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课程思政视域下中职语文课堂德育实施路径

2022-04-06黑龙江省嫩江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

黑河教育 2022年11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德育思政

黑龙江省嫩江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 赵 娜

新时期如何给予中职生情感教育,是中职院校迫在眉睫的任务。中职语文在实施德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丰富的人文思想、鲜明的人物特征、文字传达的直观性、古今中外内容的丰富性,都充分体现了中职语文教学在学生思政教育方面至关重要的地位。思政理念融入语文教学必须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把课程思政落实到语文教学中。

一、中职语文教学在践行课程思政新理念方面存在的不足

(一)课程地位的偏差影响中职语文思政作用的发挥

中职生普遍存在基础差、学习习惯不好等现象,很多中职学校尤其是技能型院校,将学校的办学宗旨定位为“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偏重职业技能的培养,弱化了人文素养、道德情操、理想信念等养成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教书、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现象。中职语文教学的课程定位也由原来的不够重视发展成现在的普遍边缘化,大幅减少课时量,影响了中职语文在课程思政教育中优势作用的发挥。

(二)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中职语文思政教育的质量与效果

在传统教学课堂上,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职生不完全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却存在极大的就业压力,学好技能成为教学的重中之重。很多中职语文教师只注重“授业、解惑”而忽略“传道”的精髓,片面地认为教师的任务仅限于语文课堂上、语文课本内,思政教育仅仅是班主任、政教处的工作,与语文教学无太大关联。这些教师的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墨守成规,不能充分利用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对学生进行引导、感染和教育。

(三)教材内容的选择影响了语文课程思政教育的效能

中职语文是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教学内容的合理性与科学性直接关系到课程思政教育的质量。中职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对学生不但要有中文知识的积累,更要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德育。不同版本的中职语文教材根据不同的编写情况,部分教材存在选取内容生涩,可挖掘深度不够,思政教育理念不强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语文课程德育的开展,弱化了中职语文思政教育的效能。

(四)教学科目界定不清,影响中职语文思政教育的教学定位

思政课程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学校独立开设的一门课程,是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爱国主义、革命传统的重要课程,是对思想政治教学体系的显性教育。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课程与思政工作同向而行,它主要渗透到各类课程中,是思想政治教学体系的隐性教育,包括价值观、人格形成和政治认同等一系列教育任务,现在的中职教育常把思政课程等同于课程思政,这影响了中职思政课程的职业教育定位,也影响了中职语文教学课程思政的职业教育定位。

二、探索思政新理念下的中职语文课堂德育实施路径

(一)灵活教学方式方法,让德育具有“情境化”

语文课堂仅利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单纯的知识传授,久而久之势必引起学生的反感,教师既不能是狂风暴雨式的填鸭式教学,也不能是唐僧念经般的无限循环,要以学生为主,针对文本内容、文章主旨、主题信念,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声音存在,尊重中职生的个性特点,教师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真正去感同身受,让他们从内心里去认可课文中的观点,并热衷于分析、探讨,因材施教从学生的角度去考量,因势利导去分析,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紧跟时代步伐,有理有据地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作为新时代教师,一定要善于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新技术、多媒体去提升中职语文课堂的艺术力和吸引力,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与道德意识,赋予传统的中职语文教育以全新的风貌、特点和魅力,适当开展课余文化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激发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民族情怀,课后思政教育活动,是中职语文课前与课堂思政的有效延伸。综合实践活动要落到实处,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在发展特长和激发潜能的同时,感受中华语言文化的厚重底蕴和社会责任感的深刻内涵,进而实现中职语文知识目标和德育目标。

(二)充分挖掘教材深度,让德育具有“语文味”

