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方式医学的演进与启示*

2022-04-06王恪辉

医学与哲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慢性病医学生活

王恪辉

生活方式医学是一门以生活方式-人群-健康为模式,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识别、评价、预测、控制各种影响健康的因素,探讨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健康生活方式,防治疾病、促进与维护健康、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的科学[1]。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活方式医学的教育与实践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其内涵、本质以及内容都在发展中逐渐明晰。2009年,美国研究者Egger等[2]认为:生活方式医学是基于医学的动机与原则,在临床实践中用改善行为和环境的方法来管理与生活方式相关的健康问题。美国生活方式医学学院认为,生活方式医学是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由经过专业培训和认证的临床医生,为患者在健康膳食、规律的身体活动、良好睡眠、压力管理、避免使用有危险性物质、良好社会关系等方面治疗干预,达到预防、治疗、治愈慢性疾病的目的[3]。

“健康中国”背景下,如何提高慢性病患者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积极促进生活方式医学发展是中国社会从根本上预防和治疗慢性病,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切实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实现健康中国的重要研究课题。相比国外生活方式医学的发展,中国生活方式医学发展相对迟滞,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生活方式医学教育起步晚,发展缓慢所致。鉴于此,本研究系统梳理了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生活方式医学的发展历程及特点,深入挖掘适宜我国生活方式医学教育的改革举措,以期为实现我国生活方式医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健康中国战略做出贡献。

1 国外生活方式医学的演进

国外生活方式医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萌芽期、成长期、发展期。其中萌芽期主要是生活方式医学的兴起原因和最初的形式;成长期主要是专业协会的建立和学科发展;发展期主要表现为丰富课程建设,完善认证考试,促进推广与研究。

1.1 生活方式医学的萌芽期

新事物萌芽的背后,一定是社会诸多矛盾激化的结果。生活方式医学的出现亦是如此,当诸多国家面临庞大的慢性病人群,生活方式医学便顺应时代的需求应运而出。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率先展开对生活方式医学的研究,以期解决国内治疗慢性病的难题。

1.1.1 生活方式医学的兴起动因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受到社会经济因素、环境因素及生活方式改变的影响,慢性病患病率不断升高,这首先引起了美国社会各界的重视[4]。19世纪70年代,随着新自由主义引发的市场管制放松、社会不平等问题加剧、环境污染严重以及生活方式改变,澳大利亚出现了早期慢性病的流行,但这并没有引起澳大利亚人民的警觉[5],直到1980年慢性病患病率高于传染病,才开始被视为一个公共的健康问题[6]。2005年~2015年英国慢性病患病率呈现上升趋势,给英国的经济发展与居民的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英国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系统也面临了沉重的压力[7]。面对慢性病带来的一系列挑战,美、澳、英三国开始寻求有效的解决办法。

1.1.2 生活方式医学的起步

1988年,美国流行病学家Ernst Wynder在讨论吸烟对肺癌的影响时,首次提出了生活方式医学,并在1989年研讨会中使用了这个词语,他认为生活方式医学可以干预慢性病[8]。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美国在生活方式医学领域的研究内容逐步丰富。澳大利亚率先开始向美国学习生活方式医学的相关知识,以期能够缓解国内的医疗卫生问题。英国政府也开始鼓励医疗卫生系统去关注生活方式与慢性病的关系。2014年,英国生命医学协会参加了在澳大利亚悉尼举办的生活方式医学会议,回国后决定建立英国生活方式医学协会,生活方式医学的引进为英国慢性病的防治指明了新的出路。

1.2 生活方式医学的成长期

新事物的成长总是在诸多因素的共同推动下得到壮大。生活方式医学在美、澳、英等国的推动下,其成长期主要经历了协会的创建和学科的建设。

1.2.1 建立专业协会,扩大影响力

美、澳、英三国先后建立生活方式医学协会,促进生活方式医学在防治慢性病方面的研究。2004年,美国正式成立生活方式医学协会;2006年,澳大利亚成立生活方式医学协会并通过选举产生协会法人,2007年,澳大利亚审议并建立有效的运作体系,与其他医疗协会协商,确定新组织的定位[9];2016年,英国成立具有法人性质的生活方式医学协会。文化的传播离不开纸质媒介。2006年,《美国生活方式医学杂志》正式出版,作为全球首家专门对生活方式医学进行报道的学术期刊,截至2020年已有10 000个用户,文章下载次数达8.8万次,极大地促进了生活方式医学的传播[10]。2008年,澳大利亚出版了第一本关于生活方式医学的书籍,2017年,刊出了具有四种语言的国际版[9]。2017年4月,英国生活方式医学协会建立了生活方式医学官网,并向会员开放。

