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融合背景下提高数学教学内容真实性初探

2022-04-06黑龙江省北安市和平小学李跃胜

黑河教育 2022年11期
关键词:学科融合数学

黑龙江省北安市和平小学 李跃胜

在学科融合理念不断普及和流行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教育教学事业也应指明新的发展方向和路径。学科融合是指在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的活动。数学教师应在学科融合背景下不断实践,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一、学科融合背景下提高数学教学原则

(一)尊重学生主体,转换课堂角色

在学科融合背景下,要尊重学生主体,转换课堂角色。这里的学科融合并不是将其它学科的教学模式照搬到数学课堂中,而是将其它学科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进行融合,以数学学科中“画出对称图形”为例,书上简单的图形绘画很难激起学生对图形的兴趣,并且我们生活中也很难遇到“三角形”“正方形”的简图,而是更多复杂的带有色彩的图形,所以单个的让学生在课本上画图形缺乏真实性,教师可以与美术学科融合,在美术的课堂上教会学生如何观察图形,并通过对称的方式来绘画更为复杂的图形。教师在学科融合过程中,要更多地关注不同学科教学理念的融合和转换,更为有效地开展教学。

(二)传承传统文化,丰富教学内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仅仅是照本宣科小学数学的内容,是无法达到让学生真正产生兴趣的。数学教师应该适当在教学中加入传统文化的内容,将小学数学与我们的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仅是语文学科的责任,数学教师也要肩负起传承文化的责任,在数学学科中融合一定的语文学科教学理念,综合提升学生的能力。

(三)学生分类思想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低年级学生分类思想培养的教育教学是为了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它可以拓宽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可以运用多种方法结合数学思维的方式来思考问题。数学可以为学生带来抽象性、调理性和层次性的思维方式发展,这是任何学科都无法比拟的。而分类思想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多方面的看待问题,不再仅仅局限于小学数学教师课堂讲的解题方式,并且低年级学生学习压力小,题型相对于简单,可以联系生活的数学主题教学内容较多,比如图形题和动手能力题,一道图形题的解题方法可能涉及好几种分类,但是教师往往会自己在课堂上罗列完每一种解题方式,限制了学生的思考,而动手能力题型的设计,可以让学生自主的去解决数学问题,不论学生的解题过程是否复杂,教师都应该培养学生的分类思想,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联系生活实际,回归数学教学的真实性

学以致用应该是所有学科的授课目的,学生学到的知识要应用于现实中才能够实现知识的迁移,过去很多学生总是认为数学题目所讲述的内容很难出现在现实生活中,比如,在学习行程问题时,有一道这样的题:李叔叔由甲地去乙地,如果李叔叔从甲地先骑摩托车行12 小时,再换骑自行车行9 小时,恰好到达乙地。如果李叔叔从甲地先骑自行车行21 小时,再换骑摩托车行8 小时,也恰好到达乙地,李叔叔全程骑摩托车需要几小时到达乙地?学生在思考前就提出了几个疑问:李叔叔骑摩托车换乘自行车,他把摩托车放到了哪里?还有孩子开玩笑的说:难道是背在身上骑着自行车吗?说摩托车骑行了12 个小时,他是不是已经疲劳驾驶了,是不是已经很不安全了,换成自行车骑9 小时,李叔叔的体能真是棒棒哒啊!这个还可以接受,第二个条件,他先骑21 个小时,学生说,李叔叔是不是个机器人啊?21 小时都快到一天一夜了,很明显这种情境的题是不符合现实生活的。再比如“两个工程队修桥,第一个工程队以某某速度修了多少天,几天后,又换了一个工程队以某某速度开始修桥,现在桥还剩某某米,请问多久能修完。”我国学者发表论文提出:“如果现实中真的遇到两个队修桥,这个桥的质量是很难被保障的。”小学数学教师在低年级授课过程中,更应该结合生活实际,做好数学学习启蒙,做到学以致用,在“会发生”的生活实例中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现实解决问题的能力,回归数学教学的真实性。

