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历史时期文化遗址时空演变规律及地貌形态影响分析
2022-04-06邹静洁张衍爽李明天徐人杰解山娟
邹静洁,张衍爽,刘 婷,李明天,徐人杰,解山娟
(1. 杭州师范大学遥感与地球科学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1121; 2. 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浙江 杭州 311599)
0 引言
文化遗址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产物,能够反映人类生存生活的环境状况、社会形态和文化背景.国内外学者通过思考文化遗址与环境的关系,开展一系列对历史时期人地关系及其内在机制的研究,为我国文化遗址的认知、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吴建民[1]通过碳-14测年的排比,发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史前遗址在时间分布上是有规律的;徐建春等[2]通过距今6 000年湾岸线的变化探讨了太湖-宁绍平原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分布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侯光良等[3]利用GIS计算文化重心,讨论了中全新世自然带偏移、生存环境演替下,甘青地区人类文化遗址的变迁;Kvamme[4-5]通过分析遗址和环境的相关性,开发了预测遗址存在的高概率区域模型.近年来,长江流域作为中国文明的源头之一,新石器文化遗存非常丰富,有关于该地区文化遗址分布特征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1,6-7]成为热点课题.长江流域内的巢湖流域[8]、杭州湾两岸[9]、宁绍平原[10]等小尺度区域也频频受到学术界的关注.这些研究主要是围绕更新世、全新世以来的古环境演变及其文化响应的研究,而对距离现代更近的历史时期(距今约2 000年)以来的文化遗址时空分布特征与可能的环境动力的研究尚少.例如,毛龙江等[11]论述了更新世(距今约100万年)以来环境演变对文化遗址演化的影响;胡珂等[12]和王慧[13]阐述了全新世(距今约1万年)时期文化遗址兴衰与环境变化的关系;吴立等[14]比较了浙江地区史前文化的时空分布,研究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江大勇等[15]讨论了浙江东部沿海中全新世古气候古环境的变化及其对河姆渡古人类的影响.
浙江地处长江流域以南,拥有诸多人类活动遗存,如上山遗址、跨湖桥遗址、河姆渡遗址等;同时作为与中部腹地古代文化相互碰撞的一个重要区域,区域古文化发达,文化时序较为完整,为研究文化遗址的时空变化提供了良好条件.因此,本文以浙江地区作为研究区域,继承王芳等[16]对历史遗存及其环境驱动的研究思路,结合浙江省的地貌形态、水文特征等自然环境因素,运用核密度分析[17-18]、缓冲区分析[19-20]等空间分析方法,开展浙江省历史时期文化遗址时空演变规律的研究,进一步从海拔、与河流距离、遗址类型等3个角度定量分析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浙江地区文化遗址的认知、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区与数据
1.1 研究区概况
注:地形分界线根据文献[21]改绘.
浙江省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118°01′—123°10′E,27°02′—31°11′N),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74.63%,平原占20.32%,河流湖泊占5.05%,为“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貌特点.当地气候温和湿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丰沛,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
根据地貌类型特点,如图1所示,大致可分为浙北平原、沿海丘陵平原、浙中丘陵盆地、浙西中山丘陵、浙东盆地低山、浙南中山6个地形区.浙北平原区东部地形起伏小,以水网平原为主,西南部散布体量不大的山地和丘陵,山前是河谷平原.沿海丘陵平原区大陆岸线长6 400余km,沿岸有较多大港湾,沿岸岛屿有3 000余个.北部以堆积平原为主,东部以冲积平原、沿海丘陵为主.浙中丘陵盆地区的盆缘山地多为断块山,受构造运动形成四级夷平面,部分夷平面上有侵蚀阶地和古河谷.浙西中山丘陵区以多座东北—西南向山脉为骨架,中北部海拔过千米.浙东盆地低山区仅有少数海拔过千米的山峰,地形悬殊小,山间有许多小盆地,如天台盆地、嵊新盆地等.浙南中山区位于天台山—大盘山—仙霞岭以南,区域内多数为千米以上的峰峦.
