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传统道德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

2022-04-03陈向利

文化产业 2022年1期
关键词:儒家论语孔子

陈向利

儒家的传统道德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确立了中国几千年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在新时代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魅力。挖掘儒家传统道德的优秀基因,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推进整个社会的思想政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儒家传统道德的优秀基因

万水之源:学

《大学》给我们绘制了知识分子人生发展的宏觀蓝图。其中最主要的是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说对于知识分子来说,人生宏伟蓝图的实现首要的是“格物致知”,就是通过广泛的学习获得广博的知识,并将学习作为重要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品质,其是人的理性认知能力的体现,也是实现修齐治平的根本途径。《论语》也是一本教育著作,并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教育名言和理论,奠定了中国教育发展的理论基础。

底线与追求:仁

“仁”是儒家道德范畴体系的核心和最高追求。《论语·颜渊》中记载,樊迟问仁,孔子回答说:“爱人”。在儒家思想中,“爱人”包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两个层面。前者强调在自己“立”和“达”的同时,积极地帮助他人实现“立”和“达”;后者则强调每个人不仅要有其所“欲”,还应有其所“不欲”,自己的“不欲”也不能施加于他人,否则就可能会伤害到他人。在这两者之中,孔子更看重后者。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为不伤害别人是做人的底线,守住了底线,社会才能太平。这种以人为本、将心比心、宽容待人的良好品质有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平等相待、社会和谐。

行为准则:义

《论语》经常比较君子与小人的差别,其最大的差别与义有关,在孔子看来,义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这就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如果说,君子是孔子崇尚的人格;那么,小人就是孔子反对的人格。“义”强调人们行为的正当合理性。荀子也认为:“惟仁之为守,惟义之为行。”(《荀子·不苟》)。君子行事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该怎样做,关键是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到合理恰当。比如,面对不同的人,要行不同的礼仪规范;面对君要尽忠,面对乡亲要谦卑,面对朋友要诚信、谦让,面对晚辈要宽容等。

安身立命:信

信,在儒家的经典里面不单是为人之本,还是社会立足之道,更是为政之德。“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子贡问政,孔子回答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论语·颜渊》)如果不得己要去掉其中的一项,孔子认为“去兵”;如果迫不得已要再去掉一条,孔子认为“去食”;但必须保留民之信。在孔子看来,取信于民是政治最重要的因素,因为“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论语·子路》),当政者以人民为中心,诚信为民,老百姓才敢说真话,才能获得百姓的信赖。对于入仕为官的知识分子,有诚信才能被任用,“信则人任焉”。(《论语·阳货》)不管是向下使民,还是对上事君,诚信都是最重要的。

做人根本:孝

《论语·学而》中提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是为人之本。一个人如果能孝敬父母、尊敬兄长,那就有了实践仁德的基础和根本。孝悌构成了我们家庭人伦关系和生活秩序的最基本规范。儒家的孝根源于当时的宗法制社会,儒家主张的父慈子孝,不仅成为治世的重要思想支撑,也给后世留下了重要的家庭文化。儒家所倡导的孝,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涵:《礼记·祭义》“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最低层面的孝称为“养”,就是要在父母晚年的时候供养父母,让他们能衣食无忧、安度晚年;中间层面的孝的关键在于在供养的前提下,使得父母不受辱没,要对他们好;最高层面的孝是在精神情感上对父母尊敬与关爱,满足父母高级的精神情感需求,这是孝的关键,也是最高层面的孝,被称为“大孝”。《礼记·祭义》曰:“亨孰膻芗,尝而荐之,非孝也,养也。”这句话意思是说,给父母长辈丰厚的饮食待遇,这不是“孝”,只是“供养”而已。真正的“孝”,除了“养”以外,还包括“敬”“谏”“全身”“继志”等一系列内容,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综合体系。

精神风貌:志

《论语·泰伯》中提到: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人生价值,孜孜不倦地奋斗了一生,他把实现自己的志向看得高于一切;为了推行自己的主张,他周游列国,处处碰壁,历遭磨难,还在经过陈国、蔡国时断粮,随行弟子或生病、或饥饿难忍不能行走,有的弟子甚至对孔子的理想产生了怀疑,劝孔子降志以求。对此,孔子曰:“其为人也,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坚持“不辱其身,不降其志”“吾道一以贯之”“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站在国家角度看,中华民族始终向世界展现出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中国已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扬帆起航,发展速度之快为世界所惊叹,归根结底,要归功于中国人民身上所具有的自强不息的志向和积极精神。

人生态度:乐

《论语》中多次提到了人生幸福观,比如“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关于人生理想的幸福观,“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的安贫乐道的幸福观等。颜回是孔子最爱的徒弟之一,孔子曾称赞他:“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后世将此称为“孔颜之乐”。有学者认为“孔颜之乐”在于安仁乐道,也有学者认为“孔颜之乐”在于知足常乐,都是从儒家核心思想方面考虑的。笔者认为,“孔颜之乐”更是一种人生态度。人生起起伏伏,有高潮,有低谷,无论在哪种状态下,都应该保持“乐”的状态,当然,这并不是让我们放弃理想和追求,而是告诉我们,当我们处于顺境时,要有积极的心态,当我们处在人生逆境的时候,更需要有乐观的精神品质。这恐怕是儒家最基本的人生幸福观。