二、基于“双减”政策环境下低年级数学的教学实践

(一)转变课堂身份角色,提高课堂效率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常常是教师引导学生上课,学生坐端正听讲。记得刚刚参加工作时,教育局举行的百花奖赛课大赛,语文教师除了声情并茂以外,课堂上还挥舞起了毛笔,现场挥毫泼墨,一手好字行云流水,笔走龙蛇,让台下教师为之惊叹。英语教师的才艺也让台下教师折服,评委的打分也是很高。可是,在今天来看,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完全本末倒置,教师确实在课堂上展现出了十八般武艺,学生看得眼花缭乱,一节课成了教师的个人秀,教师成了主角,学生成了看客。一些小学生喜欢随波逐流,没有直面错误和改正错误的习惯,很多学生都会片面认为自己犯错是不好的事情,会出现在集体中虽然没学会,但是跟着班级走,老师就不会发现我的问题等心态。所以,教师即便去问学生学会了没有,学生也会异口同声地回答:“学会了。”所以,作业中会出现大量的问题,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需要教师反复强调知识点。教师应该和学生转换课堂身份角色,教师应当成为一个幕后导演,让学生走上舞台,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展现自己的机会,教师也可以在学生展示自己的过程中了解学生的想法,以及学生对课堂数学学习内容的理解程度,从而更好的调整教学策略的细枝末节,不落下任何一个学生。

(二)融合传统文化教育,丰富课堂内容

小学生的很多思维认知都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引导,如果不是学生主动去阅读更多的书籍和了解新闻,学生接触世界的范围也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教师的授课内容,所以,授课内容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数学以及传统文化的认知。过去很多学科都认为传承传统文化应当是语文、艺术类学科课程的责任,其实每个学科的教师都要有意识的种下传播传统文化的种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数学教师要有意识地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课堂教学内容中,比如,在“观察物体”的模块中,教师可以拓展到传统的一些辉煌的现代建筑和古建筑上,让学生想象“上面、前面和侧面”等,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为学生科普相关的文化知识,扩大学生对中国建筑的认识。数学题目虽然涉及到了部分的文化建筑,但都是一带而过,所以教师要进一步展示有关资料,立足于学生长远的发展,在开展数学教学时融入语文学科的内容,共同传播传统文化。

(三)开展课堂趣味互动,培养学生分类思想

分类思想可以让学生多去想几种解题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多去思考几种解题方式,培养学生独自解题的能力。比如在拓展课程“量一量,比一比”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不要只拿尺子去量,而是运用多种方式去完成测量,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直接测量,拿直尺、卷尺、皮尺等,分别用不同的工具测量不同的物体,还可以间接测量,目测、圆规测量、手掌测量等等,并且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测量方面不仅仅局限于长度,还可以是周长、体重、体积等。教师要多鼓励学生用探索发现的眼睛去完成课业内容,培养学生的分类思想。

(四)融合语文元素进数学课堂,增强数学课堂的趣味性

语文学科和数学学科有密切的联系,语文是一个语言性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都是一些运算、数字和图形,学生学起来比较枯燥无味,不像语文课文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根据优美的语言文字的描述可以想象出美丽动人的画面,学生更加喜欢学习,在平时的数学课上,主要方法就是通过激励评价来鼓励学生,通过成就感让学生慢慢喜欢数学,但一直用激励评价慢慢也会丧失求知原动力,其实我们的数学课堂是可以和一些特定的语文知识进行融合,这样学生在学习时会有耳目一新之感,从而进一步的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但也不是所有的数学课堂都能融入语文元素,不能生搬硬套,要进行有目的和有计划、有策略的自然融合,比如一年级学习1-10 的认识的时候,就可以融入《山村咏怀》。课件上出现古诗之后,先领着学生大声吟诵,然后多读几遍,感受这首诗和以往学的有什么不同。慢慢引导学生说出诗里面有一到十这十个数字,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诗人的聪明才智,感受到古诗词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同时更加喜欢数学。再比如,在学习观察物体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先复习《题西林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横看和侧面看不一样,同时要让学生理解之所以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观察位置造成的,通过这首诗,学生就会理解同是这山峰,由于观察的角度和观察的位置不一样,看到的也是不一样的,从而把这种思想迁移到本节课要学习的观察物体上面,观察小正方体堆积的立体图形时,从不同的角度看的正方形面儿个数是不一样的,形状也是不一样的。在这节课融入古诗,既增加了数学课趣味性,又有助于理解本课知识。

