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襄阳穿天节的文化价值及未来发展
2022-04-03李剑锋
李剑锋
亘古绵长的历史背景
襄阳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地区,位居长江第一支流——汉江的中游位置。其位置背靠岘山、面临汉江,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评价:“夫襄阳者,天下之腰膂也”,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著名的军事要地,经过千年时光的沉淀,汇聚了众多文化元素。穿天节起源于襄阳万山地区,顾名思义,其与我国神话传说女娲补天的“天穿节”有着重要的文化联系。在此基础上,加之襄阳特有的汉江神话传说,襄阳一带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穿天节。最早关于穿天节的记载是在宋代庄绰《鸡肋编》中“襄阳正月二十一,谓之‘穿天节’云交甫解佩之日”。传说,郑交甫在汉水边与一位美丽的仙女邂逅,仙女送给其一块色泽光亮的佩珠——汉江穿心石,郑交甫十分激动,但在眨眼之间女子竟神秘消失。这段奇妙的邂逅点燃了爱情的火焰。因此每年的这个时候,郑交甫都会手捧佩珠,来到万山汉江边,盼与仙女再次相遇。穿天节盛行于汉水地区,但穿心石却是襄阳地区唯一的特产,穿心石又可被称为穿天石,早在古时就已经被先民所收藏,受其形状的影响,古人认为其有利于求子祈福,因此便有了穿心石代表生育的符号意义。穿天节在唐宋时期达到鼎盛,每年正月二十一,襄阳百姓都会身穿正服乘船而下,到达万山的江岸寻找穿孔的穿心头,用红色细绳穿过,将其佩于头帽或腰间。穿天节象征着一种闲适的情趣,集采石、交友、配偶之功能为一体,展现着襄阳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襄阳独特的民俗文化。
源远流长的文化内涵
纵然穿天节有其独特的地理优势,但由于历史战乱等多种原因,曾有超过九百年之久的断代。虽然节日庆典没有完整保存下来,但它的文化内涵却口口相传,特别是关于“汉江女神”的传说和汉江“穿心石”。钟敬文在《民俗学概论》中提出“民众创造了民俗,民俗服务了民众”。穿天节由民众创造,代表着民众朴素的生活状态,也蕴含着更加深层次的文化价值。
体现荆楚文化的思想核心
荆楚文化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流传千年,经久不息。穿天节也是其重要的代表,就以其内含的神话传说为例,历史上众多文化传说中都有湘夫人形象的展现,湘夫人也被称为“汉水女神”,跟湘水有关的神话大都也与襄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例如,屈原被第一次流放时,他就依靠汉水旁襄阳城的传统文化和民间生活习俗创作出“湘君”“湘夫人”的形象。穿天节中赠送郑交甫穿心石的神秘仙女,也可能就是汉水女神。传说没有真实证据,却可以体现出穿天节在后世发展中所蕴含的汉江百姓人家的真实生活。穿天节的内在核心在于交友、祈福、求子、娱乐,在穿天节那天,男女老少乘船而下,寄情于山水,纵情于人事。迎着春风,伴着花香,悠闲散步在汉江江堤之上。襄阳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坐落在南北文化的交接线上,因此也促进了荆楚文化与其他文化的融合,造就了穿天节独特的风俗习惯,展现了“博采众长”的文化开放精神。
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
襄阳之源在万山,万山是襄阳人的根。穿天节是对万山地区人、物、生活的概括,可以说是万山文化、襄阳文化的代表。在襄阳方言中“窟窿眼石头”就是襄阳地区特有的穿心石。穿心石的形成与汉江水波的独特漩涡有关,汉江受周边山脉与地势的影响,水流急促,冲击力较大,水底的石子经过不断的冲刷与打磨,中部慢慢平滑,日积月累的冲击使其逐渐被水流穿透形成特有的空心结构。在长达千年的发展变化下,“窟窿眼石头”成为方言中的民俗谚语,其意思是好运气,例如“窟窿眼石头都被你捡跑了”意思是“便宜好处都让你拿了”。穿天节历时2000多年的发展变化,早已深深烙印在襄阳的历史发展之中,其不光是一个传统民俗节日,更体现了襄阳人闲适无忧的幸福生活,也深度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捡起一块穿天石,好好珍藏大自然的馈赠,祈求整年的好福气。穿天节不光是人们散步于江岸,戏耍捡石,代表的更是襄阳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以及对生存价值的美好愿景。
穿天节现今发展遇到的问题
宣传力度不够,社会支持力度较小
