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大班幼儿一日生活中 开展幼小衔接的策略
2022-04-06吴颖颖
■文/吴颖颖
2021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坚持双向衔接。强化衔接意识,幼儿园与小学协同合作,科学做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促进儿童顺利过渡。”这强调了幼小衔接工作与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内在关联。基于此,笔者以《意见》相关条例为指导思想,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教育理念,创建了“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大班幼儿一日生活模式,以期帮助幼儿顺利地度过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阶段,为他们步入小学生活做好准备。
一、幼小衔接工作存在的 问题及其原因
(一)存在的问题
笔者结合多年的幼教经验,发现幼儿园大班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幼儿能力培养不够深入、能力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一方面,能力培养不够深入,笔者通过观察大班幼儿的真实成长状况发现,部分幼儿虽然掌握了科学、美术等方面的知识,但是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沟通能力、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较弱,难以独自应对生活中出现的简单问题,这既不利于幼儿适应小学生活,也不利于促进他们的社会性发展。另一方面,幼儿之间的能力差异较大,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大班幼儿已经初步具备小学生的潜质,而个别幼儿仍难以独立应对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简单问题,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
(二)原因
结合笔者的观察和分析,幼小衔接工作中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可分为以下几点。
第一,个别幼儿园忽视了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幼小衔接是一个系统化、常态化的工作,它依托科学健全的制度和创新优化的教育形式,对幼儿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个别幼儿园并未认识到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没有创建科学健全的制度,没有采用创新优化的教育形式。在缺乏统领性制度的情况下,幼儿难以顺利地从幼儿园生活过渡到小学生活。
第二,部分教师过度关注知识的传授。部分教师将知识传授作为主要的工作内容,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如何讲解知识上,重视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忽视了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和灵活变通能力等的培养,导致幼儿仅在知识方面做好了衔接,而在生活状态、思想意识等方面尚未做好准备。
第三,幼儿的个体需求未能得到重视。部分幼儿园会以统一的标准为基础开展幼小衔接活动,并未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导致个别幼儿在生活中的个体需求难以得到很好的满足。当需要独立解决问题、应对生活中的突发事件时,这些幼儿常常表现出不知所措的状态,这不利于幼儿从幼儿园生活过渡到小学生活。
总之,现阶段,部分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工作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管理者和教师分析出现问题的具体原因,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将一日生活与幼小衔接工作相结合,以提高幼小衔接工作的质量,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能力等。教师应以大班幼儿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创建系统化的一日生活教育体系,从而顺利完成幼小衔接工作的任务。
二、大班幼儿一日生活中 开展幼小衔接的策略
为了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让幼儿顺利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教师可以将一日生活作为幼小衔接的主要载体,关注和重视幼儿的身心发展,锻炼其自理能力,让幼儿拥有健康的体魄,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教师可创建“以健康体魄为基、以科学生活为主、以生活交往为径”的一日生活教育体系,以此推动幼小衔接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以健康体魄为基, 引进户外活动,关注幼儿身心发展
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幼儿成长道路上的重要保障,也是顺利实现幼小衔接目标的关键要素。作为一日生活中的基础环节,户外活动对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提高其健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重视不同类型的户外活动,让幼儿走出教室,在户外活动中感受体育运动的乐趣,在运动、建构的过程中获得健康的体魄。综合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出发,开展幼小衔接背景下的户外活动。