当古诗和数学相遇,注定会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古诗是中华民族流传的瑰宝,用极其巧妙的手法表现出极其强的感情色彩,而数学比较抽象、枯燥、严谨。而他们却可以完美融合。比如,这首古诗中的数学问题:巍巍古寺在山林,不知寺内几多僧。三百六十四只碗,看看用尽不差争。三人共食一碗饭,四人共吃一碗羹。请问先生明算者,算来寺内几多僧。古人巧妙地把这种假设法的数学问题藏在这样一首诗中,当你朗朗上口的诵读时,你会发现这竟然是一道数学题,不但可以瞬间激起学生的兴趣,而且潜移默化提高了语文素养。教师一定要深入思考,巧妙设计,让语文元素潜移默化融入数学课堂,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激活学生的原动力,让学生真正爱上数学。

(五)实事求是,联系生活内容开展数学课堂

从心理层面说,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比如,在教学《用比例解决问题》时,通常是引入课题,出示例题,讲解例题,巩固练习。这样,不少学生会认为教师讲这个知识完全多余,没必要。因为例题可以用学过的算术方法来解决,而且很容易,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更不会主动去探究。于是,我改变了教法,恰好那天是晴天(如果不是晴天,那就创设这样一个生活情境)。

老师:要测量教室外那颗高大的巨安树的高,你有何好办法?

学生纷纷发言。

老师:这些方法有的测不准,有的测起来不方便,有的爬上树很危险,到底有没有既不爬树,又能准确测量的方法呢?

学生:(思考)怎么办呢?(产生了学习需要。)

老师:今天我们就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树高的)问题,板书课题。

学生半信半疑,兴趣激起。

老师:分小组用皮尺测量出同一时间树的影长,再测出一个同学的身高及影长,并做好记录。

学生:测量完毕,回到教室,自主研究,尝试用比列解题。

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现象,发现数学问题,将数学教学与生活相联系,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我们最希望的就是学生能够学以致用,随着学生的深入学习,很多数学内容就会离学生的生活越来越远。但是小学低年级的课业内容却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教师要注意将教材内容迁移到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从而具备更多的数学思维和迁移能力。六年级上册的数学习题:“自行车的后轮轮胎半径大约是33cm,那么这辆自行车后轮转一圈,大约可以走多远?小明离学校1km,后轮转480 圈够吗?”这道题的答案约等于483 圈,明显是不够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真的会存在小明骑车这样的情况吗?所以,在这种题型上面,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身体力行的能力,比如通过APP 了解现实中“A 点到B 点的距离”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选择走路、跑步等体育运动的方式,也可以通过骑车、滑板等方式,了解究竟走了几步,以及轮胎究竟转了几圈,从而让问题的答案更具有真实性,并且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如果理想答案与自己测出来的答案有所差别,那产生这种差距的原因是什么,从而让数学题所提到的内容更加贴近生活。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身体力行地完成教材的任务,可以帮助学生正视教材内容,因为教材内容虽然有再现性的能力,但还是会因为操作者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结果,教师要鼓励学生将课本中的一些活动再现,真正从生活中体验所教的知识。

小学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和运算性较强的科目,需要学生进行机械记忆的内容较少,对学生各方面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该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灵活性,适宜于将融合理念引入课堂教学活动,使小学数学课堂呈现新的教学特点,创新小学教学内容,让数学学科的内容更具有探究性和真实性。

猜你喜欢

学科融合数学
【学科新书导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