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规则意识的影响因素及培育对策分析

2022-04-07王雅丽焦延楠

保定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个体规则意识

王雅丽,焦延楠

(河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多次强调规则意识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进一步强调,规则意识是完善社会治理、规范社会秩序、营造良好道德环境的应有之义。新时代大学生是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担负着接续奋斗的历史使命,把握该群体的规则意识状况,考察其影响因素,对于高校探寻更有针对性的培育对策,提升大学生的规则意识,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意义重大。

一、理论假设

规则意识植根于社会生活和实践交往,既是个体发展的精神特质,也是美好生活建构之需。大学生规则意识状况与个体主观认知密切关联,直接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制约。本研究从大学生个体、家庭、学校、社会四个方面提出假设,并根据结果与假设是否具有一致性进而探求影响大学生规则意识的因素。

(一)个体属性假设

个体教育背景、生活经历及个性心理的差异性,与个体规则意识的多样性关系密切。不同学科背景、政治面貌以及随着年级和阅历的增长,个体的属性特征也会发生变化,表现在对规则的认知、认同和践行上也会存在差异。本研究从个体属性中选取了性别、年级、专业、政治面貌等个体特征,对规则的认知水平和认同水平等控制因素进行分析。个体属性假设包括三个方面:H1:个体基本特征影响个体规则意识的状况;H2:个体认知水平影响个体规则意识的状况;H3:个体认同水平影响个体规则意识的状况。

(二)家庭因素假设

家庭是大学生规则意识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家庭氛围是否和谐,父母长辈是否认同规则、崇尚规则、信守规则,是否坚持用正确的价值理念引导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守护规则,对大学生规则意识养成有基础性影响。因此,家庭因素假设为H4:家庭的榜样示范影响个体规则意识的状况。

(三)学校因素假设

校园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高校规则意识教育对大学生规则意识养成至关重要,其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相关课程或讲座的开设、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作用等,都会对大学生规则意识养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学校因素假设为H5:学校的规则意识教育影响个体规则意识的状况。

(四)社会因素假设

规则意识是社会公共生活的精神诉求,社会环境的差异性对大学生规则意识状况的影响更为重要。特定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以及制度建设往往对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具有重大影响。本研究特别选取了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经济制度、奖惩机制四个因素进行分析。因此,社会因素假设包括:H6:传统文化影响个体规则意识的状况;H7:价值观念影响个体规则意识的状况;H8:经济制度影响个体规则意识的状况;H9:奖惩机制影响个体规则意识的状况。

二、研究方法

为全面、准确把握新时代大学生规则意识的总体状况,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敬畏规则、信守规则的自觉性,本研究将调查问卷和统计软件相结合,以探索更有针对性的规则意识培育对策。

(一)研究对象

选取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邯郸学院、唐山师范学院、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邢台职业技术学院等六所高校,通过问卷星平台扫码方式向大学生随机发放,共收回有效问卷936份。

(二)问卷设计

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对可能影响青年大学生规则意识的主要因素进行调查研究。问卷主要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调查对象对规则的认同与践行情况等内容。

(三)数据处理

本研究使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主要采用了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为确保问卷有效可靠,需对该问卷的量表题项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通过信度分析,Cronbach’s alpha(克隆巴赫系数)=0.877,大于0.7,说明该问卷的可靠性较高。通过效度分析,Kaiser-Meyer-Olkin(KMO)=0.88,大于 0且接近于 1;Bartlett球性检验的 P值=0.00,小于 0.05,说明该问卷的结构良好。综上所述,该问卷满足基本要求,可进一步进行分析。

(四)变量描述

本次相关性分析将变量分为因变量和自变量。一是因变量。规则意识作为社会公共生活的精神文化诉求,必然受到特定的社会制度、文化价值及个体因素等多个层面的影响。因此将受访大学生对规则的认知、认同和践行三个方面总体状况进行量化作为因变量,并将其设置为哑变量。二是自变量。本研究在进行自变量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主要依据前述理论假设,最终从个体属性、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四个方面选取了12个具体变量,以期可以全方位地构建变量体系,具体变量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及赋值情况