浙江省内江河众多,根据水文特征,如图2所示,包括钱塘江、瓯江、椒江、甬江、苕溪、运河、飞云江、鳌江八大主要水系.钱塘江流域内地形呈西南高、东北低,地貌类型包含山地、平原和盆地.瓯江发源于洞宫山脉,流域内主要地貌类型为低山、丘陵,也有少量高山、盆地.椒江发源于仙居、缙云的交界天堂尖,东流途经三江口,后与永宁江汇流入台州湾.流域内有盆地、平原等地貌类型.甬江发源于四明山,自西南向东北流入东海,主要包括甬江干流和姚江、奉化江2条支流.流域内包含山地、丘陵、平原等地貌类型.苕溪水系有东苕溪、西苕溪两大源流.两源流在东部平原被地形分割形成密集的河网湖群.上游主要为剥蚀低山丘陵,下游主要为剥蚀-堆积丘陵平原.运河流域内南高北低,河流多呈南北走向.飞云江发源于洞宫山脉白云尖,自西向东流入东海.干流中上游有大的坡降,地貌以深割山地为主;下游以山区丘陵和冲积平原为主.鳌江发源于南雁荡山,自西向东流入东海,上游多峡谷,下游地势平坦.
图2 浙江省水系分区及水系特征[27]Fig.2 Divis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system in Zhejiang
浙江是中国重要的古代文明发祥地,从远古“建德人”伊始,接连发展了河姆渡、马家浜和良渚等文化;商末周初起称为吴越之地,春秋时吴、越两国称霸诸侯;东晋南朝以来实力崛起,隋唐时运河畅通,南宋时属府临安成为政治文化中心.浙江自古以来是人文重地,不仅容纳了中原文化,也有本土鲜明的吴越文化,因此留下了富有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特色的文化遗产.
1.2 数据来源
本研究利用ArcGIS作为数据管理和呈现的平台,浙江省县(市、区)界矢量地图(1∶1 000 000)来自国家地理信息中心数据库;1 130处文化遗址数据来自浙江省文物局,具体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等全国级文化遗址数据230条,省级遗址数据900条.每条数据均包含遗址名称、时代、地址、批次等信息.研究综合考虑中国古代历史分期[28]和统计的方便性,将时代分为先秦、秦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和近现代6个时期.某些文化遗址虽然产生于某个朝代,但因其保留延续到了后面多个朝代,研究中遗址数据统计采用了跨带遗址重复统计的方法[29].该方法因携带遗址的时间信息,更加有利于研究文物遗址的时空分布特征[15],统计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浙江省省级以上遗址遗存年代和遗址类型统计Tab.1 Statistics on the age and types of sites at and above the provincial level in Zhejiang
2 不同历史时期文化遗址空间分布特点
2.1 浙江省文化遗址的地形特征
2.1.1 先秦时期(旧石器时期—公元前221年)
先秦包含新石器、夏商周等史前时期,有厚实的史前文化基础,遗址数量96处,占总量的7.04%,可谓文化遗址发展的萌芽和基奠阶段.该阶段最突出的是新石器遗址,占73.68%;其次是春秋战国遗址,占12.63%.类型上最突出的是古遗址类,占达89.47%;其次是古墓葬类,占达8.42%.该时期遗址的分布范围广阔,如图3(a)所示,形成“北多南少”的格局,并在嘉兴、湖州形成富集区[30].在地貌类型上,如图3(b)所示,占比57.89%的遗址分布在浙北平原区,具体为杭州以东的海积平原和杭州以西、天目山以东的山前冲积平原.其次占比16.84%的遗址位于浙西中山丘陵区,具体为天目山以南、龙门山以西的平坦岗顶或小型沟谷内.另外在沿海丘陵平原区,有几处岛屿上的海岛型文化遗址.
