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的策略探究
2022-04-06魏玉香
魏玉香
摘 要: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积累下的宝贵财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优良的民族文化对于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正确理解以及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文化观等方面具有不容小觑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输重要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对本国优秀文化的渗透与弘扬,寻求恰当的时机融入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对我国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热爱,促进学生文化视野和数学素养的双重提升。
关键词:传统文化 数学教学 渗透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2.03.008
数学新《课标》明确提出,教师既要注重对本学科知识的讲解,更要注重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引领学生从现行的教材或课后习题中寻找、感知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小学生形成全面、正确的文化认知,既能掌握课堂新授知识,也能进一步理解本民族的优良文化,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文化素养均得到稳步提升。但是在当前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受应试思想的严重限制,课堂上只顾着向学生传授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却忽略了对传统文化的渗透,认为这对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没有太大的帮助,这种“重数学成绩,轻文化素养”的观念阻碍了学生的综合成长。因此,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的策略,希望可以给其他教师带来相应的借鉴和参考。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作用
1.传统文化可以丰富数学课堂的内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寻求恰当的时机向学生渗透与所学内容相关的传统文化,可以拓展他们的文化视野,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让课堂的内容不再局限于现行的教材之中。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包含有许多名人故事,尤其是数学家的真实典故,还蕴含着某些数学知识的发展足迹,这些内容的融入对于促进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帮助他们快速掌握数学原理有着不容小觑的促进作用。此外,把优秀文化融入课堂中,在开发学生智力的同时还有利于让他们受到德育感染,促进小学生智、德的健全发展。
2.传统文化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
作为教师要在认真研读数学教材的基础上,充分分析并挖掘数学教材或课后习题中所涉及的文化内容,并适当进行延伸,把其中的名人故事、文化素材呈现给学生,在融入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引入新知或新的数学问题更容易调动学生对问题的好奇,使他们产生“我想要了解更多”的心理倾向,从而激发他们内心的探索欲,让学生不再觉得数学课枯燥、无味,让他们逐渐喜欢上数学课。此外,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有利于学生的主体思维得到开发,使学生了解更多数学文化,让他们在学数学的过程中保持更清晰的思路,逐步优化课堂“教”与“学”的整体效果。
3.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感受数学之美
在我国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当中包含许多独特的符号、图形,比如常见的图腾和刺绣等,即使是我们所运用的汉字,也曾是由古老的符号和图形逐渐演变而来的,这些都充分说明我国文化的魅力。在这些各式各样的图案中可以了解到每个时代工艺发展的状况和水平,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恰当地利用现有媒体资源向学生展示这些传统图案,以此来给学生的视觉感官带去刺激,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几何图形,感受数学的图形之美,让学生受到美的感染。
二、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无论是编写数学教材还是开展具体的教学,都必须遵循“科学性”的原则,必须让教材中的内容和所教的内容与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互相贴合,这是融入传统文化的基本原则。教师要充分考虑所选传统文化素材的科学性,也要考虑是否与数学课标的要求符合,要做到文化素材的准确性,确保自己所选的文化素材是真实的、与所教内容相符的,必须向学生呈现有根有据的中华文化,不能为了教学而肆意篡改文化素材。
2.主体性原则
在融入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教师要转变以往的教学理念,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体验”“感悟”“探究”的空间和机会,秉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先进原则来设计教学活动,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数学基础以及爱好特点来选取有趣的、有意义的数学文化素材,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数学文化和知识间的联系,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让他们在习得新知的同时也受到传统文化的教育。总之,要想让学生体会到数学课的乐趣,教师就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根据他们身心发展的总体特点来融入相应的传统文化,使学生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3.多样化原则
在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多样的方式向学生呈现文化故事,既可以是文字材料,也可以是图片材料,还可以通过“口头讲述”的形式来渗透传统文化,通过文化的渗透将以往枯燥、沉闷的数学课堂变得“活”起来,让学生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中去,有利于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效率。因此,教师要遵循“多样化”的原则来融入传统文化,可以适当将文化素材整理、制作成视频、影像或展板等多样形式,以此来为数学教学注入新鲜的活力。
4.匹配性原则
匹配性原则是指,必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数学知识、小学阶段学生发展的实际水平匹配起来。首先,教师要准确把握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教育价值,认真考虑其原有的“适切性”,尽可能地选择与课堂授课内容相关的文化素材,保证传统文化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符。其次,在课堂上融入优秀的传统文化要做到“悄然无声”“自然而然”,避免“突兀”或“生拉硬拽”,要让学生在了解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掌握新知,以此来提高学生接收新知的速度,促进教学效率稳步提升。
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的策略
1.利用传统问题,增添课堂的探索性
