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思路探讨
2022-04-04李仰剑
李仰剑
摘 要:目前科研事业单位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不仅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且还是科研事业单位自身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基于对预算绩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依托SBH科研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总结并归纳了其在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强化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对策,旨在为推动科研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思路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预算绩效管理;科研事业单位;重要性;存在问题;优化措施
自提出全面实施绩效管理以来,科研事业单位对预算绩效管理也给予了一定的关注。SBH科研事业单位作为山东省唯一专业从事标准化研究与服务的省级社会公益类科研单位,其于1980年建立,以标准信息资源建设、智慧城市、安全管理与追溯等标准化研究和技术服务等为主要业务。尽管SBH单位建立时间较长,但其在预算绩效管理方面尚处于刚起步阶段。因此,在大力倡导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的背景下,对其预算绩效管理予以探究尤为必要且重要。
一、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性
预算绩效是相关单位的预算部门结合公共财政效率原则,对绩效目标进行相关设定、实行与评估来考核经费应用效果的财政制度。预算绩效管理主要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绩效评价以及评价结果应用四个环节。在预算编制环节中,应注重预算编制、绩效目标的合理性,以及绩效指标的明确性,预算安排与支出标准的符合。在预算执行环节,重点包括资金管理、项目全周期跟踪问效等内容。在预算评价及其结果应用环节,主要包括绩效评价个性化和评价方式多样化等内容。绩效评估是预算绩效管理的关键环节。通常情况下,可分为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对于科研事业单位而言,采用内部评估方式更符合科研事业单位的发展特点。科研事业单位实行预算绩效管理,是自身强化预算管理的内在要求。
科研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加强,能够为其长期稳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除此之外,还主要具有以下作用:一方面能够提升科研事业单位整体预算绩效管理水平。企事业单位传统预算管理模式中,预算部门未对其进行统筹规划,各部门大多采取分开式预算管理,在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影响下,不利于企事业单位整体绩效水平提升。科研事业单位统一整体预算收支,实行预算绩效管理,以科研单位科技创新职责为根本,采用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机制,对各个部门的财政预算、利益分配进行统筹规划,并对整体实施效果进行相应评估,同时根据相应评估结果进行后续预算安排,确保预算安排符合相应政策调整。在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中,可及时发现科研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依据实际情况加以调整,提升科研单位的整体绩效水平。另一方面,能够激发科研创新活力。创新意识是企事业单位长期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科研事业单位而言尤为重要。传统的预算方式使科研事业单位的财政资源无法获得充分配置,科研人员对于财政资金具体应用状况无法彻底掌控,不利于科研项目的发展进程。而贯彻落实预算绩效管理模式,对于科研事业单位的科研业务管理、科研活动绩效、财政资源分配机制、研究成果推进优化等方面均予以完善。科研人员拥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可对相应的项目预算、设备采购、科研路线决策、项目执行情况进行设置、检验,充分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激发相应的科研创新活力。
二、科研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现状问题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科技力量高速发展的新时期,但相应科研事业单位管理工作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针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存在着一定不足之处。
(一)绩效管理理念较薄弱
由于我国的社会经济长期处于转型阶段,相应科研事业单位受传统计划经济模式影响,预算管理模式较为传统落后,相应管理者尚未具备绩效管理理念,对于预算绩效管理的认知程度不够,仅采用新型绩效评估框架,并未对人员编制、经费比例等进行相应预算绩效管理,个别管理人员及部门缺乏相应的改革动力。通过对SBH单位部分人员的调查,显示仅有62%的人员认为预算绩效管理在科研事业单位是重要的,还有将近38%的人员对此表示不清楚。由此可见,SBH单位对于绩效管理的重视程度还较为缺乏。
(二)绩效评估机制不完善
