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2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的新特点和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备考方略

2022-04-04程浩平

陕西教育·教学 2022年11期
关键词:乙卷限时试题

■文/程浩平

2022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在稳定性基础上有重大创新和变化,研究这些创新和变化,对于2023年高考应考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文从分析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内容选材以及结构和命题的特点入手,归结其新特点和新变化,并针对这些新特点和新变化,具体谈谈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应考的一些策略方法,期待对各位同仁的复习备考有所帮助。

一、2022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的新特点

2022年教育部命制的全国高考语文试题总共有四套,分别为2022年新高考Ⅰ卷、新高考Ⅱ卷和全国高考甲卷、全国高考乙卷(以下分别简称Ⅰ卷、Ⅱ卷、甲卷、乙卷)。其中,Ⅰ卷与Ⅱ卷、甲卷与乙卷模式特点一直比较相近,而这两类新旧高考试题在材料选择以及试题结构和命题特点上差异较大。2022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是“双减”政策发布之后的首次高考,全国四套语文试题在稳定性基础上,选材内容和命题形式呈现出新的面貌,有了新的特点。

(一)试题材料更加丰富多彩

2022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材料涉及文学、建筑、美学、饮食、农业、考古、文化、历史、军事、外交、美术等十多个领域,来源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导向,也传递了一个重要信号,即学生应当眼界开阔,不应该死守着一本教材,死守着教学资料、参考资料,而是要多关注社会,要运用语言文字能力推进祖国建设。选材的丰富多样,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贴学生和课本实际的阅读材料内容更丰富

2.文言文和文学类的阅读材料“大变脸”

全国四套卷子的文言文阅读材料选自《战国策·秦策二》《说苑·贵德》《战国策·魏策三》《东观汉记》四部著作,分别从战国、秦汉时期的杂史、别史、诸子等经典文言著作中取材,不再限于史传文和纪事本末体,突破了过去文言文材料仅限于史传文的桎梏,为试题命题创新提供了可能和保证。

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也颇有新意。甲卷是王愿坚的小说《支队政委》(节选)与美国作家哈里森·埃文斯·索尔兹伯里的传记《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节选)的比较阅读,乙卷是作家萧红写的书信《“九一八”致弟弟书》的阅读,Ⅰ卷是现代作家、诗人冯至的历史小说《江上》,Ⅱ卷是作家李广田的散文《到橘子林去》。四套试卷的文学类阅读材料选用了小说、散文、纪实作品等多种文体,有单一文本,有复合文本,打破了过去甲卷与乙卷、Ⅰ卷与Ⅱ卷在同一年选用材料文体基本相同的常规,特别是复合文本的出现,更突破了文学类阅读拘泥于小说、散文单一范畴的选材模式,让师生眼前为之一亮。

3.论述类和实用类的文本阅读材料更丰富多样

拿甲卷和乙卷来说,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选材文体更加明显。甲卷论述类文本摘编自扬之水《“更想工人下手难”(中国金银器)导言》,属于社科类文章,而实用类文本是有关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几段阅读材料,有很鲜明的科技文特色,当然也有新闻的特点。而Ⅰ卷与Ⅱ卷第一部分阅读材料,可以说基本属于社科类文章。Ⅰ卷阅读材料分别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郑敏《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Ⅱ卷阅读材料分别摘编自辛红娟《中国典籍“谁来译”》、党争胜《霍克思与杨宪益的翻译思想刍议》和杨乃乔《〈红楼梦〉与The Story of the Stone——谈异质文化观念的不可通约性及其翻译的创造性》三篇文章,三个阅读材料围绕“翻译”这个主题阐述,也基本属于社科类的文章,更贴近统编教材大单元教学的特点,“单元教学”“群文阅读”的意识非常强。

