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求异思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22-04-05刘浩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2年2期
关键词:求异思维语文教学高中语文

刘浩

摘要 求异思维作为创新性思维的核心,对于学生的思维品质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将求异思维运用于高中语文教学中,有助于指導学生思辨性的阅读文本,打破常规的思维习惯,能够立足于多维度发散性的思考问题,从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表达观点,对于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独特的价值。基于此,本文主要就求异思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提出了几点建议,旨在借助发散求异、比较求异、逆向求异等方式,发展高中生的阅读鉴赏以及表达交流能力。

关键词 高中语文 语文教学 核心素养 求异思维

所谓“求异思维”是指思维主体在对某一研究问题进行思考、求解的过程中,不受到已有信息以及固定化思路的限制,能够从不同的方向、角度去探索与众不同的答案的一种思维方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求异思维,可以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常规,开展创新性思考。

一、发散求异

发散求异思维在诗歌鉴赏教学中的运用,是通过指导学生对诗歌主旨、意境的发散性分析以及求异讲解的表达,引领学生走出单向思维、固定思维。下面以《雨巷》为例,对发散求异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力求指导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鉴赏文本内容,引领学生树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求异思维意识。

《雨巷》是现代诗人戴望舒的代表作品,被收录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诗歌阅读与鉴赏的模块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求异思维,教师可以在《雨巷》的教学中组织“合作探究”活动,引领学生围绕诗歌中的“丁香姑娘”意象与内涵进行探究,从而促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表达出对“丁香姑娘”的不同理解,这样既能增加学生对诗歌主旨的理解程度,又有助于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

在课后“研讨与练习”二中提到了人们对于《雨巷》中“丁香姑娘”中的“姑娘”有着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姑娘”就是课文中的“我”,有人认为“姑娘”是作者心中的理想,也有人认为“姑娘”就是“姑娘”,没有那么多的特指与含义,在本次的“研讨与练习”活动中,教师可以设置合作探究问题,让学生围绕上述中人们对“姑娘”的不同理解说一说你自己的看法,可以是对三种观点之一的赞同,也可以是三种观点之外的独特讲解。在问题的合作探究中,学生们结合自己对《雨巷》作品的理解以及自身的生活体验,对“姑娘”在这首诗歌中的意象理解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状态,如学生A表示:“这里面所指的姑娘是一个可以倾诉心声的对象,作者希望找到这样一位善解人意的姑娘,将自己内心的忧愁无所顾忌地表达出来”;同学B不赞同这一说法,并表示:“丁香姑娘是指人的尊严,也是能够带领作者走出泥泞的希望”……在学生利用发散思维对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讲解之后,教师应给予鼓励与表扬,学生提出了不同的理解与想法的过程,即为学生思维发散的过程,不同的想法提出即为求异思维意识的树立,可以通过发散求异拓展学生的诗歌鉴赏思路,让高中生的诗歌鉴赏思维不在局限于单向的直线思维,能够通过对诗歌意的发散求异分析,获得求异思维的锻炼。

二、比较求异

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够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好与坏、高与低,比较可以说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其主要分为“求同”与“求异”两方面,在过去的语文课堂中实施比较式教学法,教师大多将关注点放在“异中求同”上,即对不同事物对照寻找事物间的一般规律。而立足于求异思维培养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主张“同中求异”,即引领学生们站在同一个角度或者是同一标准之下,寻找到不同点,能够在“同中求异”的不同点挖掘与探索中发现其中所隐藏的内涵,其有助于学生深化对文本内涵的解读,锻炼对比分析能力。

