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专业音乐教育体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模式探析

2022-04-03郑敏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1期
关键词:模式探索粤剧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目前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重要内容。在当代高度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上除了因循传统人际传播的范式以外,还离不开信息媒介构成的融合传播机制的影响。粤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岭南粤方言区族群的文化标志之一,在当前高等音乐教育系统中建立粤剧文化传承模式,无论在文化层面、社会层面还是在政治层面都具有极高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粤剧;高等音乐;传承传播;模式探索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2)01-071-05

【本文著录格式】郑敏.高等专业音乐教育体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模式探析[J].中国民族博览,2022,01(01):71-74,95.

基金项目:本文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音乐传播视域下广东粤剧传承传播模式研究》(项目编号:GD17XYS33)成果。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淀,优秀文化的传承是一个不断积累的动态过程,也是人类对自身文化不断承续的过程。在当下全球化、信息化、时尚化的影响下,“传统文化面临、失传、破坏、误读、误传、滥用以及文化标准化、一体化等困境”①。保护并传承好本族群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是当下重要的使命,因而高校教育体系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变得尤为重要。岭南文化是岭南区域内各族群生活方式、审美情趣、传统习俗、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文化内容的载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粤剧则是其中重要的代表。因此,在音乐院校建立有效的粤剧文化传承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传承、传播实践的学理基础及政策优势

众所周知,我国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四大功能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其中第四条便是文化传承创新中的文化传承即对优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学校规范教育是国家文化传承主流机制,它对本土文化的传承起着决定性主导作用”②。粤剧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在发展过程中即以传播的基础形态进行,传承过程中以人际传播为主,因此本为“自我传承教育”③的粤剧,借力于国家红利,在政策指引下与星海音乐学院形成了融媒体④环境下的传播传承模式。

(一)传承、传播实践模式建立的学理基础

星海音乐学院作为华南地区唯一一所专业音乐教育高等学府,从创校初始便秉承“立足岭南地方音乐传统”的音乐教育思想和办学方针,将“岭南音乐”纳入高等专业音乐教育⑤。改革开放后,特别是世纪之交,在全球化的冲击下异文化之间的独特性面临逐渐消失的可能,取而代之的是文化的同一性,因此,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变得紧迫。20世纪星海音乐学院周凯模教授针对我国音乐教育提出“母语文化主体建设”的说法,2000年以建设研究岭南音乐文化的实体机构展览馆为契机,学院针对岭南音乐文化教育传承设计了传统资源转换的文科实验室模式。“作為一个有地域特色的个案,除了探索如何使传统文化在教学、科研等进行有机结合上之外,最重要的是如何在数字化时代如何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换与超越”⑥。作为一个文科实验室,整合实验、分析、筛选和研究,“将展览馆民俗传统资源从考察、分析、整合诸层面向高校教学化、学术化、数字化及产业化能动性提升,不仅能将展览馆以往的‘档案’功能转换成‘文科实验工作室’多元一体培育功能,还能使传统资源在高校各层次中被充分利用、并借此过程培育岭南音乐教学科研梯队,拓展新的增长点”⑦。在建设“文科实验室”的过程中还完成了“岭南音乐文化活态传习”项目的理论设计。活态传习与非遗保护中活态传承对应,活态传承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放置于其产生、发展的原生环境中,更多地关注传承人与传承人之间的传承关系。而活态传习则将重点落在非遗项目传承过程中教育教习的范畴,即以传承人为信息承担主体,将非遗项目的信息主动教授于传承者,而传承者不一定局限于非遗产生、发展的原生环境群体,也可以是非原生环境群体,以达到更多数的受众群和更大的影响力。同时教育系统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和作用。星海音乐学院粤剧传承传播模式的建设即以此为学理基础。

