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奇旅》中的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2022-04-06冯新惠
□ 冯新惠
“互联网时代促进了全球文化交流,各国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并使异质文化的交流在形式上更加直接,内容上更加广泛。”从文化工业的角度来看,全球化是一种经济现象,各国各业竞争日益激烈,影视行业也不例外,各国电影也因此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但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文化折扣”使传播行为无法都能得到正向反馈,而跨文化传播研究能一定程度消除由于文化屏障造成的传播弱化现象,因此已成为电影等大众媒介传播可借鉴的重要策略。跨文化传播学1940年诞生于美国,上世纪70年代发展成为一门有着独特理论体系的独立学科,是传播学重要的分支或扩展领域,也是“阐释全球社会中不同文化之间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活动的知识系统和个体群体国家之间必不可少的活动。其维系了社会结构和社会系统的动态平衡,将不同的场域和国家的人群连接起来,亦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变迁”。因此,关于跨文化传播策略的研究有助于扩大影片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本文将结合《心灵奇旅》实例探析该片跨文化传播策略。
多意的视听符号应用
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指出:“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代表性的特征,并且人类文化的全部发展都依赖于这些条件。”即人类所处的世界是一个符号的世界,人类的思维、语言和传播都离不开符号。“作为人类社会中客观存在的特有的社会现象,语言是社会群体约定俗成的,有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符号系统,代表了某一文化社会之内的经验。”传播是从语言开始的,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而语言的异质性是跨文化传播产生歧义和冲突的重要原因。美国作为一个“低语境国家”,在语言传播上具有天然优势,因为在低语境文化中信息附随在传播过程中,许多缺少的部分也在其中得以补足,从而呈现出一种直接和外在的信息传播,加之现在字幕的使用也使各国电影得以有效传播。除了语言符号,在电影中应用更多的是非语言符号,所谓非语言符号则是语言符号以外所有可以指代用来传播的符号,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称之“不见诸文字、无人知晓但人们都能理解的微妙代码”,因此《心灵奇旅》中视听符号的传播体现出多意性的特点。
服装符号。服装符号是通过服装和饰物来传递关于兴趣爱好、社会地位、信仰观念等信息的非语言符号,甚至起着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影片《心灵奇旅》中,主人公乔伊被形塑成长相普通且戴眼镜的中青年黑种族人,在学校代课的他总是西装革履,这很符合大部分人对于黑人和老师的固有印象。另外,主人公有一顶一直戴着的软呢帽,导演在其灵魂体的刻画中也刻意保留了这一特点,成为其象征性的符号,也体现出主人公是众多在美国领域内的外族人形象,此后主人公的灵魂体形象也与其形成呼应。电影选择“黑人+爵士乐”这个切入角度本身就自带热度:一、选择黑人为主角是美国种族问题的政治表现;二、片中提到的“黑人即兴音乐爵士”是美国的传统文化,具有强烈持久生命力的爵士乐经过百年的演变和融合,早已突破了地域、种族和国界的局限,成为一种世界性的音乐。
色彩符号。“色彩来源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和描述,呈现的不仅是个体的生理反应和感官印象,也包括不同文化对色彩意义的感知与偏好。”影片中的“生之来处”以蓝色调为主辅以相近色紫色,场景设计线条简练,风格清爽,并且笼罩着一层光晕,有一种天堂般神圣轻盈的感觉。“除了博物馆、书店等建筑物,其他的元素都是抽象的山丘、树木、光晕、粒子,是对现实世界的极简化处理。”在古希腊人们偏爱紫色和蓝色,这两个都是大海的颜色,在一些国家,如土耳其、希腊、伊朗、阿富汗和阿尔巴尼亚,蓝色象征着治愈,在乌克兰则表示身体健康,而在东方文化中蓝色象征着不朽。可见不同文化赋予了颜色不同的意义,但对大部分国家而言蓝色是正向意义的颜色,影片采用普世化的颜色符号有效规避了因文化差异产生的文化冲突,达成有效传播。