新理念需要新的教学范式予以落实。语文教学要“形”“神”兼备才能让德育具有“语文味”。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每一项综合性活动,都是语文学科教学的“形”。抓其“形”就是要教师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而语文课堂的“神”不仅是要学生掌握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将学习能力、探究能力、科学态度、正确的价值观作为其宗旨。如何恰当的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是每一位中职语文教师的必备技能。作为语文教师,必须了解现代社会发展趋势,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脉络,与时俱进,将课内外知识融会贯通,找准思政“触点”,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思政教育才能有的放矢。

中职语文教材选材语言优美,题材丰富,具有典范性、引领性,中职语文教师要将思政理念渗透到中职语文教学全过程,深入挖掘适合开展德育的名篇,引导学生感悟文化的独特魅力,从古至今、由此及彼,由课内到课外,在文学的世界中发现并感受其中所迸发出的爱国主义情怀、职业道德素养,将中职语文教学目标与思政教育目标有机融合。只有充分发掘语文教材的“形”与“神”,做到形神兼备,才能将语文教材中的德育价值落实到位,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成为德才兼备的中职学生。

(三)抓住课堂教学细节,让德育具有“生动性”

教育细节决定教育效果,青春期的学生敏感而多思,渴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认可和表扬。在中职学校普遍存在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努力程度不够,不愿主动参与课堂上的研究性学习等现象,这些都为德育的渗透设置了重重障碍。如何巧妙地抓住课堂细节进行德育,潜移默化地将德育融入到每一个教学小环节,成为考验每一位中职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智慧的难题。

从细处着眼,把握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在思政教育中得天独厚的条件,让学生有机会动起来重视学习体验,关注内心,让教育贴近生活,贴近自然,如设置课前五分钟“真情告白”演讲、“巧舌如簧”辩论赛、让“时事热点”进课堂……引导学生对时事和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给学生充足的空间和个人思想展示的舞台,学生既能在这个环节中展示自己,提升言语交际能力,也能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信心,丰富学生生命内涵,铸就使命担当精神,弥补初中时期学业上带来的挫败感。每次针对学生提出的观点,引导大家共同研究讨论,关注时事热点,了解时政新闻,跳脱出自身生命的关注,对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产生更多思考,进而在教师的引导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

(四)完善课堂评价体系,让德育更具“精准度”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的教学评价,主要是评价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如听、说、读、写等,主要是评价学生对知识和工具性学科的掌握,为学习专业技能服务,虽然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师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纳入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目标和评价内容,但所占比例很小,根据当前课程思政教学的要求,科学制定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标准迫在眉睫。

语文课程的精髓就是“文以载道”,中职语文以工具性、人文性为特征,阐释真理,弘扬精神。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培养学生人文素养、道德情操、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学方式,明确中职语文的学科功能和定位,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中职语文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从教学资源、课程设置、师资培训等方面为中职语文课程扩大发展空间,将人文精神灌注其中,提升中职语文学科的思政教育地位。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念要深入到位、无偏差;教师授课思路要清晰明了,教学过程要流畅具体;课程思政案例数量要丰富,选材要恰当,要充分体现时代性、针对性和科学性。语文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要深入融合;案例嵌入方式“水到渠成”,不强硬,不生涩,将新时期的历史使命及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根植在学生心中,并生成不同个体的体验与反思,将课程的德育成果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从而形成正确的主流价值观。

(五)提高中职教师素质,让德育更具“保障性”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师德师风是教师职业规范,是从教者的职业道德要求。语文教师既要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也要有正确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要有深厚的知识修养和文化品味。一个负能量的教师永远也教不出积极向上的学生。所以在考察教师专业素质的同时,教师的个人素质也要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标准。要明确中职语文教师的岗位职责,强化中职语文课程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现代化教育理念。

学校要建立长效的教师学习体系,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要鼓励语文教师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牢记教书育人的职业操守,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拉近师生心理距离,以“亲其师,信其道”为指引,与学生展开平等的心灵对话,坚持把“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的教育担当放在首位,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政思想,言传、身教结合一体,切实形成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职业风范。