同时为保证挖沟机能够正常越障,车体与地面的最小离地间隙应作为重要参数进行考虑,可以得到如下安全的离地间隙[8],即

(二)试题结构和命题设计更加灵活新颖

1.试题结构灵活多样

2022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的结构模式更加灵活新颖,已经打破了过去的固有模式。拿Ⅰ卷与Ⅱ卷来说,总共23道题目,客观性题目分别是10道和9道,这是新高考试题从2020年以来客观性题目数量最少的一年。这提醒广大师生,高考语文在刻意减少客观性题目,意在引导学生真正动手,强化学生的动手意识。而甲卷和乙卷试题结构也有大的变化。2019年以来,甲卷和乙卷试题结构一直是总数21道试题中客观题有13道,其余都是主观性题目。而2022年甲卷与乙卷试题总数没有变化,但客观性题目与主观性题目数量有变化,客观性题目甲卷是10道,乙卷是12道,并且语言运用题的两小类阅读的5道小题前后数量的设计也有不同,甲卷语言运用题第一小块阅读设计了2道题,第二小块阅读设计了3道题,乙卷与之相反,这是过去从未出现过的情况。Ⅰ卷与Ⅱ卷语言运用题设计时也是这样。透过这些,我们不难预测:2023年高考试题结构会根据阅读材料的特点去灵活设计,结构模式会更加灵活多样,即使同样属于新高考或旧高考的试题,在结构模式上也只会大体相同,完全相同已不大可能。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命题设计新颖多变

多维度命题,创新出多种题目,是2022年全国高考语文命题的新特点。每一大类题目都灵活多变,有新颖度、有灵活性和创意,这正预示了2023年乃至今后高考语文试题设计的新方向,具体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显著特点。

(1)试题设计更注重设问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全国四套语文试题语言文字应用题对成语的考查,都由选择题变为直接填写答案的填空题,试题答案不唯一,学生作答只要符合上下文语境即可得分,考点也相应从侧重考查近义成语差异的辨析变为侧重考查成语的积累与应用,更为灵活。甲卷第11题不再考查文化常识,而是考查文言实词和虚词,并与课文相联系,涉及《鸿门宴》《赤壁赋》甚至初中的《岳阳楼记》,试题设问更加开放。Ⅰ卷和Ⅱ卷名句默写题的第3小题,要求学生根据提示如“花鸟”“京华”“鸟类的啼鸣”等写出学过的相关诗句,就很有“中国诗词大会”比赛时“飞花令”的特色,增添了考查的灵动感和开放性。

(2)命题设计更注重教考的衔接性和拓展性

甲卷、乙卷的第11题融入了初高中教材中的例句,体现了教考衔接。诗歌鉴赏题采用比较阅读的形式,不仅是教考的衔接,更是有效的拓展。比如,乙卷用王勃的《白下驿饯唐少府》,要求分析其与王勃的另一首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伤感愁绪方面的不同;Ⅱ卷选用李白的《送别》,要求考生判断该诗最后“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与教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表达方式是否相同。这些试题在命题上指向教材、联系教材,体现了高考命题紧扣新课标、贴近课堂、回归教材的新趋向。

(3)试题设计更注重情境的时代性、实践性和创新性

乙卷作文围绕“北京:双奥运”组织信息,集中体现了新时代我国在体育、科技、经济等领域的跨越,要求考生将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时代性强,也很有实践性和创新性。Ⅱ卷站在时代高度,以“选择·创造·未来”为主题让青年学子写作,引导他们思考个人发展与国家、民族大业之间的关系,激励他们勇担重任,很有现实针对性,也不乏新意和实践性。Ⅰ卷信息类文本阅读材料一,将节选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论述作为阅读材料,引导广大师生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做到了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时代感、实践性和创新性也都很强。

二、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备考方略

针对2022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以上这些新特点和新变化,作为高三语文教师,我们一方面要深度学习,把准方向,提升应试能力,另一方面要善于引导学生科学复习,提高复习的效率。

(一)教师自身要深度学习,把准方向,提升应试能力

1.深度学习

教师观念的落后注定复习效率的低下。因此,要增强复习效率,教师就要深度学习,学好、学透课程标准,学好、弄通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对于中国考试评价中的核心概念“一核”“四层”“四翼”的内涵要了然于心,并在教学尤其是复习应考中融会贯通,使新课标的学习和考试评价体系的学习真正发挥作用。

2.把准方向

在学习新课标和考试评价体系基础上,教师要潜心研究高考真题,把准高考复习方向。笔者认为,研究高考真题,最简单实用的方法就是教师像学生那样去做,这样才会真切自然地准确把握高考复习应考的方向,才最有效果,进而为引导学生高考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提升能力