音乐符号。音乐本身就是人工制作的纯符号,自身携带意义,但这种意义不完全受控于作曲者,而是具有丰富的可能性。要使音乐符号意义更清晰则需要对某种意义进行“定向汇集”,“人类早已认识到音乐能够对心理和情绪产生直接影响,电影借助音乐营造氛围,展示电影的情感基调,是常见的表意手法”。《心灵奇旅》立足电影主题和情感基调使受众对影片的主题定向汇集。正如导演彼得·道格特所说:“音乐之所以能够变得超凡脱俗是因为人类心灵的力量和韧性,我们之所以要做这个是为了增强人们体会情感的能力。”其一改往常皮克斯公司经典好莱坞大型管弦乐伴奏风格,而是与美国爵士乐大师赫比·汉考克合作,由其谱写电影中所有爵士乐,而动画师也画出了他的手部动作,电影中的爵士乐仿佛另一个鲜活的角色,能带给人生命的力量,一如影片对于生命价值的思考。
多维立体空间和现代化的叙事时空
在跨文化传播领域,影视艺术利用视听语言吸引受众只是第一层次,而叙事则是受众接触动画电影的第二层次,让受众不只是简单停留在浅表的视听语言,而是通过叙事向受众传达动画电影内在的深层主题,以此使受众突破认知壁垒和文化差异,在降低“文化折扣”的基础上去理解电影所包含的深层意义。
《心灵奇旅》主要讲述了中学音乐教师乔伊,一生郁郁不得志,但在终于有机会跟偶像同台实现人生梦想的时候却不慎跌入水井,对于人生仍有遗憾的他从超度之地挣脱,阴差阳错跌入“生之来处”与灵魂22号开启了一场为实现梦想与时间和磨难赛跑的故事。由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领域的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状态,再加上信息技术的发展致使多元文化逐渐出现现代性的特点。塔尔科特·帕森斯在“结构-功能”分析框架中提出“现代性的核心内容具有普世意义,各国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和发展方向是趋同的”。《心灵奇旅》的故事背景发生在现代的美国纽约,以时间线索上的顺序发展为主导,追求情节结构上的环环相扣和完整圆满的故事结局,遵循着“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经典结构模式惯例。它放弃了制造童话般的魔幻仙境,反而把受众又带回到那个熟悉的世界,热闹的街道、喧嚣的城市、拥挤的人群……把当代现实生活的空间进行隐喻式的视觉呈现,大大缩小了电影叙事空间与现实空间的距离感。影片采用经典叙事原则也更贴近受众的“期待视野”,所谓“期待视野”是指“读者在阅读理解之前对作品呈现方式的定向性期待,这种期待有一个相对确定的界域,此界域圈定了理解之可能的限度”。
“在跨文化传播研究视域中,空间是一种社会和文化的产物,不仅有物质功能还具有象征功能,并且体现出多种社会关系,被赋予为一种无声的语言。”法国著名哲学家亨利·列菲弗尔提出:“空间里弥漫着社会关系,不仅被社会关系所支持,也生产社会关系和被社会关系所生产。”随着世界化的进程,人对空间的文化想象甚至对于世界的描述都会产生改变,《心灵奇旅》对于“生之来处”这一异质空间的想象和构建呈现出多维立体的方向,多维空间的设定与叙述是影像得以有效表达的重要媒介。影片最终并非着力讲述通过努力实现梦想,而是表达人存于世的缘由以及意义,也就是灵魂是怎样成为生命,灵魂“火花”是什么。因此《心灵奇旅》建构了多维立体的“灵魂世界”,用虚构的形象与创新性情节为基础,让受众感受到了久违的奇妙与新鲜。在此不得不提影片的制作团队,制作团队用毕加索的立体主义风格表现灵魂的世界。会计Terry和导师Jerry他们没有肉体,只是一种概念,所以都只剩下可以变异的线条与形状。月风的三个成员都是擅长沉浸于心流状态的人类。这三个抽象主义艺术家的形象,就是在致敬毕加索与他的名画《三个音乐家》。这种多维度立体的呈现及其涵括的毕加索立体主义风格都使受众对这个想象的“第三世界”认同感增强,所谓第三空间是指思维运动空间,是对物质和社会空间关系的批判思考,具体到《心灵奇旅》中讲,“‘生之来处’是虚构的,但却是空间思考模式的一种创新,即用不同方式、不同视角思考空间的意义,思考构成人类与生俱来的空间性的地点、方位、地域等概念”。乔伊和22号灵魂以第三空间这一维度为背景,在与其他空间转换中开启了一场找寻生命意义、发现自我成长的历程,也是主观和客观、真实和想象、精神与物质交互融合与升华的过程。