(a)
(b)
2.1.2 秦汉—南北朝时期
该时期历时800年,是后5个时期中跨度最长的时期,但留存的遗址仅37处,占比2.71%,可谓停滞阶段.从遗址类型看,古遗址仍然是最多的,占该时期的51.35%;古建筑类是该阶段新增的,此时仅以游赏类形式位于西部中低山腰(如Ⅳ区的龙门山),或以堰坝类形式位于中山麓海拔差大的溪流上游(如松阴溪).遗址在分布上仍旧呈“北多南少”的格局,如图4(a)所示,绍兴是该阶段的新富集区.从地貌类型看,如图4(b)所示,45.94%的遗址分布在浙北平原,其中多数分布于会稽山北麓;剩余约55%的遗址在盆地、丘陵、低山带均有零星分布.浙南中山区的类型细分为窑址(属古遗址类)和摩崖题记(属石窟寺及石刻)两小类,其中窑址类位于山麓前的平原,摩崖题记类位于中低山的山壁、穴洞.
(a)
(b)
2.1.3 隋唐五代时期
该时期距今约1 500年,时间跨度约400年,遗址数量为52处,较上一阶段增加了40.5%,可谓回升阶段.几种类型遗址的数量走向均衡化,具体表现为前3名的古遗址、石窟寺及石刻、古建筑,占比依次达到36.54%、30.77%、23.08%.相比之前,石窟寺及石刻、古建筑两类在数量上有明显的提升.古墓葬和其他类偏少.如图5(a)所示,该阶段的遗址富集区转移到杭州,除浙北平原区的遗址数量仍稳固为第一外,浙中丘陵盆地区的遗址沿盆地发展,数量在大幅提高.从地貌类型看,如图5(b)所示,44.24%的遗址位于浙北平原区,在地势低平的海积平原(杭州处)形成小集群.19.23%的遗址位于浙南中山区,较上阶段新增的是与沿海丘陵区过渡平原上的几处遗址.15.38%的遗址位于浙中丘陵盆地区,所在地多是盆缘山地前海拔100 m内的夷平面.
(a)
(b)
(a)
(b)
2.1.4 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的遗址数量和占比分别为159处和11.67%.遗址类型走向均匀化,古建筑更是超越古遗址在数量上为第一,数量和占比分别为70处和44.02%.古遗址、石窟寺及石刻类占比分别达21.38%和19.50%;古墓葬在占比上有大幅提升,达10.06%,是遗址的融合与发展阶段.杭州富集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的同时,如图6(a)所示,中部和南部分别在衢州和温州产生两个富集中心.如图6(b)所示,在地貌类型上,32.07%的遗址分布于浙北平原区,其中较多的是杭嘉湖平原、杭州湾以南的萧绍平原、宁波境内的丘陵山区和平原等地,海拔多小于20 m.27.04%的遗址位于浙南中山区,具体是北部西段中山与盆地过渡性地带的山麓、洞宫山脉西北侧的中山丘陵.13.84%的遗址位于沿海丘陵盆地区,集中并连线式分布于浙南沿岸,以塔、桥、井等地标类建筑居多.10.06%的遗址位于浙中丘陵盆地区,具体在西段的河漫滩平原和东段的侵蚀岗地.该时期遗址的分布向南有很大的扩散,不但继承了之前沿湖积平原发展的模式,还向海拔更高的中山丘陵、纬度更低的沿海平原演进.
2.1.5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的遗址数量和占比分别是720处和52.82%,在数量上得到大幅提升,可谓巅峰阶段.此巅峰也是古建筑类的巅峰,数量和占比分别为555处和77.08%;其次是新增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物类,数量和占比分别为68处和9.44%;剩余4种类型比较均衡,数量都为20余处.该阶段的分布范围比前阶段更扩散,如图7(a)所示,某些局部地区的集中性也在加强,如杭州、宁波、绍兴等地,衢州地区也因古建筑类遗址的富裕成为一个新的富集中心,“平原多、山地较少”的格局更加明显.在地貌类型上,如图7(b)所示,24.34%的遗址位于浙北平原区,具体分布于与先秦时期相似的冲积湖平原、海积平原,也密集分布在杭州、绍兴和宁波地区的平原;21.97%的遗址位于浙南中山区,除了与上阶段相似位于仙岭霞山系、洞宫山系、雁荡山系的沟谷两岸的阶地外,也向海拔更高的山体岗顶发展.18.92%的遗址位于浙中丘陵盆地区,最集中在“衢州—金华”段,包括盆缘山地的夷平面、盆地内的平原、盆地东段南侧和西段的断陷山地;13.35%的遗址位于浙西中山丘陵区,突出分布在龙门山系的中、低山带的剥蚀丘陵上,多为城墙、古道古桥、宗祠类遗址.剩余遗址位于沿海丘陵平原区,外凸陆地遗址有靠海分布的倾向,内陷陆地遗址有离海分布的倾向.
