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文学习,实际运用
2022-04-06姚卓君
姚卓君
【摘要】部编初中语文教材的“补白”知识,一般设置在课文后面的虚线框内,且多数附在“读读写写”之后,内容涉及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文(文学、文化)等语文知识,可视为学生知识的“补给站”。这些内容看似零碎却基本自成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和处理多少存在着一些不同的问题。本文尝试从丰富教学内容、充实教学手段、助推实际运用几个角度探究“补白”知识对教学的意义。
【关键词】初中语文;“补白”知识;随文学习;实际运用
初中语文教材中,“利用选文后的空白编入一些与选文有关的文字,以丰富教材内容,提供选文学习资源”,这些文字包括了传统的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文(文学、文化)等语文知识,是谓之“补白”知识。
教材中的“补白”知识共102篇,散见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版块,看似零碎分散,其实基本自成体系。以语法知识为例,七年级涉及了名词、动词、形容词等10多种词性和并列、偏正等5种短语,八年级则主要讲句子的成分、结构、语气、语序、句式等,九年级主要是单句及成分、8種复句及关联词语等。作为“知识补给站”,“补白”成为部编版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篇“补白”,就是一个核心知识点,应把它视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它既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可拓展知识面,提升学习兴趣。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不少师生普遍存在着对“补白”知识认识不深、重视不够、运用欠妥等现象。要么是一味把选文作为唯一的教学对象,对“补白”知识视而不见;要么是重视语言、写作知识,忽视文学、文化知识;要么是抽象地学习“补白”知识,没能把它与选文等实际语境结合起来……不一而足。
针对教材“补白”知识的存在及运用过程中的问题,下面试对“补白”知识的运用策略作点粗浅的探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这里说的“随文学习”和实际运用可以当作是“补白”知识运用策略的基本前提。
一、借助文学知识,丰富教学内容
一些“补白”知识为教学提供了相关的补充内容,备课时需要教师深入挖掘,以实现该学习资源价值利用的最大化。如,文学知识,包括作家作品、文学体裁、文学典故、文学鉴赏等。其中,作家作品如下:
七年级:长妈妈其人。
八年级:许寿棠谈鲁迅“弃医从文”、朱德回忆母亲的形象、朱自清父亲读《背影》、《诗经》简介、《新乐府序》。
九年级:李白、《苏轼研究》、《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情节图、小说人物档案卡片(于勒)、《水浒传》中有关杨志的回目、《屈原》剧情梗概。
这些知识,完全可以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如,作为教学导语、背景材料、课堂延伸等。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选取不同的教学时段,让“补白”知识成为教学进程的一个支点,为学生提供不一样的阅读视角,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如,教学《藤野先生》一文,“补白”知识“许寿棠谈鲁迅‘弃医从文’”可以放在解读文章的主题时。先让学生提炼“补白”中的内容——“弃医”是鲁迅认识到拯救国民身体已不够,“从文”才能直面国民的劣根性,才能唤醒国民;再联系课文中看不惯清国留学生跳舞、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等看似与藤野先生关系不大的事情,就不难体会文中相关事件无不体现着鲁迅对国民麻木的忧思,从而加深了学生对鲁迅及其思想的认识。
至于文学体裁、文学典故、文学鉴赏等知识,也可作类似处理。一般而言,文学体裁放在导入较合适,文学典故则在课前课后自主阅读为佳。
二、利用语言知识,充实教学手段
“补白”中的语言知识,包括词汇、语法、修辞,共37篇,是初中必须重点学习的补充内容之一。其中,词汇知识有“词义和语境的关系、词语的感情色彩、同义词、反义词”等;语法知识有词性、短语,有句子的语气、成分、结构等,有单复句等;修辞知识介绍了比喻、比拟、排比、夸张等修辞格。这一部分“补白”知识的编写,大体都是按“实例引入——核心概念及其一般特点——实例佐证”展开。其中的实例,一些来自课文,一些来自生活。这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补白”内容的认知和运用,也有助于学生理解文中的语句。灵活使用“补白”的语言知识,可让教学手段更多样化。
(一)在课文精彩处体味语言之美
教材中的课文,大多具有典范性,是不同时期的经典之作,有各自的文化内涵或时代气息,展示了优秀文化的独特魅力。精美的字词句,常常承载着语言之妙。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些“美”,如,教学《藤野先生》第一段,“樱花”“富士山”是名词、“耸”是动词、“标致”是形容词,结合修辞讲词性、讲内容,几个词所描摹的情状,作者对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故弄风雅本质的批判都一览无余。
理解《孔乙己》中“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引入语法知识中的状语位置,可以理解“大约”“的确”的矛盾共处:前者是句首状语,从主观上估计孔乙己已死但无法证实;后者是句中状语,客观上孔乙己的死是必然的。
分析标题的用意或妙处也可借助语法知识。如,《春》《济南的冬天》《谁是最可爱的人》《最苦与最乐》《变色龙》……哪一个标题不是独具匠心?
