进行综合考核,更多体现扩招生在实践岗位中的职业素养、实践技能、协同创新能力等要素。 通过校内和校外双渠道和双导师的多元灵活评价,综合评价扩招生人才培养的成效和综合素养[2]。

5.课证融通,探索与完善学分银行制度

机械工程扩招生的精准培养应纳入到课证融通体系内,通过职业技能证书的获取,转变为相应的课程学分,建立校内学分银行制度,解决各课程之间学习成果的相互认定、相互转化和积累。 机械工程专业在实施扩招生精准培养过程中应坚持育训并重,积极探索和完善学分银行制度,构建运转高效、服务精准的课证融通体系。 当前,机械工程专业扩招生课证融通体系的建构,主要体现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即1+X 证书)制度的试点与实施[9]。

目前,1+X 证书制度已试点多批,ZZY 学院机械工程专业现有特殊焊接技术、数控车铣加工、增材制造模型设计等职业技能等级试点。 X 证书体现了机械工程扩招生的职业技能等级层次,X 证书的培训和考评是在学校和培训评价组织机构的联合组织下开展。 机械工程专业应积极鼓励扩招生根据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和实践岗位需求,自主选择不同类型X 证书的培训和考核,并将X 证书的获取与课程成绩学分进行有效关联和互认,通过X证书和课程学习的课证融通,促进扩招生职业技能等级和技能水平的提升[2,10]。

6.工学结合、创新产教融合新范式

在充分掌握机械工程扩招生的生源特点和现状基础上,积极探索“工学结合、半工半学”“农学结合、半农半学”和“学训融合、现场课堂”等产教融合新范式,鼓励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更为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和学分获取模式,因地制宜创新授课方式,使学生在兼顾务农、务工、生产和经营的同时,仍可以得到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提升。

对于农民和新型职业农民扩招生,选择非农时进行集中授课,课程内容侧重于农业机械相关领域;对于企业职工的扩招生,选择周末等非工作日进行送教进企,课程内容侧重于企业所涉及的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和工业设计等与其职业发展相关领域技术技能;对于下岗职工,通过校企共建渠道为其推荐对口就业岗位,并联合企业导师和校内教师共同制定其培养和培训规划。 机械工程专业进一步创新工学结合的模式,积极主动服务扩招生,将教学服务下沉到基层一线,使扩招生在家门口、岗位上就能够接受高质量的职业技能学历教育与培训。

(三)精细服务与管理,强化师资保障

1.加强精细管理和综合服务

鉴于扩招生的学历层次、工作性质、工作经历和年龄构成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机械工程专业应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育人基本原则,积极探索扩招生思政工作、服务管理和考核评价体系的精细化管理和精准化服务,确保扩招生能够享受到与应届毕业生同等的优质教育质量和教育资源。

在日常管理中,为每个机械工程扩招生班级配备班主任、辅导员、专业导师和若干导师助理,实行特色化和专业化的多层面精准服务与管理。其中,班主任主要负责班级日常教学性事务管理与服务;辅导员主要开展扩招生的思想政治和创业就业等方面的工作;专业导师由专业教师担任,对扩招生的日常课程教学上所存在的专业技术问题进行实时在线答疑解惑;导师助理以优秀高年级在校生为主,对扩招生在课程学习操作、专业学习、日常性事务和教务方面进行综合服务。 在扩招生综合评价方面,主要以扩招生的职业技能发展为重点,辅以扩招生的日常绩效管理和考核,对扩招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考评。 通过多层次的精细服务与精准管理,进一步强化扩招生在学期间的日常教育教学要素保障,为扩招生的高质量精准培养提供强有力的硬件和软件环境。

2.多元引才,提升双师育人水平

(1)多元化师资结构,深化校企双主体育人

机械工程专业利用多元化师资结构和来源,助力纾解师资力量短缺之困。 加大退休教师的返聘力度,多元化教师结构类型,加强从企业柔性引进企业能工巧匠和技能大师,充分利用校企双师队伍的企业实践经验,开展“双主体育人”和“双导师育人”新模式,逐步扩大师资队伍数量,提升校企师资队伍力量,加强对扩招生的企业实践岗位的精准培养和精准培训。 这是深化校企合作的具体体现,也是新时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有效方式。

(2)师生角色互换,创新互学范式

古云:学者不必不如师,师不必强于学者;并有:三人行必有我师。 这些古时哲语也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需要,在扩招生教学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主要是由于扩招生的来源广泛,年龄跨度大,部分较年长的扩招生拥有较为丰富的实践岗位操作经验,在机械工程的某些细分领域有着自己擅长的技术技能,但在理论层面可能尚有所欠缺。 因此,在机械工程扩招生的人才精准培养中,鼓励这些扩招生积极参与各自擅长领域内容的教学讲授,实现师生角色互换,充分发挥他们的经验与资源;鼓励这些扩招生结合各自行业和岗位,为课程的教学提供实践机会、实训场所和实习基地,创新课程教学师生互学范式。

(3)强化师资培训,建设双师型队伍

机械工程专业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资源倾斜和支持,在扩招生精准培养过程中深入贯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方案,努力建设一支具有双师型的高层次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确保高等职业教育大扩招后仍具有高水平的职业教育质量。

首先,加强教师的企业实践锻炼,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职业技能,教师是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重要主体和主要推动者,机械工程专业教师应充分利用相关政策和规章制度,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加强与区域产业中的典型企业开展校企实践岗位锻炼,在实践岗位中锻炼自我,提升自我职业技能水平。 其次,机械工程专业教师应积极通过访问工程师、省市科技特派员、校企“双向挂职”、产业教授等政策文件,加强与区域产业中的重点典型企业开展产学研用合作,利用校企双方的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实现资源互补,在对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和培训过程中,促进产教深度融合,进一步深化校企产学研用合作水平,实现校企合作双赢。最后,机械工程专业教师应积极提升自身信息化教学水平,积极将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融入扩招生的教学与实训全程中,充分利用新兴技术赋能扩招生职业技能的习得与提升。

四、结语

高职百万扩招对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管理和办学资源等方面是一项全新挑战和新机遇,机械工程专业应以此次扩招为契机和抓手,立足于扩招生的高质量精准培养,着眼于专业长远的高质量特色发展,以新时期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精准培养为主要出发点,积极转变专业教育理念,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原则,坚持对扩招生的分层分类教育,坚持标准不降、质量不降、形式多样的育人特色,深化教师、教法和教材改革,以特色驱动质量,以质量带动效益,以效益构建品牌,深化课证融通,不断创新扩招生的教育教学新范式,强化扩招生人才培养全程中的精细服务、精准管理和要素保障,不断深化机械工程专业发展的内涵建设,打造出具有竞争力、品牌化的扩招生人才高质量精准培养的新高地。

猜你喜欢

机械工程职业技能精准
《中国机械工程》第五届编委会
《中国机械工程》第五届编委会
《中国机械工程》第五届编委会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简介
人社部将组织开展2021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试析职业技能鉴定质量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及落实方案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