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美教育视域下 幼儿园“一对一倾听”的探索与实践

2022-04-06成麟琳

幸福家庭 2022年21期
关键词:绘本绘画笔者

■文/成麟琳

“一对一倾听”是解读幼儿、认识幼儿、信任幼儿、理解幼儿,支持幼儿的学习和发展的重要途径,能唤醒教师的洞察力和发现能力,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让教师与幼儿能更好地交流。教师应将“一对一倾听”融入幼儿审美教育的过程中,以了解幼儿的审美感悟,引导幼儿用心灵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一、多元融合,丰富幼儿的表达方式

(一)讲解,阐述绘本情节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指出:“重视幼儿通过绘画、讲述等方式对自己经历过的游戏、阅读图画书、观察等活动进行表达表征。”教师可以通过绘本阅读的方式,丰富“一对一倾听”的形式。讲解指让幼儿将语言、动作、表情等结合在一起,阐述绘本情节,并说说自己的审美体验。

比如,在阅读《我爸爸》后,笔者请一名幼儿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该幼儿只能简单表述:“我觉得这个故事很有意思。”笔者鼓励他具体说说哪里有意思,是否存在一些有趣的故事情节。该幼儿说:“这里面说爸爸的胃口很大,画了一个很大的嘴巴。”他还用手拉扯自己的嘴巴,模仿了这个动作。笔者启发幼儿回忆:“为什么你觉得这里很有意思呢?你的爸爸是什么样子的?”幼儿有所感悟:“我的爸爸胃口也这么大。这上面画的人物很像是我爸爸,大嘴巴也很像。”在这段交流中,该幼儿表达了对美的理解,同时也初步认识到美来自对真实生活的展现。在“一对一倾听”中,教师要鼓励幼儿大胆表达,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并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其表达更多感受。

(二)唱歌,流露心绪心情

歌唱也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教师可以围绕某个主题,引导幼儿采用哼唱、律动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教师要善于倾听幼儿的歌声,在歌声中,能看到幼儿的情绪变化。

在一次角色扮演的游戏中,其他幼儿都分组展开活动,只有一名幼儿格格不入,在旁边看着,嘴里还哼着节奏缓慢的曲调。从他的表情中,笔者看出他的心情不太愉快,他希望通过歌声吸引其他幼儿,但其他幼儿并没有关注他。在这种情况下,笔者鼓励该幼儿:“小朋友,你是不是找到了合作伙伴呢?如果没有的话,我们就一起来唱《找朋友》,然后寻找身边的朋友吧!”在歌声的引导下,该幼儿找到了合作伙伴。笔者发现,在接下来的活动中,该幼儿哼唱的曲调变得欢快起来,失落的情绪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三)绘画,思考生活细节

绘画也是实现“一对一倾听”的重要方式。通过解读幼儿的绘画作品,教师可以了解幼儿眼中的世界,了解幼儿的真实 心理。

在“快乐的元宵节”亲子活动结束之后,笔者鼓励幼儿用绘画的方式展现活动的细节。笔者通过观察幼儿的绘画作品,能看到幼儿对生活的思考。比如,一名幼儿的画作中有一名成年女子和一个孩子,两人手中捏着元宵,脸上洋溢着笑容。这表示幼儿和母亲一起做元宵,他感到很快乐。在画面的右下方还有一名拿着包的男性,代表幼儿的父亲。可见,其父亲没有参与这次亲子活动。但是,在父亲的头顶还有一颗爱心,这表示父亲虽然没有陪伴在幼儿身边,但是他依然很爱幼儿。笔者单独和该幼儿聊天,让他说说对父亲的看法。该幼儿表示自己的父亲是一名交通警察,工作很忙,他是为了帮助别人才不能陪伴自己,他觉得这很光荣。通过倾听幼儿的心声,笔者了解了该幼儿眼中的家庭,体会到了幼儿对父亲的爱。绘画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如果教师能仔细倾听,就能理解幼儿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这样能有针对性地引导幼儿提升审美素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二、相机而动,给予幼儿 有效的支持

(一)发现兴趣点,顺势 引导

在“一对一倾听”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了解幼儿的内心想法,更要基于幼儿的兴趣点,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活动,提升审美素养。

在一次户外活动后,笔者鼓励幼儿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获得了怎样的感受。一名幼儿眉飞色舞地对笔者表达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我看到花园里有很多花,有红的、白的、粉的。我看到很多花瓣落在地上,觉得好可惜,就捡了很多漂亮的花瓣。”通过该幼儿的表述,可以看出该幼儿对色彩鲜艳的事物比较敏感,而且想通过收集美好事物的方式,留住美好的感受。于是,笔者就围绕其兴趣点,安排该幼儿参与美术创作活动启迪幼儿自主创作,并和同伴交流自己的 构思。

教师通过倾听幼儿的讲述,分析幼儿表述的流利度、面部表情、动作行为等,可以看出幼儿对什么事情比较感兴趣,这样就能找到引导点,顺势引导。

(二)抓住困惑点,循循 善诱

“一对一倾听”有助于教师了解幼儿内心的想法,解读幼儿的困惑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与幼儿互动,了解幼儿的困惑,帮助幼儿解决困扰,并利用这个契机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鼓励他们自主创作,表达心声。

