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中的疗效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2022-04-03高万露吕洁
高万露,吕洁
南京市江宁医院麻醉科,江苏南京 211100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骨密度不断降低,更加容易患有股骨头坏死、类风湿髋关节炎、骨关节炎等疾病,会对其生活质量带来诸多不利影响[1]。髋关节置换术在此类疾病治疗中十分常见,通过该方式,能够将坏死损伤的关节通过特殊材料进行替换,进而恢复患者髋关节运动功能,使之缓解关节疼痛感[2]。但在实施手术治疗的过程中,麻醉药物会对患者神经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老年患者往往在完成治疗后出现认知障碍等问题,对其预后效果带来不利[3]。针对这一现象,应采取更为科学、合理的麻醉手段。传统方法以全身麻醉为主,该方法容易在术后诱发多种并发症,因此效果存在很多不足。硬膜外麻醉方法主要是通过关节间隙将麻醉药物注入其中,以起到麻醉作用,将其同全身麻醉联合应用,不仅可以实现预期麻醉效果,同时还能够有效减少全身麻醉药物的使用剂量,确保患者认知功能得到良好的改善[4]。为进一步探讨其在临床中的使用价值,本文对南京市江宁医院2019 年7月—2021 年5 月期间收治的84 例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分析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择本院收治的84 例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按照单双号分组的原则将其均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42 例。观察组中男24 例,女18 例;年龄63~77 岁,平均(69.54±3.24)岁;患病类型:股骨头坏死20 例、骨关节炎15 例、其他7 例;患病部位:左侧28 例、右侧14 例;ASA 分级:Ⅰ级23 例、Ⅱ级19 例。对照组中男23 例,女19 例;年龄64~76 岁,平均(69.43±3.17)岁;患病类型:股骨头坏死21 例、骨关节炎16 例、其他5 例;患病部位:左侧27 例、右侧15 例;ASA 分级:Ⅰ级22 例、Ⅱ级20 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对于本次研究内容均表示知晓同意,且签署知情告知书。本研究已经获取医学伦理委员会审定通过。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与髋关节置换术相关手术指征相符的患者;②ASA 分级为Ⅰ~Ⅱ级的患者;③有良好的认知功能,可以正常交流沟通的患者。
排除标准:①患者同时存在多器官功能异常的情况;②患者存在手术相关禁忌证;③患者对本次研究所用麻醉药物存在过敏史;④患者存在凝血功能异常;⑤患者存在精神障碍性疾病;⑥患者中途放弃参与研究,或依从性较差。
1.3 方法
两组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均对其建立上肢静脉通道,然后监测其生命体征变化情况,重点关注其围术期血氧饱和度、血压水平、心率水平的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之上,对照组患者应用全身麻醉的方式开展手术治疗,而观察组则应用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的方式开展手术治疗,具体方法如下。
对照组:首先对患者实施麻醉诱导,①选择咪达唑仑注射液(国药准字H19990027,规格:1 mL/5 mg)实施静脉注射,药物剂量按照0.04 mg/kg 的标准进行配置。②选择丙泊酚注射液(国药准字H19990282,规格:200mg)实施静脉注射,药物剂量按照1.5~2.0 mg/kg 的标准进行配置。③选择枸橼酸芬太尼注射液(国药准字H42022076,规格:20 mL/0.1 mg)实施静脉注射,药物剂量按照0.002~0.004 mg/kg 的标准进行配置。④选择罗库溴铵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93186,规格:5 mL/50 mg)实施静脉注射,该药的规格为,药物剂量按照0.6 mg/kg的标准进行配置。麻醉诱导后,对患者实施气管插管,并与麻醉呼吸机相连接,然后对患者实施机械通气,在手术过程需采取麻醉维持,以持续泵入芬太尼、丙泊酚为常见手段,然后在此期间利用罗库溴铵进行间断追加,确保其肌肉能够保持在松弛状态。
观察组:麻醉前将患者体位调整至侧卧位,从L2~L3椎间实施穿刺,完成后取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国药准字H13022313,规格:5 mL/0.1 g)实施硬膜外注射,给药剂量为3 mL。在手术过程中,选择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国药准字H20163208,规格:10 mL/75 mg)进行追加注射,确保麻醉平面能够一直维持在T8以下,在此期间关注患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若无异常,则使用与对照组相同的方式实施全身麻醉,根据患者生命体征调整静脉用药剂量。
1.4 观察指标
①麻醉效果:主要包括麻醉起效时间、术后拔管时间、术后睁眼时间、术后语言陈述时间。
②认知功能评分:采用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ini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评定,具体内容包括5 个维度,即回忆力、定向力、语言能力、注意力、计算力,该量表总分值为30 分,分值高,表示患者认知功能更好。评价时间分别在手术前、术后1、12、24 h。
③术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主要包括轻度躁动、中度躁动、重度躁动、无躁动。若患者出现尝试坐起,有轻度烦躁的情况,但可以遵照医护人员指令安静躺下,即为轻度躁动;若患者出现无法安静、无法遵守医护人员的指令,甚至需要使用物理方法为其实施制动操作,即为中度躁动;若患者出现试图翻身下床、自行拔管、在床上翻滚,对医护人员指令进行抵抗,即为重度躁动;若以上情况均未出现,即为无躁动;术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1-无躁动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对比
观察组麻醉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对比(±s)Table 1 Comparison of anesthesia effec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表1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对比(±s)Table 1 Comparison of anesthesia effec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
2.2 两组患者不同阶段认知功能评分对比
术前,两组患者认知功能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不同阶段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同阶段认知功能评分对比[(±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cognitive function scores at different stag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points]
表2 两组患者不同阶段认知功能评分对比[(±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cognitive function scores at different stag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points]
?
2.3 两组患者术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术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对比[n(%)]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agitation during the postoperative awakening perio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n(%)]
3 讨论
髋关节置换术是现阶段临床医治股骨头坏死、髋关节损伤、髋骨关节炎等疾病的常见手段,也是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5]。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新型置换材料的发展进步,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不适感受也得到了良好地控制,因此该手术方法也逐步得到越来越多患者的接受[6-7]。但由于大部分患者年龄较高,自身机体耐受存在差异,因此手术过程中往往容易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受到影响,继而造成术后认知功能出现异常,对患者预后效果带来不利[8-9]。
目前临床中常见的麻醉方式为全身麻醉,使用后会导致患者出现苏醒期躁动、认知功能障碍等问题,对其生命安全带来一定的威胁[10-11]。而硬膜外麻醉属于局部麻醉的一种,其在应用过程中可以对全身器官产生更小的影响,且与全身麻醉联合使用后会将全麻药物使用剂量有效降低[12-13]。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接受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后,其各项麻醉效果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其术后不同阶段认知功能评分结果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接受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能够对皮质醇的释放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对改善患者应激反应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还能确保机体免疫机制运行不受影响[14-15]。该方法还能对扩张血管产生积极作用,确保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能够维持在稳定状态。此外,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术后术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16.67%)明显低于对照组38.10%(P<0.05)。本研究结果与吕清香等[16]在其报道中指出“观察组苏醒期躁动总发生率(35.48%)低于对照组(73.53%)(P<0.05)”的结果一致。该结果也能够进一步看出,使用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的方式对患者认知功能影响程度更小,更加有助于缩短其术后恢复时间,使之术后精神状态更优,对降低不良事件率具有诸多积极意义[17-18]。
综上所述,在对老年患者实施髋关节置换术的过程中,采取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的方式能够对其认知功能、麻醉效果起到积极作用,且能够显著降低术后苏醒躁动发生率,整体使用价值突出,适合普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