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国情怀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2022-04-06江苏省徐州市贾汪中学高晓庆

黑河教育 2022年11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高中历史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中学 高晓庆

现今,“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事业建设和发展的根本任务与核心方向,大力培养有能力、有道德、有信仰的优秀人才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实践目标。在此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家国情怀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入展开探究,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高中历史课程的育人价值。

一、引导学生转变观念,调动学生积极情绪

在文化全球化、网络普及化的今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接触到海量、复杂的文化信息,其中不乏一些崇尚西方文化的负面思潮。若学生受到此类文化的侵袭,其政治信仰、国家意识、价值立场等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动摇甚至异化。在种种原因的共同作用下,一些高中生并未意识到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在课堂中学好应试所需的课程知识便已足够,一些高中生对家国情怀学习的参与热情不高,从而导致教学活动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常言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想切实提高家国情怀教育的质量与效率,历史教师就要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学习“抗日战争”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将近代抗日战争时期与当代新冠疫情时期的相关事实联系起来,带领学生感受面临外敌侵略、病毒侵袭时全国人民上下一心、汇聚力量的顽强意志与团结精神,从而使学生深切意识到国民个体与国家整体之间的密切联系。这样就充分发挥了对学生思想观念与实践行为的正向引导与积极改造作用,家国情怀也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心中扎根、萌芽。为了应对越发严峻的文化侵袭,教师在开展相关历史知识教学时,还要引导学生形成辩证、规范的文化认知观念,将党政思想、家国情怀等融入到具体的社会事例、历史事件当中,避免高中生对生活和网络中的文化信息“全盘接收”,防止学生歪曲信念、误入歧途。

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够发现,一些学生的爱国观念只浮于表面,不够深刻。例如,在学习“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点时,由于我们长期处于和平环境中,很多学生对非和平方式解决问题表示不解,提出“为什么不能良性改革呢?这样可以避免无辜百姓牺牲”。大家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其观念有局限性,缺乏大局观和正确认知。在当时风雨飘摇的时代,我国已失去良性改革的契机,曾经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都是试图以自上而下的良性改革来改变国运,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身处内忧外患的环境,唯有通过枪响反抗才可以改变国运,尽管有流血,但实现民主与自由机不可失……经过教师这样的讲解,学生就会对该事件有全面的认知。教师要引导学生辩证思考,用积极正确的观念来看待问题。正是由于辛亥革命的爆发,一些根深蒂固的封建陋习才被剔除,在一定程度实现了社会的进步,这是我们必须承认的。由此一来,学生就会有正确的家国意识,对当前社会一些现象也会有深刻的理解。

二、灵活引入教学资源,多元运用教学方法

现阶段,很多教师仍未完全从传统教育理念的框架中走出来,习惯于采用单向化、灌输式的知识教育,导致学生接收到的绝大部分知识信息都是经教师“加工”过的,而非自身思考、探索所得,这势必会对学生的深度学习产生消极影响。同时,一些教师仍以“照本宣科”作为主要手段,并未引入和利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优质的教学资源,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历史课程知识的渗透力与表现力,不利于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对此,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时,教师要加快树立创新理念,把各类有益于教学质效提升的资源工具、方法手段纳入到教学体系之中,配置到教学方案之内,以提升知识的表现力、吸引力、驱动力和渗透力,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科学高效的氛围中积累课程知识,强化家国情怀。例如,在学习“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这一内容时,基于教育信息化改革的新形势,教师可带领学生观看《八佰》《我和我的祖国》《建党伟业》《建国大业》等优秀影片,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历史知识教学与家国情怀培养。在声、光、色等多种媒体技术的辅助之下,抗日战争、开国大典、红军长征等历史场景真实地呈现在学生眼前,使高中历史课本中的文字和图片“活起来”,既提高知识的输出质量,又充分迎合学生的兴趣特点和认知规律,为高效课堂的构建夯实基础。此外,在观影过程中,学生的思绪会随着电影情节的推动而越发饱满、高涨,进而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对党、对民族以及对国家的认同感、崇敬感、责任感、自信感和自豪感,实现学生家国情怀的正向培养。又如,在开展“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相关历史知识的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带领学生亲手触摸古法造纸术所生产出的纸张,亲身体验指南针的使用技巧,从而使学生近距离、主观化地感受到“历史的温度”,而不是将知识学习局限在冰冷的书本文字当中。这样一来,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将显著提升,其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自信感与传承意识也将有效强化。为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化学习,教师还可以采用协作式教学法,先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合作学习小组,再设计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发现并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也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感受到家国情怀的重要意义。