在“快乐的元宵节”活动后,幼儿试着用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笔者发现一名幼儿画了三角形的元宵,他的行为引发了其他幼儿的嘲笑。大多数幼儿认为元宵都是圆形的,不可能是三角形的。这表明大多数幼儿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但是也容易形成固定思维。为此,笔者鼓励了这名幼儿,赞扬他在观察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想象,创作出了更有新意的作品。接着,笔者又对全班幼儿说:“为什么元宵就一定要是圆形的呢?比如我们看到绘本中的小飞象,它可以飞,和一般的大象不一样,那么,我们在画元宵时,是否也能画出新意呢?”在笔者的引导下,幼儿的困惑点没有了,他们意识到在创造时,可以适当融入想象,这更有利于表达自己的审美情趣。很快就有一名幼儿提出:“老师,今年是兔年,我想画一只兔子头元宵,上面有长长的耳朵。”经过笔者的引导,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得到了提高。

(三)解决疑难点,深度 学习

教师通过“一对一倾听”,了解了幼儿的困惑,就需要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这样有助于启迪幼儿的思维,促进幼儿深度学习。

在一次绘画活动中,一名幼儿一直皱眉不语。笔者采用“一对一倾听”的方法,让他说说自己遇到了什么困扰。幼儿说:“我想画一个花园,需要很多颜色,但是我没有那么多颜料。”通过他的讲述,可以看出该幼儿不懂得如何使用水彩颜料调色,也不懂得灵活运用彩纸等其他材料辅助创作。因此,笔者在对话中围绕这些疑难点对幼儿加以引导,启发他试着将各种颜料融合在一起,看看能否调配出让人惊喜的色彩,并说说这些颜色能用于画什么事物。笔者还鼓励该幼儿倾听其他幼儿的创作介绍,看看别人是如何解决该问题的。该幼儿通过与同伴交流,发现可以采用剪贴法,用彩纸代替颜料创作。他得到了启发,模仿并掌握了这种方法。由此可见,仔细倾听能让教师了解幼儿的困扰,促进幼儿深度学习,帮助幼儿提高审美能力。

三、家园合力,拓展幼儿 发展的资源

(一)开放时间空间,传输科学理念

在“一对一倾听”中,教师不仅要提高自己倾听的能力,还要积极与家长沟通,指导家长倾听幼儿的心声,了解幼儿独有的审美感悟。幼儿园可以开放时间和空间,邀请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向家长演示如何与幼儿“一对一倾听”。此外,教师还可以开辟网络交流空间,向家长介绍科学的亲子沟通理念。

笔者在班级开展了“我的一家人”亲子活动,引导家长走进幼儿园,学会倾听幼儿的心声。该活动分读绘本中的爸妈、说说我的爸妈、画画我的爸妈三个环节。在阅读环节,幼儿讲述自己阅读故事绘本《我爸爸》《我妈妈》的感受。家长通过倾听,可以了解孩子心中理想的爸爸妈妈是怎样的。在绘画环节,幼儿用画笔画出自己心中理想的爸爸妈妈。笔者还设计了多媒体课件,上传到家长微信群,向家长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讲解、绘画等方式,倾听幼儿的心声。这有助于家长更好地走近幼儿、读懂幼儿、支持幼儿,助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建立互信关系,了解日常成长

在家长初步了解什么是“一对一倾听”后,教师要鼓励他们在家中和幼儿平等互动,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以更好地促进幼儿成长。

笔者鼓励家长采用“每周一画、睡前对话”的方式,倾听幼儿的心声,关注他们的成长。在“每周一画”中,幼儿可以画一下自己一周的生活情况,说说自己的感受。家长可以通过图形、线条、颜色等,了解幼儿的情绪和心理。例如,在绘画中常常使用灰色、黑色等色调,可能暗示幼儿的情绪较忧郁,家长要适当引导,消除其负面情绪。在“睡前对话”中,家长可以和幼儿一起倾听音乐、故事,并让幼儿说说审美感受。又如,一名幼儿在倾听了丑小鸭的故事后,提出自己很羡慕丑小鸭,觉得它能变成天鹅很幸运。这可能暗示该幼儿有一定的自卑心理,家长可以适当疏导,帮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人生价值。通过“每周一画、睡前对话”活动,幼儿和家长建立了平等、互信的关系,这有助于家长了解幼儿的情绪和心理,了解幼儿对美的理解,有助于家长加强对幼儿的美育,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三)组织亲子活动,升华美好情感

教师可以结合审美教育主题,组织亲子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家长可以通过语言、歌曲、绘画等形式与幼儿互动,了解幼儿的真实想法,并加以引导。

例如,在“亲子栽种”活动中,笔者先安排家长和幼儿一起阅读故事绘本《爱心树》,然后和家长一起带领幼儿来到户外,感受美妙的大自然风光,并参与植树活动,最后让幼儿通过绘画记录自己的活动感想。一名幼儿表示:“春天的花朵真好看,可惜不能带回家。花朵很快会掉下来,要是能一直那么美就好了。”通过解读幼儿的心理,可以发现该幼儿内心细腻、敏感。家长可以和幼儿一起栽种盆栽,呵护植物成长,延续美好。通过亲子活动,幼儿在家长的带领下融入大自然,激发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同时也升华了亲子之间的情感。

总之,在幼儿的审美教育中,教师要提高“一对一倾听”的能力,给幼儿构筑符合身心特点的交流情境,丰富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从而提高幼儿发现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幼儿的核心素养,促进幼儿全面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绘本绘画笔者
绘本
绘本
绘本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