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古诗词解读能力的培养路径
2022-04-05李丽华
李丽华
摘要 解读古诗词,是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但是,受阅读习惯和教学方式影响,高中生的古诗词解读能力不断退化。创新古诗词教学方式,通过诗词教学培养学生的古诗词解读能力,滋养学生的心灵,刻不容缓。为此,文章分析了高中生古诗词解读能力培养路径,希望能为学生古诗词解读能力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 古诗词教学 解读能力 培养路径
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中国古诗词不仅语言凝练,字字珠玑,而且意蕴丰富,意境深远。要想在古诗词的海洋中尽情遨游,必须要掌握古诗词解读能力。但是,古诗词解读能力,恰恰是许多高中生所欠缺的。如何培养学生的古诗词解读能力,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高度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古诗词解读能力,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关注作者背景,了解诗词主旨
古诗词是诗人、词人智慧的结晶,也是他们的情感的载体和寄托。所有的古诗词,都带有作者个人思想、情感的痕迹。而创作者的思想情感、风格必然会受到时代的影响。所以,要想了解古诗词的内涵、主旨,必须要了解创作者的生平背景、个人经历,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弄清时代对个人的影响。如在学习李商隐的诗《马嵬》(其二)时,要想了解作者对唐玄宗和杨贵妃、马嵬事变的态度,就必须要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和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李商隐是晚唐诗人,晚唐在安史之乱(755年)爆发之后国势颓危,国运每况愈下。诗运亦如国运,原先在初唐、盛唐时期,国家经济繁荣,文化开明,国力强盛,这些,都为诗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所以初唐、盛唐时期的诗歌恢弘大气,雄奇飘逸。许多诗歌,即便是今天拿出来诵读,依旧是满口余香,能让人产生的无限遐想。以李白的诗歌为例,李白处于盛唐时期,他的诗歌豪迈洒脱,变幻莫测,他的作品也给后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但是,在晚唐时期,国家由盛转衰,唐诗也失去了发展的良好土壤,这时的许多诗人根本无暇风花雪月,许多人的诗歌都带有忧国忧民、颓废沮丧之气和强烈的批判意识,不仅诗歌的创造性变弱,而且诗歌的境界也变得狭小。李杜虽然在晚唐诗人中异军突起,他们的诗歌都带有个人独特的风采,尤其是李商隐的诗歌更是语句瑰丽、结构精致,但是,诗句字里行间仍带有诗人忧伤、无奈的情感。正是因为对国运的担忧,所以在《马嵬》(其二)中,李商隐才对荒淫误国的统治者持痛恨心理,对其进行了讽刺和批判。这样以古诗词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为解读古诗词的切入点,想作者之所想,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整首诗的意境和主旨。这样教师带领学生解读古诗词之前,先了解作者的相关经历与本诗的写作背景,为解读古诗内容提供丰富的素材支持,使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来解读古诗内容,有利于对古诗主旨的理解与认识,从而提升他们的古诗解读能力。
二、抓住关键字词,了解诗词含义
中国传统古诗词讲究练字,几乎所有的诗词,都有关键字词。这里的关键字词,指诗词中具有提挈全篇、画龙点睛作用的精练字词。诗有诗眼,词有词眼,关键字词,就是诗词的眼睛。关键字,是诗词的一大亮点,也是诗词解读中不容忽视的一点。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从关键字词去解读诗词的内蕴,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所以,在古诗歌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师要从关键字词人手,让学生判断、找出诗眼词眼,结合关键字词读懂诗意词意。以李清照的词作《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为例,这首词乃是作者婚后因思念丈夫而作,整首词渲染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自己孤独寂寞的心情,人物情绪与景色融为一体,意味无穷。要想领悟这首词的内涵,必须要找出词眼,标题中的“愁”即为词眼。因为愁是相思的产物,也是相思的缘由,正是因为愁,所以作者想起来之前夫妻共度重阳佳节的情景,才有了离愁别恨,人比黄花瘦。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整首词的内涵,教师要带领学生分辨、准确找出词眼,看哪个字最精炼传神,具有点睛和统领全篇的作用。然后,让学生分析词眼的作用,具体到这首词,让学生分析作者为何而愁,是如何体现自己的离愁别恨的,那句話最能体现作者的离愁别恨,词作在抒情达意方面的创造性。如在这首词中,作者先从天气写起,写天气“薄雾弥漫,云层浓密”,让人感到愁闷。然后写到了重阳节,睡在玉枕纱帐中,半夜的凉气将全身浸透。凉意起,就想起夫妻团聚时的温馨,每逢佳节倍思亲,所以有一番凄凉滋味在心头。词的下阙写重阳赏菊饮酒,作者在篱旁饮酒,直到黄昏后,菊花的清香盈满衣袖才回,但是,作者的思绪始终在远方,情思无尽之际,感觉自己也如菊花一样纤长消瘦。可以说,正是因为“愁”,所以作者入眼之景、心中所想无不涂上了愁苦的色彩。而抓住词眼去解读词作,鞭辟入里,可以触及作品的内核,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如此,教师组织学生解读古诗词时,紧紧抓住词中的关键字或者词语,即为本词的“词眼”,使其把握住解读的主体方向,围绕“词眼”认真解读词的内容,分析意象同主题的关系,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提升他们的解读能力。
