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在知识环境下图书馆知识空间服务的创新探索
2022-04-03孙颖
孙颖
受上世纪后期“空间转向”思想的影响,空间服务俨然成为图书馆界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新范式与新趋向。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基于网络信息技术与海量资源的泛在知识环境已然成型,这不仅极大地影响了知识的传播过程,还转变了知识的获取、存储与交互方式。用户可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知识,这无疑减弱了图书馆在知识供应链中的作用。为了应对泛在知识环境下的新挑战,图书馆要主动寻求转型,将传统服务定位由“信息服务”转向“知识服务”,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优势,构建集学习、协作、交流等多元要素于一体的公共知识空间,持续拓展图书馆知识空间服务功能、创新知识空间服务内容,为更好地满足读者知识活动需求提供支持。
泛在知识环境下图书馆的知识空间特质与服务定位
公共知识空间,即知识资源汇聚与传播的场所,是人们可以自由交流互动的平台,是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的结合。根据“第三空间”理论,图书馆空间建设的本质是知识情境建设,理应肩负起知识中心、学习中心与文化中心的使命,可见,图书馆是知识空间的一种重要形式,既承担着与其他知识空间相同的知识存储与传播任务,又有着区别于博物馆等其他知识空间的文化服务职能,图书馆能通过知识传播、外化与共享,实现知识服务的目的。
泛在知识环境是为方便获取知识与交流共享而提供的数字化环境。在泛在知识环境下,知识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学术交流的区域与学科界限也被打破,图书馆服务功能不再局限于实体层面的借阅咨询,也不再囿于条块分割的空间布局,而是逐步朝着知识服务中心的方向转变,为用户提供了随时随地可以链接的泛在网络。泛在知识环境下,图书馆在空间利用方面更强调在技术支持下拓展空间多元功能,以更好地满足用户个性化隐性知识需求,例如,除了保留图书馆阅览室功能以外,还要结合用户需求进行功能拓展,朝着研讨室、学术室、个性化服务区等弹性空间延伸,以提升图书馆空间利用价值。
泛在知识环境营造了一种基于数字网络的新型知识交流氛围,为用户更便捷高效地获取各类信息提供了支持,同时也对图书馆重新定位自身功能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新环境,图书馆既要立足知识产业链视角,全面加强与供应商、用户的联系,加快知识传播速度,又要应对泛在知识环境的多元挑战,转变传统服务观念,以知识空间建设、功能转换、服务创新重塑竞争力,以此实现可持续发展。
泛在知识环境下图书馆知识空间功能的拓展趋向
智慧馆藏资源的扩张
传统图书馆因物理空间限制而导致馆藏资源难以高效流动,数字资源分布与组织多以学科划分,内容相对单一,多数读者在购买数据库之余还需利用其他途径补充知识所需。泛在知识环境下,图书馆知识空间面临重构,一方面,智慧馆藏资源建设将有较大突破,并以专题、专辑、课件等多元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极大地方便了知识在平台内部的流转;另一方面,读者可依循自身知识所需,通过知识加工管理专题,对接图书馆各类馆藏资源,形成知识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届时读者在享受知识服务的同时,也可提供知识服务,充当资源利用者与建设者双重角色,馆藏建设也将由传统的“图书馆建设”转向“用户建设”,最终形成全员参与图书馆建设的崭新格局。
读者交互空间的拓展
传统图书馆虽有丰富的馆藏资源,却缺乏较多宽松、自由的知识交互空间,为了更好地适应泛在知识环境,图书馆将持续拓展读者交互空间,打造集数据库、微信、笔记、云盘、邮箱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全终端服务体系,既为读者思想交流提供良好的平台,便于其沟通讨论,同时也效仿微信、QQ等平台提供群聊、消息及通知发送、特定作者订阅等移动服務功能,还可提供阅读感受、学习心得记录功能,并及时同步PC端、客户端数据,方便用户随时随地开展知识交流与讨论。