普世价值的主题构建
在影片传播活动中,受众接受的第三层次在于电影内在的主题要义,通过视听和叙事了解到电影表层含义之后,正确理解电影的内在主旨,才是跨文化传播的核心。苏联著名导演普多夫金曾说:“主题是各种艺术共有的概念,我们的每一种想法皆可成为作品的主题,电影作为一种大众艺术同其他艺术一样,对主题的选择亦没有限制,唯一的问题是他对受众来说有无意义。”电影从来都不会是没有意义的片段堆积,每一部电影都会带给人们角色的示范,电影人的思考立场会通过赞扬或批判一些行为带给人们某种立场。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趋于相同,文化在交流中融合,异化性会被削弱,同质性内容将走向主导地位。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人们主观性地愿意相信和认同符合个人认知体系的内容。商业电影让电影的价值更加大众化,更容易被不同的语境所接受。”社会学家乔纳森·海特提出了五种道德基础:公平-相等、伤害-照顾、权威-尊敬、团队-忠诚、纯洁-神圣。虽然不同文化对于这些内容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是人们都本能地会予以关注,这证明不同文化存在着传播共同价值的可能性和空间。《心灵奇旅》之所以能够吸引不同国家、民族、种族、文化的人接受并且认可,便在于这种普世价值的展现,影片在突出美国式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同时又兼顾到与世界多元文化特色的沟通及融合,故而能够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取得成功。皮克斯公司作品主题大多集中在成长、梦想、真爱,例如在《玩具总动员》,中安迪从一个懵懂的小男孩成长为即将步入大学生活的少年,《海底总动员》马林战胜自己内心恐惧成为儿子的英雄;《飞屋环游记》中卡尔带着妻子生前的梦想在晚年踏上一条追梦之旅,《料理鼠王》中对于小鼠追寻名厨梦想的刻画;《怪物公司》中苏利文与阿不的友情,《暴力云和送子鹤》片尾中送子鹤还是顽强地回到暴力云身边……而《心灵奇旅》也不例外,主人公乔伊怀抱着音乐家的梦想,现实却将他囿于一所中学的音乐教室担任着并不重要的工作,面对数年来的挫败毫不退缩,亲人的不理解、生活的逼迫他也无所畏惧,就连生命意外走到尽头,得知这郁结的一生终于可以结束,即便到达“The great beyond”的时候乔伊也没有产生过想要放弃的念头。他竭尽全力想要挽回自己“无趣”的一生的精神力量让两千年来都不明白生命价值的22号动容,他启发了导师Jerry们灵感工作,也让原本不支持他音乐事业的母亲最终妥协。这种对于梦想的追寻传递着极富代表性的美国价值观,强调个人奋斗的重要性,人人生而平等,只要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会获得成功。影片中的22号灵魂已经活了几千年,早已丧失了对生命的追求,人类几千年中的伟大灵魂都打动不了他,如特蕾莎修女、哥白尼、拳王阿里等,“我数千年来都不明白人为什么要获得生命,而你面对惨淡的一生却拼命想挽救,这让我非常在意”。22号正是因为这样才想要帮助乔伊,却没想到阴差阳错地跌入了乔伊的身体,开始的排斥无法驾驭,到后来不知不觉间爱上平凡的人世生活,因此找到了自己的“火花”获得了地球通行证,但在这过程中不只是22号在经历成长,包括乔伊也是。他一度认为老师的工作繁琐无趣,但在看到22号通过自己的话语使汉娜重燃希望,看到22号与理发师朋友聊起他的梦想并非理发而是兽医时,才意识到自己从来都没有真正了解过他的梦想,乔伊在这趟心灵的旅程中也在历经成长。此外,影片中22号与乔伊从建立友谊、共同经历成长、“火花”误解引发的友情危机、乔伊拯救22号到最后两人共同通往地球,关于二人友情的见证亦是其普世价值下多元文化的展现。
在“陌生化技巧”的应用下,影片对于梦想、成长、真爱的探讨都是对生命价值的最终呈现,“火花”从来都不是某样真实存在的事物,它是任何有关生命的情感。或许人们都像是生在海洋却一生都在寻找海洋的小鱼,影片试图告诉那些对人生有着刻板印象和单一价值评价标准的人们,轰轰烈烈的伟大并非是开启人生航船的钥匙,对于人们来说生命的价值可能就隐藏在琐碎生活的点滴之中,正是这些日常部分汇集成了生命的整体。“俗世生活的幸福有时可能就只是需要一点温柔的光,或者是一块糖果、一角蓝天、一缕清风、一片落叶——这并非什么理所当然的日常,而是值得珍惜的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