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语境下国产拼盘电影发展趋势研究
2022-04-06秦丽婷
□ 秦丽婷
拼盘电影,又被称作是集锦式影片或单元电影,由多个独立的故事组成,围绕同一个主题进行叙事,篇幅相同,风格相近。大卫·波德维尔认为“类型片最好被认为是观众和电影制作者凭直觉进行的粗略分类,这一分类既包括无可争辩的影片,也包括一些较含糊的影片”。说到底,中国对于电影类型的研究是开放的,学者林昌保认为“拼盘电影”可以作为一种影视的新类型。
集体无意识下拼盘电影的现实发展
“观赏电影的心理结构是由民族文化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的精神积淀组合而成,这便是心理学家所说的‘集体无意识’。”荣格认为这种集体无意识即使体现在每个社会成员的个体身上,但又是普遍的,其本质是社会性的。拼盘电影是由主创团体使用不同的创作笔调来阐述同一主题,是受众集体无意识的重要载体。拼盘电影具有片段式与影视化的双重属性。片段式的展现方式一方面正好迎合移动数媒时代受众碎片化的观感体验,另一方面受众可以在一部片子中看到同一主题下的不同叙事思路,使得受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身份认同和情感共鸣。
拼盘电影虽然是一种新兴类型,但形式却不新鲜。据豆瓣“拼盘电影集”显示,2002年电影《十分钟年华老去》集结了陈凯歌等15位世界级导演,契合千禧年的主题,每个人以乐器为主题词讲述和时间有关的故事,这是国内导演和演员初涉该创作形式。之后国产拼盘电影实现井喷,从2004年开始,《恋爱呼叫转移》《全城热恋》等引发爱情拼盘电影的创作热潮。近两年,以“我和我的”系列为代表的主旋律拼盘电影进入大众视野,获得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集体无意识不仅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受众心理的体现,这就要求影视作品表现的内容既要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感,同时也要迎合这一时期的受众收视心理和欣赏习惯,从而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拼盘电影正是这一特定时期的新兴产物,将会成为融媒语境下助推影视产业重整旗鼓的重要驱动力。
融媒时代拼盘电影的受众审美心理嬗变
受众观赏习惯与审美的改变。技术赋权使受众的观赏习惯不断发生变化。近些年爱奇艺、腾讯等流媒体平台因其碎片化、即时性等特点,加之部分影片可以通过互联网免费观看,逐渐和影院观影比肩。不仅是电影观影方式的变化,电视剧的观看方式也开始呈现出由“先台后网”到“先网后台”的变化,实现互联网渠道向卫视渠道宣发的新导向。流媒体平台使受众不再局限于一种观影渠道,而是逐渐习惯于在流媒体平台随时随地观看影视剧,表面看上去像是一场观影方式的变革,实质上是对电影文化看法上的变化,观影者正在追求自己的个性取向,对另一种观影形式感的建立,而非一味追求同一环境中大家共同的心愿和兴奋感。
受众主力群体的变化。在流媒体语境下,受众主体年轻化是一个明显的趋势,年轻受众对于互联网的接受度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的受众。郭庆光认为“从受众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以及这些接触满足了他们的什么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可见,拼盘电影充分迎合了受众群体的年轻化趋势,借助“粉丝效应”采用多维叙事方式和多元化视听手段吸引年轻受众观赏,满足其观影心理。
受众观影方式的变化。融媒体时代催生出多种媒介参与形式,受众可以通过在线直播、跨媒介观看等方式满足观影需求,仪式性、日常化的影院观影方式不再成为主流。万物皆媒的时代,使得“弹幕电影”“桌面电影”等观影行为进入大众视野,电影观看时间不再固定,提前剧透、粉丝包场、超前点映等方式改变了经典的观影模式。因此,拼盘电影的制作模式充分迎合了融媒语境下观众碎片化的观赏习惯,发挥出“滚雪球”的效应。