用户展示空间的延伸
传统图书馆仅为知识的储存与提供者,用户通过图书馆获取知识,但图书馆鲜少为其提供个人展示平台,纵使偶有为之,举办了诸如“书评大赛”“检索比赛”等活动,也会受到推广力度不够以及时间、资源等因素的限制,不仅受众面狭窄,而且影响力有限。泛在知识环境下,图书馆将逐步强化知识“吞吐”功能,通过专题创作平台、读者书房、读者论坛等平台建设,为每个用户提供定制版知识空间,用户既可通过图书馆获取资源和知识,又可通过图书馆平台发表阅读感受、创新思想,将所学知识展示出来,以此养成用户的自服务习惯,提升其创新、创造能力。
馆员服务空间的延展
传统图书馆因空间局限制约了馆员的服务创新思路,其鲜少对用户开展进一步的服务。泛在知识环境下,图书馆将进一步延伸馆员的服务空间,为用户提供真正意义上个性化、定制化、精准化的服务,做到“每本书有其读者,每个读者有其书”,确保每个用户都能享受到应有的服务。一方面,馆员可利用大数据深度挖掘用户的访问、搜索、下载、数据库等使用习惯,解析其专题及小组参与度、活跃度,通过后台资源关联性计算研判其喜好,并向其推送相应资讯与服务,同时馆员可依托知识空间服务平台记录用户使用信息,并与资源创造性相关联,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制化服务;另一方面,馆员要始终保持敏锐的信息意识,及时获取各学科前沿资讯,顺应技术发展潮流,为用户提供最适宜、最高效的帮助。
泛在知识环境下图书馆知识空间服务的创新路径
加强空间规划,优化空间功能
泛在知识环境下,要推进图书馆知识空间服务的创新,首先要进行知识空间规划。具体而言,图书馆要依循功能将知识空间分为有形、无形与交换空间,其中,有形、交换空间隶属于物理空间范畴,要结合实体图书馆既有空间结构、用户需求及知识服务内容进行长远规划,以适合举办诸如研讨会、座谈会、书友会、专家讲座等知识交流活动为依据,灵活布局、配备设施,还要兼顾有声区与安静区的结构配置,做到互为独立、互不相扰;无形空间隶属虚拟空间范畴,关键是要联合移动运营商、电商、出版社等平台,推进数字信息仓储建设,实现知识的统一存储、加工、索引与整理,并引入可视化技术构建知识地图,为用户个性化知识需求提供获取途径,同时要加快推进虚拟资源库建设,推行元数据组织管理标准,在全面提升数据处理效率的同时,增设数据可视化、多媒体展示等多元服务功能,还要顺应社交主流趋势,开发移动服务设备,打造多功能虚拟服务空间,致力于图书馆的服务推广。
打破空间分化,探索多元服务
图书馆知识空间的本质,是依托丰富的馆藏资源、网络、设备、专业人员及空间载体,将教育、休闲、实践、娱乐等活动融于一体,为广大用户提供开放、宽松、智慧、多元的知识服务。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当务之急是解决传统图书馆空间分化问题,使知识服务全面融入馆内各空间运作体系间,继而衍生出多元服务功能。一方面,图书馆要加快推进科研学术圈、读书圈、生活圈、休闲圈、创意展示圈等专题知识空间的建设,将具有相同兴趣爱好、学习热情的读者聚集在一个圈子内,共同讨论学术研究、阅读话题、文化生活等,这样既有助于进一步巩固图书馆对科研工作、学术研究的有力支持,又有助于持续推进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还可以为读者提供文化交流、知识展示的平台;另一方面,图书馆要锁定特色资源服务领域,或基于地方文化及风俗人情推进特色数据库建设,或以知识空间为单位定制个性化培训、学术沙龙等专题,持续拓展服务深度与广度。
突出价值共创,实现按需调整
图书馆要全面引入价值共创理论,以互动为核心,促进用户参与图书馆从服务价值生产到服务价值传递的全过程,引领用户共创服务价值,最终实现知识服务的按需调整。首先,图书馆要注重突出價值共创,通过以体验引领功能、以社交增强交互、以用户需求为本,倡导用户积极开展知识创作与分享,使之成为知识的评价者、分享者与重构者;其次,图书馆要通过推广专题创作活动、访问追踪用户潜在兴趣或者进行主题推送等多种方式以激发用户参与共创的兴趣,结合“名人效应”的拉动作用与丰富多彩的活动牵引,全面调动用户参与图书馆建设的积极性,再配合知识空间精准的引导、技术平台实时的帮助、专业客服快速的反馈等互动策略,有效促进用户深度参与图书馆共创;此外,为了保障用户的参与效果及连续性,图书馆要通过物质驱动与精神驱动结合、可视化工具与多终端平台联动、线上宣传与线下推广互补、内容审核与用户监督并行等多重方式,确保用户获得高品质的体验。
深化空间合作,贯通知识供应链
