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文化传播在儿童艺术教育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

2022-04-03李家鑫王亚冰

文化产业 2022年1期
关键词:川剧课程内容传统

李家鑫 王亚冰

构建非遗主题的儿童艺术课程的必要性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传统文化资源。目前,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已初具规模,国家启动实施了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养计划,开创了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实践,实施了手工艺非遗振兴工程、重视传统节日与民俗活动的生活传承,实现了非遗保护的制度化、体系化与工作常态化。非遗保护理念成为新时代全社会的共识,非遗的生产性保护与非遗工坊为乡村脱贫与乡村振兴提供了助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国家民族精神的象征、民族文化发展的源泉。传统工艺作为“非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与市场、产业紧密相联,必将在继承、保护和利用“非遗”中发挥出巨大作用[ 1 ]。

儿童艺术教育的经典渗透

艺术教育是儿童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独特的方式,发展和完善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对儿童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尤其对儿童创造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健全人格的养成、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等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 2 ]。

随着美育政策的逐步细化以及艺术类课程纳入学业要求,越来越多的家长增强了对于孩子艺术教育的关注度。纵观现有的儿童艺术教育培训课程,内容大同小异,大多是以西方美术基础教学为背景开设的素描和色彩类基础课程为主;同时,也有弘扬传统国学和国画书法类的中国传统艺术教育课程,但是这两类课程体系都有着在作品产出上缺乏创新与课程内容设计需要更新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社会大众和民间组织也不断加强着传统非遗在公众环境中的传播与推广。在增强对于儿童艺术思维发展和兴趣开发的关注度方面,除了家长们自发的选择艺术培训机构对孩子进行培训外,大量社区和公益组织也在积极开设儿童艺术教育的相关讲座和公开课,请到一些非遗传承人和手工艺从业者进行实体授课,能够对儿童的艺术思维起到一定的启蒙作用。

探索与实践

课前调研与课程选题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有效的前期调研能够梳理出非遗文化的典型代表和适用于儿童艺术课程教学的具体内容。对“非遗”这个大门类进行线上和线下的调研总结,不但能够增强教育实践工作者对于中国现有的非物质文化体系的认识,更能促進“非遗”文化有效的进入儿童艺术课程。

我国的“非遗”项目种类繁多,目前就四川省而言,截至目前,四川省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的项目有7项,四川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有153项,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有800余项(部分数据来源于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对于民间非遗项目的儿童类课程内容转换,需要结合现代教学的工具和手段,将传统的非遗内容,转换成儿童容易接受并喜爱的课程内容。因此,儿童艺术教育培训工作者需要从品类繁复、类型多样的“非遗”项目中挑选出适合融入课程教学并利于文化传播的项目。

教案准备与课程材料

以四川地区极具代表性的“川剧变脸”非遗项目为例,“川剧”是西南地区在戏剧艺术上的精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川剧的历史进展和脸谱文化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同时在戏剧表演、视觉表达、手工技艺、吐火秘诀等层面也具备丰富的延展性,故而川剧具有丰富的可供挖掘的素材和研究价值。

单从“变脸”这一川剧独有的绝活来看,因其独特的表演效果,使其具备极强的趣味性和观赏性。在课程的设计上,可以利用新媒体手段将效果丰富的表演视频植入课程,让学生通过观看表演视频,了解到川剧表演的过程和舞台效果,直观的感受到川剧变脸的趣味和特色。同时,组织学生一起绘制经典的脸谱纹样,将背后蕴含的文化知识融入课程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到“非遗”的精神本质和文化内核。并且,教学内容不止停留在表面形式上,还可以通过经典的“非遗”项目和技艺,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发扬“非遗”行业人以及“非遗”传承人默默坚守传统技艺的工匠精神。

将“非遗”项目与儿童艺术课程相结合,不仅需要课程设计者筛选出恰当的“非遗”项目,而且应该将适合儿童艺术培训的“非遗”项目以科学合理的形式进行创新开发。在开展线下实体教学课程的过程中,思考适合儿童使用的教学材料和制作工具,考虑儿童使用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合理简化和转换制作特色教具的形式,正确引导学生进行作品创作和过程实施。

课程开展与教学实践

首先,在课程内容实际开展过程中,老师应当积极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以故事线和游戏互动的方式串接课程内容,吸引学生参与积极互动。故事性的课程内容串联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开拓思维和展开联想。以“拾遗”工作室在天府新区新兴镇文化站开展的川剧脸谱绘制活动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依靠老师的语言讲解和脸谱的视觉呈现只能对孩子产生短时间的吸引力,不能让课程的主题内容连续性的对孩子产生影响。

为了让孩子有更强的互动性与参与感,老师应该将“非遗”故事与课程内容结合,使课堂达到一种引导孩子成为非遗故事的讲述者和创新者的体验式效果,力求打造“沉浸式非遗课堂”。我们将课程内容以一个故事为主题进行切入,每一位小朋友都扮演着故事中的角色,这样就增强了孩子对于故事进展的关注度,也让他们更加积极踊跃想要通过个人努力来改变人物命运。于是,伴随故事情节的开展,每一个人都投入到课程内容中,在潜移默化中接收到课程所传达的内容。

为了通过儿童类“非遗课程”的开展创新,来达到促进传承非遗文化,弘扬中华优秀精神的目的,我们需要明确非遗类儿童课程开展的意义。将非遗传承划分为简单的两个步骤来解读,分别是“传”和“承”。“传”就是传播和普及非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法,“承”就是承袭和创新,即推陈出新、举一反三。简单传播和普及“非遗”知识在课程教学中容易做到,而引导学生将所了解到的非遗知识进行创新转化,则需要课程的精心编排和设计。因此,儿童类“非遗课程”能在早期对孩子产生艺术启蒙,活跃思维并培养创新精神。

