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共建共享实践路径探析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医学融合为例

2022-04-07刘玉秋吴爱萍

保定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专业课医学哲学

刘玉秋,吴爱萍

(1.华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唐山 063210;2.华北理工大学 基础医学院,河北 唐山 063210)

2021年12月7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自2016年12月7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5年来,思想政治工作发生的格局性变化、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其中,肯定高校思政课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充分彰显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用。同时,在总结课程思政建设成就基础上对课程思政工作作了进一步部署:“将以更加务实的态度,以更加有效的措施,重点抓好分类推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资源共建共享等,纵深推动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构建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1]基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5年发展成就,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共建共享实践路径探索就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建设和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和现实要求。

一、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共建共享的必要性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共建共享实践路径探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和现实选择,是提升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质量的当务之急。

(一)思政课程需要注入专业元素激活思政课堂

困扰医学思政课程的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高校医学专业学生更加倾向于专业技能的培养,将主要精力用于专业课程的学习。二是相对学生的实际来说思政课理论较为抽象。思政课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下简称“原理”)由于其理论的高度抽象性,被认为是高校最难学的课程之一。特别是“原理”课程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2],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虽然说哲学是现实世界的智慧,但是对于没有太多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的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难度大。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能够贴合学生实际,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把教材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所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专业实际,用学生听得懂的话语、熟悉的教学案例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激活思政课堂。

(二)课程思政需要思政课程作为理论根基和价值引领

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发现课程思政建设质量需要进一步提升。一是专业知识讲授和思政教育两张皮。有些教师为了完成学校交给的课程育人任务,在讲授专业课程时突然切入医者仁心、爱国、诚信等思政元素,学生只觉突然,不知其所以然,更不知其所以必然,影响课堂授课和育人效果。二是课程思政案例雷同、思政元素单一。有些教师受知识视野局限,未能结合自己课程实际有效挖掘思政元素,造成思政元素单一的现象,学生听课效果大打折扣。课程思政需要以思政课程为理论根基和价值引领,深挖中西医学中蕴含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等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从根本上弄明白医者仁心、家国担当、诚信等思政元素之所以必然的原因,自然引出医学专业课程蕴含的丰富的思政元素,提升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二、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共建共享的可行性

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师共同教研为实现基础,以“思政课程主导、课程思政主体,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为实现抓手,搭建“理论+实践、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的实现平台,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共建共享实践路径的探索提供可能。

(一)实现基础: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共同教研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在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中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守渠、种田”的责任担当者是教师,教师要言传身教,“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教师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3]。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通过共同教研,相互听课,共同思课、改课和建课的过程,坚定信仰,提升能力。一方面,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坚持“教育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4]的“四为”教育方针,培养共同育人话语体系,做到在政治方向、文化认同和价值引导上的一致性。通过共同教研,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话语体系一致、育人目标一致,有利于学生坚定信仰和厘清认知。另一方面,提升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育人能力和理论功底。例如,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共同研读思政课程教材“原理”和医学基础课程“病理学”“中医基础理论”等教材,经过相互听课,共同思课、改课和建课的过程,扩展思政课教师的医学专业视野,夯实专业课教师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

(二)实现抓手:思政课程为主导、课程思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在新时代“三全育人”教育思想指导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共建共享要求处理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做到思政课程为主导、课程思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一方面,思政课程为主导、课程思政为主体。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共建共享实践路径探索过程中,要发挥思政课程理论根基、价值引领、政治方向的主导作用,在思政课程中让学生通过学理分析从整体上把握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中弄明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重大问题,立强国志,进而通过专业技能的训练,践报国行;要发挥好课程思政中“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5]作用,发挥好专业课程协同育人的载体作用。另一方面,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随着OBE教学理念的深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授课方式一改教师“满堂灌”的旧常态成为高校教学的新常态。在高校课堂中,通过PBL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方法、“学科竞赛+课程”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翻转课堂等方法和手段,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教学相长。

(三)实现平台:“理论+实践、课内+课外、线上+线下”

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深入开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了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共建共享,要突出实践教学的基础作用,连课内与课外时间为一线,拓线上与线下空间为一体,通过纵横时空,搭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共建共享实践平台。

1.突出实践教学的基础作用。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共建共享过程中要处理好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在讲授理论的过程中,通过立足实践教学(包括思政课程的实践教学、医学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等),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基础上,指导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真正理解和消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专业知识,进一步进行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

2.连课内与课外时间为一线。思政课教师和医学专业教师要有效利用课内与课外两段时间,通过备课、听课、思课、改课、建课的过程打造精品教学案例。首先,抓住课前时间认真阅读教材和查找网络资源,提炼医学点、哲学知识点和思政点,进行备课。其次,抓住课内时间进行听课,听课的过程是灵感激发的过程,是思想碰撞的过程,授课教师的某一句话就可能点燃听课教师的思想火花,打通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医学专业学科之间的联结。思政课教师通过听专业课挖掘出其中蕴含的哲学知识点,引出思政点;专业课教师通过听思政课,扩展知识视野,丰富思政点。最后,教师交流上课收获,进一步思课、改课、建课,做到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3.拓线上与线下空间为一体。《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和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已然成为当今课程建设的必然趋势。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共建共享过程中可以有效利用“线上+线下”平台,拓展教研和教学活动的空间,深入进行教学资源的查找、挖掘、生成、分享。首先,思政课教师和医学专业课教师通过腾讯会议、微信等社交平台进行线上教研活动,随时随地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其次,思政课教师和医学专业课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录制视频课程,上传到学习通等教学平台,拓展教学空间;最后,利用线下空间,通过各种授课方式和手段,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