三、研究结果分析

在相关性分析中,需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对性别、年级、学科背景和政治面貌顺序性数值或呈非正态分布的变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Sig.值均大于0.05,说明这些变量对大学生规则意识相关性不显著,即拒绝H1原假设。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大学生个体的认知水平、认同水平、父母的榜样示范作用、学校规则意识教育水平、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经济体制以及奖惩机制的Sig.值均小于0.05,说明这些变量对大学生规则意识相关性显著,即接受 H2、H3、H4、H5、H6、H7、H8、H9 原假设。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1)大学生规则意识受个体认知、认同水平影响。如表2所示,认知水平的Sig.值为0.000,小于Sig.值为0.01的显著性水平,表明个体的认知水平和大学生规则意识呈显著性相关;Pearson的相关系数为0.794,强度相关,说明大学生对规则本身的知晓程度越高,就越能进一步规范自身的行为。同时,认同水平的Sig.值为0.000,同样小于Sig.值为0.01的显著性水平,Pearson相关系数为0.804,极强相关,说明个体对规则的认同水平对大学生规则意识呈显著性相关。

(2)大学生规则意识受父母的示范作用影响。通过相关性分析,父母的榜样示范作用的Sig.值为0.000,小于Sig.值为0.01的显著性水平。同时,Pearson的相关系数为0.492,中度相关,表明家庭中的榜样示范对大学生规则意识具有积极的正面影响,家庭成员越能做到积极的引导和示范,越有助于大学生规则意识的养成。

(3)大学生规则意识受学校规则意识教育方面影响。数据分析显示,学校规则意识教育Sig.值为0.000,小于0.01,说明规则教育对大学生规则意识呈显著性相关。同时,Pearson相关系数为0.548,呈中度相关,表明规则教育对大学生规则意识的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换言之,学校规则体系越完善,规则意识教育工作开展得越到位,大学生规则意识越强。

(4)大学生规则意识受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经济体制和奖惩机制等社会环境因素影响。如表2所示,传统文化的Sig.值为0.000,价值观念的Sig.值为0.000,经济体制的Sig.值为0.000,奖惩机制的Sig.值为0.009,均小于Sig.值为0.01的显著性水平,表明社会环境中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经济体制、奖惩机制均与大学生规则意识呈显著性相关。同时,总体的Pearson相关系数达到0.639,说明这些因素所构成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规则意识发挥着引导和塑造作用。

表2 大学生规则意识与各因素之间的相关分析

(5)大学生规则意识与总体因素间的回归分析。回归分析作为对两种或两种以上变量间关系的具体分析,是对上述分析的进一步量化研究,具体分为一元线性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通过回归分析发现,不同性别的大学生规则意识的总体水平也不同,家庭的榜样示范、学校的规则教育以及价值观念、经济制度和惩罚机制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规则意识产生影响,最终自变量为多个,所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建模分析。

多元回归分析,除了自变量大于或等于2外,还应满足残差独立,均值为0的正态性以及不存在异方差、自变量不存在多重共线,只有满足上述条件才能建立模型。将大学生规则意识状况作为因变量,性别、榜样示范、规则教育、价值观念、经济体制和奖惩机制作为自变量,如表3所示,得出德宾-沃森系数为1.978,在1.8~2之间,说明残差独立;VIF值处在1~2.5之间,小于5,说明自变量不存在线性关系,同时,通过直方图和散点图分别得出均值基本为零、不存在异方差,满足上述条件,可进一步展开分析。

