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学视角下违实标记的句法和语义特征
2022-04-06青岛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青岛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隋 钰
1. 引言
哲学家和逻辑学家长期关注违实命题和违实表达,语言学家从句法、语义和语用等方面研究违实结构的形式和语义特征,其中语言类型学家重点调查违实结构的编码形式。表达违实命题是语言的普遍特性,语言间的差异在于运用何种策略表达与事实相悖的假设意义。有些语言表达违实的手段比较简明,采用特定违实标记(dedicated marker)强制传达句子的违实义,特定违实标记不受语境制约,在任何情况下都表明句子的反事实假设义;有些语言则会借助非特定违实标记(non-dedicated marker)传达句子的违实义,在非违实语境下,这些标记具有其他的语法功能。与特定违实标记不同的是,非特定违实标记并不是生成违实义的充分条件,且多限于过去时间框架达成违实解(雍茜 2017)。对违实结构的共性进行研究,有必要区分这两种违实标记,它们在句法和语义上都有各自的特性,忽略了它们之间的差异,很难全面洞悉违实范畴的跨语言特征。本文以自然语言中的违实标记为研究对象,以跨语言的视角研究违实标记的句法和语义特征,探究标记类型差异背后违实表达的普遍特征。
2. 句法独立性与组合性
特定违实标记只出现在违实情景中,不能出现在非违实语境中,它们单独就可以表达句子的反事实假设义,如匈牙利语中的ne/na和巴勒斯坦阿拉伯语中的law:
(1) 匈牙利语(Iatridou 2010: 1)
‘If he left tomorrow,he would get there next week.’
(2) 巴勒斯坦阿拉伯语(Karawani 2014: 48)
lawhiyye fi l-bet, ...
if.CF she in the-home
‘If she were home, ...’
可以看出,特定违实标记不依靠任何成分便可表示违实义。删除例(1)从句中的na和主句中的ne,句子成为一般条件句;将违实标句词law替换成条件句标句词iza,句子同样成为一般条件句,表示说话者不确定她是否在家。而且,特定违实标记在传达反事实义时不受时间域的约束。例(1)是将来违实条件句,对明天既定事实进行反事实假设;例(2)是现在违实条件句,对当前实际情况进行反事实假设。Nevins(2002)指出汉语中的“要不是”也是一个特定违实标记。但就特定违实标记的句法独立性来看,“要不是”显然不是一个特定违实标记,它是由假设连词“要是”和否定词“不”组合而成。事实上,汉语违实结构并不强制依赖某一因素,违实义是语境语用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王春辉 2016)。
非特定违实标记既可以出现在违实句中,也可出现在非违实句中,非特定违实标记的原型义多与时体和情态意义相关联。过去时与违实常联系在一起,往往被视为违实句的普遍特征。此外,非完整体充当违实标记也具有跨语言的共性。情态同样可充当违实标记,鉴于违实结构使用情态标记的高频次,违实句的普遍特征或许不仅仅局限于过去时和非完整体。以往对违实范畴的研究过于关注时、体等单一特征,不容忽略的是违实标记不总是单独出现的,单个特征很难触及违实范畴的全貌。不少学者注意到了违实标记的组合性,然而研究或是针对单一语言展开,或是仅从一个主标记与其他标记的伴生关系角度分析,并未建立起跨语言视角下非特定违实标记的具体组合关系,研究因而欠缺逻辑系统性。从句法标记来看,不同语言有各不相同的时、体和情态搭配组合,有的语言需要时、体标记的组合或者时标记与情态成分组合实现违实义,有的需要体标记和情态成分组合标记违实义,有时则需要三者共同出现才能表达句子的反事实意义。
跨语言的证据显示,违实句中标记的组合可以是时与体的搭配,如巴勒斯坦阿拉伯语,表过去的kaan与表过去和完成的后缀at搭配促成句子的违实解。
(3) 巴勒斯坦阿拉伯语(Karawani 2014: 61)
Kaanat katb-at
be.PST.3SF write-PST.PFV.SF
‘She would have written.’
有的语言时与情态的组合可以达成句子的反事实假设义,如印巴布拉却瓦语,位于助动词后表过去的rka与加在主要动词后表条件语气的后缀man组合标记违实句,如果出现在简单句中,man自身可表达认识情态义。
(4) 印巴布拉却瓦语(Cole 1982: 155)
shamu-y-manka-rka-ni
come-1SG-COND be-PST-1SG
‘I would have come.’
体和情态在有些语言中可同样表明句子的违实义,克什米尔语违实句中助动词以条件语气标记,动词以过去分词形式呈现。
(5) 克什米尔语(Walietal. 1997: 238)
tse a:si-he:th
you.ERG be-COND.3MSG.2SG
por-mut akhba:r
read-PART.3MSG newspaper.3MSG
‘You would have read the newspaper.’
