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

2022-04-06张云云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传统内容

张云云

摘 要: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不仅语文课堂需要渗透德育内容,数学这种偏理科性质的学科也要注意,尽量在课堂上融入一些传统文化,用丰富的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全面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这也是当前的社会背景下比较新潮的一种教学方法,本文将围绕此话题展开探究,希望可以给教育工作者们带来一些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 优秀传统文化 融入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2.03.011

在数学课堂上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小学阶段的学生是道德意识逐渐形成的阶段。在数学课堂上引入优质的传统文化知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在我们国家的数学文化中,包含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全面满足学生们的学习需要。

一、小学数学教学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

当前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暴露出来了很多教学弊病,严重耽误了当下课堂教学的进度,比如就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教师存在过于重视数学基础性知识的讲解,忽略学生学习兴趣等问题。这些情况会降低学生群体的学习热情,也会导致他们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产生困惑,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所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尝试着在数学课堂上融入一些新内容,比如将传统文化中的知识渗透到数学课堂之中,不过在这个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需要教师们警惕。

1.被动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效果一般

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很多数学教师已经注意到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融入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且开始探索在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知识的有效路径。然而,教育工作者在引入传统文化的时候,没有提前处理,也未曾进行系统分析,以至于传统文化的渗透过程过于被动,学生只能够理解传统文化中的内涵。虽然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好的,但是教学的整体效果却难以保证。比如教师在课前引导环节,可能会给学生渗透一部分传统文化知识,并且要求他们利用传统文化进一步理解本节课的数学内容。如果课堂上教学的是算法等相关知识,教师可能会引入《九章算术》中的部分内容。可是很多数学教师引入传统文化不经提前处理,直接将古代文言文引入课堂,不仅不会给小学生带来有效的学习体验,反而会增加学生们的学习负担。在小学阶段,大多数的孩子是没有学习过复杂的文言文知识的,所以直接将这些内容拿到课堂上,难以取得理想化的教学效果,这是教育工作者需要反思的第一个问题。

2.传统文化喧宾夺主,影响数学教学

在数学课堂上融入传统文化知识,一方面是为丰富学生们的课堂学习体验,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收获更多宝贵的知识,另一方面,也是提高数学课堂的整体教学效果,让学生在趣味知识的引导下,慢慢学会数学。站在数学教育工作者的角度上来看,在数学课堂上渗透的传统文化知识要和数学学科有关,而且最终的落脚点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让学生们能够收获更加完美的课堂体验,可是很多教师在融入传统文化知识时,却过分彰显文化的重要性,忽略了数学课堂的知识教学,导致传统文化在数学课堂上喧宾夺主,影响了整体的教学效果。比如,有些教师在一节课上讲解传统文化知识就花费了15分钟。其实,小学阶段数学知识的讲解过程也只有15分钟左右,如此消耗课堂时间,虽然会给学生带来趣味化的课堂体验,却也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大量的课堂时间。不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长期使用这样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很快对传统文化感到厌倦,从而让这种原本有效的教学方法变得索然无味。

3.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学习流于表层

教育工作者在数学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虽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是教师融入的内容如果过于单一,也会影响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比如笔者在前期的调查中发现,相当一部分数学教师并不喜欢在课堂上融入复杂的传统文化知识,即便是融入,也是严格契合数学相关特点,只融入和数学知识有关的传统文化内容。这样的教学方式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甚至导致很多学生对于《九章算术》等书籍产生了厌恶的情绪。这种情况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反思个人的教学行为,过于单一的内容引入,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过于死板的教学方式,也会让数学课堂失去活力。这些都是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反思和提升的问题。下文将围绕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如何正确引入传统文化,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适当融入数学历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阶段,学生接触到的大部分数学内容难度较低,所以,在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数学知识点和数学历史结合起来,介绍我国传统文化中和数学有关的内容,我国有5000年的历史,其中有很多和小学数学息息相关的文化和历史背景,教师讲解数学知识应该积极了解这部分内容,想办法在数学课堂上渗透我国传统文化中和数学知识有关的部分。

例如,教学“对称”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提前寻找这部分知识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部分,当然,小学数学教师群体中,并不是所有人都具备大量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对于一些已经上了年纪的老教师,或者那些刚刚入职没有多久的新教师来说,要求他们掌握大量的传统文化知识是不现实的。教育工作者应该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更应该从自身的教学实际情况出发。假使教师认为自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甚少,可以利用多媒体或信息技术设备。每个教师都可以在备课阶段利用电脑搜索和传统文化有关的资料。比如“对称”这部分知识在我国古代的很多艺术作品或建筑作品中都有体现,古代数学家祖冲之也曾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到过中国人对于“对称”的喜爱。

古代人在描绘对称这件事情,往往采用的是文言文的方式进行记录,但是大部分小学生没有学习文言文的经验,文言文理解能力有限。所以教师在讲解这部分知識时应注意,如果教师准备在课堂上渗透文言文的传统文化知识,可以提前翻译一遍,用白话文的方式进行引导讲解。另外,教师还应该密切关注当下的教学便利条件,现如今,每个教师都已经安装多媒体设备,教师可以将多媒体设备应用到传统文化的渗透性讲解中。比如有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已经拍成了动画片或者影视作品,教师可以将这些作品剪辑成一个小短片,带到课堂上,直接用播放视频的方式引导学生一边观看视频一边学习传统文化中的数学历史内容,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够有所收获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通过学生积极学习,自主理解,有助于让学生对我国的数学历史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

