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小衔接背景下 有效开展幼儿劳动教育的策略

2022-04-06郭亚楠

幸福家庭 2022年21期
关键词:劳动成果幼小劳动

■文/郭亚楠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是幼小衔接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劳动教育是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活动形式。在幼小衔接中渗透劳动教育,能培养幼儿的劳动品质,激发幼儿的创造力,促进幼儿全面、健康成长,有助于幼儿从幼儿园平稳过渡到小学,对幼儿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幼小衔接背景下开展幼儿劳动教育的意义,探究了幼小衔接背景下有效开展幼儿劳动教育的策略,以供 参考。

一、幼儿劳动教育的概念

劳动教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传授正确的劳动观念,以帮助其形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并具备一定劳动能力的教育活动。幼儿劳动教育则是通过游戏、集体活动等方式,培养幼儿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意识,使幼儿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形成良好的劳动品质,提高幼儿劳动技能的教育活动。幼儿劳动教育主要包括自我服务劳动、集体服务劳动、种植饲养劳动和手工劳动这四个方面。

二、幼小衔接背景下开展 幼儿劳动教育的意义

在幼小衔接中渗透劳动教育,能够使幼儿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增强幼儿的劳动意识,培养幼儿的劳动品质,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有助于幼儿在之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保持良好的适应性,帮助幼儿从幼儿园顺利过渡到小学。另外,劳动教育对幼儿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培养幼儿各方面的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肢体协调能力等,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为幼儿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幼小衔接背景下有效 开展幼儿劳动教育的策略

(一)正确引导,树立正确的 劳动观念

在幼小衔接中,教师要注重对幼儿劳动行为的引导,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现实中,部分幼儿未有效掌握劳动方法和技能,对劳动敬而远之,这不利于幼儿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幼儿正确示范,以有效帮助幼儿掌握劳动技能,培养幼儿正确的劳动观念。比如,教师在训练幼儿自主穿衣服、脱衣服、整理玩具、整理桌面、清理床铺时,可以先为幼儿做示范,让幼儿掌握这些劳动技能,然后让幼儿自己动手,以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

随着幼儿劳动能力的增强,教师可以逐步增加劳动的难度,加强对幼儿的劳动指导。如教师在指导大班幼儿包饺子时,发现幼儿和面时老是掌握不好水和面粉的比例,有的幼儿刚开始往面粉里加的水太少,导致面粉太干不成团,于是该幼儿便不断往面粉里加水,最后导致面粉太稀无法揉成面团。此时,教师可及时介入,讲解揉面团的方法,和幼儿一起探索加多少水合适,帮助幼儿揉好面团。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幼儿的进步要给予肯定,使幼儿体验到劳动的乐趣,让幼儿主动劳动,以爱劳动为荣,并在劳动的过程中获得愉悦的体验感,这可以帮助幼儿建立劳动的自信心,使幼儿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二)集体劳动,养成良好劳动习惯

劳动是一个人的生存技能,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儿童高尚的心灵是在劳动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关键是要使儿童从小就参加劳动,使劳动成为人的天性和习惯。”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幼儿爱劳动的习惯是很有必要的。教师在幼小衔接过程中,要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让幼儿在集体劳动中学习、巩固自己的劳动技能,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教师可以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组织开展富有意义的集体劳动。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安全且数量充足的劳动工具,如扫把、垃圾桶、防水围裙、毛巾等,按照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安排幼儿参与劳动实践。比如,在秋天,教师可以带领幼儿清扫操场上飘落的树叶;在春天,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在种植区开展种植活动。又如,教师可以定期组织教室大扫除,引导幼儿以小组的形式参与劳动。幼儿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不断梳理劳动经验,实现经验迁移,从而掌握扫地、拖地、抹桌子、摆放桌椅、管护植物等劳动技能。集体劳动中轻松愉悦的劳动氛围,容易激发幼儿的劳动兴趣,增强幼儿的集体荣誉感,有利于幼儿掌握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三)一日生活,提高幼儿劳动技能

在幼儿园阶段,幼儿有教师的照顾,但是到了小学之后,扫地、擦黑板、整理书包等都得由幼儿自己独立完成。因此,在幼小衔接中开展劳动教育,关乎着幼儿能否顺利从幼儿园过渡到 小学。

在幼小衔接中,教师要抓住幼儿一日生活的契机,渗透劳动教育,帮助幼儿提高劳动技能。

幼儿的一日生活环节包括盥洗、餐前准备、午休等,这都是锻炼幼儿自主能力和劳动能力的重要环节。比如,在午餐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排队取餐、在餐后整理餐具,还可以设置“小帮手”这一角色,让其协助教师摆放桌椅、分发餐具、维护秩序。又如,在午休时,教师可以鼓励幼儿自己穿脱衣服、整理床铺等。