有些语言若要表达句子的违实义甚至需要时、体和情态三者组合,如在格鲁吉亚语中,表义务责任的情态助动词unda与位于主要动词后表过去完成的后缀in促成句子的违实解读。
(6) 格鲁吉亚语(Hewitt 1995: 267)
Dro-zeunda
Time-on should
ga-g-e-k’et-eb-in-a
PREV-you-IOV-do-TS-PLUP-it
‘You should have done it on time.’
以上4种语言代表违实表达的4种组合模式,可以发现情态标记出现的频次不低于时、体标记。在研究了32种有违实结构的语言后,Van linden & Verstraete(2008)指出在非特定违实标记组合搭配中,情态成分才是必不可少的。无论违实结构的典型特征是时、体或情态,非特定违实标记在生成违实义时的句法共性是标记的组合性。这是由语言的象似性理据导致的,语法结构的复杂性反映了违实概念加工的难度。
3. 语义虚化特征
特定违实标记是违实义的充分条件,不表达非违实意义,不存在语义虚化现象。
当非特定违实标记传达违实义时,它们固有的语义功能会发生虚化,表达与在非违实情景中完全不同的意义,蒋严(2000)将“虚假”时、体统称为虚特征。在英语和希腊语中,过去违实句均含有过去完成时,过去完成时包含过去时和完成体指示的两层过去时间的意义,然而过去违实句仅对过去发生的事件进行反事实假设,而非从句法分析上指示先过去时间域(pluperfect),所以这两个表过去意义的成分有一个语义发生虚化,不表达其固有的语义功能,另一个做过去时间解释。从现在违实句可知语义虚化发生在过去时上。现在违实句前件动词以过去时标记,此时它并不表示动作时间发生在说话时间之前,而是同时发生,过去时并不表达其固有意义。由此可知,过去违实句指示过去意义的是完成体,过去时语素语义发生虚化。
违实句中体标记也会表现出虚特征,如非完整体并不指示事件动作的习惯出现或者正在进行,而是传达完整体的意义。Iatridou(2000)指出希腊语违实句中非完整体表现出虚特征:
(7) 希腊语(Iatridou 2000: 236)
An eperne afto to siropi
if take.PST.IMP this syrup
‘If he took this syrup, he would get better.’
尽管句中体标记以非完整体形式出现,但是事件表完整意义。并非如果病人正在喝糖浆,他就会处在变好的过程中,而是他喝完糖浆后,就会变好。
值得注意的是,陈国华(1988)分析了汉语违实句中体貌表现出的虚特征,动词的一般态(不带任何体态助词)形式表完成体意义。体态助动词“了”可以表示动作的完成或事态的实现;动词不带任何体态助词时,主要表示动作或事态的一般情况。若违实条件句前件为“昨天要是下一场雨”,此时假设“昨天下了一场雨”,实际上“昨天并没有下雨”。
学者们虽注意到违实标记的虚特征,但对其出现的情景和原因缺乏深入的讨论。观察虚特征的理想情况是时和体均有各自的形态标记系统并与情态一起出现于违实句中,此时,时或体若表现出虚特征,它们的语义虚化应不具有同时性。如果时和体同时表现出虚特征,则句中缺少语言信息交流的基本内容,会造成歧义和句意模糊。
(8) 俄语(Bjorkman & Halpert 2017: 163)
‘If John died, we would bury him on the mountain.’
‘If John were dying, the doctor would be with him.’
以上两例过去时均不做过去时间解释,前者以将来为导向,表达对将来事件的假设;后者是现在违实句。过去时的语义功能发生虚化,从表示事件时间发生在说话时间之前的意义转变为凸显言者的主观假设义,偏向情态语义;体标记则发挥其固有功能,指代事件动作特征;by表示虚拟语气。
并非所有的语言都如俄语等斯拉夫语言,时与体是由分离的形态系统标示,有的语言时体结合成一个多功能语素,既可以表达时概念,也可以属于体范畴。在法语和意大利语等语言中,合为一体的过去时和非完整体常出现在违实句中;祖鲁语违实句中be-同样表达过去非完整概念;巴勒斯坦阿拉伯语的违实标记是过去完整体。这些表复杂时、体意义的违实标记均由一个成分表达,具体指向时或者体因不同的语言而异,受具体语言的形态系统特征决定。如在法语和祖鲁语中过去非完整体倾向于过去意义,过去完整体表体概念,而在巴勒斯坦阿拉伯语中过去非完整体表非完整体概念,过去完整体为过去意义(Bjorkman & Halpert 2017)。尽管违实句中出现的这些复杂标记具体意义指向不同,但它们同样表现出虚特征。这些时、体融合标记在违实句中不能同时表达时和体的意义,当指事件的时间定位时,体意义就会发生虚化;当描述事态状况或阶段时,时意义就会虚化。
(9) 祖鲁语(Halpert & Karawani 2012: 100)
be-ngi-zo-dinga ithishi
IMPF-1SG-FUT-need tissue
‘If I had sneezed, I would have needed a tissue.’
