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校合作模式下的地方红色文化推广
2022-04-04叶剑韬许倩芮空空
叶剑韬 许倩 芮空空
摘要:各大高校作为馆校合作的重要对象,在现有馆校合作平台的基础上,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推广地方红色文化的重要宣传阵地。以邵飘萍旧居陈列馆为例,其在红色文化推广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但同时存在展陈内容单一、整体活动空间少、活动开展方式单调等问题。馆校合作模式下,充分利用高校资源推广地方红色文化,措施包括深度结合专业课程,推进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关联考评机制,拓展第二课堂;引导社团活动,创新推广形式。
关键词:馆校合作;地方红色文化;英语;思政
中图分类号:G266;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2)06-0149-04
一、高校在地方红色文化推广中的优势
红色文化是指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各地考察红色资源时反复叮嘱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尤其是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红色文化成为各地宣传重点,各大红色景区、文化场馆、纪念馆成为青少年研学、各类党员活动的热门场所,为推广地方红色文化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及组织宣传、开展活动的条件。
当前,各地红色文化场馆基本由政府管理运营,其宣传工作、日常活动也多以政府为主导,推广限制较多,市场化营销较难介入,推广形式单一、文化活力不足,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率低是常见的现象。而各大高校作为馆校合作的重要对象,在现有馆校合作平台的基础上,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推广地方红色文化的重要宣传阵地。
首先,《关于充分运用革命文物资源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的出台,为馆校合作提供了更为健全的保障机制,在《意见》的指导下,场馆与高校的资源共享、沟通协调、课程设计等都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有助于推动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高校教育资源。
其次,高校作为重要的思政教育阵地,需要对大学生群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引正确的方向,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第三,高校中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学院等各专业学院以及教师群体能够为深入挖掘革命文物内涵和价值,丰富理论成果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持。另一方面,通过与高校教师的共同探讨、交流,也能促使教师群体较全面地理解、掌握本地红色文化,并发挥辐射作用,将其融入高校课程,提高红色文化推广效率。
第四,高校中大量相对成熟的学生社团可作为推广地方红色文化的有效单元。通过社团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有助于促进学生群体更主动地接触和了解地方红色文化,学生群体的创新意识也有助于探索地方红色文化推广新模式,反向促进红色文化场馆活力提升。
金华市博物馆自2015年起,逐步与全市各高校建立联系并开展长期合作。目前,已与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浙江师范大学、金华市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科贸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建立了扎实的合作关系,构建了较为完善、运行顺畅的馆校合作平台。因此,在馆校合作平台基础上充分利用好高校资源对地方红色文化进行推广,无论对地方红色文化场馆,还是对高校来说,都是一举两得、事半功倍的方式。
二、邵飘萍旧居陈列馆红色文化推广的优势和困境
邵飘萍①旧居陈列馆是我国著名新闻工作者邵飘萍从小长大的地方。馆内展览以邵飘萍生平为脉络进行布展,内容以展板为主,并陈列展示有邵飘萍生前生活用品、所摄照片、亲笔书信等资料。
从整体情况来看,邵飘萍旧居拥有以下优势:首先,邵飘萍是金华人。邵飘萍旧居位于金华市区,拥有地理优势,是极好的红色文化宣传阵地;其次,邵飘萍旧居于2019年8月份开始由金华市博物馆管理运营,邵飘萍纪念馆可直接利用博物馆现有的成熟平台及各方资源,大大节省宣传初期构建合作平台、宣传网络的时间和人力成本;第三,邵飘萍被称为中国近代新闻学奠基人,在报业等传媒行业具有独特地位,这对发动报纸等媒體行业对其进行宣传有着不可取代的优势。
