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港澳大湾区对接东盟的路径研究

2022-04-03李政

中国市场 2022年10期
关键词:东盟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

摘 要: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东盟十国非常重要,东盟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枢纽,也是推进“一带一路”合作的重点地区。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的贸易实力强劲,交通发达,可以为“一带一路”建设的设施、贸易和资金互联互通服务。东盟是粤港澳大湾区距离沿线“一带一路”国家最近的一站,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东盟合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文章通过对粤港澳大湾区与东盟对接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进行分析,制定出专门对接东盟行动的路径,以期推动与东盟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东盟;综合制造业;“一带一路”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22)10-0035-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2.10.035

中国与东盟正在深化互利合作,2020年,东盟已经超过欧盟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东盟货物贸易总额达4.74万亿元,增长7%。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最具竞争力与经济活力、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比较优势突出,产业基础扎实,区域特色明显。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条件优越,处于“一带一路”枢纽地位,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之一,三方联手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合作无间必能造福沿线国家人民,有力促进我国与沿线国家形成利益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 粤港澳大湾区与东盟对接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

大湾区与东盟都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2020年在全球集装箱吞吐量港口排名前25强中,大湾区及东盟共有10个名列其中,其中新加坡、深圳、广州及中国香港排名第二、第四、第五及第九,港口生产规模大说明该区域贸易竞争力强。此外,全球最繁忙的20大机场中,中国香港、广州、雅加达及新加坡机场总客运量分别排名第八、第十三、第十七及第十八,而中国香港更在总货运量排名第一。这些数据说明大湾区和东盟的对外贸易活动非常频繁,双方是区域物流中心的枢纽。

自古以来东南亚地区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改革开放以来,粤港澳大湾区对东盟、南亚、南太平洋国家等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实现跨越式发展,并逐步发展成为国内与东盟、南亚、南太国家经贸合作量最大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与东南亚渊源颇深,双方合作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具备人文相通的文化优势与牢固的经贸基础。在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大湾区将成为中国与东盟合作发展的“领头羊”,持续深化合作关系,实现互利共赢。

东盟是粤港澳大湾区沿线国家最近的一站,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东盟合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是世界上货物贸易的第一大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之一——广东是中国外向型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外贸进出口总额已连续四年保持在1万亿美元左右,约占中国总量的1/4。粤港澳大湾区与东盟的贸易额占到全国的1/3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推动区域全面开放发展的重大举措,是“一带一路”全球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示范。东盟各国与大湾区山水相连,海陆贯通,中国与东盟历史渊源和文化亲缘密不可分。近代以来,我国华南地区下南洋的移民潮使得大量移民在东南亚落地生根,形成了许多各具人文特征的土生华人,他们与当地民族交流、互动、融合,如岭南文化、闽南文化在东南亚各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不断促进中国与东盟民心相通。东盟是大湾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最近的一站,在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中国与东盟正在深化互利合作,粤港澳大湾区与东盟合作的区位优势明显,相互间产业互补性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可制定专门的对接东盟行动计划。

1.1 粤港澳大湾区与东盟优势互补

粤港澳大湾区与东盟两大区域在自然资源方面各有所长,在工业发展上各有不同特点,双方有广阔的空间实现优势互补。东盟十国GDP总量达到了3.14万亿美元,人口总数高至6.38亿人,面积约450万平方千米,生产要素与自然资源丰富,具有庞大的市场规模。粤港澳大湾区包含广东省9个城市及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总面积约5.6万平方千米,2020年年末总人口约7000万人,是我国经济活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大湾区2019年的GDP之和约为11.6万亿元,占全国GDP总量(99.94万亿元)的11.61%,大湾区的市场规模相较东盟小。东盟是香港第二大贸易伙伴,仅次于中国内地,也是香港的第四大出口市场,约占整体出口的10%。