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共建共享的实践路径

实践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共建共享,要特别把握好“挖点—连线—织面—搭体”的四个关键环节,打磨经典案例,提升教师育人能力,提高课程建设质量,改善课堂授课效果,达到共同培养新时代医学生的教育目标(见图1)。

图1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共建共享实践路径

(一)基础:梳理医学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挖掘思政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6]课程思政基本方法是“挖掘”,要注意挖掘课程、专业、学科本身蕴含着的思政点。挖掘思政点,要建立在有效链接专业资源和思政资源的基础上,必须对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进行认真研究,梳理知识点。“原理”课教师和医学专业教师要利用“理论+实践、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的实现平台共同教研,着重研读“原理”“病理学”“中医基础理论”等教材;以学科竞赛为牵引,引导医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共同梳理医学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挖掘思政点。一是深读“原理”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部分,梳理“走进哲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教学章节中的知识点;二是通读“病理学”“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并扩展网络资源,梳理医学专业知识点;三是挖掘医学思政点,包括医者精神、科学创新精神、家国情怀等。

(二)创新:连医学点、哲学知识点和思政点为线,打造案例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中西医学是一般与个别、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有着基于人的内生统一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为现代医学的存在与发展奠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提供最根本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中西医学是以人为研究对象,以维护生命健康和预防治疗疾病为主要研究内容的科学,相对于其他自然科学来说是与哲学最切近的科学,蕴含着丰富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等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医学的关系,医学点体现哲学知识点、哲学知识点包含在医学点之中,并蕴含着思政点。如20世纪70年代屠呦呦团队发现青蒿素及其抗疟功效,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即人的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从根本上要求人的认识要与实践做到具体地、历史地统一,也就启示了医学生要不断解放思想、培养科学探索精神、耐住寂寞搞科研、坚定“为国家作贡献的理想和对中医学科学不懈追求的信念”[7]的思政点。所以,通过连医学点、哲学知识点、思政点为线,医学生就能明白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重要性,明白坚守“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5]的必然,明白国之大者,科技引领的必需,实现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统一。

经过思政课教师和医学专业课教师的共同教研,通过听课、思课、改课、建课的过程,在梳理医学点、哲学知识点,挖掘思政点的基础上,连点为线,打造出经典的教学案例。连线的过程看似是点点连接的物理反应,实则为教师教学实践基础上的化学反应,有挖掘、有连接、有创新。一方面,为解决思政课程急需注入专业元素提供大量专业教学资源,增强思政课程的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思政课课堂应用案例教学法,通过思政课教师抛出专业相关案例、针对案例设计准备讨论的话题、学生分组讨论、发表看法引出哲学原理、教师评价并讲解的五步过程,把学生吸引到思政课的课堂上来,结合专业实际理解思政理论。另一方面,缓解了课程思政生硬切入思政点、把专业课讲成思政课及思政点单一等局面。在专业课课堂上,医学专业课教师在讲解专业知识和训练专业技能的过程中,言传身教,从点到线,通过课堂讨论法、启发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对医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全面提升课程思政的建设质量。

(三)巩固与发展:织线成面、搭面成体,建立课程体系

经过挖点、连线的基础创新工作之后,诸多的医学专业案例被引入马克思主义哲学讲解之中。同时,医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也有效地提升建设质量,做到从课程自身实际出发,挖掘思政元素。

1.织线成面。经过前期工作打造的案例并不是说一旦形成就一成不变了,也不是说一个专业点只能体现一个哲学点,蕴含一个思政点。诸多并行的线之间通过交叉和交织,能够衍生出更多的案例,形成一张适合本门课程的二维的面(见图2)。这样,思政课教师和医学专业课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就像搭积木一样“连点成线”不断生成新的案例;随着教师育人能力和理论功底的提升,教师就能在课堂上运用自如,从而增强课程的吸引力。

图2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共建共享案例网

2.搭面成体。通过织线成面,可以提升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建设质量。接下来,通过顶层设计,搭面成体,推广探索经验,共享教学资源,建立完整课程体系,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共建共享。主要从三个层面来讲:从微观层面上讲,把一门课程案例集结成一个面,一个医学专业的多门课程就会搭建成一个专业课程育人体系;从中观层面上讲,一个医学专业案例是一个面,整个医学学科就搭建成一个学科课程育人体系;从宏观层面上讲,医学学科是一个面,整个高校的医、工、理、文、法等学科就会搭建成一个综合课程育人体系。同样,四门思政课程通过搭面成体的过程,建立完整的有专业针对性的思政课程体系,提升整体育人效果。

猜你喜欢

专业课医学哲学
基于案例教学法的饲料专业课教学策略——评《饲料学》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模具专业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2021年家庭医学(下)总目录(1~11期)
《安徽医学》稿约
欢迎使用《安徽医学》在线投稿
菱的哲学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小包哲学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