在非违实句中,祖鲁语的过去非完整体前缀be-与过去完整体后缀-ile不能搭配,但是违实句允许两者共现,完整体标记事件动作的体特征,而非完整体并不贡献其固有意义,语义发生虚化。非完整体与事件动作的联系淡化,进而凸显出主体对整个事件的主观态度,根据距离象似性原则从两者与动词词根的距离也可看出这种关系。
人类语言的普遍结构规则是语义关系密切的成分,句法位置更加靠近。Bybee(1985)通过跨语言的调查发现,若时、体和情态分别用屈折词缀标记倾向于遵循一定的等级:体<时<情态<人称或数。以上各个范畴的屈折词缀从左向右与动词词干的距离越来越远,它们与动词语义的关联性越来越弱,情态不如时体与动词的关系那样紧密。在(9)中,虽然完整体与非完整体分布在动词词干的两侧,但是前者离动词更近,是对事态阶段或状况的描述,非完整体与动词语义相关性降低,变成对事态的看法或态度,表达的是言者的认识情态意义。
若某一语言违实句中时或者体仅其中一个范畴显赫,它的语义功能也会发生虚化,进而表达言者高假设度贡献违实解,此类型语言违实表达对标记的组合和语境的依赖性较弱。印地语违实句体标记可以堆积,即一句话出现不止一个体标记;克里语过去违实句同时出现两个过去时标记。如果它们都表示其固有意义,句子加工困难,其中必有成分语义发生虚化。
(10) 印地语(Iatridou 2010: 10)
Agar vo gaa rahaa ho-taa,
If he sing PROG be-HAB
to log wah wah
then people ‘wow’ ‘wow’
kar rahe ho-te
do PROG.MPI be-HAB
‘If he were singing, people would be going wow wow.’
句中动词以进行体标记,而助动词带有习惯体标记,进行体发挥其固有表动作正在发生的功能,习惯体语义发生虚化,成为情态语义成分,表达对某一事件发生可能性的主观高假设义,标记在助动词上的习惯体衍化成为了违实标记。
(11) 克里语(James 1982: 380、384)
a. kiša:spin iskwe:wit
if he-be-a-woman,
katamilona:kosi:pan
he-will-be-good-looking-PST
‘If he were a woman, he would be good-looking.’
b. nipakose:lihte:n ki:takošinokopa:ne:
I-wish PST-he-come-PST
ota:košihk
yesterday
‘I wish he had come yesterday.’
在克里语中,后缀-pan是过去时标记,当位于现在违实条件句后件中,它并不指示事件的时间定位;-pan也出现在过去违实句中,但表明事件时间发生在说话时间之前的成分是前缀ki:-。在违实句中-pan的语义发生虚化,成为了非特定违实标记,表达言者对某一事件发生可能性的高假设义,同样凸显言者的认识情态义。
自然语言中时、体若有显性的形态编码,当作为非特定违实标记时,语义发生虚化,脱离定位事件时间或者描述事件的阶段或状态的原型义。跨语言时体的语法化程度各异,总的来说,有四种编码方式:时体分离、时体融合、仅体标记和仅时标记。在缺乏特定违实标记的语言中时体无论是以何种方式呈现,若要贡献句子的反事实假设义,时体语素语义必然虚化,表达言者对事件主观态度的假设意义。
4. 反事实义的可取消性
对违实义可取消性的解读受违实义生成视角的影响,然而,学界对违实义是句子的逻辑组合语义还是认知语用上产生的特定含义尚未有定论,由此导致句子反事实意义能否取消的争论,主要是后一种观点认为违实义可以取消,因为含义的特点之一是可被取消而不引起矛盾,如下例所示:
(12) a. If he had broken his leg in his childhood, which, in fact, he did, he would have exactly this type of scar.
b. If the patient had the measles, he would have exactly the symptoms he has now. We conclude, therefore, that the patient had the measles.
例(12)加上合适的语境便取消了句子的反事实义,转而描述现实世界中真实发生的情景。但是,跨语言事实是并非所有违实结构的反事实假设义都能取消,Iatridou(2000)认为违实条件句的反事实义可以取消,他加禄语与斯洛文尼亚语的例句与这一假设明显不符:
(13) 他加禄语(Nevins 2002: 449)
*‘If the patient had the measles, then he would have the marks on his arm that he has now. Therefore, the patient has the measles.’
(14) 斯洛文尼亚语(Nevins 2002: 449)
*Daima oSpice, bi imel to Cno take simptome, kot jih ima sedaj.
Torej, pacient ima oSpice.