生活方式医学协会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对卫生领域的所有学科都是开放的。澳大利亚的生活方式医学协会自成立以来就是跨学科的组织,该组织内有45%~50%的医生、30%的专职医疗人员以及其他人员。英国生活方式医学协会成立之初就有30多名具有不同专业技能的志愿者,其中包括公共卫生、膳食营养、体育活动、数字医学和团体咨询等。生活方式医学的热爱者群体也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壮大。2017年6月,英国第一次生活方式医学年会在英国布里斯托尔举行,只有75名人员参加;2018年6月,在爱丁堡举行的第二次年会有250名人员参加;2019年在威尔士卡迪夫举行的会议有超过400人参加[11];2017年,布里斯托尔大学的学生们成立了生活方式医学社团,在校园里推广生活方式医学,到2018年已经推广到英国的15个医学院[12]。

1.2.2 探索学科建设,获取专业认可

2008年,澳大利亚一所地方大学设置生活方式医学硕士学位培养点;2010年,另外一所地方大学也设置了生活方式医学硕士培养点[9]。2010年,《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构建了生活方式医学处方医师核心能力,其中包括医学知识、评估技能、管理技能、办公技能和社区运营能力及领导力[13]。为培养预防医学住院医师应用生活方式医学的能力,2010年,美国生活方式医学委员会制定了预防医学住院医师的生活方式医学培训体系,涵盖面对面教学、网络课程、会议教学和临床轮转等形式;2010年~2013年,有20名预防医学住院医师接受培训[14]。

201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等共同声明把生活方式医学作为解决全球非传染性疾病健康问题的最佳方法[15]。2012年,美国医学协会承认了生活方式医学的概念,并督促医生把生活方式医学作为预防和治疗慢性病的首要模式[16]。2017年,美国医学协会和美国预防医学协会通过了959号决议,该决议支持为生活方式医学的本科生、研究生及继续医学教育提供资金与政策支持[17]。在成长期内,生活方式医学发展迅速,特别是得到几大协会的认可与推荐,初步构建了相关的课程培训体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生活方式医学的发展。

1.3 生活方式医学的发展期

新事物的发展是一种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生活方式医学的发展过程亦是如此。生活方式医学在成长期经历了课程建设、考试体系搭建等,这让生活方式医学逐渐成为一个相对完善的学科,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其影响力,为后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3.1 丰富课程建设,完善培训体系

2018年7月,美国医学院承认生活方式医学是美国的新兴五大临床专业之一[18]。美国加大了继续医学教育中对生活方式医学的培训力度,主要体现在2017年美国预防医学学会制定了30小时继续医学教育课程,学员接受生活方式医学的培训之后可获得结业证书[19];2017年,洛玛林达大学为在职人员的生活方式医学培训提供了医学奖学金[20];2019年,美国生活方式医学协会开发了网络培训课程,其目的是促进生活方式医学的培训、认证和临床实践[21]。同时,美国也加大了生活方式医学在高校中人才的培养力度。2015年,德克萨斯大学建立并认证了生活方式医学硕士培训班;2017年开始招生,经过两年的培养,顺利毕业的学生可以获得生活方式医学证书[22]。南卡罗来纳大学医学院将生活方式医学作为必修课、选修课整合到不同医学专业课程模块中[23]。

1.3.2 完善认证考试系统建设,助力专业推广与研究

2017年10月,美国生活方式医学会发布了全球首次生活方式医学专科考试的具体安排。截至2019年,美国有1 250人获得生活方式医学证书,其中包括医生、护士及其他医疗人员[24]。进入到发展期后,英国制定了符合国情的考核体系,并于2019年8月在爱丁堡举行生活方式医学认证考试,当时有120名考生报名参加。2016年,澳大利亚生活方式医学会设立了奖学金,并建立了生活方式医学的教育和培训的积分系统。2019年,澳大利亚生活方式医学会基于互联网技术计划设计了一套以医生为中心的生活方式医学在线教育与培训软件系统,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生活方式医学在医生群体中的认知水平。2020年,美国生活方式医学院和流行病学研究人员正在构建一套完整的生活方式医学评估系统[25],该系统将促进生活方式医学的科学化与专业化,这对推进生活方式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美、澳、英三国生活方式医学发展历程可见,美国的生活方式医学发展历史周期长,相关组织更加健全,高校的课程开设以及考试认证较为成熟,书籍及杂志传播范围更广;澳大利亚的生活方式医学发展较美国略晚,成立协会、各种政策的制定还不完善,但是在高校的课程建设上已初有成效;英国生活方式医学发展是三国中较晚的一方,发展速度比较快,但其在临床实践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26]。见表1。

