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非遗东昌府木版年画活态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2022-04-03周策
周策
东昌府木版年画研究缘起
本文提到的东昌府年画得益于东昌府在历史上作为京杭大运河的一个重要地理和经济贸易节点,使东昌府年画在明、清和民国时代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因此,东昌府木版年画便是在运河文化下应运而生的产物。其“就地取材”的创作全程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山东聊城地区的地域特征文化。“江南桃花坞,直隶杨柳青,东潍西聊在山东”。
“年画来路不用问,北到东昌府,南到朱仙镇”。早年间流传的这些说法,表明了东昌府木版年画在当时广泛流行于民间,在年画传统艺术的宝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东昌府木版年画与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齐名,两者形成了山东木版年画东西两大体系。2008年东昌府木版年画正式被列入到了第二批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半幅生绡大年画,一联新句少游诗”表现出在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当中,年画是年的象征,过年一定要贴年画。年画不仅代表了对来年的美好祝愿,对幸福生活的无限憧憬和期许,其文化和艺术价值更像一面镜子一样映射出山东地区的民间社会生活。
随着传统文化复兴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诸多地区的木版年画都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名义重新走到社会舞台前,但对比其他“家喻户晓”的木版年画而言,东昌府木版年画却依旧处于“待挖掘”状态,它们对于当地和周边地区的社会学、民俗学、美学、经济学和考古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东昌府木版年画的多维价值
东昌府木版年画作为一种深藏民间、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一种世俗化和市井物件,其独特的构图特征、朴拙的造型、丰富的表现题材与当地民众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得它有着多层次的解读价值和研究潜力。
东昌府木版年画之民间审美体现
刻版艺人在长期的实践积累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领悟和审美意象,符合大众审美。造型方面,“以简为美”。刻画夸张、高度概括的手法以表达思想情感,追求一种形神兼备的含蓄意境。所刻画的人物突出头部且形象丰满质朴,情调高昂,勾绘线条朴拙而稳健有力;赋色方面,“以艳为美”。全部为“草版”,只印不画,人物面部不“开脸”,以此来突出形象。
根据山东聊城当地民间设色口诀“红红绿绿,图个吉利”,以红绿对比配色为主,黄蓝为辅,体现出当地崇尚红火热闹、喜悦吉祥的色彩观念;构图方面,“以满为美”。画面饱满不留白,不仅是创作的装饰性需要,同时也表达出劳动人民祈求美好富足的愿望。
东昌府木版年画之民俗物象表征
由于东昌府的木版刻书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工精质优,高超的雕刻技艺促进了东昌府木版年画的兴盛。其年画表现题材和内容与地方传统文化和区域信仰一脉相承,创作题材多为消灾避祸和祈福纳祥的门神灶君和戏出年画等,具有一种质朴、单纯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是当地民众固有的精神需求的折射。制作年画所用耗材,从纸张颜料到刻版用的梨木资源皆为“就地取材,自产自销”,各作坊大部分是从农历九月、十月开始营业,着手印画,这也体现了当地长此以往稳定有序的民俗生活。
以上种种条件成为聊城木版年画生成的重要原因。作为区域内的一种民俗物件,它更是一种有形可见的民俗物象表征,对于当地民俗观念的传承与研究有着独特的价值。
东昌府木版年画之民间生计产物
生计模式是指“特定族群在与周围自然或自然环境长期互动的过程中,逐渐构件和完善的各种谋生手段和谋生方式的总和”。如前文所述,东昌府木版年画是运河文化的产物,它也是民间生计的产物。手工艺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都与它所处的经济体系和特定的地理环境有关。明清两代运河的便利条件使得材料的运输和销售在聊城地区变得更加容易。当地居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也兼职副业——手工业。因此,当地居民在进行农业生产之余或者在农作物欠收的情况下,就设法通过多种其他副业来维持家庭生活。在此背景下,木版年画便成为本地区民众可以选择的手工劳作之一。
传统手工艺产品并不都是以审美表达为主要目的,它们更是手工艺劳动者们养家糊口的生计。东昌府木版年画作为传统家庭手工业体系中的优秀代表,在聊城地区已形成了一个相当大的生计方式。同其他民间手工艺一样,同样存在着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等方式,并形成复杂而紧密的社会合作关系。