其一,巧投材料,激发运动热情。材料的丰富程度会对户外活动的结果产生重要影响,在投放材料之前,教师要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心理状态和活动类型,寻找多样化的材料,增加户外活动的材料储备,激发幼儿的运动热情和参与兴趣。以投掷类的户外活动为例,这一类活动旨在锻炼幼儿的肌肉协调能力和四肢力量。根据活动的类型和主要目标,教师可从两方面出发投放材料,一方面,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如快递箱、雪糕棒、包装纸等,引导幼儿制作简易的投掷箱,并在投掷箱上绘制卡通图案;另一方面,利用自然环境中的枯树枝、落叶、鸟类掉落的羽毛等,制作投掷所用的标枪,借助胶水、线绳等辅助材料,将其粘合起来。在丰富材料的支持下,幼儿具有动手操作的主动权,他们可以根据活动的需求自主制作道具,这既能提高幼儿对户外活动的期待感,又能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其二,创设情景,优化活动形式。在投放充足材料的基础上,教师可依据幼儿园的场地条件和户外活动的需求,进一步创设户外活动情景,优化活动的形式,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加入体育锻炼的阵营。比如,在障碍跑户外活动中,为增强活动的趣味性,教师可自主编创童话故事,以故事情景为载体,讲解活动的要求和目标,激发幼儿的好奇心,让他们在心理因素的驱动下,积极参与户外体育锻炼。例如,教师从大班幼儿的心理特征和兴趣特点出发,利用大灰狼与小红帽的故事创设了户外活动情境。故事中的“小红帽”是一只非常善良纯真的小白兔,这天,它一大早便前往森林深处的外婆家拜访外婆,可是,时机不巧,外婆不在家。正当它灰心丧气,准备赶回家中时,一只大灰狼假扮外婆堵住了“小红帽”。基于故事背景,教师问幼儿是否愿意伸出援手、穿越层层阻碍去援救“小红帽”。在故事文本的辅助下,幼儿的好奇心明显增强。为激发幼儿参与户外障碍跑活动的积极性,教师随即为幼儿解释了活动的具体规则:第一,要躲避道路上的草丛、石块和枯树枝等障碍物,以最快的速度跑到“森林深处”(即终点);第二,到达终点后,与小伙伴共同搬走木板,营救箱子里的“小红帽”。教师结合故事文本中的内容,呈现户外障碍跑的具体规则,不仅能够让幼儿清晰地了解活动的规则,还能提高他们参与活动的 热情。
其三,精选主题,强化入学期待。基于幼小衔接的需求,户外活动不仅要锻炼幼儿强健的体魄,也要致力于提高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入学期待。因此,在开展衔接背景下的户外活动时教师要精选户外活动的主题。例如,教师可以以“我的上学路”为主题,将幼儿园操场布置成相关的情景,先让幼儿自主选择交通方式,如步行、骑车、乘公交车等,而后按照所选的交通方式,模仿相应的动作。借助这种方式,幼儿不仅可以锻炼肢体协调能力,提高身体素质,还能在主题的驱使下,强化对小学生活的期待。
(二)以科学生活为主, 优化课程设置,锻炼幼儿自理能力
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具备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幼儿顺利步入小学校园的前提条件。幼儿只有具备基本的自理能力,才能逐渐形成独立的人格。因此,教师要将锻炼大班幼儿的自理能力作为幼小衔接工作的重点内容,并努力培养幼儿科学健康的生活习惯。幼儿园应优化课程设置,借助一日生活皆课程的教育理念,设置生活化的课程,让幼儿在反复的练习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除设置生活化的课程外,教师也要优化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巧妙地利用挂姓名牌、粘贴小红花等不同的方式,促使幼儿主动地完成任务。以“我是小小值日生”主题课程为例,教师可以提前划分值日小组,按照小组内各个成员所负责的不同区域,制作专门的姓名牌,并将其悬挂在班级的卫生区。
在悬挂名牌后,幼儿的积极性会明显提高,他们能够根据提前分配的任务,找到自己负责的区域,并在教师的指导和同伴的帮助下,完成擦桌子、扫地等任务。针对表现优异的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张贴小红花或发放流动红旗等方式,给予幼儿精神 奖励。
通过上述奖励方式,幼儿的劳动行为得到肯定,他们的信心会明显增强。以此为基础,教师还可以设置“分区整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多种课程,教会幼儿基本的生活技能,并为他们提供实践机会,让他们在训练过程中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另外,针对大班幼儿竞争意识强的特点,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开展专门的竞赛活动,如叠衣服、整理被褥等,要求幼儿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三)以社会交往为径, 组织游戏活动,推动幼儿社会发展
在步入小学后,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环境都会发生变化,他们要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如果幼儿能够友好地与人沟通、交流,他们就能快速地融入小学生活。因此,在幼小衔接过程中,教师应以社会交往为途径,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组织游戏活动,以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会与人交流、沟通,学会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突发 情况。
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开展角色扮演游戏,以小学校园和班级内的具体场景为素材,让幼儿从心理上提前适应小学生的角色。例如,为增强幼儿与人沟通的能力,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的生活场景,组织“我是小小课代表”主题角色扮演活动,对幼儿说:“你是一名美术课代表,老师安排你收取昨天的手工作业,但是有一名同学迟迟没有交作业,你该怎么跟他沟通,才能不伤害同学之间的情谊,还能保证完成老师的任务呢?”并引导幼儿扮演相关角色,通过口语对话、肢体动作等不同的方式,重现小学校园中常见的场景。
在了解背景信息的基础上,幼儿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同伴共同进行角色扮演游戏,提前体验小学校园生活。在互动和沟通的过程中,他们能够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小学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和实际情况,增强自身适应新环境的 能力。
综上,为了帮助幼儿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教师要认真研读相关纲领性文件,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在尊重大班幼儿身心发展特征的基础上,让幼儿在游戏化的一日生活中,从身心发展、生活自理、社会发展等方面完成入学准备,促使他们转变自身的思维,顺利地实现从幼儿园生活到小学生活的过渡,快速地适应小学阶段的生活和学习 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