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主问题的设计策略
2022-04-05任凭
任凭
摘要 初中语文课设置主问题,可以起到一线串珠的作用,引导学生集中脑力进行思考,斫去旁逸斜枝,使得教学重点更为突出,学生的研读更为深入。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探讨了语文课主问题设置的策略和途径。
关键词 统编教材 语文教学 主问题设计 设计策略
主问题指的是在语文教学中,能够起到一线串珠作用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将语文课堂中零碎的小问题穿起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余映潮老师说:“设计到位的主问题,能够轻便有力地牵动对全篇文章的整体感知、整体理解和整体赏析。形象地说,这就是所谓掣领而顿,百毛皆顺。”语文课设计主问题,可以引导学生集中脑力进行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难点,将课文的难点逐层化解,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让语文课堂更具语文味。
传统的问题提问,按部就班,随问随答,虽然比较灵活,但是不利于学生对于阅读要领的把握,对全文不能有提纲掣领的认识,久而久之,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和整体性都会受到影响。主问题的教学方法正是在这样的实践背景下提出的。
主问题设计的少而精,它的覆盖面更广,主问题的出发点是教学内容的整体角度和学生的整体参与性角度,所以主问题的整体性更高。主问题的教学模式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精炼,更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并且主问题的发散性更强,学生可以在主问题的引导下生发其他小问题,层层深入,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能够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使文本解读更加深入,更富有个性。
那么如何进行阅读教学的主问题设计呢?笔者结合了自身的教学实践,主问题的设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从课文标题入手设计主问题
文章的标题一般来说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包含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观点。因此,从标题人手设计的问题整体性更强。
比如笔者在教学八上说明文《梦回繁华》时,这样设计。
这篇文章标题叫“梦回繁华”,哪些细节体现繁华,请各选择一处场景对其进行描写的把握和语言的赏析。作者最终发出了梦回的感叹,请问是谁在梦回,他为什么会梦回。
通过这样主问题的设置,学生可以充分在文本中穿梭,领会《清明上河图》艺术水平高超,描绘的是汴京繁荣昌盛的景象,既是对汴京当年繁华的见证,也是对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通过这幅画,我们可以真切地了解到北宋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同时理解升华,引发学生对艺术作品价值的认知,了解《清明上河图》背后的历史含义。建炎后期,南渡的北宋遗民怀念故土,所以这幅《清明上河图》在他们眼中就有了特殊的意义。这幅图正是他们怀念故土,希望有朝一日梦回繁华的真实写照。我们可以在繁华的背后,读出隐藏着的悲凉与无奈。作者对盛世繁华背后的忧患之思也让人深思,给人启迪。
再如,九上名著阅读《水浒传》的重点篇目《智取生辰纲》,笔者抓住标题中“智取”二字这样设计。
1.从吴用等人的角度说一说,智取生辰纲情节的“智”体现在哪里?请认真阅读课文有关段落,找到你的发现。
2.难道杨志就没有“智”吗?结合文章说说,杨志的“智”体现在哪里?
3.杨志的“智”碰上吴用等人的“智”为什么最终“不智”,原因有哪些?
4.吴用的“智”为什么能够成功?请你从他的“智”中发现他的“不智”。
这样的主问题设计,可以让学生抓住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带领学生在文本中不停穿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吴用、杨志的人物形象,深入分析文章主旨。
二、从课文文眼入手设计主问题
文眼是一篇文章的主旨句、关键句,它就像穿起珍珠的那一根线,以文眼作为主问题进行探究,可以迅速深入到文本的内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老王》,这一文本的文眼是:“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设计问题: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格?
这个主问题可以分解成为三个子问题作者幸运吗?老王幸运吗?作者为什么感到愧怍?
对于第一个问题,作者是否幸运,学生很快就会发现作者并不幸运,为什么呢?结合文本,我们发现,作者生活在一个特殊的年代,就改过了劳动改造,身体状况并不好。但是在艰难年代,在人生逆境中能够遇见老王,能够感受老王给与的温暖,这可谓是不幸之中的万幸。
对于第二个问题,老王幸运吗。深入文本,我们得知,老王身体上有缺陷,无人陪伴精神孤独,最后是在贫困疾病中悲惨死去的。从这一点出发,老王是不幸的。但是在苦难的生活中,老王能真诚善良待人,在与作者的交往中能够互相取暖,从这一点来说,老王也是幸运的。
对第三个问题,作者为什么对老王心怀愧疚。这一个问题是文章的难点。作者是一善良的人,从未让老王吃过亏,无论是老王送先生去医院还是老王送来了鸡蛋和香油,作者都给了钱,为什么还要觉得愧怍呢?深读文本,我们会发现,正是作者的这一份知识分子的清高辜负了老王的一片好心。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作者的这一份清高实际上就把自己和老王放在了两个平面上,总觉得自己不能亏欠别人,实际上作者并没有将老王当做朋友来对待,也没有当做一个平等的对象来看待。还有,作者觉得自己对老王的关心不够,老王去世十多天,作者才知道。之后作者就对自己进行了反思,对自己灵魂进行了拷问。她认识到了自己从心理上并没有平等地对待老王,也没有真正的尊重老王。老王对作者深情厚谊,但是作者觉得自己深深辜负了老王的情谊,所以她觉得愧怍。这就体现了杨绛作为知识分子的自省,这才表现了人性的善良。
三、从阅读提示入手设置主问题
对于自读课而言,阅读提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支架。阅读提示往往为学生提供了自读的方向和思考的重点。
以七年级上册《猫》为例。
阅读提示中有这样一句话,郑振铎善于写“平平淡淡的家庭琐事与脉脉温情中轻笼的哀愁”。那么温情背后的哀愁是怎样的呢?哀愁拆分出來,哀是悲伤之意,愁是忧虑之意。主问题设置:悲伤什么?忧虑什么?