(二)政策优势

目前,无论是国家政策还是地方政府的配套实施方案都明确了教育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负不可推卸的责任。2012年在分类管理、分层指导理念之下,高校利用的科研资源优势,聘请民间或院团专家进入校园,全面开展岭南广府、潮汕、雷州、客家四大文化版块中的传统音乐、舞蹈、戏曲等艺术形式的教习实践活动。2016年6月,星海音乐学院与广东省粤剧院正式签署了《星海音乐学院、广东粤剧院共建粤剧文化传承与实践协同创新中心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协议》)。两院、团在高校传承粤剧上正式形成具有契约关系的合作伙伴。《协议》明确以星海音乐学院粤曲研习社为平台,从粤剧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粤剧音乐文化传播与推广、人才培养和培训三方面挖掘纵深合作空间,共同开发粤剧文化相关课程,并在教育传承、文化传播、创作研究等方面共同开展粤剧传承、建设工作,为粤剧在高校中的推广提供良好的环境。由此,以粤剧作为传播源,在高校搭建综合传播平台,充分利用其特点,采用多种传播方式开展传承活动,具有专业音乐院校人才培养特点的传承、传播模式形成。

二、星海音乐学院粤剧传承、传播实践模式分析

高等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培养的学生,是具有以专业音乐素养的人才。在音乐的鉴赏及传统音乐学习上与其他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有天然的差别。粤剧作为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戏曲剧种,其传播、传承的效果,与受众的个人音乐素养有着必然联系,因此受过专业音乐训练的学生,自身所拥有的听觉及艺术审美经验,更能满足粤剧传承中对音律和技艺的基本需求,这也是专业音乐院校在传播与传承粤剧的方式和途径上有别于其他传承对象的地方,同时,作为艺术种类的戏曲在专业音乐院校中的传播、传承方式必然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和借鉴性。笔者以星海音乐学院为例,针对传承模式及专业艺术院校戏曲传承特点两个问题分别进行阐述。

(一)基于融媒体的星海音乐学院粤剧传承模式的实现

星海音乐学院的粤剧传承实践模式是在国家政策引领下,以文科实验室的活态传习项目为基石,由松散型自娱方式向契约型目标性传承转化,由高校内部拓展资源向社会资源联动,合力搭建第一维度“人”构成的传习表演与教育教学、第二维度技术性生产手段构成的大众传播网络、第三维度数字技术构成的交互媒介三方融合的立体传承模式。

其一,星海音乐学院粤剧传承实践:2013年-2015年为初创时期,传播以人际传播为主要方式,在自娱的基础上附加传承功能。活动以传统私伙局方式为主,社团成员是松散性、疏离性关系,没有契约约束。2015年,冠有星海音乐学院官方身份的星海粤曲研习社正式建立,研习社是由具有一定约束力的组织,又是开放式的平台,以在传承、教学、实践基础上形成高等音乐院校戏曲文化专业教育教学体系及研究模式为主体功能,以培育高素质粤剧鉴赏受众为辅助性功能,完成初级模式的搭建。

研习社采用矩阵组织结构,既有按职能划分的垂直领导,又有按项目划分的横向协作关系:理论顾问和艺术顾问形成研习社建设中学术、表演理论的支撑,指导教师作为业务和管理的核心人物控制研习社日常运营和所有业务目标的完成,社长直接对指导老师负责,社长之下根据研习社不同职能划分成若干组别,分别负责各种事务,活动开展期间研习社成员既是管理者又是表演者。研习社设定固定开局时间,内部以半娱乐半研习的形式进行,传播仍以人际传播为主,并辅以少量自媒体传播。社员结构上,截止至2021年12月,累计有社员 221人次,其中演唱者137人次,乐手84人次,平均年龄为二十岁。其中新一届管理团队就有13人次,还有既是管理者又是表演者的成员。社员以星海音乐学院在校学生为主体,涵盖音乐学系、民乐系、管弦系、艺术管理系等系别专业,并包括广州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广东金融学院等高校的学生⑧。