(六)加强教师培训学习,让德育更具“生长度”

提高教学质量,需要结构优化的教师队伍。强化教师的教育培训工作,既要注重教师专业知识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培养,也要强化对德育意识、德育能力的培训与指导,让教师互助引领,形成教师的发展自觉。促进思政教育与各学科教学融合,一定要加强对教师师德的专业内涵与道德自觉性的培养,在中职语文师资培训中,要把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放在首位,让教师学习并深入研究语文课堂教学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教学理念,建立教师文化与德育兼修的终身学习体系。教师必须不断提高研究力、学习力和教学力,在培训中着重强调教师的教学行为,消除职业倦怠,做到课堂有纪律、言论守规矩、专业有底气、职业有素养。强化教师对德育工作的认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担当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和职责,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改进、在改进中加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拥护者、传播者、践行者和指导者。师德培育是对教师能动性的唤醒,应侧重教师的精神和思维,激活教师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意识,让教师在教学中把握住德育时机,创造最佳的德育氛围。在语文教学中不能本末倒置,因为思想教育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也不能只顾教学对德育敷衍了事,这样都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

(七)建立学科联动机制,让德育更具“融合性”

德育是一个三维立体空间,要求学校常规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学生日常管理必须相互支撑,学校要以“德育”为核心,基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搭建校本课程整体框架,探索多元化课程教学模式,完善各学科教学的相互融合,形成特色化育人体系,让德育在多元化的教育教学情境中逐渐丰盈。

在探索构建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践过程中,学校要构建“1+N”课程思政教育师资队伍,让班主任工作、学科课程教学、思政课程教学三者成为中职思政教育的核心内容。学校应建立班主任、语文教师、思政课教师定期联动研讨机制,形成班主任、语文教师、思政课教师组成的德育教师团队,采用双责任人模式,通过制度、工作方案等建立班主任、语文课教师、思政课教师研讨的平台,方便三个团队的教师共享思想政治教学理念、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资源,使教学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锻炼思想、培养行为的过程,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效果。

三、思政新理念下的中职语文课堂德育应注意的问题

中职语文教学渗透思政理念,强化德育,并不是要求语文课堂上全盘德育。思政新理念下的中职语文课堂德育要突出立德树人和素质教育导向,培养学生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探究和思维等能力,对于思政教育如何融入教学,融入程度怎样界定,必须反思为什么、怎么做。反思的关键是教育管理评价层,整改的关键是教师。

(一)学科特点不能丢

语文课有自身的教学目标,教学体系,评价方式,教师要把握好教学中的度和契机,避免舍本逐末,在“授业解惑”的同时,做好“传道”工作,依托中职语文课堂,思政教育要从语文学科实际着手,了解语文教材所处的工具性、人文性,德育随着教学进度随机进行,因材施教。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珍视经典文学作品,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判断性鉴赏能力,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以获取最佳德育效果。

(二)目标定位不能乱

思政课程化不代表课程思政化,政治课的教学目标和语文课的德育渗透目标不能混淆。中职语文课程与思政教育高度一致,两者有机结合,显示出良好的教育价值。中职校的德育基于学校的学科教育,主渠道是思政课,支流渠道是各学科的教育教学,德育各有特色浑然一体,教育目的终将百川归一。中职语文课堂要深入挖掘中职语文教材中的思政触点,加强课程思政的渗透与培养,使中职语文课堂与思政理念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德育的大树才会生机勃勃,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总之,如何利用课程思政新理念来提升中职语文教学的德育实效,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这一领域中还没有与之相应的“新方法”。中职语文教师要立足中职学校学情和教学实际,坚持“立德树人”的教学宗旨,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挖掘语文思政教育资源,优化语文课程思政内容,创新语文课堂教学形式,探索思政视域下中职语文课堂德育的有效途径,为中职生日后实现自身道德素养的主动提升奠定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德育思政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思政课“需求侧”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