政治道德

儒家将修齐治平作为知识分子一生的宏伟蓝图,也将其作为解决国家问题的根本途径,由此形成了系统的政治观。

仁君

儒家认为,政治道德核心在于君主的正身修德,即要有仁君。在整个儒家思想体系中,君王的道德修养对于整个国家的风俗秩序有着重要的影响,是政治得失的关键,其对整个中国古代的政治面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論语·颜渊》)“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荀子·君道》)君主的喜好往往会被臣民所效法,所以孔子强调施行政德须先修身,以达到一呼百应的示范效果,所以治国理政的理想状态和前提是仁者“在高位”。在新时代,我国各级行政机关、组织都将德行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最重要的导向,这足以证明“仁君”思想的深远影响。

重民

民本思想是孟子对孔子仁政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孟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孟子政治理念的重要内容。“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将人民置于国家和君主之上,民心所向、团结一致是治国平天下的最重要因素。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了人民,没有了社稷,国家也就不存在了,所以“民事不可缓”,治理国家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解决民事。荀子在《荀子·大略》中提到,“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他认为,人民的存在并不是为了君,但是君的存在却是为了人民。同时,荀子又进一步作了阐释:“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主能否安居上位,最终取决于人民的举动。从以上论断可以看出,在传统儒家思想中,民的重要地位决定了“重民”“安民”是“为政以德”最重要的因素,深刻揭示了人民与领导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些话也成为历代统治者遵循的至理名言。

富民

富民即是满足人们的基本生存需要,这是仁政的基础。关于富民,儒家认为要做到三点:首先要搞好耕种让老百姓吃饱肚子;其次要让民有“恒产”,就是要有土地、宅院等固定的产业。因为如果百姓没有恒产,就没有固定的收入,基本生活需要就很难得到满足,就可能会扰乱社会秩序;所以要使民有“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梁惠王上》)最后,还要减轻对民的赋税盘剥,让人们服徭役也不能违背农时,影响生产,通过这些方式达到富民的目的。

教民

在富民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通过教民以孝悌之义等,使民具备基本的道德观念,遵循基本的行为规范,从而维护社会的安定。道德并不是人与生俱来的,只有通过教化,给人以文明的洗礼,人们才能具备人伦之德。对于社会来说,通过教化,可以保证绝大多数人接受社会规范的制约,从而达到社会安定的效果;对于统治者来说,通过教民,可以获得民心。这种教育民众的治国手段比政治手段更有利于培养民众的自觉性,可以从根本上赢得民心,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儒家传统道德的当代价值

仁爱精神是涵养个人品格和提升社会公德的源泉

以“仁”为核心的个人道德体系是涵养个人品格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根本遵循。儒家不仅关心自己的生命和价值,也怀着对他人生命和人格的同情和尊重,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群体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的友善就是对仁爱精神的体现。仁爱精神把自己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以利己、利他作为标准,为我们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提供了行为准则。

以诚信为核心的价值观是国家道德规范的基础

儒家的信德在当代仍然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仍然是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人类正常运行的道德基础。从个人层面来讲,诚信是人们为人处事的必备品质,内诚于心,外化于形,言行一致;从社会层面来讲,诚信有利于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互相信任的氛围;从经济层面来讲,儒家以信兴业的思想,有利于各行各业形成对信用经济的统一认识;从政治层面来讲,加强对各级行政人员的诚信教育,提升行政人员的道德素质,可以有效赢得人民群众的政治信任,提升政府的公信力;从国家层面来讲,通过建立民众对国家和政府的信任,有助于保证国家制度正常运转,稳固社会秩序。

弘毅、担当的精神品质是职业道德的源泉

儒家文化中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对国人安身立命、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底色。儒家在强调个体应完成内在修养的同时,也要追求外在事业的成功。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已经在社会上形成,激流勇进,奋发向上,成就一番事业,实现人生价值,成为人们的共识。“自强不息”在《周易》中寓意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刚毅坚定,力求进步永不停息。孔子用自己一生的经历告诉我们:人一定要具有坚强的意志品格和不懈的进取精神。孔子认为学习永无止境,不可停止。学习的快乐能冲淡饥饿和困乏,忘却时间,这正是孔子对自强不息精神的躬身实践。人生路途长且有阻,任务多且繁重,没有坚毅的品质和宏大的志向是不行的。

群体意识是涵养爱国情怀的宝贵资源

群体意识是儒家传统道德思想的核心。儒家主张知识分子将“内圣外王”作为最高追求,孔子、孟子等先贤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实践了“内圣外王”的人生目标,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爱国精神。孔子言:“君子忧道不忧贫”;孟子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当前经济全球化,世界形势复杂严峻,儒家以国家利益至上的爱国精神和强大的社会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为他人着想、爱国爱民的传统道德思想契合了新时代下的思想道德要求,这有助于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人们的忧患意识,激发人们积极奋斗的精神。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于欣.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山东大学,2019.

[3]张雨霏.《诗经》中的“仁君”诗篇与先秦儒家的君德理想[D].山东大学,2019.

[4]吕本修.先秦儒家孝德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伦理学研究,2017(05):38-43.

【基金项目】1.2020年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的中职语文课程建设研究(项目编号:GDZZJG2020112);2.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度科研项目:习近平传统文化思想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1KYKTRW004)。

猜你喜欢

儒家论语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知命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茶道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