这个主问题可以引发一个小问题,对于三只猫的亡失,“我”的情感是一样的吗?
答案当然是不一样的。第一只猫亡失后,我只是感到“一缕酸辛”,“缕”形容细的东西。一缕薄如轻烟般的哀愁,很快便消散了。可见,对于第一只猫的亡失,“我”并不是真的悲伤。第二只猫亡失后,“我”是怅然的,愤恨的;我家好久不养猫。怅然的意思是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我”的情感实际上应该是愤怒的,因为我的东西被别人抢走了。这也不是真正的悲伤。可是对第三只猫不一样了,文中说“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这就引发了第二个问题,为什么第三只猫的亡失“我”会难过的更多?深入文本分析可以发现,因为我的武断和偏见,我害死了第三只猫。“我”想起这件事就觉得这是“针”在戳他的良心。这实际上就表现了我人文情怀和知识分子的自省。
那么我又在忧虑什么呢?
“我”能够肆意去践踏第三只猫的尊严,伤害它的生命,那是因为我是家里的强者。第三只猫相对而言就是弱者,只要是强者就可以恃强凌弱,这就是人性的丑恶。除了第三只猫以外,第一只第二只猫也是弱者,“我”跟它们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张妈李妈也是弱者。结合写作背景,我们深入到了作者灵魂深处的忧虑,那就是社会的等级差距,使得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生命与生命之间的不平等。这就是作者写文章的忧思所在,他忧思于人性的丑恶,也忧思于社会的不平等。
四、从课文主旨入手设置主问题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引导学生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精神世界。”,所以教师要设计出着眼于文章思想内容的各种阅读“主问题”加以引导点拨,帮助学生进行理解蕴含在文章深层的主旨,以此培养学生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
比如,笔者在教学《论语十二章》时,抓住了“乐”字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将目光聚焦到十二则中的一、六、七、八、十二条。
这几条都跟“乐”有关。分别对应的是“学习之乐”“有朋之乐”“安贫之乐”“求仁之乐”,在品读的过程中,分别分析“乐”如何体现,为什么“乐”,“乐”的背后有什么深刻的内涵。
通过品读,同学们知道了,学习有收获是快乐的;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切磋辅仁是快乐的;即使是在穷困的境遇里,只要心中有所追求的道,心中很满足,也会乐在其中;广泛地进行学习,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的发问求教,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得到了仁是快乐的。这篇文章的学习,同学们了解了孔子崇高的精神追求和君子人格的理想,領悟了孔子的“乐”之观。
五、从文章线索入手设置主问题
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对把握文章内容和主旨有极大帮助。
以九年级下册《孔乙己》为例。
孔乙己身上的伤痕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这些伤痕不仅反映了他的性格特点,也隐隐地揭示出孔乙己最后的命运归宿,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文本解读价值。
我们不妨围绕“伤疤”进行探讨。孔乙己的“伤疤”、读书人的“伤疤”、看客的“伤疤”。孔乙己的伤疤不仅在他的身上,还在他的心里。用“伤疤”这一意象深刻地体现出孔乙己这一类旧知识分子迂腐、虚荣等人物性格,且一针见血地扎进入的内心,以求唤醒当时的国人;读书人的“伤疤”尖锐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本质和罪恶以及封建科举制度下读书人心灵的扭曲和变态;看客的“伤疤”折射社会本质凸显“国民劣根性”,他们本身过得也很艰难,但是却挖苦讽刺过得不如他们的孔乙己,冷漠无情的讽刺,是当时病态社会的真实写照。这就深入到了社会的“伤疤”的探讨。
阅读教学教无定法,设置阅读课主问题的技巧也还有很多,但无论如何,目的只有一个,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通过对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置,能有效简化教学头绪,使教学内容单纯而又丰富,明析而又细腻,使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发掘潜能的空间,而不是在层出不穷的问题中乱转,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对语文阅读课的信心。
[作者通联:江苏无锡市太湖格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