表3 大学生规则意识与总体因素间的回归分析

通过进一步分析,在回归方程中大学生规则意识状况因变量与性别、榜样示范、规则教育、价值观念、经济制度和惩罚机制自变量间的Sig.值为0.000,小于0.05,说明自变量和因变量间的线性关系是显著的,并且R2=0.371,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力度为37.1%。最终的回归方程为:规则意识状况=2.358-0.091X1+0.180X2+0.269X3+0.024X4+0.002X5+0.029X6。但是,在进一步的系数检验中,价值观念、经济制度和惩罚机制自变量间的Sig.值分别为0.152、0.929和0.081,均大于0.05的显著性水平,说明价值观念、经济制度和惩罚机制对大学生规则意识状况的影响程度较小,方程进一步修正为:规则意识状况=2.358-0.091X1+0.180X2+0.269X3。同时,性别作为分类型变量是方程中的一个虚拟变量,且对性别的赋值为男=1,女=2,即X1=1或X1=2,最终分出两个方程:规则意识状况1=2.358-0.091+0.180X2+0.269X3;规则意识状况2=2.358-0.091×2+0.180X2+0.269X3,即男生和女生规则意识状况相差0.091个单位。

四、结论与建议

调查数据和研究结果显示,新时代大学生规则意识状况是个体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回归分析进一步发现,不同性别大学生规则意识具有显著差异,榜样示范和规则意识教育对大学生规则意识的影响更为显著。因此,新时代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的具体建议如下。

(一)筑牢大学生家庭教育品德修养和法治素养的基石

规则是关于主体应当做什么以及不应当做什么的规范性要求,其生命力源于主体对于规则的认同与守护。规则与人的生命具有同一性,亦或共在性。规则是主体自由活动的条件,同时又制约着主体行为不能随心所欲。家庭是滋养孩子道德情感的摇篮,和谐的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养成遵纪守法、明礼遵规的好习惯具有奠基性作用。中华传统美德要求个人根据特定规范要求履行相应义务,强调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明于庶物,察于人伦”(《孟子·离娄下》)。人只有知书达礼、遵纪守法,家庭才能和睦,社会才有秩序,民族才能兴旺。因此,父母应注重家庭文明建设,将规则意识作为子女品格养成的重要内容,筑牢大学生德性修养和法治素养的基石。调查结果显示,当“出现不守规则的行为”时,23.71%的受访大学生表示家长“不能及时”或“并不会”给予必要的批评和引导。家长应重视子女的品格涵养和法治思维养成,帮助子女积极担当道德义务和社会责任,养成认同规则、敬畏规则、守护规则的良好习惯。针对孩子无视或不守规则的行为,要及时批评教育,引导孩子认识到规则的普遍性和严肃性,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使其认识到“无规矩不成方圆”。遵守规则是良好品格的应有之义,也是家庭和谐,涵育好家风的必然要求。

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传递积极正面影响。榜样以其高尚的人格魅力激励学习者成为更好的自己,正如夸美纽斯指出的,模仿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榜样具有明显的示范效应,特别是对正在成长的青少年具有其他方式无法代替的吸引力”[1]。“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2]354。家长以身作则遵规守纪,其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的道德情感和道德选择。日常生活中,孩子通过观察学习,自觉地模仿父母的语言和行为方式,不断强化对规则的认知,并在耳濡目染中将父母的价值观念内化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养成遵规守纪的好习惯。因此,家长要积极遵规守纪,举止文明,做好榜样示范,这有助于孩子养成认同规则、遵守规则的好习惯。正如孔子所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二)发挥好学校规则意识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规则意识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应挖掘各类课程中的特色资源,提升规则意识教育效果。大学阶段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大学生具有较高的规则意识水平,明白“我应该做什么”以及“我不能做什么”是担当复兴大任的首要条件。调查数据显示,25.11%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规则意识教育课程很少,40.28%的受访大学生表示思政课对大学生规则意识教育的效果一般,说明学校规则理论知识体系有待完善,规则意识教育有待强化,教育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围绕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加强高校文明校园建设,教师要优化课程设计,明确教学主题的层次性,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做好“价值引领”和“规范引导”,提升大学生的规则意识水平和能力。如,教师要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解“守规则就是讲文明”“守规则就是讲正义”,课堂上“不随意玩手机”,自觉“遵守网络空间的交往规则”等,让大学生在学习课程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对规则的认知水平,增进对规则的情感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规则观是思政课教学的应有之义。思政课教师既要运用整体性思维,注重教育目标的普遍性和群体性,又要运用好分析性思维,注重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个体性,不断创新规则意识教育方法,提升规则意识教学效果。如,挖掘融媒体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融通线下线上、课堂内外的规则意识教育资源;加强师生互动联结,推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同向同行,帮助大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规则、规范”“校风、校纪”等。规则意识养成是大学生无数次地体验规则以及反复明晰规则的结果,正如亚里士多德所指出的:“我们通过做公正的事成为公正的人,通过节制成为节制的人,通过做事勇敢成为勇敢的人。”[3]因此,我们应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注重在实践教学中引导大学生遵规守纪,教育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养成敬畏规则、守护规则的良好习惯。