三、调动多种感官,体悟诗词情感
所有的诗词作品,都是作者情感的寄托或再现。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想作者之所想,悟作者之所言,是解读古诗词的最高境界。在解读古诗词时,必须要体会作者情感,诗词情感。力求与作者在情感上共鸣、互通。那么,如何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呢?笔者认为,古诗词在情感表达上非常讲究技巧,有的诗词是直抒胸臆,有的则是寄情于景,托物言志。可以说,许多诗词作品的情感都是含蓄、凝练、富有跳跃性的,要想把握诗人情感的脉搏,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借助巧妙的教学手法调动学生的多个感官,让学生去联想和想象,可以为学生触摸诗人的情感脉搏提供广阔的空间,让诗词解读变得更加简便。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任课教师要创新教学手法,采取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多个感官,让学生在想象中体会诗词情感。如在学习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时,细读可以发现,这首词运用到了一种传统的中国画创作手法——留白。留白是一种智慧,它有时候比言语、画面更能传神。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巧妙设计问题,借助多媒体+画面的方式呈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想象词的画外之音、言外之意。如这首词最大的特点就是虚实结合,言有尽而意无穷。借助虚实结合的笔法,作者一共刻画了几个画面?每个画面的主题是什么?留白是这首词用来营造“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的重要工具。词中有许多留白,在时间推移,空间转换中,都有留白。请你从导演视角去审视作者的“镜头语言”,找出留白之处,体会留白的作用,试着用语言填补留白处的空白。如作者在词中写到“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作者与情人分手,真的会不言不语,只相顾流泪吗?他们会说些什么?词人酒醒后,面对晓风残月,有何感想?通过借助问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可以让学生人情入境,领会词的情感。这样教师极力调动学生多个感官来解读古诗词,激起联想与想象能力,使其全身心的参与到古诗词的解读之中,同作者的内心发生共鸣,真正融入到诗词所描绘的场景中,感悟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情感,有效提升他们的解读能力。
四、分析表达技巧,做出正确判断
中国古诗词不仅讲究炼字、炼句、炼意,在表达上还极具技巧性。古诗词的表达技巧,是决定古诗词的表现力、艺术性的关键。古诗词表达技巧主要体现在选材、内容、结构、寓意和意象方面。古人在创作古诗词时,选材可以是真材实料,也可以是想象的景物和事件。虚实结合是古诗词最常用的选材方法。许多时候,为了突出某些内容,创作者还会借助参照物,运用反衬法进行双方对比。内容选择和结构安排,都与诗词文体有着密切的关联,也是最能体现作者用意的两點。寓意和意境是古诗词最重要的两个技巧。为了揭示寓意,许多古诗词会借景抒情,乐景写哀,还会采用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的方法来营造良好的效果。意象是中国诗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意境是作者在主观意念下为了特定的目的而创设的情境,诗词意象也是我们领会诗词旨趣、情感的桥梁和纽带。在古实词解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语文素养,分析诗词的表达技巧,让学生从多个方面去解读诗词,培养学生正确判断诗词内涵、情感、风格、主旨的能力。如在学习《采薇》这首古典诗歌时,我们知道,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悲伤的。作者是如何体现、突出悲伤的情感基调的呢?从语言技巧来看,作者用字奇妙传神,穷形尽意,读来能使人产生无尽的联想和想象,极易感染读者。从内容来看,作者所写之景自然生动,许多词语都富有表现力,尤其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一句,更是风致嫣然,对比鲜明,作者在这一句所采用的善摩物态、寓情于景的写法,也为后世诗歌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从写作手法来看,作者采用情景反衬的手法,借助“杨柳依依”“以乐景写哀”,借助“雨雪霏霏”“以哀景写乐”,从而营造了“倍增其哀乐”的艺术效果。在意象捕捉上,作者更是达到了一定的审美高度。“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两个典型意象的运用,形象绘制了一幅离家远戌图。借助这两句,不仅可以感受诗歌的审美意蕴,还可以能够体会诗歌依恋、留别的内涵。教师从表达技巧人手,让学生多管齐下去解读诗歌,可以让他们对诗歌“流传千古”“千古常新”的原因做出正确的判断。如此,在古诗词解读环节,教师引领学生着重分析作者所采用的表达技巧,助推对古诗词内涵、主题的理解与认识,使其充分体会到汉语语言的魅力与精彩,让他们抓住关键点解读古诗词,不断提升自身的解读能力及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古诗词是中华儿女宝贵的精神食粮,古诗词解读是一门艺术。任课教师只有结合古诗词教学的特点,立足古诗词文本传授古诗词解读知识和技巧,才能培养学生的古诗词解读能力,为学生解读、鉴赏古诗词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通联:福建上杭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