其次,积极使用现代科学技术,运用新媒体手段将非遗内容融入课程,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受,提高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关注度。教育创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和新时代的要求,教学的方式和媒介创新也能更好地促进课程开展。在儿童接受传统“非遗”课程内容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走神快、注意力不集中、興趣点不持续等问题。

随着互联网短视频时代的到来,人们更愿意接受以短视频为主的多感官冲击,儿童的注意力更是如此。因此,在接受讯息和知识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合理使用多媒体设备,通过视频、声音、色彩、互动装置增强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体验,让每一个同学都积极参与课程互动。

以“拾遗”工作室的川剧课程为例,课程将传统川剧脸谱的图形及配色与现代动漫IP和动画角色结合,在课程中以短视频的形式,例举当下热门的动漫形象IP,瞬间达到吸睛的效果。川剧作为戏剧表演艺术,是结合音乐,表演,灯光,非遗变脸和吐火技艺等多元一体的传统舞台表演。在课程中,为了学生能更为真实地感受这种浓烈的舞台氛围,除了真人表演外,更多时候需要借助多媒体的手段。在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课程的过程中,要求老师做好课程编排和设计,保证内容恰当以及互动效果良好。

再次,积极鼓励开设更多亲子互动的“非遗”艺术课程,邀请家长一起学习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了解“非遗”的历史和现状。当前,大部分家长对少儿美术教育认识较为片面,存在误区。亲子互动类“非遗”艺术课程能够帮助家长了解非遗文化和增强亲子关系。家长是少儿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任老师,其行为直接影响了孩子的成长。在开设亲子类课程的过程中,父母与孩子共同参与非遗艺术实践,有利于孩子多角度、多方位、更全面地了解非遗故事。父母也在课程中扮演了“非遗”课程的第二讲述者,让孩子了解到更多非遗的相关知识和有趣故事。同时,家长也通过课程更新对非遗文化现状有所了解,有利于课后与孩子共同参与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最后,教师课后应积极收取学生家长的课程反馈,适当做好课程总结,以便调整课程内容,完善知识点。老师作为课程内容的设计者和主导者,应时常从多方获取课堂效果反馈,完善课程体系和改善教学方法。教育的对象是人,是正在成长中的儿童青少年,需要给予更多的指引和关怀。教学模式不完善,错误的美学评价标准会抑制少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因此,课后的意见反馈和教学方案的查漏补缺对于课程的完成具有极大的意义。老师应主动了解孩子的意见、想法以及对课程的满意度,细究问题的源头,及时调整课程中的不足之处。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教学方案才能促进非遗儿童课程的传播,并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创新。根据时代发展和政策宏观导向,选择优质且有意义的非遗文化进行课程设计能更好地促进优秀非遗文化的推广。

要深入了解不同阶段儿童的主要兴趣和能力,以便精准设计和改善课程体系,帮助孩子学习到适合成长需要的非遗文化内容。卢梭曾说过:“教育中要‘把孩子看成孩子’……在他们心灵中没有具备种种能力之前,你给他一个火炬,他也看不见。教育的实施需要尊重孩子们的年龄段发展特点,才能有效启发智能,完善成才过程。”了解孩子更应该透彻分析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能力和特点,针对不同年龄层的主要特点进行分析和课程设计。

课程创新感悟与思考

第一,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不断强调儿童艺术教育是文化素养的大势。我国艺术教育的根本是“立德树人,以美育人”,推进儿童艺术教育,对于坚持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少儿艺术课程,能够帮助学生通过学习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第二,伴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兴起,艺术课程的目标,除了学习基本的艺术表现技法和提高艺术审美之外,还应当注重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同时将非遗通过互联网和数字化的传播,以更加喜闻乐见的形式和结合现代生活的手段,将非遗文化进行创新传播。针对非遗与儿童艺术教育的课程设计和趣味性传播,可以开发以非遗为主题的交互性小游戏,融入传统民间非遗故事。也可以结合地方博物馆的非遗展品,进行文创周边设计,以现代的图形设计方式和文案组合,让非遗文化在人民的生活中散发魅力。

第三,儿童艺术教育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文化建设必须从细微处抓起,从儿童抓起。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3 ]。更多的儿童艺术教育从事者和儿童艺术机构应该不断审视课程体系,与时俱进,完善和优化教学大纲,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儿童艺术课程结合起来。更多的家长也应当关注孩子的艺术思维和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在闲暇之时常带孩子去博物馆美术馆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参考文献

[1]张涛,张域,孙丽.“非遗”项目进校园、入课堂的教育实践研究[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9(01):42-43+50.

[2]李爱春.弘扬传统文化,“艺”爱留守儿童——从怀宁少儿艺术教育探索关爱留守儿童新举措[J].大众文艺,2017(22):14.

[3]张卫民.浅谈儿童艺术教育评价的创新之路[J].中国教育学刊,2003(12):58-61.

[4]孙晓娟,冯云丽.关于对少儿艺术教育的几点思考[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08):392.

【课题项目】本项目为2020年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拾遗工作室—基于非物质文化传播的少儿艺术培训”成果之一,项目编号:S202010616107。

猜你喜欢

川剧课程内容传统
关于川剧进校园传承经验的探索
日本中学家政课中的劳动教育——基于“技术·家庭”课程内容分析
助力川剧振兴事业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我的川剧变脸娃娃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学川剧
新生态学校如何诠释课程内容
少年力斗传统
清明节的传统
幼儿园艺术课程内容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