*If the patient had the measles, he would have exactly the symptoms he has now.
We conclude, therefore, that the patient has the measles.
林若望(2016)猜想简单违实句的违实义不可取消,而在例(13)中,条件句的违实义是不可取消的。由此可见,违实义的可取消性与句型结构并无绝对的关系。他加禄语与斯洛文尼亚语均有违实专属标句词kung和da,它们属于特定违实标记,此时违实义是句子的语法意义,句子的反事实义无法通过语境进行消解。被学者广泛讨论的英语违实结构因缺乏特定违实标记,需借助虚拟语气在特定的语境下才能准确无误地传达违实义,违实语义并不是句子的逻辑语义或者组合语义,语用在违实义的生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而句子的反事实义可以消解。英语违实义的语境依赖性是认知语用理论在违实义生成的研究中备受推崇的原因。
语言共性离不开对自然语言进行分类,语言共性与语言类型是相辅相成的。研究违实义的生成和消解应首先考虑到语言编码模式的差异。使用特定违实标记的结构,违实义是句子的语法意义;使用非特定违实标记的结构,句子的组合语义并不能精准地传达反事实义,要依赖语境及受话人必要的逻辑推理。编码策略的差异导致违实生成机制的不同,因此句子违实义的可取消性相异,特定违实标记传达的违实义不可取消,非特定违实标记传达的违实义易于被取消或加强。语言间的类型差异与共性也有助于了解汉语违实句的特征。
汉语没有特定违实标记,近年来,学者们多讨论固定结构的违实性,如“就差X”“说好X的”“应该X的”“当(dàng)X”等。对同一结构违实义的可取消性学者们也有不同的见解,以“应该X的”为例,林若望(2016)和张智义(2018)视此结构的反事实义不可取消,而朱庆祥(2019)则持相反观点。本文认同陆志军、石定栩(2021)的观点,“应该X的”可表示认知情态命题和道义情态命题。“应该X的”并不是违实专属结构,可以构建违实义和非违实义,违实义能够取消。例如:
(15) a. 小王应该缴税的。
b. 小王应该缴税的,被调查之后才开始悔悟。
c. 小王应该缴税的,公司里的每个人都缴了。
(15a)传达反事实义是语用上的倾向性,“应该X的”表达反预期含义,主体事先对事物或者行为的假定或设想与客观事实不符或相反,信息与预期相反时信息价值最大,所以,受话人推论出“X”事实上并未发生,即“小王没有缴税”。(15b)分句和主句达成语义上的和谐,“小王没有缴税,所以他被调查了”。语用上的倾向性不等于绝对性,(15a)也可以是非违实的,(15c)取消了(15a)语用上倾向的反事实义,言者根据“公司里的每个人都缴税了”推论出“小王应该(也)缴税了”,言者并不知道事实上“X”的真假,不存在对“X”的预期,此时“应该X的”无违实性问题。
“应该X的”的多重意义与情态词的一词多义有关,现代汉语情态词表达情态语义时呈现多义特征,“应该”可以是道义情态和认知情态,表示“道义责任上应当如此”或者“主观估计上应当如此”,分别对应(15b)和(15c)中的“应该”。道义情态的应该与违实义相联,此时“应该X的”表示根据道义责任假定或设想的事实与客观事实不符或相反,道义情态属于发展(metaphysical)情态,发展情态与违实义的联系具有跨语言的共性(Condoravdi 2002)。由此看来,“应该X的”并不是特定违实结构,可构建违实义和非违实义,表达的违实义可以取消。
5. 结语
特定违实标记和非特定违实标记是自然语言表达反事实义所采取的不同表达策略,在违实表达过程中,它们不仅在时间域上存在差异,句法和语义上也都有各自的特征。时间域上,特定违实标记传达违实义时不受时间限制,非特定违实标记多限于过去的时间框架才能生成违实义。句法上,特定违实标记具有独立性,不依赖任何成分就能标记句子的反事实义;非特定违实标记具有组合性,违实义往往是多种成分综合作用的结果。语义上,特定违实标记不存在语义虚化现象,非特定违实标记语义会发生虚化,从表达事件的时体意义到表达言者对事件主观态度的假设意义;特定违实标记生成的违实义是语法意义,违实义不可取消,非特定违实标记生成的违实义是一种含义,违实义可以取消。特定违实标记和非特定违实标记的差异见表1:
表1 特定违实标记和非特定违实标记的差异
从跨语言的视角研究违实标记的句法和语义特征,有助于了解违实标记的类型差异与共性,从而对违实范畴的本质进行更好的界定与研究,也有助于观察和理解汉语违实表达的个性与普遍特征。汉语没有特定违实标记,在特定语境下,需要借助其他成分共同作用生成反事实假设义,违实义不是句子的语法意义,生成的违实义可以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