受众消费需求的变化。把受众当作是信息产品的消费者这一观点已经极为普遍,“受众即市场”的观点以受众的需求为中心,通过数据分析生产满足受众需求的产品。而影视剧因具有商品性和文化性产品的媒介属性,因此在评价体系标准中,“票房”“收视率”等具有极强的话语权。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受众需求”具有被规定性,这意味着受众作为消费者,其需求是被社会所预先规定的,可见拼盘电影的发展受到观众消费需求变化的影响。近两年国家有诸多重大历史节点,运用特殊时间节点进行创作,可以看做是特殊的影视化“符号”,加上疫情的到来,许多历史故事、真人真事成为了天然的创作素材,拼盘模式的创作可以呈现同一时间节点下不同的角度,展现更丰富的人物和内容,和观众产生共情。
融媒语境下拼盘电影发展策略探究
采用多元叙事,丰富题材类型。从近十几年来国产拼盘电影的发展历程来看,2005年到2015年十年间产出的拼盘电影全部都是以爱情为单一主题的电影,其中《北京爱情故事》《咱们结婚吧》的影片票房收益不俗,其余5部电影反响平平。2018年的《无问西东》开始打破单一的创作元素,将叙事环境建置在时代变革动荡中,通过多情节叙事刻画了三个找寻真实自我的年轻人形象,当年获得了7.54亿元的高票房。而“我和我的”系列则很好地做到了主旋律题材的多元叙事,迎合时代背景,细腻勾勒出大背景下的人们的生活形态,成为新主流电影叙事形式的创新典范。在融媒时代,拼盘电影可以在弘扬主旋律的基础上,不拘泥于单一的创作元素,在传统和经典的叙事主题上建置对时代、对人生等深度性的探讨。
塑造典型人物,建构群众史观。塑造典型人物已是当今判断影视剧作成功与否的必要标准。现代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使人们内心重新产生了对共同体的精神需求,但是互联网主导下的集体记忆,对记忆的控制权向平民化过渡。电影作为传播的一种媒介,要积极依托互联网新技术,打破已有的影视化套路和人物范式,脱去宏大叙事的外壳,以平民视角来诉说历史瞬间,而传递“我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的观念是“我和我的”系列最重要的叙事逻辑。《我和我的祖国》选取天安门广场旗杆设计安装者、香港回归升旗手、北京的出租车司机、披着床单保护直播天线信号的小男孩……一个个普通人物将“人民英雄”通俗化和大众化,塑造了一个个改变家国面貌的生动的普通人,引发了观众的家国认同感和情感共鸣,迎合了大历史下“我”在现场的群众史观。
突破传统营销,创新宣发策略。营销已经成为当下影视产业获取高附加值的必要环节。营销手段随着全媒体环境也在不断改变。《我和我的家乡》与流媒体平台合作,并与诸多城市联动发布“拍家乡上电影”挑战赛,将用户拍摄的优质内容选入正片。其中《天上掉下个UFO》单元预告登上抖音热点榜榜首,成为影院复工后首个播放量破亿的预告。“节庆营销”也是近两年拼盘电影成功的一大因素,例如2019年跨年夜主打的“和最爱的人一起跨年”的拼盘电影《宠爱》、国庆档“我和我的”系列等。流媒体平台营销的方式不仅是迎合5G时代的到来节庆营销的方式,也深度考虑到受众的心理,通过平台的精准投放,利用影评产生口碑发酵,营造线上线下深度营销的总策略。除了外部营销,内容联动营销也是一大突破口。例如,从2019年国庆档《我和我的祖国》中《北京你好》的张北京到2020年国庆档《我和我的家乡》中《北京好人》的张北京,同为葛优出演的张北京打造出影片与影片间的跨屏联动。
结语
拼盘电影产生于万物皆媒的时代,片段化、碎片化的观影习惯是流媒体平台的主流趋势。拼盘电影的发展对于影视行业来说是极具创新性的,不仅能够推动影视产业的内容和宣发等路径的突破,还能够适应融媒体时代受众消费需求和审美心理的变化。不过近几年的拼盘电影多是利用节庆档来发挥主旋律的作用,从长远来看并不能够完全贴合受众的心理,紧跟电影产业的发展趋势。为了避免浅尝辄止,拼盘电影需要通过精准定位核心受众,最大程度激发潜在受众需求,抓住机遇迎接考验,从而在影视产业中稳占一席之地,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