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德育渗透策略
2022-04-04李兰兰
李兰兰
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鼓励支持学校开展各种课后育人活动,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双减”政策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学生的学业压力得以减轻。之于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德育渗透策略的探究与实践,“双减”政策的实施是机遇更是挑战。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重要性及意义
小学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阶段,素质教育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德育是教育的基石,是育人的灵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路径。道德与法治学科在学校教育当中承担育人的重任,它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由于小学生身心发展不够成熟,好奇心重,思想不坚定,抵抗诱惑的能力不强,这就需要教师对其进行教育引导,促进他们思想品德的发展。学生如果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没有良好的精神品质和高尚的道德素养,不仅不利于自身的健康成长和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而且还有可能危害社会,不能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任。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育现状简析
尽管道德与法治学科教育如此重要,但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缺乏专业的德育教师。道德与法治是一门重要的思政教育学科,对于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至关重要。然而在现实中,不少学校特别是很多农村小学没有配备专职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的教学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特别是由语文教师兼任的现象比较普遍。兼任教师为了赶课程进度或者其他原因,往往会占用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时,忽视道德与法治学科课程内容,有些甚至在上级检查的时候才临时应付,这就造成了道德与法治学科课程教学效果不佳。
德育方式单一。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大多倾向于向学生讲授书本知识,长此以往,这种灌输知识的方式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对思想道德教育失去兴趣,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当学生出现成长方面的问题时,教师大多会对学生进行说教,这种没有和实践相结合的空洞的教育方式,无法让学生深刻意识到自身的问题,教育效果往往并不理想。
缺乏系统的评价体系。德育评价对学校德育工作来说十分重要。合理的评价方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思想道德教育中教与学的实际情况。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往往以学生的纸笔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的课程完成度,评价方式单一,难以落实学科的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德育评价也往往局限于由教师来评定,评价主体单一,忽视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与反馈的环节。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德育渗透策略
提升德育重视度,优化学科教师队伍。学校应高度重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按国家要求配备道德与法治学科专职教师,让他们能够专心从事思政教育教学工作。同时,要加大对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的培训,给他们提供充足的学习机会。只有真正拥有了一支专业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队伍,才能更好地发挥该学科的育人功能。
改变教学方式,拓展教学内容。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改变一味讲授书本知识的教学方式,把课堂变得生动起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升华情感,提升道德品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还要注重拓展教学内容,教材传授的是基础文化知识,生活中还蕴含着许多德育素材和内容,而这些素材和内容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提高道德与法治学科育人的效率。
树立德育榜样,促进家校共育。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比较强,具有向师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与教师一起度过的,教师是学生成长路上的指引者。因此,作为教师,特别是肩负着青少年理想信念引路人、立德树人主力军、守正创新开拓者使命担当的思政课教师,务必要做到严于律己,做好学生的榜样,用实际行动让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得以提升。
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提高仅仅依靠学校是无法实现的,只有树立家校共育的理念,才能将德育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家庭与日常生活中渗透着大量的德育元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不容小觑。但在很多情况下,家长未能读懂和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或缺少陪伴等,导致亲子关系疏远或紧张,对孩子的成长十分不利。因此,教师要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帮助家长学会与孩子相处,让家长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共同促进孩子思想道德的发展。
重视学科融合,强化德育实践。随着新课程改革和“双减”政策的推行,学科融合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其他学科中蕴含的德育元素和知识,对于增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影响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虽然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承担着育人主力军的重任,但学校教师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其他学科教师同样非常重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许多内容是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的,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联合其他学科教师组织开展德育活动。比如,教学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课文《我的家庭责任与贡献》,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可以将道德与法治学科和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相融合,联合有关学科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提升,在观察、記录、思考中获取知识,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用自己的想法和方式表达自己对家庭的责任,通过思考和行动,在活动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关心父母长辈,关心家庭生活,增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同时也践行了自己作为家庭一员应尽的责任,增强了家庭意识和责任意识,成为真正的家庭小主人。
完善评价体系,激发学习自信。积极有效的评价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促进学生思想行为的转变。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教师迫切需要优化评价方式。要摒弃以书面试卷分数论高低的传统评价方式,对于实践活动的评价不能随意化、单一化,要精心设计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评价要立足于学生的素养发展,要涵盖学生的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学习与生活,对学生的思想品质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
同时,参与评价的主体不能仅仅限于教师,要让广大学生和家长都参与进来,真正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要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学生的点滴进步应及时给予肯定,激发他们对于学习的自信心,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
机遇与挑战并存,道德与法治学科育人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多方共同努力。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改进教学中的不足,联合多方力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充分发挥学校思政课的育人功能。
责任编辑/杨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