我国的科研事业单位实行预算绩效管理尚处于初级阶段,其评估指标体系并不完善。第一,科研单位绩效评估方式对于评估对象的界定较为模糊,各部門的产业及职能各不相同,导致绩效评估标准并不统一,加之个别部门具备一定的特殊性和专业性,缺乏权威机构落实相应的绩效评估,评估结果时效性差、精准度低。当前许多科研项目以科研人员的自我评价为主,无法客观反映科研成果的实际价值。第二,绩效评估指标缺少量化体系。当前SBH单位的绩效评估指标均为定性指标并不具备代表性。对于相应科研单位的绩效控制程度较低,缺乏适应性、可行性,相应评估结果的绩效控制难以起到具有针对性的纠错作用。第三,许多特殊科研项目具体收益需经过长时间的验证,难以在短期内产生相应绩效,针对此类科研项目的预算绩效评估准确性较差,若采用滞后评估方式,则难以对预算进行相应绩效管理。
(三)预算的控制程度较低
当前阶段,SBH单位绩效管理工作结构模式较为粗糙,致使预算控制程度较低,同时科研项目的预算编制也尚未实现全面覆盖,预算体系填报的绩效指标仅为财政项目资金。部分支出款项并未参与到绩效评估过程中,科研事业单位预算收益与实际收益具有明显差距,整体预算控制精细程度较低,相应预算绩效管理开展难度较大。科研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目标多由相关财务人员进行设定,仅了解相应经费目标,缺乏专业性,难以符合实际科研标准,极易导致预算编制混乱的情况,对于相应预算的整体控制程度较低。
(四)绩效管理监督力度低
科研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主要以科研项目效益为导向,并为相应预算结果的实施效果负责,因此要求整体管理过程公开化、透明化,对于科研项目的每一个环节均需要进行监督管理。而这也决定了预算绩效管理并非单一部门可以完成,需要多个部门进行相互协作、制约,才能够顺利开展进行。SBH单位缺乏相应管理监督体系,监管力度远远不足,相关财务部门难以提供精确的预算绩效数据,预算绩效管理的相关职责未能充分体现。
(五)未覆盖全部财政资金且管理难统一
当前科研事业单位仅有财政资金在预算绩效指标中,基本支出拨款还还尚未纳入预算绩效管理中。对于非财政项目,主要由科技部等相关国家部门拨款属于大财政资金,但也还没有纳入预算绩效管理中。而这就直接导致基本支出拨款难以依据绩效评价方式对预算绩效成果展开评价,从而影响预算的具体落实和预算执行效果。与此同时,由于各单位特点及承担社会职能的不同,预算绩效指标也尚未做到标准统一。
(六)预算绩效管理人才缺乏
预算绩效管理人才对于科研事业单位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当前部分科研事业单位在实际展开预算绩效管理时,一方面,面临预算绩效管理人才缺乏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数量不足和新鲜血液不足。另一方面,面临工作人员在预算绩效管理方面存在专业素养不足的问题。因此,预算绩效管理人才队伍壮大并提升专业素养是当下科研事业单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关键问题。
三、科研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完善措施
基于SBH单位在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思想、机制及监督层面着手提出了完善科研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路。
(一)注重强化预算绩效管理意识
科研事业单位针对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识需要加强。加强对于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大相应的宣传力度,组织部门对科研单位的负责人进行专题讲座,普及预算绩效管理专业知识,提高相关负责人、管理者的预算绩效控制思想,深入掌握预算绩效控制内容。在科研项目的进展过程中,从提升科研产出效益为导向,落实科研项目预算绩效控制意识。通过创新科研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方式,发挥科研项目基金的最大作用,并在其管理过程中进行检查督促,及时解决相应问题,保障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时效性和实用性。
(二)完善预算绩效评估指标机制
科研单位预算绩效评估指标机制的完善,需结合科研项目的执行预算计划及执行效果绩效评估,采用定性评估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并细分科研项目的投入及产出效益,综合投入、产出的配比,对科研项目进行全方面的预算绩效评估。在定性评估时,初步可分为财政项目和非财政项目,对于财政项目经费细化项目分类,统一相应小项目的绩效指标体系,针对变化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定量评估,解决项目预算绩效评估汇总困难的问题。对于非财政项目预算绩效评估,可由各自绩效管理小组在科研项目进展过程中统计项目绩效指标,并依据其经费占比进行汇总。参与同一项目的各个相关部门可通过数据共享对项目申请的必要性、合理性、经济性进行系统评估。以科研成果研究方向为依据,建立统一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整合零散项目,统一绩效评估标准。对项目目标评价建立相应反馈机制,定期对科研项目进行反馈调查,并逐步形成预算编制监控体系,对短期内难以产生效益的科研项目进行评估。
(三)注重加大预算绩效控制力度
科研事业单位在实行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中,加大其预算绩效控制力度,应对预算编制过程进行彻底掌握,提升预算绩效控制的细致程度。首先需对科研事业单位所有资金进行全面覆盖式预算绩效管理,包含整个科研单位每个业务环节,加深业务、财务两个部门的结合程度,强化成本控制原则,对长期沉淀资金进行清理,加大存量资金有效利用率。从产出、效益配比角度对项目预算、基金使用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深入考虑多种影响因素,并对科研项目进行周期跟踪及动态调查,对绩效评估结果较差的科研项目及时进行调整。对于部分科研项目采用差异化管理模式,可建立相应的业务、财务融合绩效管理小组,由财务人员和项目管理人员共同参与项目的立项、实施和验收,由管理人员提供相关专业意见,财务人员进行相关资金报批、审核,提升整体预算绩效控制力度。对于科研项目的评估可实行自评与外部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引进第三方权威单位进行相应绩效评估,并在项目进行过程中不定期进行考核,根据科研项目的后续状况进行资金投入管理。