2016年—2018年为形成阶段,与广东粤剧院共同签署的《协议》,打破了原来校园内部单一的自娱性质的传承局面。在契约形式之下,星海音乐学院的粤剧传承从无意识的具有半娱乐化的私伙局时期,转变为具有既定目标和实施方案的自主建设时期。

2018年至今成为粤剧传承的转型上升期,星海音乐学院粤剧传承获得了“教育部普通高校首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的资格,在建设上以“守正创新”为宗旨,既坚守传统文化的本源,也开始积极进行创新性摸索。并根据教育部六大版块建设的要求,最终形成教育教学、艺术实践、科学研究、创新融合四个维度互为联动的建设模式,建设中教育教学主要含课程建设和辐射、带动社团工作坊内容;艺术实践维度主要含课程建设、社团工作坊、展示交流内容;科学研究主要含研究和工作坊内容;创新融合含科学研究、展示交流和辐射带动内容。在执行过程通过专任教师的指导以及管理团队的运营,形成实施过程的闭环链,使传承效果、传播效应最大化。

在建设目标之下,星海音乐学院的粤剧传承在传播方式上有了巨大改变,传承路径形成了多资源整合的媒介融合形式:由人際传播即教学、展演进行信息源发布;大众传播即纸媒、电视、电台等铺设传播通道拓展信息扩散渠道;数字技术渗透于两者之中,建立更为便捷的信息交互关系。由此,三方互动,搭建全面而有效的传承途径。同时利用人际传播最大的特点即人力资源的融合,最大限度为高校传承场域的实践活动提供最好的教学、实践与创意资源,并形成系列成果。

其二,星海音乐学院粤剧传承实践的三维融合模式分析:由人构成的第一维度,通过互动关系,形成高校与院团行业组织机构,构建传承保育系统;第二维度的大众传播提升了第一维度中高校传习活动的层级以及定向受众的扩充,从根本上增强了星海音乐学院粤剧传承、建设的影响力;在媒介融合中,面对面的人际交流和大众传播活动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第三维度的数字技术为这种关联提供了新的平台,因此,第三维度整合了第一与第二维度的传播形态,利用交互应用为粤剧传播者与受传者提供了即时、多元的交流模式,促进了传习者、被传习者或受众之间的互动。

首先,借助基地平台搭建分类传习系统,根据对象不同采用不同授课传习方式:针对具备一定的粤剧粤曲唱腔或演奏基础的基地研习社社员,聘请粤剧艺术家采用口传心授师徒传承方式进行授课,并在专业场域中完成艺术体验;针对有兴趣但基础差的学生,采用课堂教学方式,进行知识性或经验性的半体验传习方式,并重点传习粤剧文化;针对普遍的师生,通过普及性展演讲座等活动,填补其粤剧文化认知空白,提升其兴趣。在此基础上满足了学校各专业学生对粤剧课程的需求,到2022年累计共15门课程,包括9门选修课程,2门必修课程,4门基地基础课程。选修课程累计1080人次,必修课累计157人次;开局132次,学术讲座27场,展示交流演出42场⑨。

其次,基于以上传承实践,由第二维度技术性生产手段构成的大众传播媒介,在第一维度进行传承实践活动时,同步进行复制、储存与呈现,在大众媒介的实践场域中完成传播活动。以“2019粤港澳大学生粤剧交流活动”为例,纸媒新华社、羊城晚报、广州日报进行新闻刊登,大众媒体岭南戏曲频道、广东网络广播电视台·荔枝台进行信息报道,全媒体人民网、新华网、今日头条等则通过直播同步全程报道。因而,以全媒体的形式进行传播打破了传统媒体⑩的单向性,为学校粤剧传承实践增加了更大的社会影响力。