高考应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能力,对教师来说也是一种能力。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拒绝“照本宣科”,拒绝成为参考答案的“传声筒”。教师考试能力和水平,一个方面有赖于演练真题的程度,另一个方面有赖于对试题和新课标等自我体悟的水平和层次。我们语文教师一定要自己领悟考试题目尤其是真题答案生成的推理性的过程,总结属于自己的方法,归纳能被学生接受并且能使用的好方法。

(二)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科学复习,增强复习效率

面对高考试题的新特点和新变化,在高考语文复习应考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显得十分重要。毋庸置疑,强化积极引导学生的意识是高考语文复习应考的前提和基础,我们教师既不能拔苗助长,又不能“无为而治”,应该让学生充分发挥复习应考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现实,引导他们深入研究考题,引导他们进行积极主动的训练,引导他们敢于思考、缜密思考,学会在情境中实践和创新,切实提升复习应考的效率。

如何引导学生科学复习、提升效率,我认为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要积累好必备知识

高考评价体系明确“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为考查内容,其中以语言、文学、文化等为内容的必备知识是学科基础,也是高考语文复习中师生重视的部分。高考语文要求的必备知识主要有3个部分:语言文字知识、文学审美知识和中外文化常识。教师要在明白这些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善于梳理和整合这些必备知识,从而引导学生梳理好、积累好这些必备知识。以文学审美知识为例,教师要借助课本上四大文学体裁的经典范本,以“解剖麻雀”的方式,准确而简练地梳理出这些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具体到散文这种文学体裁来说,重点要引导学生不仅明白散文内容和主旨的深刻性,还要清楚散文表现手法的多样性以及高考散文语言很有内蕴的显著特色,使学生能够借助课本“温故知新”,发挥好课本“例子”的作用,把散文的这些基本知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总而言之,教师一定要把这些基本知识条理化、简单化、有效化,使学生易于积累,便于掌握和运用,进而真正达到科学、高效积累语文基本知识的目的。

2.要培养好阅读习惯

高考关键能力主要是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阅读是表达的基础和前提。高考语文试题要说只有一道题目,那就是阅读题,作文是一道特殊的阅读题。因此,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十分重要。高考阅读都是精读,所以必须静下心去读。当然,所有题目都要静心阅读。只有静心阅读,才可能把高考的所有题目拿下,从而取得比较理想的成绩。要静心阅读,就要引导学生敢于改变自己,改变不好的阅读习惯。针对学生的不良阅读习惯,教师要引导他们勇于“归零”,从头起步,进一步提升阅读品质,实现与文本、与作者、与命题者真诚对话和有效对话,真正提升阅读的质量和水平。

3.要落实好限时训练

一定要不折不扣去做好限时训练。要学生敢于去做,相信“只有做错才能做对,只有做得不好才能做得更好”。限时训练,就要“现场”“原创”,即要求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自己写答案,不依赖答案,更不能照抄答案,一定要鼓励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做答案。无论在平时练习还是考练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争取“1分得1分”,即在1分钟时间内得1分。比如,论述类文本阅读是9分,要引导学生在10分钟之内完成,最多不超过15分钟;古代诗歌鉴赏是9分,要求学生在10分钟左右完成,即使是弱项,用时也不能超过15分钟。高三语文复习课更要强化学生课堂限时动手训练的意识,每节课不妨进行10分钟左右的限时训练,最好不少于5分钟。不过,限时训练的题目一定要有代表性。实践经验证明,真题性的限时训练不失为一种快捷而有效的好办法。

4.要矫正好考练答案

语文应考的一个误区是只训练不总结。实际上,语文应考更要矫正好答案。如果说限时训练重要的话,那么反馈矫正更为重要,趁热打铁反馈矫正,常常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语文应考不要仅仅限于简单的训练,而要严格限时训练,及时矫正好答案。对于客观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核对答案,寻找出错原因,重点从知识和心理两个因素去分析出错的原因;对于主观题,要引导学生重点找寻自己答案的亮点和盲点。当然,督促学生记忆试题答案,特别是记忆高考真题的答案是一种多快好省的矫正方法,当时记下并体悟,在下次考练中如有印象就说明这种矫正有了明显的效果。如此坚持反复矫正,就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和水平。

猜你喜欢

乙卷限时试题
2022年全国乙卷化学模拟试卷
2021年全国高考物理试题(乙卷)评析
勘误说明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破解高考词汇障碍之熟词生义
提前预登记,免费参观
限时写作,由“扶”到“放”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