劳动教育的目的是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增强幼儿的劳动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幼儿独立完成自己的事情,帮助幼儿获得相关的劳动技能,达成劳动教育的目标。同时,教师可以让已经掌握基本生活技能的幼儿去帮助其他的幼儿,使幼儿在互相帮助过程中提高劳动技能,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比如,在区域游戏活动中,幼儿用积木模拟建筑工人搭建楼房,他们通过反复尝试、分工合作,搭建出了很高的房子,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四)家园共育,增强幼儿劳动意识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教师要引导幼儿生活自理或参与家务劳动,发展其手的动作,如练习自己用筷子吃饭、扣扣子,帮助家人择菜叶、做面食等。在幼小衔接背景下对幼儿实施劳动教育时,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家园合力,共同培养幼儿的劳动 意识。

首先,教师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在平等、合作的基础上,定期召开家长会,积极主动与家长沟通,让家长明白在幼小衔接中培养幼儿劳动意识的重要性,以获得家长对幼儿劳动教育的支持,调动家长参与幼儿劳动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形成教育合力。

其次,教师可以在微信群里分享幼儿在园的劳动视频,让家长了解幼儿的劳动能力和劳动情况,同时通过线上互动,鼓励家长、幼儿参与劳动话题的讨论,以调动幼儿的劳动积极性,增强幼儿的劳动意识。同时,为确保幼儿劳动教育的延续性,教师可以适当布置家务劳动方面的作业,引导幼小衔接阶段的幼儿在家庭中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扫地、擦桌子、洗菜、浇花、摆放筷子等,这不仅能培养幼儿的家庭责任感,还能够增强幼儿的劳动意识,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最后,教师要向家长传递先进的劳动教育理念,引导家长在家庭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和劳动意识。家长要鼓励幼儿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形成热爱劳动的品质,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比如,收拾自己的文具、书包、书桌、衣服,自己洗头、洗手绢、收拾自己的房间等。此外,家长可以让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增强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我服务意识。

这些与生活结合程度较高的劳动项目,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还可以提高幼儿的多方面能力,如整理物品涉及分类能力、逻辑能力、统筹能力、时间管理能力等,这有助于幼儿将来快速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和 生活。

(五)劳动实践,形成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合作,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亲人和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在幼小衔接背景下开展幼儿劳动教育时,教师除了要引导幼儿学会劳动、提高劳动技能,还要帮助幼儿树立平等劳动观,让幼儿知道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是最可敬、最可爱的人,形成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意识。

首先,教师要尊重幼儿的劳动成果。幼儿还处在生长发育时期,劳动能力不足,他们的劳动成果当然不可能是完美的,甚至有时候可能与预期的相差甚远。此时,教师应尊重幼儿的劳动成果,并通过鼓励性的评价肯定其劳动精神。这样,幼儿才会喜欢劳动、乐于劳动,才能在劳动中体验到快乐。比如,幼儿在扫地时经常有漏扫的情况,教师可以在提醒幼儿后,通过指导或亲身示范,引导幼儿正确扫地,这样幼儿不仅能掌握劳动技能,还能体验劳动的快乐。

其次,教师要教导幼儿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教师在培养幼儿劳动习惯和劳动意识的同时,也要促使幼儿形成珍惜别人劳动成果的意识。比如,有的幼儿在生活中有一些不好的习惯,如自己不喜欢吃的饭菜就倒掉,不爱玩的玩具就乱扔,把同伴刚整理过的桌面弄脏等。教师应抓住这些教育契机,教导幼儿,让幼儿学会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最后,教师要引导幼儿在劳动实践形成对劳动的初步认知。在劳动实践中,幼儿通过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能获得丰富的经验,形成对劳动的初步认知,这有助于幼儿形成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比如,通过区域种植活动,幼儿在种植、管护、收获的过程中,能感知到劳动的艰辛,形成尊敬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

现代幼儿心理学表明,幼儿的学习是通过动手动脑进行的,在幼小衔接阶段对幼儿开展劳动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幼儿的劳动能力,提升幼儿的劳动素养,帮助幼儿从幼儿园顺利过渡到小学,还能够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劳动成果幼小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如何有效地做好幼小衔接
劳动成果要珍惜
劳动成果要珍惜
幼小衔接真正该做什么
从养成教育入手 促幼小平稳衔接
热爱劳动
劳动成果评比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