某篇课文只要有与“补白”的语言知识相关的精妙处,就不要轻易放过。
(二)在课后要求处咀嚼语言之妙
以往的教材课文后面有一栏目叫“思考和练习”,部编教材则分别叫“学习提示”“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这几项围绕课文的重要知识点提出不同的要求,这些要求是巩固、验证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每册教材中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总会以不同形式出现在不同的地方,这需要整合。整合“补白”知识和课后要求,能更有效地使用教材的教学资源,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学习。如,比喻、比拟、排比、夸张等的“补白”,在相应课文的练习均有体现。《春》的“积累拓展”第一点是,“想象下列各句描绘的情景,说说加点语句表达效果”,实际对应后面“比喻”这个“补白”知识;《唐诗五首》(八年级上)的“积累拓展”第二点是,“以其中一首为例,参考补白,具体说说律诗在对仗、押韵方面的特点”,更是明确了该要求与“补白”知识的关系。
由是观之,教学应有整体性的观念,切实处理好“补白”与课文的关系,以“补白”知识品味课文内容,用课文内容巩固“补白”知识,以此充实课文及“课后要求”的内容,丰富“补白”知识的训练手段。
三、借力听说读写,助推实际运用
“补白”知识中的听说读写,主要有:
(一)听说:自我介绍、讨论注意事项、发言注意事项、讲故事注意事项、新闻采访、演讲小技巧、唱古诗。
(二)写:朱光潜关于写作纲要名言,如何突出中心,鲁迅、叶圣陶描写人物名言,叶圣陶文从字顺名言,怎样写消息,张志公语言连贯名言,撰写宣传文稿,怎样写诗,修改习作片段。
(三)实践:创办班刊步骤、网络搜索小技巧、编写班史步骤、思维导图、排练具体任务及步骤、演出评选要点。
这部分“补白”知识大多是方法知识。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情境,确定好能力训练点。如,七年级上册有一个创立班刊的知识,如下:
适逢全国上下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笔者要求学生以此为主题,搜集资料,分组制作一期班刊。按照上面的知识,学生起了“凌云”这一响亮的名字,设置的版块包括“艰苦奋斗”“战争岁月”“建国大业”“回归祖国”“展望未来”“学生美文”等,内容涉及了不少“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的大事及名人,有图片有文字,电脑编辑后以印刷品的形式呈现。这让学生收获成功喜悦的同时,也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
类似的“补白”知识还有不少,它们为学生的听说读写提供了方法指引或操作步骤,明确这些,能让学生依样画葫芦,达成知识实际运用的目标。
以上第一、二点和第三点分别着重从“随文学习”和“实际运用”作探讨,其实并不是完全割裂的。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手段的充实也应重视实际运用,听说读写也离不开“随文学习”。这是学习“补白”知识应注意的。既然“补白”知识在教材中占有一席之地,对教师教学思路、教学手段、教学策略有重要的作用,对学生夯实基础、提高能力、提升素养有意义,课堂教学中当然就不能等闲视之了。
责任编辑 刘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