(a)
(b)
2.1.6 近现代时期
近现代时期的遗址数量为299处,占比21.94%,其中89.30%的遗址被古建筑和近现代史迹、建筑物占据,是遗址的转型与平稳阶段.各地形区具体的分布场景与上阶段相似,如图8(a)所示,整体集中性减弱,而重点城市的集中性仍强,分布形式在总域上变化小,但范围在各局域有较大程度变化,在格局上更像是对上一阶段进行了抽稀.如图8(b)所示,在地貌类型上,遗址数量的前3依次为:浙北平原区(36.12%)、浙南中山区(21.74%)、浙西中山丘陵区(13.04%).
在地貌类型上,如图9所示,遗址的主要发源地在富有冲积平原的浙北,遗址在其他地形分区的分布也是从平原、盆地夷平面、山麓和平原的过渡性地带开始的.随着时代演进,遗址在维持平原依附效应的同时,也在海拔更高的丘陵山地和海拔更低的盆地、沿海平原分布.
(a)
(b)
图9 不同历史时期文化遗址在浙江省地形分区中的数量分布图Fig.9 Proportion of cultural sites in historical periods in the topographic division of Zhejiang
2.2 浙江省文化遗址的水文特征
先秦时期以运河水系和苕溪水系的遗址数量居多,如图10(a)所示,遗址主体均匀分布于浙北平原东部的蝶形洼地和浙北西部狭长的河流阶地上.其他水系多分布于山谷溪流的出口处、地势低平的河流阶地或丘岗上.秦汉—南北朝时期,如图10(b)所示,钱塘江水系与甬江水系交界处“十”字溪流阶地上,几处遗址沿河流分布明显.隋唐五代时期,如图10(c)所示,运河水系内的遗址最多,占31.91%;钱塘江水系内的遗址呈东西方向延伸,占26.60%;再次是苕溪水系占22.34%;其余水系遗址数量偏少,飞云江水系和鳌江水系没有遗址.宋—元时期,苕溪水系和运河水系在遗址数量上维持10.26%和12.18%的占比;如图10(d)所示,钱塘江水系特别是衢江流域遗址显著增多,占比30.13%;瓯江、椒江、甬江水系的遗址文化蓬勃发展,如瓯江流域下游出海口的冲积平原和平原山间盆地的河流阶地,其中瓯江流域达17.95%.明—清时期,如图10(e)所示,各大水系的遗址数量均有大幅增加.钱塘江水系的遗址数量达到巅峰,占比46.41%,其次是瓯江水系达13.65%,再次是运河水系达到9.63%.近现代时期,遗址数量的前3依次为:钱塘江水系(35.76%)、运河水系(18.40%)、瓯江水系(13.19%).如图10(f)所示,无论是庞大呈羽状水系的钱塘江流域还是小巧呈“八”字形水系的运河流域,遗址的分布都与河流有密切的关系.
(a)
(b)
(c)
(d)
(e)
在水系分区中,如图11所示,先秦时期地理位置靠北的运河、钱塘江和苕溪三大水系有可观的新石器遗址,奠定了良好的遗址文化基础.先秦以后,钱塘江水系一直稳居第一,浙南的瓯江水系也一直在稳定发展.各流域内遗址沿河流分布明显,同时流域下游的冲积平原更易于发现遗址,如钱塘江入海口前的杭州、姚江入海口前的宁波、瓯江入海口前的温州等.