东昌府木版年画之历史文化印记
东昌府木版年画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一种包含了关于历史、自然、信仰和社会的文化载体。它反映出古时民众对安定生活和田园牧歌的向往。通过对东昌府木版年画的作品和图像符号的解读,能够帮助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和美史学家在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中挖掘背后的历史记忆。
东昌府木版年画的兴盛与衰败反映了聊城从明清到民国时期的社会结构变迁,并能作为一个社会切片展示民众生活、手工艺传承制度、运河运输、生活状况、家庭组织,以及本地乡村工业与更大区域市场之间的关系。
除此之外,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被视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反映着古时民众的日常生活。年画的图案来源于真实的生活体验,有着广泛的生活基础,与众不同的地域特色,它的技法和制作模式也呈现出地方特色,蕴含着民间手工艺从事者豐富的智慧。
东昌府木版年画的困境与挑战
近年来,东昌府木版年画逐渐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的语境下,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国内多地年画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复苏。唯有东昌府木版年画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传承,其可持续发展道路不太顺畅。
年画技艺的传承模式青黄不接
东昌府木版年画是通过艺人分工合作完成,包括写样、刻版、印制和销售等流程。“刻版艺人不懂印制,印制艺人不会刻版”,在传统社会是保证手艺不外流的方法,在现代社会则是得不到进一步发展从而导致失传的症结所在。
简单重复成为刻版艺人的普遍选择
因此,印制出的年画成品严重雷同,没有市场吸引力,更难以与其他发展良好的年画产品相竞争。但是不合事宜的年画创新,又背离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工艺形式,丧失了技艺中的非遗精髓,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在“改头换面”后被投放市场,无意中误导了公众对传统民间年画的认知,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
东昌府木版年画活态传承与发展策略
在新的市场经济和对本地民族文化的传承逐渐重视的背景之下,对东昌府木版年画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是十分必要的。要充分综合多方发展优势,对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和优化,为东昌府木版年画的发展绘制出目标清晰的发展蓝图,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的创新策略和发展方式。
优化整合东昌府木版年画的现有资源
在东昌府木版年画的创新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要全面发挥其职能作用。对有关东昌府年画创新发展所涉及到的资源进行重新优化,根据其实际情况进行资源的重新优化配置。
第一,对东昌府木版年画所涉及到的所有历史资料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和归类,建立东昌府木版年画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第二,建立东昌府木版年画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基地;第三,通过当地政府“融媒体”中心的传播效用,制作有关东昌府木版年画的专题节目,从历史、发展、技法、制作、工艺、文化、传承、保护、创新等方面全方位进行宣传,使得当地更多的百姓对东昌府木板年画的发展有科学的认知,从而产生在民间口口相传的社会传播效应,逐步提升现代社会对东昌府木版年画发展的关注度;第四,加强东昌府木版年画和民俗旅游市场的融合创新,充分有效地带动木版年画市场的创新发展,并进行旅游纪念品的研发和市场投入。
加强当地各大高校和职业学校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非遗保护并不能单从“物”的角度去考察,一个事物是否保留之前的本质,需要从“人”的角度去思考。那些展示在博物馆的年画,并不能让人看到它背后所蕴藏的文化。以东昌府木版年画为例,首先,它是作为民俗物件;其次,作为审美对象;现在,更多是作为“遗产”。但是,只有将其作为人类社会中的基本生产和生活资料时,这种物件才能体现出它的社会性和精神性,它与现代社会的连接才会更加真实和牢靠。因此,东昌府木版画的保存与发展,不应只停留在作为示人的物,而更涉及审美、意向、道德和文化等和人相关的层面,所以,人才对于东昌府木版年画的创新发展来说是决定性的因素。