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育家国情怀素养

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内容繁杂,且对理解能力的要求更高,许多学生在学习时都感受到枯燥乏味,对很多知识的记忆仅靠“死记硬背”,学习效率不高,更难培养家国情怀。究其原因可知,许多课本知识无法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文化的魅力,导致学生兴趣偏低。对此,教师应在了解学生的学情、性格特点以及爱好取向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中蕴含的家国情怀内涵。例如,在开展《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单元教学时,教师可先根据学生的兴趣,讲述一些辛亥革命的英雄故事,如辛亥革命时期的陈天华,他在三十岁的年龄跳海自杀,自杀的前一晚,留下内容慷慨激昂的绝命书,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其内容,充分感受英雄人物在当时背景下的心情和选择,正是由于他的牺牲,中国留学生才在内斗中清醒,进而更加团结一心。通过学习,学生们感悟到:生命的确可贵,但比生命更可贵的是爱国主义精神,是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再如,在《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单元教学中,针对“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一内容,为了推进家国情怀的主题教育,教师可以在假期组织学生到相关战争纪念馆、遗迹等地参观,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先辈的英勇无畏和奋力抗敌精神,接受历史文化的熏陶,进而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四、构建完整育人体系,推动学生综合发展

家国情怀是一个具有相对笼统性和体系性的素养概念,其包含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文化认同感、社会责任感、国际意识等多个组成部分。但反观当前,部分教师片面地将家国情怀等同于爱国主义,继而忽视对学生文化认同感、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关注与培养,未能发挥高中历史课程全面育人的价值。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在把家国情怀教育渗入高中历史教学时,教师要坚持全面育人的原则,尽可能地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入手,建立起完整、积极的家国情怀素养培育体系。例如,在学习“历史上各朝代的法律制度”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我国从古至今不同朝代、不同时期的法度演变一并总结:夏、商、周的奴隶制度;秦国的商鞅变法、中央集权、专制主义、重刑主义制度;明清两代在以往朝代的基础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高度发展的时期等。最后带领学生了解当代依法治国战略的重要性与延续性,从而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法律意识和守序观念,强化学生的国家归属感和社会责任感。又如,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有关内容时,教师可基于我国近代史,分析我国在当今世界各国中处于何种形势与地位?有什么优势?又有什么不得不面对的难题?从而带领学生感受国际关系、世界形势与国家实力之间的密切联系,感悟由小及大、由弱变强、由闭门造车到对外开放的发展策略,引导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辩证分析的思维意识,促使学生主动形成建设祖国的学习动机,为学生未来成人成才夯实精神基础。此外,教师还可以对历史教材进行深挖,找寻其中所有与家国情怀相关的教育元素。历史教材中每一单元的内容都能体现出时代性、思想性以及系统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比如,在学习《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一讲我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教育情况,特别是我国古代能够读书的人很多都来自于社会上层家庭,而家境贫寒的人却很少有受教育的机会,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十分困难。春秋时期教育呈现出私学兴盛,而夏商周时期的许多学府都是设立在官府,其教育资源都是提供给上流人士的,而下层平民在教育方面是极为不公的。了解这些史实,更能让学生感受到现代中国教育的好处,也能够明白教育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充分贯彻家国情怀教育。

五、遵循现代教育原则,着力提高教学质量

在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认真遵循现代教育原则:第一,适应性原则。教学工作要做到因地制宜、因生制宜、因时制宜,全面体现与教育环境、学生特点、实际生活、社会情势等方面的接轨和匹配。贯彻好这一原则要求,既有助于提高历史教育与家国情怀教育的质量,避免学生所学知识、所获感悟与现实相脱节,与实用相冲突。同时,也能够淡化学生对知识、课程、课堂的陌生感和抵触感,促进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深度的提升。例如,教师可将分层教学法应用到家国情怀教育实践中,针对学生在理解能力、知识储备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制定出“基础性”“常规性”“进阶性”三套教学方案,以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在历史学习中有所收获。第二,生本性原则。在设计教学方案、开展教学工作时,教师要坚持做到以生为本。一方面,要兼顾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以及教学方式的知识性与趣味性,顺应学生的兴趣取向与学习需求。另一方面,要给予学生充足、自主的学习实践条件,遵循学生认知学习的客观规律,使学生在亲身参与、亲自体验中理解概念、探究问题、深入思考,最终把知识记得住、吃得透、用得活,形成良好的历史素养与家国情怀。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你认为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是怎样的?”“面对备受侵袭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做些什么?”等问题,以促进学生自主思考、主动反馈,使学生回归到课堂主体地位中。第三,开放性原则。教师要树立起开放性的育人思维,避免将教学活动局限在书本、课堂之中,而是积极引入优质的外部资源,以达到拓展学生文化视野、丰富学生知识储备、营造家国情怀氛围的效果。例如,可在保障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带领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抗战纪念馆等,以构建更加立体、真实的家国情怀与历史知识教育情境。

总而言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入家国情怀教育重要且必要。在实践中,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氛围等进行分析和反思,找出阻碍教学质效提升的各类问题,并实施有效的应对策略,以确保为学生家国情怀、历史素养的培育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高中历史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家国两相依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略谈“家国情怀”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