在2006年时,断代长达900多年的穿天节重新举办。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每年穿天节的参与人数突破1000人次,但举办节日所想达到的效果却不明显。社会上对此节日活动的关注度较小,原因之一就是传统民俗节日成功先例太少,前期投入过大,回报周期过长。其往往由民间组织策划开展,缺少政策、经济上的支持,活动规模有限。且媒体宣传力度不够,参与者多为本地市民,仅局限于襄阳地区,对外地的影响不大。
缺少统筹规划,空间时间不确定性强
在长达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穿天节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都具有不确定性。首先是空间上,其活动举办没有一个固定的场地和设施。十几年中换过多次活动场地,甚至一次节日庆典开展在四个不同的场地,加之宣传力度不够,不少被民俗文化吸引的群众找不到庆典的准确位置,使其参与热情大大降低。其次是时间的合理性需要考虑,没有统一的规划举办时间。传统的穿天节是在每年的农历正月二十一举办,但因日历时间差异,每年举办的穿天节都恰好是工作日,使得很多民俗文化爱好者望而却步。另一方面,活动一至七天长短不等,没有固定的持续时间,官方的权威性大打折扣。由此看来,时间和空间上的规划问题,大大削减了穿天节的影响力与民众热情。
品牌竞争力小,缺乏对深度文化的发掘
穿天节是襄阳的本土民俗文化,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穿天节立足于襄阳的传统民俗活动,加之“汉江女神”和“穿天石”的传说,文化价值高,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但历届穿天节活动都只基于活动表层,没有深度挖掘文化价值,多以郊游、烧烤、表演等同质化严重的形式展现。群众的参与度较低,以参加活动为主,缺少深度探索和创新,节目活动流于表面。且对于品牌的打造力度不够,只局限在襄阳和湖北地区,影响辐射地区受限,导致品牌竞争力较小。
穿天节未来文旅融合发展的对策分析
加强对民俗文化的深度挖掘和对学生的民俗文化教育
节日民俗旅游的最大竞争力在于其文化内涵。在开发节日民俗时,要深度发掘其文化内涵。刘魁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永恒魅力源于醇厚内涵》中提出“因为文化是逐渐累积、传承和发展的,它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也承载着我们当今的现实”。當前,全国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度提高,作为中国文化中的瑰宝,民俗文化是重要的学习知识点。只有了解热爱地区的民俗文化,才能顺而学习其历史、地理、文学等其他方面的内容,可以说民俗文化是其他学科中一个重要的可供选择的开口。襄阳的穿天节就具有较高的可塑性。以得到发展的“诸葛亮文化”为例,后者每到庆典都会组织学生进行诵读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在“诸葛亮文化节”后,很多学生都对三国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甚至当地学校每年都会在古隆中开展集体踏青活动,为景区文化发展提供宣传。相似的穿天节跨度更大,从夏至唐宋,且立足于襄阳传统的民俗文化,使得穿天节具有丰厚的历史神话素材。历史的积淀增加了文化上的厚度,若对其进行充分深度挖掘,将会得到更大的文化宣传与教育价值,为襄阳民俗文化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养分。以穿天石为例,针对“汉江女神”的神话传说进行文旅融合,可以结合郑交甫江边邂逅的故事,对襄城整体的汉江河堤进行优化改造,为其赋予神话故事内涵,开展面向游客的系列文化创意活动。襄阳城地区高校众多,应顺应当下教育改革“双减”政策,利用好学生的课余时间,多开展具有丰富意义的文化活动。不光是为活动本身进行宣传,也可以提升下一代对传统非遗民俗的关注度。或者可把汉江女神传说介绍融于穿天石之中,进行文创产品开发,为石头附着优秀传统文化属性,这样有利于大众深刻了解汉江地区文化,也有利于引起襄阳市民共情,激发家乡的自豪感。同时节日的宣传也会形成一定的盈利,为以后的节日发展提供动力。
统一规划时间和空间,提高官方权威性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襄阳穿天节在2009年正式被列为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加强保护。在此之后,政府和社会组织对此节日逐渐重视。根据上文分析可知,穿天节目前多为地方部门、民间组织开展,涉及不同部门,开展统一规划活动的难度较大。此时需要官方出面进行统一规划,确定活动时间和空间。首先是空间上确定规划固定的庆祝场所。例如襄阳著名的端午龙舟赛,可将场地确定在襄城城墙的临汉门处。穿天节也可以在汉江河堤边建设固定的庆典舞台与活动设施,利用古城墙与便利的交通区位,吸引更多游客与市民加入。