3 遗址时空演变的影响因素分析
史前时期,人类的生产生活依赖于特定的环境背景.随着时代演进,优良的自然环境因素仍然是提高生产力水平、生活质量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有必要以量化的手段寻找文化遗址与周围环境直接的关联因素.同时,遗址类型也是决定遗址地理位置的关键.本文通过海拔、与河流距离和遗址类型3个因素分析其对遗址时空演变的影响.
3.1 海拔
根据一般的文献资料和地形划分标准,参考类似区域的相关研究[31],将海拔粗略地分为≤200、>200~500、>500 m 3个级别.考虑到0~200 m的遗址占比75%以上,因此需要细分该区间[7],最终将高程h分为≤30、>30~50、>50~100、>100~200、>200~500、>500 m共6个级别,并绘制不同海拔范围内各历史时期的遗址数量占比统计图,如图12所示.由于秦汉—南北朝和隋唐五代时期遗址数量偏少,因此在分析海拔、与河流距离两个因素时,忽略这2个时期.
图12 不同海拔范围内各历史时期的遗址数量占比Fig.12 Proportion of sites in historical periods at different elevations
如图12所示,整体来看,各时期海拔≤30 m范围内的遗址数量最多,在先秦时期其占比达到73.68%.海拔大于500 m的遗址数量最少,宋元时期后稳定在5%左右.4个时期的海拔分布特征具有相似性,海拔≤30 m范围的分布性最强,大于30 m范围的分布性呈现“M”型变化趋势.另外宋元、明清、近现代的相似性更强,与先秦时期的明显差异在于,海拔≤30 m的遗址占比低,大于30 m的占比显著增高.结合上文,先秦时期遗址以古遗址类型为主,多为带有历史早期先民活动踪迹的村寨、城堡、烽燧等,这些选址往往处于地形平坦开阔的冲积台地,这也印证了早期遗址普遍分布于浙北平原区或其他地形区的平原带这一观点;相反地,受限于当时的生产工具,人们涉足并开拓高山地的机会更少.而宋元时期是遗址的融合与发展阶段,石窟寺及石刻、古墓葬、古建筑等数量和占比上升,这些遗址受人文因素影响易分布于山地,中高海拔范围的数量占比大幅提升.
3.2 与河流距离
如图3—图8所示,遗址有明显沿河流分布的趋势,因此采用缓冲区分析来研究其分布与水系距离的关系.建立缓冲区需要依据研究区的水文特征和一定的量化标准,参考相关研究[32]和结合本文遗址到河流距离r的情况,建立了0~1、>1~2、>2~3、>3~4、>4~5 km共5大级河流缓冲区,并在0~1 km内又建立了0~100、>100~300、>300~500、>500~800 m、>800~1 000 m共5小级河流缓冲区.在此基础上,分别绘制了不同河流缓冲区各历史时期的遗址数量占比统计图,如图13、图14所示.
图13 不同河流缓冲区(0~5 km)各历史时期的遗址数量占比Fig.13 Proportion of sites in different river buffers (0~5 km) in historical periods
图14 不同河流缓冲区(0~1 km)各历史时期的遗址数量占比Fig.14 Proportion of sites in different river buffers (0~1 km) in historical periods
如图13所示,先秦遗址与河流距离占比最高的是1 km 如图15所示,41.35%的古遗址分布于浙北平原区,多为中国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包含有内陆性质的上山遗址、海洋文化特征的跨湖桥遗址、北部太湖流域发源来的马家浜遗址,也包含遍及大部分地区的良渚文化遗址[14].这些史前遗址主要集中于千里岗—会稽山—四明山以北,海拔低、水网密布的杭嘉湖平原和宁绍平原,也分布于沿海丘陵和山地间的平原.如图16所示,古遗址类在钱塘江、运河、苕溪三大水系分布广泛,其中新石器遗址尤以钱塘江和东、西苕溪为浙江史前文化发展的通道,北边延伸至西苕溪,南边延伸至浦阳江中上游,东边延伸至姚江;也有少数新石器遗址位于浙南瓯江下游.