除此之外,在数学课堂上适当融入数学历史,还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展示我国数学的发展历程,从小学低年级阶段的数字教学开始,教师就尝试着融入数学历史内容。到小学结束,学生就已经将我国数学的发展历程了解了一遍,对于当代的数学教学工作而言,这种教学方法能够从本质上优化小学数学的教育教学工作。

三、编制传统文化习题,提高学生做题兴趣

数学教材是数学知识的重要载体,教师讲解数学内容,主要是根据教材上的知识点,进行引导和讲述。数学课本讲解的只是重点的理论知识,并不涉及特别复杂的数学习题。而在当前的教育中,如果只顾着让学生理解知识,忽略了学生的整体素养,那么,小学生的数学成绩难以获得显著提升。所以教育工作者应当注意,除了引入数学传统文化,让学生一边学习数学知识,一边理解教材内容之外,还要让学生积极做题。只有在反复的练习中,才能够达到对知识的全面理解。

例如,教学“100以内的加减法”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发现这个知识点考察的主要是学生的计算能力,如果让学生通过做纯计算题的方式只能提高学生的做题速度,对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没有太大的意义。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的计算思维发展存在差异性,有些学生能够在五分钟之内做几十道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题,同样的时间交给那些计算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可能只能计算十几道题,但无论哪一类学生,在考试当中面对的计算题数量都是一定的,没有必要特别在意做题的速度。相反,当前的教育教学背景下,教师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数学素养,尤其是解析数学应用题文本的基本素养。

以100以内的加减法应用题为例,如果只谈计算这类题目是非常简单的,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做对,即便出错,也只是专注程度的问题,而在解答应用题时,一方面,学生要对应用题中的文字部分进行解读;另一方面,还要结合数学知识进行作答。从两个角度出发考察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数学能力,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教师在引导学生练习时,可以借助着传统文化中数学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

比如,教师可以借助《孔融让梨》这个小典故编写一道练习题,让学生计算: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多人都听过,有一大一小两个梨子,孔融永远选择最小的那个,将更大的梨子留给长辈或弟妹,他的精神也给后世很多人带来了影响。假设孔融因为谦虚友爱的态度被家里的长辈表扬,长辈们奖励孔融去果园里摘梨子,孔融先摘了25个小梨子给自己吃,又摘了73个大梨子,准备带回去给家人们分享,请大家算一算孔融一共摘了多少个梨子呢?这种问题巧妙地将数学知识与传统文化中的优质内容结合了起来,学生一边做题一边还能够回顾此前了解过的传统文化知识,这些知识都是小学生群体比较熟悉的知识,所以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前一半题干是为了引导学生回忆传统文化知识,后一半题干是为了引出本道题目的内容,综合来看,有助于让学生在做数学题的时候学习传统文化,延展传统文化的学习深度与广度。

四、组织数学活动实践,提高文化融入效果

哲学家费尔巴哈曾经说过:“理论知识如果不能解决那些疑难,实践就会帮你解决。”当前的教育教学背景下,全面渗透德育已经成为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在探索的内容,而在数学课堂上引入数学文化,并不总是有效的。教师群体应当充分认识到在课堂上渗透数学文化的局限性,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很多复杂的传统文化知识都没办法体现出来,数学教师只能够简单讲解,让学生在课后自主了解其他内容。为了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与数学教学的有机融合,教师应该和年级数学组长认真讨论,定期组织数学文化实践活动,提高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的整体教学效果。

例如,半个学期结束之后,学生已经学习了很多传统文化知识,以年级为单位,学校可以大力开展数学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活动,要求学生提前复习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过的传统文化知识。当然,教师在课堂上渗透的文化内容是有限的,如果想要在竞赛活动上取得出色的名次,学生还要在课余时间积极搜索其他的传统文化知识,全面丰富个人的文化储备。学生可以以个人名义参赛,也可以以小组名义参赛,无论哪种参赛方式,大家都要提前准备,教师也可以在比赛开始之前的几天,给学生整理一份完整的数学传统文化知识清单,要求学生对着清单逐步排查自己还有哪个知识点尚未掌握完全。比如清单上有“祖冲之发现圆周率”这样一个知识点,中年级阶段的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还不是很了解,教师可以提前给学生讲解一下,让他们对课堂内容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

比赛的时候,教师可以准备选择题,问答题两种不同难度的题型,初赛阶段,学生先以回答选择题为主,只要学生的正答率在80%以上,就可以进入下一轮的复赛,随着比赛向后开展,活动中的问题难度也会越来越大。从选择题一直上升到问答题,决赛的时候,可以直接要求学生围绕着某个传统文化知识谈一谈自己的看法,或者要求学生写论述性的内容以便直观地展现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对于学生来说,这是锻炼他们传统文化理解力,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提高核心素养的一种趣味化教学手段;对于教师来说,这是检验学生课上所学成果,引导教师更好地开展下一阶段传统文化与数学知识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转折点;对于学校来说,这是丰富学生们课余生活,营造浓厚学习氛围,打造优质校园文化的一种重要策略。教育工作者们要进一步组织趣味化的实践活动,在应用中渗透德育。

在基础学科中,小学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息息相关的,数学这门学科主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人们越发重视教育过程中的文化因素,教师在课堂上应当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融入书本知识中,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数学观,还能够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讓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快乐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吴敏《浅谈小学数学课程资源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有效策略》,《读写算》2021年第13期。

[2] 司发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年第4期。

[3] 陈军《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于小学数学教学之中》,《科幻画报》2021年第3期。

[4] 李红《传统文化中的数学思想及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体现》,《数学大世界》2020年第11期。

猜你喜欢

教育工作者传统内容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德国早期儿童教育工作者严重短缺
身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几点思考
少年力斗传统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