或是将其设置在卧龙大桥下的桃花岛处。桃花岛位于汉江中心,受江河泥沙堆积影响形成,其地理位置与穿天节传说的发生地极为相似。且桃花岛常年处于荒废状态,可塑性高,也可借此机会为其赋予文化价值,进行文旅项目开发。其次在时间上,可以灵活变通庆典活动时间,多协调至节假日开展,以减少游客在时间上的不便利性。确定好活动开展及节日持续时间,有利于活动前期规划的开展,也方便招商引资和宣传活动的进行。一个好的活动策划,带来的不光是感官上的盛宴,其也包含着深层次、持续性的精神思考。人们在参加活动的同时,可以明确感受到民俗文化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困难,将穿天节打造为襄阳的固定民俗文化节日是一个重要的突破与尝试,不仅可以带动襄阳文旅经济发展,更重要的在于其能唤醒人们对穿天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感,引导人们关注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确定好节日空间与时间,提高穿天节的官方权威性,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深化对穿天节的品牌打造
加深穿天节对于民俗文化的发掘。文化品牌是文旅产品的重要门面担当,品牌打造得好,未来整体发展得也会更便利。襄阳作为湖北省省域副中心城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需重视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发扬与创新。早在2011年就已提出了打造“四个襄阳”的战略,其中“文化襄阳”是特色,而打造“文化襄阳”最基本的策略之一就是立足于襄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古隆中为例,前者将传统文化与舞台表演进行融合,邀请梅帅元团队打造实景演出,在业界反响热烈。穿天节发展历史更为悠久,包含的神话传说、传统故事素材更为丰富,可以通过编排创作系列舞台歌舞或演绎剧本,以多元形式打造旅游品牌,整合现有文化资源,挖掘深度文化素材。这是对传统民俗的传承发展,也是创新唤醒古襄阳记忆的一种方式。穿天节的发展也离不开襄阳市民的自觉参与和发扬。通过对前几届穿天节的分析,可以发现,民众也逐渐开始关注这个古老的非遗节日。穿天节的发展与襄阳城的发展历史交织,因此也可以说,襄阳人是穿天节的创造者与传承人,让更多的市民参与到穿天节的节日活动中,激发他们对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更有利于节日品牌的打造。若文化品牌被大众所熟知,其开展文化活动、文创产品的宣传与推广将会降低很多难度,媒体宣传也更容易造势,可线上线下同时开展。当然,穿天节也要将目标辐射地区扩大,不应局限于襄阳或湖北地区,其品牌要面向全国与世界,要向世界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现在,中国迫切需要展现博大的胸怀和文化价值,因此要重视穿天节展现的文化价值,渲染节日气氛,深入发展民俗文化。
穿天节是襄阳的历史民俗财富,要取而用之。刘魁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永恒魅力源于醇厚内涵》中指出文化“不仅仅是遥远的历史声音在当今时代的回响,同时还是未来的预示和明日发展的基础”。让世界了解中国,首先要让国人更全面地了解中国。一个民族失去了优秀传统文化,就如同树丢了根、鱼缺了水。当下中国要发展的文化自信最基本的就是要让民众对传统文化重燃自信,这也与襄阳的战略“文化襄阳”一样,了解历史文化,熟悉地区优秀民俗,深度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笔者也希望襄阳穿天节能在未来发生改变,变成襄阳人自己真正的节日,变成襄阳古城又一重要的文化名片。
参考文献
[1]黄志毅,何珍.襄阳节日民俗与旅游互动发展的研究——以穿天节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09):97-98.
[2]傅才武.石头崇拜与中华玉文化的形成[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04):42-47.
[3]马永军,倪向阳.襄阳“穿天节”的文化价值与社会意义[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3,34(07):23-26.
[4]周红萍,苏家福.襄阳穿天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2,33(10):23-26.
[5]劉魁立.非物质文化遗产 永恒魅力源于醇厚内涵[J].前线,2007(02):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