高校应不断完善规则体系,为大学生规则意识养成提供切实可行的体制机制环境和良好的校园氛围。高校相关规则规范的制定要经过充分的调研,规则内容表述要清晰,易于理解和认同,便于学生践行与守护。以社团活动、班级活动为依托,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积极参与到校规校纪的制定过程中,并引导他们在深化对规则理解的基础上增强情感认同。学校各基层部门制定的规范避免相互冲突,下位规范应服从上位规范,平级之间应做好协调,以使规则行之有效,激发大学生认同规则、遵守规则的内驱力。由于“道德品格除了通过个体的内心信念加以维系外,还要通过社会成员所交往的道德风尚加以影响”[4],良好的校园氛围离不开大学生遵守规则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学校应借助公众号、公告栏等公共平台宣传守规则的重要性,做好价值观引导和监督工作,以便及时纠正学生的僭越规则行为。

(三)用良好的文化环境滋养大学生的规则意识

规则是良好社会秩序建构的重要内容,规则意识是关于规则的认知、认同与守护,属于人的精神范畴。马克思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变化影响到人们思想的变化。”[5]规则意识培育是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文化环境是大学生规则意识水平提升的“最好的课本、最好的教室和最好的老师”[6]。

要将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纳入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范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法治教育从娃娃抓起,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断增强青少年的规则意识。”[2]122因此,新时代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应与公民的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一方面,充分利用融媒体技术,深入开展法治宣传和道德教育。推进“互联网+法治文化”工程,建设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墙,多渠道宣扬法律至上、程序公正等理念,摒弃错误的价值观念。“加强对道德领域热点问题的引导,以事说理、以案明德,着力增强人们的法治意识、公共意识、规则意识、责任意识”[7]。另一方面,提高规则意识的舆论导向。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治力度,提高违反规则的成本,将违规行为扼杀在萌芽之中,使遵规守则成为大学生共同的价值选择和行动自觉。“任何社会都有规矩或规则,如果不受规则约束,就会受规则惩罚。人的自由在现实性上是有限自由”[8]。规则规范是文明社会的本质要求,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具有直接的规范和引导作用。调查数据显示,57.37%的受访大学生表示当违反规则而未受到惩罚时,会严重影响大学生对规则的遵守。日常生活中,对违规者惩罚不及时或力度不够,极易动摇大学生遵守规则的意志力。加大惩戒力度不仅没有限制人的自由,反而在规则范围内保障了最大多数人的最大自由。因此,对日常的违规行为要及时进行规则学习和规则教育,让违规者深刻感受规则的严肃性和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加大对重点违规的综合治理,增强执法的力度和透明度,杜绝重点违规的二次出现;对坚持遵守规则者要予以赞赏,使其感到光荣和自豪,在此基础上激发践行规则的内在动力,养成敬畏规则、守护规则的良好习惯。

猜你喜欢

个体规则意识
行为免疫系统对个体就医行为倾向的影响*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撑竿跳规则的制定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奥斯卡的规则变了!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让规则不规则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