可以联合本地各大高校艺术专业开展东昌府木版年画传承创业活动,以及通过当地职业学院的办学优势,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东昌府木版年画的专业学习,聘请该领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实践和理论指导,通过专业学校的办学优势、科学的人才筛选体系,以及专业化的人才教育教学机制,通过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创新思路,为东昌府木版年画的创新发展培养出更多新时代的优秀人才。
文化创意设计助力东昌府木版年画活态传承
根据东昌府木版年画的发展现状、工艺水平以及潜在的市场需求,挖掘其民俗文化与产品设计属性的架构关系,建立起文化和产品设计创意之间的纽带,并进一步探索东昌府木版年画的系列衍生品的开发过程,最终将东昌府木版年画中蕴含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工艺科技,都通过现代的设计方法和开发过程,以文化创意产品这种“物”的形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文创产品开发模式与东昌府木版年画的保护异曲同工,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文创产品的传播和发掘以一种贴合现代生活的物质表现形式进入到现代生活当中。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全球很多国家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形象建立的重要一环,其深度剖析文化内里、发掘文化个性、找寻文化基因,最终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
互联网拓展东昌府木版年画传播途径
自2018年初始,互联网当中的自媒体平台迎来了全新的发展高潮。“抖音”“微信视频号”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信息接收渠道。互联网自媒体平台的崛起同时也给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带了新的生机和机遇。
“李子柒”通过短视频的形式积极地宣传我国传统文化,吸引了海内外数千万的“粉丝”对其的关注。东昌府木版年画的推广可以积极地借鉴旁人成功的互联网创新发展经验,建立自媒体官方账号,将东昌府木版年画非遗传承人的故事背景、年画制作手工艺技法、精品年画成品展示等制作成短视频上传到自媒体平台,然后用于东昌府木版年画的推广和宣传。
同时,也可以开发相关APP应用程序,可以通过科普、教育、游戏等模式,沉浸式宣传东昌府木版年画,让静态的文化印记转变成动态的文化浸染。
综上所述,东昌府木版年画具有极为悠久的发展历史,无论是制作工艺,还是人文思想内涵都有着丰富灿烂的文化背景,是山东地方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的发展现状中确实存在极大的困境和难题。
网络技术为东昌府木版年画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和空间,实现了东昌府木版年画创新发展的核心要素——人才培养以及对现有资源的有效整合。在与民俗旅游结合的背景下,无论是手艺传承人、高校研究机构,还是地方政府的相关部门,都要始终坚持发展、创新、与时俱进的创新思想和意识,将传统文化融入进当代设计,通过地方资源的嫁接和优化整合,与时俱进地传承与发展东昌府木版年画。
参考文献
[1]张兆林.样式匮乏:聊城木版年画传承面临的现实困境[J].运河学研究,2020(01):235-250.
[2]王进展. 山东民间木版年画现状调查与保护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
[3]刘燕,宋方昊.东昌府年画艺术中的意象造型[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8(02):153-158.
[4]张兆林.艺术形式·民俗物象·群体生计·文化遗产:木版年画研究的四个维度[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5):1-7.
[5]解洪琴,朱春湖.東昌府木版年画考略[J].春秋,2009(01):49-51.
[6]刘玉梅.从中国传统木版年画看传统民间审美观念——以东昌府木版年画为个案[J].艺术百家,2013,29(S2):264-265+235.
[7]李晓红,王尚.东昌府木版年画融入公共艺术的可行性探析[J].大观(论坛),2019(07):18-19.
[8]赵文娟, 崔明昆, 沙建. 工程移民的生计变迁与文化适应——以泸沽湖机场移民为例[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11, 23(003):7-12.
【课题项目】2021年度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文创视域下山东非遗东昌府木版年画活态传承创新研究》,立项号:L2021Z07070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