在我国的优秀文化中包含许多有趣、值得探索的传统文化,这些数学问题往往有着较强的哲学性和数学性,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传统问题,结合本班学生发展的总体水平来选择一些难度比较适中的传统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古人的思路,探究古代先哲是如何挖掘数学思想的,一方面可以增添课堂上的“探索性”,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内部的探究欲被大大唤醒,使他们在传统文化的引领下自觉地对新知展开建构。
例如,在教学“100 以内的加法”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前搜集古代先哲曾经做过的数学问题,将其作为新课的文化素材,引导学生学习新知。教师通过“讲述故事”的形式来引入传统问题,师:“同学们,早在1500年以前,《孙子算经》这本著作中就描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著作中的问题原文是“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他们难以读懂,所以教师将其进行了适当改变,用比较通俗的语言来询问学生,师:“同学们,这里有10只小兔子和10只小鸡,它们一共有多少个头、多少只脚呀?你能算出来吗?”通过对传统问题的利用可以激发学生内心的探索热情,让他们对这些问题展开自主建构。
2.介绍名人事迹,学习优秀品质
我们知道,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一些优秀的、卓越的人物往往会产生一种莫名的崇拜心理,数学教师要充分结合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课上寻机向他们渗透爱国精神,借助一些数学家、数学名人的事迹或经历来引导学生,使学生感受到名人身上为国争光、一丝不苟、永不服输、科学严谨的品质,让学生看到优秀数学家散发的人格魅力,从而自觉效仿,学习他们身上的严谨思维和优秀品质,使学生受到深刻的传统文化教育,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念。
例如,教师在教学“圆周率”时,先引领学生阅数学教材中的“你知道吗?”这块内容,让学生了解早在2000多年以前,古代著作《周髀算经》就提到了与圆周率有关的内容。在1500年以前,有一个伟大的数学家名叫祖冲之,他认为在圆周率方面取得最好成绩的是刘徽,但是算出的结果还不够精确,于是他反复尝试、进行计算,一直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了7位小数……求学严谨的祖冲之,通过自己的尝试、实践让圆周率更加精确。通过介绍名人的事迹,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学习他们身上的品质,也有利于从小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态度。
3.挖掘教材内容,寻找传统文化之味
通过对现行数学教材的研读,我们可以发现,在教材的不同章节或例题练习中包含着许多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材料和内容。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容,开发有价值的、有趣的文化素材,引領学生在学习新知、做练习的过程中寻找、体验传统文化之美,逐渐转变学生以往对数学课消极、抵触的情绪,使他们感受到数学课程的文化魅力,从而逐渐喜欢上数学课,提高他们参与数学活动的热情。
例如,在教学“大数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从教材的例题中寻找传统文化的影子。书中在描述计算的工具时,就通过图片的形式向学生呈现了我国的古代发明——“算盘”,同时还配以文字介绍,通过观看图片、读文字学生可以了解到算盘是我国古人的一项发明,在古代账房算账或其他生产上都可以用到,是一个传统的计算工具。在了解算盘作用的基础上,教师还适当地向学生拓展了传统文化,告诉学生算盘起源于我国的北宋时期,有着计算方便的特点,一千多年以来一直被我国人民使用……通过融入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算盘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4.讲述数学发展史,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除了以教材中的固有内容为依托向学生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之外,教师要适当地向学生拓展一些关于数学发展的历史和资料,一方面可以引起小学生对数学历史、小故事的关注和好奇,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科学家在数学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充分发挥真实历史对学生的感染作用,让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由内而生,并激励他们今后自觉为数学的发展、祖国的进步做贡献,同时促进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例如,在教学“负数”这部分内容时,教师首先向学生讲解了《九章算术》这部书籍创作的年代,然后给学生介绍了负数的发展。师:我们国家是整个世界上最早认识负数的国家,在公元前4世纪的《九章算术》这本书中,就把“负数”放到与“正数”一样的地位,书中不仅体现了负数和零的概念,而且还提出了对正负数进行加减计算的法则。国外对负数的研究相对较晚,如印度到了十七世纪才认识到“负数”,而欧洲是到十六世纪才建立了“负数”概念。同学们,你们说我国的古人是不是很厉害呀?最后,通过讲述关于“负数”的国内外发展史,可以增强小学生内心的民族自豪感。
5.将传统图案融入教学,感受图形的对称美
上文提到,中国的传统图案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变幻、美妙的图案中可以看到我国每个时代工艺发展的水平,将这些图案融入数学课堂中,有利于使学生感受到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进一步体会数学图形的美,使他们受到一定的文化教育、审美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因此,在教学图形与几何这一模块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适当融入传统文化之美,利用现有的媒体资源,以图片的形式向学生呈现精美绝伦的图案,力求给学生的视觉带去特定的冲击,让他们直观体会到对称图形的美。
例如,在教授“对称”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借助投影仪向学生展示了一些剪纸类的艺术作品,让学生感受到我国的剪纸文化;在教学“轴对称”时,又向学生展示了我国的古建筑图片,如故宫、天坛等,还呈现了京剧脸谱的图片,给学生带去一场视觉上的盛宴。
通过展示丰富多彩的图片,让学生了解我国灿烂的文化,在欣赏中感受到数学图形的对称之美。除此之外,在教学“图形的运动”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要展示我国古代的彩陶、印染、雕刻等图案,让学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体会平移、对称、旋转的图形运动之美,使学生受到较为深刻的感染,最终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和稳步提升。
综上所述,数学教师必须摆脱以往“重知识、轻文化”的错误观念,将传统文化与数学课程进行适当结合,挖掘现行教材中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资源和因素,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文化基础以及原有的认知水平来开展教学活动,遵循科学性、匹配性和多样化的基本原则,合理地筛选与小学阶段学生发展特点相符的文化内容,将其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更好地习得新知、感受数学文化,推动其对新知的有效建构,促进学生数学文化素养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罗斌、余晴武、杨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中优秀传统文化分析》,《教育观察》2021年第7期。
[2] 姜浩哲《我国传统数学文化融入教科书的价值、现状与展望——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为例》,《课程·教材·教法》202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