图书馆要持续推进知识空间服务的专业化、创新化发展,除了要鼓励用户参与服务价值共创以外,还要深化与其他图书馆、高等院校、文化机构、社会团体等的合作,积极推进信息共享空间、知识共享空间与其他空间的协同发展,全面贯通知识供应链。一方面,图书馆要积极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加强与各类众创空间的合作,在依托自身专业性、开放性平台及数据资源开展知识服务的同时,还要提供专业化研发设计、技术装备、模型加工等器材、设施使用服务,引导众创空间逐步朝着品牌化、专业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图书馆要联合其他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大力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推进学术文化建设,持续拓展知识空间功能,为城市文化建设、引领全民阅读提供助益。例如,深圳图书馆与政府部门和专业机构合作建立“南书房”,引领用户关注经典阅读,又与社科院合作推出“南书房夜话”栏目,为读者与专业人士的沟通搭建了平台,充分发挥了“图书馆+”的带动作用。
综上,知识空间可以利用资源、空间、网络平台等将教育、休闲、实践等有机结合,为读者提供兼具开放性、自由性、智能性的知识服务场所。在教研、出版及信息技术等领域,图书馆长期以来均默默无闻,如今,知识空间建设俨然成为图书馆领域的热门服务趋向之一,通过知识空间的构建,能够促进图书馆由传统的被动式服务理念转变为积极主动式的服务态度,这对于破除机构间信息壁垒、以读者为本提供更优质的知识服务有着深远意义。在“图书馆+”背景下,信息技术与资源构成的泛在知识环境在为广大读者获取知识提供了更多选择性的同时,也减弱了图书馆在知识供应链中的作用。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图书馆必须加快转变服务思维,紧密围绕“服务读者”的宗旨,提高专业素质与业务能力,强化跨行业、跨领域之间的联系,借助丰富的馆藏资源优势及创新技术支持,持续完善知识空间服务体系,通过资源的充分共享与信息深度互联更好地服务广大读者,推动图书馆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鸿.基于“图书馆+”思维的公共知识空间构建研究[J].情报探索,2018(06):94-97.
[2]刘志国,陈威莉,赵莹,等.第三知识建构场服务——基于理论基础演绎的图书馆空间服务认知[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21(01):38-45.
[3]李杨,郑德俊.与用户共创图书馆的知识服务价值——云舟知识空间的用户智慧融入案例及其启示[J].图书情报工作,2020,64(04):34-42.
[4]李轶.移动新媒体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知识空间服务平台构架[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8(01): 52-55.
[5]沈清清,石晶,伍玉伟,等.新馆建设热潮下高校图书馆旧馆知识共享空间改造研究[J].图书馆建设,2021(13):1-13.
[6]孙英月.基于“云舟”的高校图书馆知识空间服务重构[J].新世纪图书馆,2017(09):35-39.
[7]陆雪梅.“图书馆+”思维的知识空间建设比较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7(08):64-69+87.
[8]韩建芳.“互联网+”下图书馆知识空间服务创新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7,37(04):74-76.
[9]胡伶霞.泛在知识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虚拟知识空间的构建[J].图书馆学刊,2016,38(09):121-124.
[10]周秀会,邹金汇.基于信息行为研究的虚拟知识空间——泛在知识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新探[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4,26(03):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