但就场馆而言,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限制了邵飘萍旧居陈列馆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与推广:一是展陈内容较单一,三个展厅均以展板陈列形式展出;二是场馆整体活动空间少。整个场馆占地面积157.3平方米。一楼的四间房作为展厅布局,其余空间为天井。三是活动开展方式单调枯燥,基本以特殊纪念日组织观众上门参观为主,且大多为被动等待观众联系上门;四是地理位置不便,邵飘萍旧居陈列馆周围目前处于施工状态,基本暂停对外开放,若遇研学、参观等活动难以开展。
为提高邵飘萍旧居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率,深入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创新推广方式,需要转被动为主动,综合利用线上线下手段与馆校合作平台,突破场馆限制,让邵飘萍精神走出场馆,走进校园。
三、地方红色文化推广的具体措施
(一)深度结合专业课程,推进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
1.利用英语专业优势,构建红色文化双语资料库,做好红色文化对外输出
英语是重要的国际交流语言之一,在与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系合作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在现行教材以及市面书籍中,基本都是直译场馆简介或展陈资料,常有翻译后语句不通、不知所云的情况,缺乏较为贴切的、以英语语言逻辑对本地红色文化进行翻译、阐释的书籍。这一现状既影响了海外游客、外国研究人员对本地红色文化的认知,也阻碍了本地红色文化高质量地向海外推广。金华市博物馆从2016年就开始与高校合作进行地方文化双语翻译的尝试,已有专业的教学出版书籍。在此基础上,邵飘萍纪念馆的红色文化翻译工作可以直接落地实施,与浙江师范大学翻译系研究生团队开展合作。首先,遵循英语语言逻辑重新梳理邵飘萍旧居基本情况介绍的中文文稿,再由翻译系学生分工转译。译文完成后,由翻译系教师带队组织学生们前往邵飘萍旧居,实地进行英文试讲,咨询场馆工作人员、沟通英文初稿的准确性,并据此再次修改。经过两个学期的持续努力,目前已完成包括邵飘萍旧居在内的大量红色文化资料翻译。这些贴切详实的翻译资料极大地充实了本地红色文化英语资料库,应用在对外接待、展板展示、高校双语教学及留学生本地文化网络课程方面。同时,为后续海外推广,更好地服务海外观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gzslib2022040420442.结合马克思主义学院课程,渗透高校思政教育
《关于充分运用革命文物资源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了“全面推动革命文物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主渠道”,“系统构建馆校全方位实践育人共同体”等要求。在此基础上,馆方与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合作,以“微党课”形式将邵飘萍旧居相关展陈内容加入其中,在高校开展“微党课”进校园,校园“微党课”比赛等活动,满足其思政教育需求。
校园“微党课”比赛是由浙师大学生自由组合课程小组,选定题目后,与馆方人员合作,围绕以邵飘萍旧居为代表的相关地方红色文化展开深入研究。馆方负责提供照片、实物、文档等历史资料,并根据各小组需求进行相关研究方向的讲解与知识拓展。最终,由学生们形成以红色革命人物为主题的完整研究,将成果发表于学校公众号,并形成“微党课”,在高校党支部内宣讲。
“微党课”进校园则由馆方将邵飘萍旧居内文物,如其生前拍摄的西湖十景、邵飘萍中弹照等,勾勒出他的生平,并以宣讲的形式由宣讲员呈现。通过馆校合作平台,将此类“微党课”送入高校,作为校园思政教育活动内容,由校方组织党员干部及学生党员、积极分子听讲。
通过“微党课”将本地红色文化植入高校课堂与实践教学,营造校内红色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深化对本地红色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达到思政教育目的。
3.协助研究生课题,激发本地红色文化活力
在与高校探讨推广利用本地红色文化的过程中,有许多研究生对相关主题的课题抱有较大兴趣,并试图进行更多跨语言、跨文化的翻译实践和深入研究。据此,笔者在向研究生们介绍了邵飘萍旧居的基本陈列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成为主导者,对场馆内容素材进一步探索和挖掘,采用座谈、访问等形式进行咨询、研讨,为他们的长期调研储备实证素材等。研究生将调研的成果应用于学术研究,进行深入理论探索,反哺实践。由此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场馆活力,在现有素材的基础上进行更多以研究为导向的实践探索,生成更高质量的本地红色文化双语语言素材,进行进一步跨语言、跨文化的研究探索与提升,拓展延伸本地红色文化,丰富本地红色文化的展现形式、宣传路径和研究层次。
(二)关联考评机制,拓展第二课堂
1.志愿实践关联校内考评,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由于邵飘萍陈列馆旧居人力不足,在向外送展、活动推广、文化深挖等方面常会出现人手不足的情况;而校方为引导学生学习本地红色文化,激发其主动性,也将参与相关场馆志愿服务活动列入校内德育考评体系。在此基础上,为引导学生主动接近红色文化,参与红色主题实践,同时填补本地红色文化推广人手不足的缺陷,馆方在各高校招募并组建了一批邵飘萍旧居陈列馆的长期志愿者,既参与场馆的日常工作,同时让渡部分决定权,让学生参与到场馆所有宣教活动的策划、组织中来。目前,已有讲解志愿者20余名,全市各高校志愿者近300余名,每逢周末或有红色文化相关活动,均由这些志愿者承担志愿服务工作,包括讲解、引导、活动开展等等,极大提高了邵飘萍旧居等场馆的参观服务体验,同时也增进了学生对所服务场馆文化背景知识的理解与学习。