(四)完善预算绩效管理监督体系
科研事业单位监督管理体系至关重要,可以确保其预算绩效管理措施顺利进行。健全其监督管理体系,首先需要赋予预算部门一定的管理自主权,同时要强化科研事业单位整体和各个部门的预算绩效控制。对于各个部门的管理职能中心进行协调分配管理,加大相互之间的联合协作力度,对相应预算绩效管理者的权能进行重点监控。对科研部门的业务体系进行集中管理,加强预算绩效控制数字化建设,采用新型科技手段对绩效管理工作进行实时监控。建立对于科研项目的信息反馈渠道,对科研工作者、业务管理者进行分层管理,降低科研人员对于业务工作的影响力度。强化监督问责体系,加大对于预算绩效控制的审查监督力度,实行预算控制的相应激励政策,将绩效评估与各个部门的考核奖惩制度相结合,提升所有人员对于预算绩效管理监督工作的参与程度。
(五)实施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并建立重大项目差异化管理机制
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指的是利用信息化手段促使科研事业单位实现财务信息共享,以推动业财融合的快速实现,通过业财融合对科研项目进行动态监管,将预算和绩效相结合,促使财务报表、统计表以及税务表等自动生成,实现资源共享、数据统一,满足不同部门及口径报表编制的需求。可见,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实现是全面覆盖财政资金并实现预算绩效管理标准统一的重要路径。因此,需加强科研事业单位业财融合的进程,为预算绩效管理标准的统一和财政的全覆盖提供硬件支持。除此之外,还应基于重要性和成本效益性原则,推动科研事业单位建立重大项目差异化管理机制。例如,可结合事业单位的资产规模情况,对重大项目的标准予以规范和确定,然后落实差异化管理。为促使差异化管理的落实,首先,应积极推动业财融合机制的建立。只有业财融合得以建立,方能够促使预算绩效管理中的财务人员以及重大项目管理人员均参与到重大项目的立项、实施及验收等全过程中,以促使双方都能够对重大项目有全面且充分的了解和把控,并通过专业性的意见对重大项目进行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其次,在预算绩效管理中,积极推动科研事业单位自评方式和外部评价方式有效结合,提升管理水平。例如,可在重大项目立项的实际过程中,将第三方引入到预算绩效管理中的评价環节,并定期或非定期进行实际考核,依据考核结果对项目拨款予以确定。最后,通过绩效专家责任制的建立,促使绩效评价专家能够全程参与到项目预算绩效管理中,并对绩效评价的结果予以负责,实现绩效评估和预算监督的高效结合。
(六)加强预算绩效管理人才的培养与选拔
科研事业单位预算绩效执行效果的提升离不开科研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人才的大力支持。因此,首先,应进一步加强对预算绩效管理人才的培训和选拔。在选拔科研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人才时,应以岗位个人胜任力为重要评估指标,对其岗位能力、经验等进行多方面的考察,以选拔适宜预算绩效管理岗位的高端人才。在对预算绩效管理人才进行培训时,除预算绩效管理基本知识外,还应包括定期专业知识和专业素质方面的培训,以促使预算绩效管理能够获得高效落实。在能力培训时,相关部门应依据前期能力培训需求调查结果,制定具有个性化的能力培训计划,并依据员工不同阶段的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以持续强化培训效果。
四、结束语
伴随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以及政府治理能力的不断提高,我国预算绩效管理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均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而为推动我国科研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水平,尚需不断加强并提高科研事业单位对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视度,并对其绩效评估机制进行完善。同时,还应提高控制程度和监督力度。总之,在预算绩效管理意识的提高和逐步普及下,加之预算绩效评估指标机制的日益完善,科研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必将取得大跨越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治,李雪瑶,洪宝林,等.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为例的事业单位科研绩效考核模型实证研究[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8,40(10):900-903.
[2]熊信友.基于过程管理下提高中央科研事业单位财政资金预算执行率的研究[J].预算管理与会计,2019,333(5):39-41.
[3]周亚.科研事业单位绩效评价与预算管理有效性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9,507(5):171-172.
[4]李燕.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几点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7,503(5):67-68.
[5]刘福金.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难点及策略[J].经济学,2021,4(3):38-39.
[6]马蔡琛,桂梓椋."十四五"时期中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路径选择[J].学习与探索,2021,01(4):104-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