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探究
2022-04-06胡桂焰
胡桂焰
摘 要:随着现代化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各界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学校更应该积极顺应社会经济的整体革新趋势,对地理学科的教学模式予以完善。为了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力度,地理教师可以在开展地理课程的过程中,将传统文化相关的教学内容作为重点和难点。本文基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现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方法予以探讨,采取有针对性的渗透措施,使学生能够自觉传承传统文化。
关键词:初中地理 课堂教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渗透方法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2.03.020
初中阶段的地理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各个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结合教材内容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力度,完成阶段性教学任务,在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需要将地理知识与文化知识进行结合,采取有针对性的渗透办法,保障教学内容设置的合理性,在潜移默化当中加强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
一、初中地理学科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
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为各个阶段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根本保障,满足了大众的物质以及文化需求,可以在传统文化的长久化发展过程中,为创新发展奠定有力基础。地理教学活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重要的渠道保障,在坚持立德树人等根本教学目标的过程中,保障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方针的完善性,符合传统文化的整体传承需求。除此之外,加大優秀传统文化与初中地理教学之间的整合力度,能够对实际的教学内容进行拓展,保障初中地理教学内容的丰富性,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视野。为此,需要在开展初中地理学科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根据相关教材内容,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力度,全方位落实育人目标。与此同时,在初中地理学科当中,包含了自然、人文以及社科等多种不同类型的学科知识,并且使此类课程彰显出了综合性的特点,能够充分发挥出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
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在学习初中地理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理解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有助于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在打造新型地理课程学科标准的过程中,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作为基本要求,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以培养学生优秀道德品质为主要目的,保障了初中学生人格的健全。另外,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包含了爱国主义等方面的精神,并且与人文、自然以及环境等多方面的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节选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有助于提高初中地理教材内容的丰富性,基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专业素质水平。在完善学生品格和意志的过程中,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育人功能和爱国情怀,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使其能够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学习理念,投入到日常课堂教学活动当中。地理课程自身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可以在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素质水平,完善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2.有助于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将传统文化渗透于初中地理学科教学中,可以全方位培养学生,使学生能够积极顺应社会经济时代的革新发展需求,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基础上,借助创新性和创造性的学习原则,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地理学科教学阶段的优势和作用。在中学阶段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要使学生能够明确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作用,利用先进文化探索学科知识,使学生能够借助传统优秀文化,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发展能力。
3.拓展地理教学活动资源
地理学科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内容上的支持,地理学科当中包含了大量的传统文化内容,从科技、建筑、艺术以及精神文化等多个不同的层面,保证了地理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将传统优秀文化渗透于地理学科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开发和利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保持紧密的联系,可以提高地理学科的教学效率,并将其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进行使用。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初中地理学科教学阶段,保障了教学环节的实践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不仅如此,在逐步拓展地理学科教学资源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学习素材,不仅能够对课程教学体系加以完善,还可以基于生动性和趣味性的课堂氛围,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措施
在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地理学科的知识学习阶段并未充分发挥作用,教师和学生尚未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高度的关注,削弱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地理学科教学活动之间的渗透力度,不利于保障学科内容的实践性和创新性。另外,在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还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水平,在各个教学环节当中反映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优势,从地理学科教材当中挖掘传统文化,从而找出有针对性的渗透方法。为此,需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初中地理学科教学阶段的重要资源,在灵活使用的过程中,将各个方面的文化内容与学科知识进行紧密衔接,不仅保障了初中地理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还可以加深地理学科的研究力度,使学生可以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充分了解地理学科知识的内涵。
1.提高教师的中华传统文化素养
对于初中阶段的地理教师来说,在其从事教学工作的过程中,需要保障自身知识结构的合理性,为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从而有效帮助学生解决阶段性的学习问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适当的形式渗透于地理学科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加大两者之间的联系程度,有助于提高地理学科教师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素养。