大湾区和东盟都有较高的经济增长。大湾区城市群的经济发展较为成熟,区内居民一般有较高的收入,中产阶层的消费能力较高,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人均GDP约为2.3万美元,2018年东盟各国的人均GDP约为4510美元。大湾区是中国东南部的主要进出口基地,2016年全区商品贸易总额接近1.9万亿美元,占GDP比重为137%,同年东盟对外贸易总额为2.2万亿美元,占GDP比重为87%。

1.2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模式可供东盟借鉴

在经济领域,粤港澳大湾区能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发展模式和经验,提供一套引导各国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经验。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各个城市的发展经验值得“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借鉴,且不论港澳地区的发展经验,大湾区的深圳在40余年时间从昔日一个不知名的小渔村发展成为一座国际大都市,其创新举措、经验和文化、互联网与高科技企业快速发展的文化、高端制造业文化,吸引众多高学历年轻人的经验和模式,都值得东盟学习与借鉴。除了深圳模式之外,东盟在引进外资方面,南海民间资本模式、东莞加工贸易模式、佛山制造业名城模式等发展模式都值得“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借鉴与参考。

1.3 双方合作形成综合制造业供应链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使世界各国和地区更广泛和深入地参与到全球生产体系中,推动了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发展[1]。根据大湾区的经济结构组成,制造业一直以来对其经济贡献约1/3。大湾区制造业朝高增值方向升级转型发展。由于香港及澳门有超过90%的经济活动属于服务业,大湾区制造业活动主要集中在广东九市,广东将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集中资源支持高技术研发、产品设计,鼓励和引导产业链协同创新,推动装备制造产业向高端迈进,抢占产业价值链高端。同时逐渐向外转移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这将为东盟发展带来崭新機遇。东盟土地资源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充足,与粤港澳大湾区邻近,东盟与中国内地及香港都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因而东盟是大湾区制造业“走出去”的理想目的地。目前,东盟多个成员国有约2亿农业人口,比例较高,随着东盟各国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持续推进城市化发展,东盟劳动力供应将更加充沛。在大湾区与东盟将形成稳定的区域供应链合作关系,实现互利共赢,大湾区企业可向产业链的高端领域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移到东盟则可促进当地的就业,增加地方税收,提高居民的收入,提升工人技术水平。世界经济处于大变局中,粤港澳大湾区与东盟在大变局中蕴含战略机遇,双方都拥有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条件及较优的增长前景,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及大湾区建设的强力推动下,双方可在区域产业链供应链、教育、基建融资、物流及贸易等领域深化国际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7DC38AA4-9A45-4EFA-B1AF-D08433145089

1.4 粤港澳大湾区能为东盟基建提供资金

东盟十国近年来积极推动经济一体化进程,并计划提升交通基础设施,这与“一带一路”的倡议不谋而合。东盟十国对于基建投资有着很强的需求,从宏观上看东盟基建投资存在长期的投资需求和缺口,东盟的基建发展一直未能与其经济迅速增长的步伐同步,政府财政满足不了兴建基础设施的资金需要,令不同基建及公共服务出现严重供给缺口。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东盟十国在2016—2030年期间每年需投资2100亿美元,才能满足电力、交通运输、资讯及通讯科技以及用水卫生等领域的基建发展需求。大湾区将加快深化与相关国家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中国—东盟基础设施专项贷款、丝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为“一带一路”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并发挥杠杆、整合及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一带一路”项目。大湾区是海上丝绸之路对外开放交往密切的地区,有望成为“一带一路”信息流、人才流、物流、资金流的枢纽。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广东省是内地资金的集结地,大湾区的专业人才及平台角色已具备良好基础,这些优势可支持大湾区打造成为东盟的海外基建融资中心,为东盟解决投资不足的问题。大湾区可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一带一路”效能,打造国际金融枢纽,推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以绿色金融支持 “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共促绿色投资,打造绿色“一带一路”。香港企业可以在东盟地区的基建项目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进程中,应充分发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优势,从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人民币国际化等方面着力,为东盟基建提供金融支持。香港是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里唯一以非主权地区身份加入亚投行的城市,可为亚投行、丝路基金等新兴多边国际组织提供高效的资金运营平台,协助提升综合营运效率和融资能力,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1.5 东盟贸易模式值得大湾区参考