窑址也是古遗址中占比较大的小类,多分布于河流附近、具有一定坡度的山坡上,如在浙西和浙南有一定高程差的山麓有几处窑址.古墓葬类遗址与先民踪迹有关,在浙北、浙东和浙南多有分布,受人文因素影响在地势低的平原或海拔较高的中山地均有分布.各历史时期的古墓葬数量均少,在钱塘江水系占比34.22%,多位于途径主要城市的河流附近.本研究的古建筑类遗址初现于秦汉—南北朝,数量在明—清达到巅峰,明清时期的浙江文化格局已基本定型,南北差异不再是古建筑选址的受限条件,民居的功用性也使其分布范围较广.受浙北的运河文化影响,41.02%的石窟寺及石刻类遗址多以运河周围的碑、刻迹为主,其次以同样的存在形式也分布于沿海丘陵,再次是以摩崖题记的形式分布于中低山地.近现代史迹、建筑物类的遗址多以关系到抗日战争的政府机构选址、干部学校旧址等形式聚集分布,特别以杭州、宁波、绍兴等城市所在的浙北平原区为主,人文因素与自然因素共同决定其选址.其他类型遗址数量少而定义广,本文不再进行分析. 图15 不同类型文化遗址在浙江省地形分区中的数量占比Fig.15 Propor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cultural sites in the topographic division of Zhejiang 图16 不同类型文化遗址在浙江省水系分区中的数量占比Fig.16 Propor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cultural sites in the water system division of Zhejiang 本文结合浙江省的地貌形态、水文特征等自然环境因素,分析浙江省各时期遗址的分布情况,再从海拔、与河流距离、遗址类型3个角度分析其影响因素.得到以下结论: 1)历史时期浙江省文化遗址数量和类型经历了萌芽和基奠阶段、停滞阶段、回升阶段、融合与发展阶段、巅峰阶段、转型与平稳6个阶段.在地貌类型上,遗址的发源地在浙北平原或者其他地形分区的平原,之后向海拔更高的丘陵山地和海拔更低的盆地、沿海平原分布.在水系分区中,靠北的运河、钱塘江和苕溪三大水系新石器遗址基础好,钱塘江水系一直稳居第一.遗址沿河流分布明显,流域下游的冲积平原易于发现遗址. 2)总体看来,遗址的格局从先秦开始的“北多南少”转变为宋元时期的“近水多、远水少”,再转变为明清时期的“平原多、山地较少”,最后在近现代在各文化地域达到平稳状态.遗址的富集中心从先秦时期的湖州、嘉兴,转移到秦汉—南北朝时期的绍兴,再转移到隋唐时期的杭州,之后一直稳固在杭州.另外明清时期由于古建筑的不断兴起,衢州也属于明清时期一个新的富集中心.从隋唐以来杭州富集中心地位的稳固性,可以很大程度上反映杭州作为浙江省文化中心有极其深厚的历史底蕴. 3)海拔、与河流距离、遗址类型是遗址时空演变的影响因素. ①遗址在海拔≤30 m分布最多,>500 m分布最少.先秦、宋元、明清、近现代遗址的数量占比具有相似性.早期的古遗址倾向于分别在地势平坦开阔的平原,在海拔大于500 m的山地分布极少.随着历史演进,遗址类型走向丰富化,分布海拔一定程度变高并趋于稳定. ②以与河流距离1 km为步长,先秦遗址在1 km ③不同类型遗址分布与自然因素相关.新石器遗址多分布于杭嘉湖、宁绍等平原(窑址多分布于河流附近的山麓),古墓葬多分布于主要城市附近、地势低的平原或海拔较高的中山地,古建筑多分布于平原或面积广阔的夷平面,石窟寺及石刻多分布于运河周边、沿海丘陵或中低山,近现代史迹、建筑物多分布于主要城市所在的平原.随着历史演进,遗址选址受人文因素的影响也是不断加强的. 本文将每处遗址视作一个要素点,没有考虑其大小规模.而针对地貌形态的研究中,部分代表遗址的要素点在地形和水文分区中的地理位置不足以反映其遗址整体所处的真实地理背景,这对研究结果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未来的研究有待对遗址规模分布特征进行扩展和补充.3.3 遗址类型
4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