首先,需要加大对地理学科师范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力度,以提高教师的中华传统文化素养为主要目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地理学科师范教育活动中,充分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作用,使地理学科专业的学生能够对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认知,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充分发挥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感染能力,并加大与地理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另外,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还可以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书籍,保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阅读计划的有效落实,以自主学习的形式帮助学生筛选出合适的书籍和内容,在阅读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同时,加深对地理学科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实现对地理学科知识的灵活使用,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保障教学材料的丰富性。
其次,地理学科教师还需要对自我发展予以高度重视,在不断充实学科内容的基础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放置于教学设计阶段,通过对周边相关文化资源和网络文化材料的收集和阅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将相关文化资源以视频或者图片的形式进行展现,保证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与此同时,地理学科教师还需要具备跨学科教学的意识,打破传统教学思维的局限性,将地理学科知识作为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内容,以优良的跨学科和文化交叉教学意识,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地理教学活动之间能够相互融合,借助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提高初中学生的文化素质水平。
最后,学校和教育部门还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保障继续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使学校和教育部门能够承担起相应的组织义务,定期对教师团队进行培训,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目的,确保相关文化内容能够渗透于教师的教学意识当中,有组织、有目的地培养教师的文化传承意识,确保继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保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以集体培训的形式提高教师的素质水平。
2.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地理教学的各个环节
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无法全方位地渗透于地理课堂的每一项内容当中,因此可以从课程导入教学材料、活动探索以及试题测验等多个不同的教学环节入手,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力度,从各个不同的教学环节保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性。
首先,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课堂导学阶段,将其作为课堂内容导语进行使用,为课程的导入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学生能够快速融入课堂当中。通过丰富、有趣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可以借助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对本节课的课程内容进行思考,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例如,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渗透于地理教学的课堂导入阶段,为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学习八年级上册“河流”等地理学科知识时,教师可以借助语文课程当中所涉及的诗句,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进行教学,使学生可以在朗读古诗的过程中,充分对“河流”等概念加以探讨。
其次,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证课堂习题设计的巧妙性,在课后进行习题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保障学科教学环节的有效性。教师需要确保所设计的习题内容能够具备与时俱进的特点,从而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有效检测。另外,在设计习题的过程中,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主要内容,并将其安排在习题的设计环节当中,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使学生可以在分析习题并顺利解答的基础上,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影响。
最后,借助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保障课堂活动设计的完善性。丰富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地理课程实施阶段的重点,需要确保教师所组织的课堂探究活动具有实效性,使学生能够强化自身的自主学习意识,并在活动和实践的过程中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思维发展水平,从而顺利完成对学科知识的内化。为此,教师可以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相关元素,将其渗透于地理教学方案当中,保障地理教学活动的实效性,使学生能够在了解地理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与认识。例如,在七年级上册“多变的天气”等地理知识学习阶段,在学生认识天气和气候的过程中,可以联系与天气或者气候相关的古诗句,加深学生对于此类地理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或者“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等等。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将班级内部学生划分成为若干个不同的小组,使每一个小组都能够提供不同的古诗句内容,在有限的时间内顺利掌握天气的整体变化進程。
3.从教材入手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初中阶段的地理教材包含了许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可以将其以图片、文字或者活动的形式进行展现,保障教学内容和相关素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为传统优秀文化教学活动的落实奠定基础。另外,教学中选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内容还需要具有特色,使学生能够对现阶段的社会、经济以及自然发展状况形成全面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加大对学生爱国精神的培养力度,使其能够以科学的学习方法探究地理学科知识,在学习阶段获得乐趣和优良的学习方法。不仅如此,在充分挖掘地理教材内容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力度,加强两者之间的联系,严格遵循地理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避免给学生带来较大的课业压力,在适当补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认识。为此,初中地理教师需要在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期,对所涉及的教材内容进行充分了解,在熟知教材架构的基础上,对地理学科教材当中所涉及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整理和归纳,对地理教材当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进行重点讲解,借助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设计地理学科试题,为相关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支持。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有目的、有规划地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并将其作为教学阶段的重要职责,使学生能够自觉承担起文化的传承责任和发展义务。教师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地理教学活动之间的渗透问题加以思考,采取有针对性的渗透方法,筛选出合理的教材内容,基于新型的教学方式和课程理念,获得更加良好的初中地理学科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冬《浅谈新课标下初中地理有效教学的策略——以〈世界的地形〉(湘教版)第一课时为例》,《山地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西南片区会议论文集》2013年。
[2] 仲小敏《初中地理学科能力构建及培养研究》,《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2003年。
[3] 田国民《浅谈初中地理教学的方法及实践——图像教学的应用》,《课程教育研究》2014年第8期。
[4] 熊永征《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年第4期。
[5] 谢征《插图的概念与多样性的扩展》,《齐鲁艺苑》200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