2.拓展第二课堂,红色讲座送进校园
为推动本地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并以更受学生欢迎,更自由轻松的氛围开展各类活动,在校本课程之外,拓展出第二课堂,以博物馆“第二课堂”、八咏楼“八咏讲堂”品牌为主打内容,借助八咏楼、博物馆等场地开展邵飘萍相关主题讲座,邀请金华本地各大高校师生参与,并将讲座打包为移动形式,送入各高校校园。不仅丰富了红色文化在校园内的教育形式,也提升本地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配合多媒体视频、抖音、公众号等线上推送形式,不断扩大讲座影响范围。
(三)引导社团活动,创新推广形式
1.组建红色宣讲团,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生重要的自我锻炼平台之一,也是激发学生热情、碰撞创意火花的灵感源地。为更好地利用馆校合作平台推广本地红色文化,2021年上半年,馆方与金华市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签订馆校合作协议,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即帮助学院学生组建红色宣讲团并对宣讲团成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讲解的基本技巧、邵飘萍旧居陈列讲解及金华红色革命斗争史等。利用高校与其他企业、附属学校的合作关系,将邵飘萍陈列的红色文化以点带面地推广出去。通过培训红色宣讲团,组织宣讲团开展红色文化巡展,将邵飘萍纪念馆由单一、固定的展板参观形式,改为活动送展形式,将本地红色文化送进更多的单位、社区、学校等。通过引导学生社团,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继承、推广红色文化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极大地充实了场馆宣讲力量,能够将巡展覆盖更多地区。
2.善用新媒体载体,打造线上红色文化菜单
当前形势下推广本地红色文化,除线下形式,还应在线上平台打造更便捷的“红色文化大餐”,将本地红色文化展示于人。暑期期间,我们以资料共享的形式与浙江师范大学国际学院师生共同完成了金华红色人物等栏目内容,将以邵飘萍在内的本地红色人物相关知识背景制作为线上视频,在公眾号进行推广宣传,有效解决了邵飘萍旧居周围交通不便,难以实地参观的问题。
3.跟随学生兴趣,创新推广形式
当代大学生自主意识鲜明,创新能力强,更乐于接纳新鲜事物。这就要求在推广本地红色文化时,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创新推广形式。因此,我们组织了一部分有设计基础的学生参与到邵飘萍旧居陈列馆的文创设计工作中,向他们介绍、展示相关红色文化并由其自主发挥设计。此外,我们还组织学生社团开展相关主题的展演排练,将场馆转化为舞台,引导学生参与本地红色文化主题的沉浸式表演等。
通过馆校合作平台,我们一方面通过志愿者体系、学生社团、德育考评等形式将学生群体引入场馆,渗透场馆日常工作,深化对本地红色文化理解;另一方面,通过共同设置课程、组织学生实践、送展进校等方式推动本地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校园、课程,挖掘利用校园学术、教师、学生资源,助力于红色文化推广;多管齐下,馆校并进,有效促进了以邵飘萍旧居陈列馆为代表的本地红色文化的宣传推广。在这一范例之后,利用馆校合作平台推广本地红色文化亦可运用到其他类似红色文化场馆中。
注释:
①邵飘萍:1886年10月11日—1926年4月26日,男,汉族,原名镜清,后改为振清,字飘萍,笔名萍、阿平、素昧平生,浙江省金华市东阳人,革命志士,民国时期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新闻摄影家。是中国传播马列主义、介绍俄国十月革命的先驱者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被后人誉为“新闻全才”“乱世飘萍”“一代报人”“铁肩辣手,快笔如刀”等。1926年因发表文章揭露张作霖统治的种种黑暗,而被张作霖杀害,有“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之称。
参考文献:
[1]壮丽丹.地方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三大追问[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21(3).
[2]高宇.地方特色红色文化在英语专业课程思政中的运用研究——以大别山红色文化为例[J].校园英语,2021(14).
[3]朱成山.馆校合作用好革命文物 夯实高校立德树人之基[N].中国文物报,2021-08-23(6).
[4]胡春美.依托地方人文资源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南通实践[J].江苏教育,2021(Z7).
作者简介:叶剑韬(1993—),女,汉族,浙江金华人,单位为金华市博物馆,研究方向为博物馆学。
许倩(1987—),女,汉族,浙江金华人,金华市博物馆文博馆员,研究方向为博物馆学。
芮空空(1983—),男,汉族,浙江金华人,金华市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文博馆员,研究方向为文物保护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