以《林黛玉进贾府》一课为例。这节课中选人的内容是《红楼梦》第三回中的节选内容,作者在这一章节中主要是以林黛玉一天中的行踪为线索,通过对林黛玉在这一天中的所见所闻进行表述,让读者了解到了贾府中的诸多人物形象以及每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形象与特征的分析与塑造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那么为了让学生学会在文本阅读中分析人物形象与特征,能够对故事人物的特点有不同的讲解,教师可以在《林黛玉进贾府》的这节课教学中利用比较求异的方法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进行处理,引领学生在比较与分析中深化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如,教师通过问题设置的方式,引领学生对故事中的人物进行比较:“通过这篇文章的阅读,你认为作者在描写王熙凤的时候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在描写贾宝玉的时候又利用了哪种艺术手法,比较两个人物形象在描写手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谈一谈你认为作者为何会这样做呢?”这个问题的设置,可以引领学生针对王熙凤和贾宝玉二人的出场描写方式不同进行比较,从出场的不同分析二人性格特征的不同以及原因,例如王熙凤的出现及其与贾府众人的神态进行比较,可以发现王熙凤在贾府具有一定的地位,也正是因为这种地位身份的存在,导致王熙凤在贾府中欺上压下、为所欲为。在对比分析中发现了作者利用先声夺人的方式对王熙凤的出场进行了描述,具有“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特点,当众人都“敛声屏气”时,王熙凤却可以又说又笑,这是对王熙凤特殊身份的介绍,也从侧面表现出了王熙凤泼辣的性格。与王熙凤的正面描写不同,作者在对贾宝玉的形象描写时,采取是正面与侧面结合的双重手法,先通过黛玉母亲、舅母夫王夫人对贾宝玉的侧立形象描述,在到贾宝玉出现在众人眼前时的形象差异,可以促使学生对同一人物形象前后描述差异的对比,增加对贾宝玉形象意义的分析,带领学生可以站在同一视角发现贾宝玉在不同人物描述中的形象巨大差别,并在对比分析过后,在自己的心中树立独特的宝玉形象,以锻炼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学会在同中求异。

三、逆向求异

逆向求异,也被人们称之为“反向思维”或“换位思考”,其是指学生在问题思考中能够沿着思维的相反方向去破解问题,也是学生必须要具备的思维方法,可以帮助学生们在问题破解中打破固有思维模式,让学生在问题思考中认识到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具备两面性的,人们平时都习惯从正面看待问题、寻求问题解决的路径,那么不妨从反向思维思考,可以带领学生们在逆向求异中获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学习体验,开拓学生的求异思维空间。

以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为例。写作一直以来都是令学生头疼、令教师苦恼的语文重点内容,许多高中生在语文写作中都会出现表达内容枯燥、写作思路干篇一律的现象,雷同的、大众化的作品,充分说明了学生的写作思维不足。那么,教师在写作指导中应善于运用逆向求异思维,引领学生走出“千人一面”的写作困境。首先,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文章立意上逆向求异,学生换个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或许可以写出不同凡响的文章。如,很多人对于项羽兵败,自刎于乌江,都会感到惋惜,但是杜牧在《题乌江亭》中却写道:“卷土重来未可知”,这首诗在立意上就打破了历史的定论以及众多的认知,那么由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们利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反弹琵琶”,使得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寻找文章的观点,以提升文章写作的新意。其次,可以指导学生在论据上更新,学会在论据选择中运用逆向求异思维,达到破旧除新的效果,如当教师布置学生以“助人为乐”为主题完成写作人物的时候,很多学生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雷锋”同志,于是寻找各种雷锋同志的事迹,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写出来的文章自然容易雷同。此时,教师可以引领学生换个角度去选择观点的论证题材,反其道而行之,避免从众,认识到“助人为乐”的人不仅仅存在于过去,现代也有很多助人为乐事迹,譬如詹顺达坚持无偿献血20年,鸿星尔克在2021年河南地震期间不顾自身经济窘迫依然捐款五千万,2020年昆明市官渡区一名年轻小伙不顾自身安慰跳水救人等等,这些鲜活的例子,不仅可以让学生的论证更加有力,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辩证性思维,带领学生走出写作困境,写出与众不同的文章。

总之,求异思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可以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促进高中语文读写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教师应积极低探索求异思维与高中语文教学结合的有效方法,以发挥其求异思维的优势与教学价值,为高中生的求异思维发展提供助力。

[作者通联:安徽太和县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求异思维语文教学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