表1 美、澳、英三国生活方式医学发展历程

2 本土的审视:我国生活方式医学的流变

纵观我国中医学的发展,仿佛与生活方式医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中医学中的治未病就与生活方式医学中的预防疾病在某种程度上有相似之处;中医学中的养生与生活方式医学中的行为管理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医注重对慢性病的治疗与生活方式医学关注慢性病在一定程度上不谋而和。我国的生活方式医学发展相对较晚,整体发展较为缓慢,目前大致分为萌芽期和成长期两大阶段。

2.1 生活方式医学的萌芽期(2000年~2008年)

20世纪后半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处在巨大的转型之中,在人口转变和流行病学转型的共同推动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代替传染性疾病成为了威胁人们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类型。2008年,陆远强[27]发表了国内第一篇关于生活方式医学的综述,但文章仅介绍了生活方式医学的兴起与发展。我国临床科研工作者经过大量的试验证明,通过改善患者的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慢性病的进程,提高患者的健康水平[28],生活方式的重要性逐步受到患者与临床医生的关注。

2.2 生活方式医学的成长期(2009年至今)

2.2.1 融合多学科理念,丰富理论内涵

“生活方式医学”这一概念自进入我国以来,学界关于其理论内涵和释义范畴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其与传统医学有诸多的不同,核心差异是前者以患者整体为中心,由专业医疗团队以最新循证医学的研究成果,采取个体化、多学科整合、非药物、非手术的方式,协助患者改变生活方式,达到持续、有效、全面的疾病预防和逆转康复。具体而言,生活方式医学作为一种理念,其反映了群众认知观念的转变,健康不仅仅止于诊疗康复,而是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维持和健康促进;作为一项技术,即要以医学为理论基础,结合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研究方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优化健康维护的方式和措施,提供专业规范的医学服务;作为一种行业生态,是指提供生活方式医学服务的机构作为健康产业和健康服务业的重要经营主体,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健康需求为牵引,以有效应对慢性病及其风险因素飙升为导向,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医学服务。

2.2.2 鼓励多元发展,探索服务模式

目前,国内的生活方式医学服务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从依托机构角度,大致可分为以下5种模式:依托医院的生活方式医学服务模式、依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生活方式医学服务模式、依托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生活方式医学服务模式、依托第三方健康管理公司的生活方式医学服务模式、基于资源共享机制的生活方式医学服务模式;从服务内容角度,大致可分为以下6种模式:区域医联体生活方式医学服务模式、“三师共管”生活方式医学服务模式、商业健康保险机构参与的生活方式医学服务模式、“互联网+医养结合”生活方式医学服务模式、医院-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生活方式医学服务模式、中医生活方式医学服务模式。

2017年,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联合美睿健康产业有限公司成立了国内首家肿瘤患者生活方式医学管理中心。2017年,丰建伟在上海成立国内首家生活方式医学公司——和朴健康管理有限公司,致力于生活方式医学防治慢性病的推广。2018年,上海市召开了“中国生活方式医学及慢性病逆转论坛”,“生活方式医学”成为会议的热点。2018年12月,深圳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生活方式医学门诊开诊。2019年11月,中国心脏大会生活方式医学·心肺康复高峰论坛在深圳召开,论坛主席阜外医院心脏康复中心主任冯雪教授指出:为实现健康中国,要全面推进中国生活方式医学。2019年,北京医学会健康管理学会邀请了首位获得美国生活方式医学会认证的华人医师马欣参会,他在会议上指出:大量的临床数据证明慢性病是由不良的生活方式引起的,强化生活方式,可以逆转慢性病的进程。我国的生活方式医学起步较晚,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2020年,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成立“健康生活方式医学中心”,这是国内首个健康生活方式医学中心。可见,加快转变生活方式医学服务理念,重视生活方式管理在疾病治疗及预防中的重要作用,改善疾病转归成为当下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核心点之一。

2.3 我国生活方式医学发展面临的问题

生活方式医学在我国的发展起步较晚,虽然也走到了成长期,但是相关的建设成就远远落后于美国等西方国家。在政策制定方面,我国的卫生行政部门没有给予足够的宣传与引导,也没有成立相关的协会;在学科建设方面,目前我国还没有开设生活方式医学的相关课程,更谈不上让生活方式医学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3 反思与启示

