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022-04-04苑天舒

环球人物 2022年7期
关键词:君子冲突孔子

苑天舒

世界还能太平吗?

1993年,美国政治学者缪赛尔·亨廷顿在著名的《文明的冲突》中提出两个主张:一是保持西方在东亚、西南亚国家的军事优势,制造儒家与伊斯兰国家之间的差异与冲突;二是巩固能够反映西方利益与价值并使之合法化的国际组织,推动非西方国家参与这些组织。亨廷顿认为,西方文明的实质是扩张。他说:“西方赢得世界不是通过其思想价值观或宗教的优势,而是通过它运用有组织的暴力方面的优势。西方人常常忘记了这一事实,非西方人却从未忘记。”从公元1500年到1750年,西方以军事革命完成对整个西半球和亚洲部分地区的扩张控制;对全球地表面积的控制,1800年为35%,1878年为67%,1914年为84%;到了扩张几乎遍及全球后的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相继爆发;进入21世纪,世界的冲突与战争愈演愈烈。

当今,世界以西方文明为主流,难道“文明”只能是在“冲突”与“扩张”中实现西方的“新帝国”理论吗?我们这个世界还有没有比“冲突”与“扩张”更好的文明理论呢?

德国哲学家雅思貝尔斯指出:公元前500年前后,在古希腊、以色列、印度、中国几乎同时出现了一批伟大的思想家,他们都对人类关切的问题提出了独到的看法,这是人类的轴心时期。每当人类面临危机或新的飞跃的时候,总是回过头去,看看轴心时期的先哲们是怎么说的。

《礼记·中庸》里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最高理想。实现这个理想,就意味着不同文化之间能够和谐共存,不同文化传统的国家、民族之间能够和平相处。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万物并育”“道并行”是讲不同的事物并存,“不相害”“不相悖”是讲和谐相处。在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应该多讲究一点中国文化里的“君子之道”。人类从18世纪末的“第一次启蒙”走到今天,需要“第二次启蒙”,其核心就是“关心他者,尊重差异”,这正是君子的“和为贵”与“忠恕之道”。“君子之道”或许可以成为人类打破“文明冲突论”的魔咒,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源泉。

孟子说:“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仁”是发自内心对人的慈爱,“礼”是发自内心对人的尊敬。孔子的弟子樊迟,曾经问仁于孔子,孔子回答:“仁者,爱人。”在樊迟另一次问仁时,孔子的回答是:“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君子心怀仁爱,体现在君子的行为上则是礼——恭、敬、忠,即便是与不如我们的国家打交道也不能不恭敬、不忠诚,不能丢掉仁。当孔子的弟子颜渊问仁时,孔子回答:“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之纳入“仁”的道德轨道之中,天下就太平了。孔子回答弟子仲弓问仁时,更是明确指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奉行仁,就不要把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强加给别人。

1993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世界宗教大会上,与会者在寻求全球伦理问题的讨论中,提出要寻找一个能让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都能接受的最低限度的共识,或者叫底线伦理。大家在世界各国文化中寻找、争论,最终,在闭幕会上发表了一份《走向全球伦理宣言》,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各民族文化中都有与之相同或相似的理念,可以被视为道德金律。

猜你喜欢

君子冲突孔子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回避冲突不如直面冲突
冲突管理
君子无所争
国风·卫风·淇奥
有君子之道四焉
孔夫子关于“君子”究竟说了些什么
全面冲突管理的构建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