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游戏教学法的运用
2016-12-23罗润秋
罗润秋
摘 要: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重视对学生的考试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使用题海战术等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加强学生的应试能力,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考试的时候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但是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这样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学生才会深入的进行思考,因此,在现代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将游戏教学法引入到教学中,通过游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关键词:小学数学;游戏教学法;实际运用
在现代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的将游戏教学法引入到实际教学中去。通过利用游戏教学法进行教学,教师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同时利用游戏教学法进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教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一来,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必然会得到有效的提升。
一、在建构游戏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简单地说,建构游戏就是指儿童利用各种建筑材料,如积木、积塑、沙土、金属部件等,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意愿进行建筑、构造的游戏。建构游戏的目的在于提高儿童的动手能力,并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建构知识并提高能力。
要在建构游戏中渗透数学教育,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学科的实用性,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并在建构游戏过程中进行深层次的感受和领悟。例如,在小学一年级一单元《数一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数数,掌握最基本的数字。此时,教师可以在建构游戏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具体地说,在建构游戏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积木建构心中美丽的图形,并尽可能多的使用积木,同时保证图形的完整性与美丽。在此过程中,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兴趣构建不同的图形。此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数一数每一种积木的数量,让学生在充满乐趣的游戏中学习数学。
二、做好学情分析,精心设计教学游戏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尚不完善,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尚未构建。在进行游戏教学活动以前,教师要对所任教班级的小学生做一个详细的数学学情分析,了解他们的数学认知水平和个性特点。教师要想到设计的教学游戏能否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还要考虑游戏教学中所涉及的数学知识点是否符合学生现有的生活阅历和学习经验。此外,教师在实施游戏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还要对学生做一些必要的引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要根据学生的学情来设计游戏教学,而不是简简单单地运用游戏活动。
三、做好总结和反思
在游戏教学过程中,经常有学生对新知识有疑问,遇到这种情况,应该给学生时间进行讨论,然后老师进行总体性讲解。在游戏教学的最后,教师应该将所学知识进行串联和总结,并强调本节课的重点。课后应该给学生留家庭作业:向父母口头阐述游戏教学的内容,并在父母的帮助下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四、师生互动,全员参与
在学习四则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进行数学游戏设计环节时可以开展“找朋友”的游戏,学生每4人一组用扑克牌计算,全员参与,形成较好的学习效果。其中事先按照班级的学生设置10以内的数字供每个学生佩戴。数字为0~10之间的任意数字,随机发放到学生的手中。随后让学生自由分组对面站成两排,结果为“10”的两名学生是好朋友。学生根据自己的计算选择任意一种计算方式,只要结果为“8”即可。依次类推。将“10”以内的四则运算法在游戏中让学生牢牢掌握,这是整个教学过程进入全员参与的过程,以此在游戏中找到乐趣,在学习中找到成就感,促进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进行。
五、拓展环节游戏化
所谓的拓展环节,就是将知识更好地消化的环节,就是要在拓展活动中使得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做到学而致用。在拓展环节,采用游戏化教学的方式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采用枯燥的口头叙述的方式来进行拓展环节的课程,那么很容易就会使得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这样一来不仅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反而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因此,促进拓展环节的游戏化就至关重要。
在现代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的利用游戏教学法进行教学,通过合理的运用游戏教学法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在使用游戏教学法的时候,教师要保证课堂教学纪律,避免课堂教学出现混乱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游戏教学法发挥好最大的价值,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灵活的运用游戏教学法。
参考文献:
[1]侯楠楠.小学低年级数学游戏教学策略研究——以明德门小学为例[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