东盟的五个成员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从2018年起开始实施贸易单一窗口,成员国实现了原产地电子信息交换。贸易单一窗口是实现贸易便利化的方式之一,通过建立共同的海关平台,货物报关流程方便简洁,实现了一体化、标准化及精简化,有助于企业办事效率提高及交易成本降低。大湾区涉及内地九个城市和两个特区,由于制度不一导致流程复杂、效率较低,粤港澳三方可借鉴东盟推动自由贸易的创新措施,采用单一窗口的模式,以解决制度不一的限制,促进区内贸易活动快捷便利。

2 粤港澳大湾区对接东盟的路径

在实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共商、共建、共享”为理念的“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紧紧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不断创新对外投资方式,提高对外投资质量和效益,完善企业“走出去”服务体系,以投资带动产业、装备、贸易、金融发展,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粤港澳大湾区企业积极“走出去”,开展对外投资,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对外投资形态日趋多样化,加强国际产能合作。企业已经由以境外贸易“销售窗口”形式为主,发展到研发、生产、服务、咨询、资源开发、资本运作等多种投资合作形式。目前,粤港澳大湾区一些企业通过境内外市场深度融合、资源整合,要素优化高效配置,产业地位和竞争力显著提高,现已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成为跨国经营成功案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主动作为,制定行动路径对接东盟,推动与东盟的深度融合。

2.1 了解东盟,宣传湾区

东盟十国情况各异,湾区建设应根据各国不同的需求实施对接,通过全面了解保证合作质量与可持续性。应深入了解东盟共同体建设、东盟对外关系、东盟及其成员国经济发展规划和政策、东盟及其成员国的关切、中国与东盟合作情况,然后找准合作的切入点。在深入了解东盟基础上,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制定专门的对接东盟行动计划,以提高合作的针对性和务实性。东盟自身也要创造更开放、稳定和可预测的环境,以吸引更多投资。

我国要构建“中国—东盟利益共同体”的外交战略,全面加强同东盟的睦邻友好和互利合作。实证结果表明,依赖政府的外交力量能够保证对资源能源的顺利投资及获取[2]。加大对东盟秘书处,东盟国家的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各大商会、研究机构及企业家、国家级智库、主流媒体、有关非政府组织等的宣传。利用各种机会对东盟宣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及其商机,让东盟感受到大湾区建设有利于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各国共同发展,通过对话形式,答惑解疑,增加共识,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发展的格局。

东盟各国分布着规模庞大的华侨华人网络,粤港澳大湾区要整合华侨华人的优势资源,他们了解东道国的政情、商业习俗和惯例,与中国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充分发挥他们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可以促进双方友好交流与合作。东盟国家是全球华侨华人的主要聚集地,据估算,东南亚华侨华人约占东南亚总人口的 6%,约占全华侨华人的 73.5%[3]。粤港澳大湾区可以充分利用东盟国家大量侨商的优势开展广泛合作,在湾区建设与东盟国家合作中发挥侨商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整合华侨华人的优势资源宣传对接东盟,有效与当地政府及民众沟通,及时获得有效信息。同时重视与当地原住民商会的合作,以及与由日本人、印度人、欧洲人、美国人组成的商会的交流。

加强人文交流合作,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与东南亚国家在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推动资本、商品和勞务的跨国流动,进一步推进“中国—东南亚教育共同体”建设。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深化双方经贸合作,筑牢民意基础,为经贸发展创造良好环境[4]。

2.2 充分利用已有各种平台与合作机制

充分利用中国与东盟及其成员国已经建立的平台与合作机制,进一步充实已有合作机制和平台的内容,努力争取将大湾区建设与东盟合作列入其中。可借助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博览会等平台,把大湾区建设与中国—新加坡发起的国际陆海新通道建设有机对接。同时积极建立大湾区建设与东盟有关国家合作的新机制和平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一带一路”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对接。7DC38AA4-9A45-4EFA-B1AF-D08433145089