2021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2.6亿,找到切实可行的慢性病防治方法已成为医学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生活方式医学无疑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结合我国国情,可以借鉴美、澳、英等国经验,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生活方式医学发展模式,缓解我国慢性病防治难题。

3.1 依托政府政策支持和专业协会发展

美、澳、英三国生活方式医学的发展都是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开发和运行。我国卫生行政部门也应当主导生活方式医学的研究和试点工作,在宏观上规划发展路线,为生活方式医学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制定相关的配套保障措施,协调研究机构、试点单位以及学术团体的工作,保障生活方式医学的研究顺利实施。此外,我国在生活方式医学方面的相关研究匮乏,亟待丰富,这需要相关研究机构以及学术团体的引领,尤其是建立生活方式医学专业协会,为学术研究和社会参与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政府、专业协会和高校在生活方式医学发展的过程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需要协调政府规划引领、经费投入和督导评估与专业协会自主研究和交流协作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共同助力生活方式医学发展,提高生活方式医学认知度。

3.2 健全生活方式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构建高校生活方式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不仅有利于科研工作提高,还有利于人才培养,为临床实际需求提供资源。我国高等院校多,可先从试点高校开始逐步推进;在试点高校内,可参照其他学科培养体系建设的经验并结合生活方式医学的特点,制定科学的建设规划,逐步健全在本硕博不同教育层次的生活方式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此外,我国应积极开展生活方式医学继续医学教育,更好地促进临床工作人员在生活方式医学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提高。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吸取美、澳、英三国生活方式医学培训中的经验教训,注重提高临床工作者对生活方式医学促进慢性病防治的认识,确保培训能落到实处,也要根据临床实践实时更新生活方式医学指导方针,确保其科学性和可行性。

3.3 利用“互联网+”,优化培训效果

互联网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国外的生活方式医学虽然开始得比较早,但是只有少数国家开设了生活方式医学的网站,制定了网络化的培训课程,生活方式医学与互联网结合得并不是特别密切,“互联网+”的优势未凸显出来。为防止出现培训前后脱节、培训内容偏离临床实际需求等问题,医疗卫生部门可以基于互联网,充分利用高校的资源优势,建立线上线下、跨学科、跨区域的生活方式医学培训网络研修共同体,促进互联网资源与生活方式医学的联系。生活方式医学与互联网的应用与推进工作不是一个简单、静态的发展流程,而是涉及多个主体参与的复杂的动态过程。因此,互联网与生活方式医学推动者应明确各自的“权”与“责”,各司其职,协同推进。

3.4 生活方式医学与社区服务有机结合

生活方式医学的发展不能只着眼于科学研究和培训考核,如何促进成果转化,切实提升慢性病防治效果、惠及慢性病患者亟待重视。它与社区服务的有机结合能够尽可能多地使慢病患者享受相应医疗卫生服务,从而减轻伤痛,恢复功能,并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增加生活方式医学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覆盖率,满足慢性病患者就诊的需求,进一步加大社区生活方式医学的循证研究,为慢性病患者提供精准的治疗决策,是接下来的工作重点。生活方式医学普及到社区管理可促进我国社区职能的多样化及社区医疗人员的专业化,更好地服务社会、提供保障。

3.5 生活方式医学与中医协同发展

数千年来,中医学在历史长河中熠熠发光,为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伟大贡献。中医学的特点在于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注重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有“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黄帝内经》主要的养生思想可以总结为“天人相应”“形神共养”和“未病先防”三点[29]。中医理论以阴阳为根,以气立论,以五行为要,强调形神合一、天人相应,追求健康前提下延长生命周期。在理念上,生活方式医学与中国传统医学高度一致,其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必将汲取中国传统医学精华,发展成为更具特色的优势学科,为全民健康作出巨大的贡献。

综上所述,生活方式医学在我国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积极建设健康中国、推进慢性病的防治背景下,生活方式医学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就其发展而言,不仅应进一步推进生活方式医学在高校课程中的建设,更应该注重发挥它在防治慢性病中的重要地位。生活方式医学要逐步走向成熟就离不开扎实的理论体系构建,期望本文能引发教育、医疗等相关政策制定者对国内生活方式医学建设问题的关注与争鸣,以推动我国生活方式医学进一步发展,完善高等医学教育培养体系,培养更多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为健康中国战略的实现作出贡献。

猜你喜欢

慢性病医学生活
肥胖是种慢性病,得治!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在老年人慢性病控制中的应用
《安徽医学》稿约
健康体检常见慢性病及指标异常流行病学分析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生活感悟
逆转慢性病每个人都可能是潜在的慢性病候选人!
无厘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