大湾区建设应借助《东盟—香港自由贸易协定》及其《投资协定》的自由贸易协定和安排,带来双向开放市场较大的便利和商机,以及当前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举措,加强与周边东盟国家的设施“硬联通”和机制“软联通”,促进区域生产要素流动,挖掘区域经济合作潜力,抓住市场开放带来的机遇,拓宽发展空间。粤港澳大湾区与东盟要加强合作,保持供应链畅通,不断扩展产业链,促进产业链和价值链融合发展,取长补短,互利共赢[5]。

2.3 依托“一带一路”打造综合运输通道

粤港澳大湾区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深化与东盟国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合作,与陆海新通道加强联通,加快推进互联互通项目建设,深化与相关国家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基础设施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准之一,完善的基础设施是东盟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要深化港口、机场、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信息国际合作,打造现代化、国际化、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建高效通达的综合交通网络。面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构筑联通内外、高效快捷便利的海陆空综合运输大通道。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联接东盟、中亚、欧洲等“一带一路”国际物流通道的建设,构建互联互通、绿色、高效衔接的“一带一路”货运物流综合服务网络。畅通与沿线国家的陆路大通道,依托“东盟—广东—欧洲”公铁海河多式联运通道,重点建设广东铁路国际物流中心地(东莞石龙)和广州大田铁路一类口岸,推进“粤满欧”“粤满俄”“粤新欧”双向国际物流大通道,推进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建立与东盟等国家在信息互通、物流、金融保险及口岸通关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机制,打通粤港澳大湾区至东盟跨境物流大通道。建设国际化物流枢纽城市,构建功能完善、便捷高效的物流平台网络。扩大物流枢纽城市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辐射能力,使之成为大湾区与东盟间最重要的物流集散地。

2.4 构筑环南海经济圈

我国沿海地区与南海周边国家形成环南海经济圈,这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蓝色信念”的重要依托。随着经贸往来日趋密切、合作机制日渐成熟及互联互通不断深入,环南海经济圈也逐渐成形,以南海资源开发为中心,产业园区、航运贸易、港口、沿海公路铁路、航线、重要岛礁的开发等领域广泛合作。粵港澳大湾区经济规模约占东盟的一半,但整个泛珠三角区域经济总量则接近东盟国家的总和,因此,粤港澳大湾区是整个环南海经济圈的支柱和核心,是服务国家南海战略、促进环南海经济圈形成发展的重要抓手。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实力、科技经济强大,可以成为国家经略南海的重要支撑平台,成为国家南海开发战略的动力源和稳定器。围绕深海资源开发,加强与周边区域合作,重视产学研合作,打造海洋经济产业基地与科研创新高地,把大湾区建设成为南海开发的技术支撑基地,为南海开发提供各种高质量的专业化服务。

3 结语

为了更好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在寻求国家利益的同时,兼顾沿线国家共同利益,主动参与全球性的议题,努力做出相应贡献。在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愈渐重要的背景下,大湾区在东盟的角色及功能受到广泛关注,大湾区与东盟十国加强经济合作,实现共同发展,这将成为亚洲区域内两大增长引擎,实现大湾区东盟互补合作创共赢。

参考文献:

[1]黄志敏,张正华.“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东盟国家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路径[J].西部金融,2019(8).

[2]张建红.双边政治关系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12).

[3]方长平,侯捷.华侨华人与中国在东南亚的软实力建设[J].东南亚研究,2017(2).

[4]陶斌智.“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与东盟贸易发展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9(4).

[5]钱耀军,李娴.“一带一路”倡议下海南与东盟十国贸易合作及发展潜力研究[J].南海学刊,2020(6).

[基金项目]本文为广州市哲学社科规划2019年度课题(项目编号:2019GZGJ257)、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新引进人才科研启动项目(项目编号:GTXYR1702)。

[作者简介]李政(1977—),男,湖南邵阳人,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物流管理、国际经济、职业教育。7DC38AA4-9A45-4EFA-B1AF-D08433145089

猜你喜欢

东盟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中国和东盟经贸关系前景展望
中国—东盟物流便利化研究综述
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区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问题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