第三,在数字技术构成的第三维度中通过交互手段整合传播形态,为粤剧传播者与受传者提供即时交流平台,使信息获得高度的双向输送。例如,用微信和视频号为研习社社员、管理者、艺术家构建重要的沟通空间,管理者通过它协调社团公共事务,艺术家通过它指导社员的进一步学习,社员通过它完成学习、讨论等交流活动。由微信功能搭建的虚拟空间已成为研习社活动的另一个重要空间场域,线上的交互促进了成员在线下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同时数字平台公众号的发布使社员在近关系圈中实现了社区活动的同步传送。2016年4月星海粤曲研习社微信公众号建立,建设期间共推出与粤剧传承活动相关的文章183篇,共获得64383次阅读量,2021年改版后,形成11个版块,并推出18篇文章,点击阅读量11461次,成为研习社自我传播以及群体认同的重要平台。

三、由粤剧传承看专业音乐院校戏曲传承模式的建立

粤剧传播即表演者将与粤剧相关的艺术信息传达给观赏者,使观赏者能对粤剧作品产生情感共鸣。如前文所述,由于专业音乐院校在音乐语汇上的特殊性,所以,在粤剧传播模式的建立上具有自身优势和特点。

其一,高校传播链上的信息解码的把关人:从传播模式来看,第一维度构成面对面的传习表演与教学实践,第二维度构成技术支持的大众传播网络,第三维度构成数字技术的交互媒介,三方融合形成三维传播模式。但传播者与接受者知识经验不同,在信息理解上会有差别,因此在高校传承粤剧的过程中无论是哪一级传播均有一位把关人完成双向信息解码的活动,这位把关人即高校的粤剧课程或传习活动的助教教师。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师在音乐技术层面以及艺术审美经验上均与其他艺术形式有一致性,因此,在此环节中的把关人符合高校传承、传播链的需求及特点,并能更精准地完成戏曲文化的传承、传播活动。

其二,形成具有高校特色的普及课程:从教学的角度看,尽管戏曲艺术本身极具独特性,但戏曲在本体艺术形式上与其他门类的艺术有着共通之处,比如,音乐的表达、表演的程式、戏剧故事的推进等。专业艺术院校往往会开设与戏曲相关的课程,如戏曲唱腔、地方戏剧鉴赏等,这些课程通过学校顶层设计搭建平台,聘任剧团资深演员担任教师。由于戏曲演员实践性的教学语境与高校教学语境有差别,在传承过程中为避免学生信息转化出现误差,具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会与表演艺术家合作,促使表演艺术家的信息表述由表演实践性特点向教育教学功能转化,从而形成一套适合非戏曲类高校传承又与戏曲文化本体一致的教学课程模式。

其三,从组织形式上看,行业专业表演艺术家与专业院校教师联合授课的方式,完成人际传承以及线上传播双向共生的传播链,形成了互为补充的传播模式。这使得线下课程授课内容丰富多样,亦演亦教,生动活泼,达到了信息传输的正向效果。线上课程借助全媒体的方式,依靠图片、视频、音频、即时性表演直播等方式向学生展现戏曲表演的舞台动态信息,从而更灵活地将戏曲本体形态以及文化样态传达给学生,形成有效传播。

其四,通过传承、传播活动本身完成专业音乐院校传统艺术普及教育的优化和拓展,使传统的教学课堂延伸至社交、娱乐等场域。通过学校平台联通媒体渠道,能增强高校粤剧传播的社会影响力,从而促进教育传承中对优势资源的进一步整合,同时以影音实验方式对学生实践进行自媒体投放和交互社区的建立,以加强同年龄群体对信息的关注和传播。

艺术院校学生的艺术素质经过有目标性的培养后,会成为未来大众群体中具有高戏曲鉴赏能力的人,从群而影响到其他社会群体,或成为具有戏曲素养的管理层、执行者等,影响未来的政策实施。这些都是有利于未来全方位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条件,亦是有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行性手段。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口耳相传是岭南传统音乐传承的基本形态,其依附于岭南乡俗民风,在特定的音乐生活与仪式语境当中,通过交流互动而实现。人际关系与技艺传承叠加形成岭南传统音乐文化内部传承教育的关系。信息媒介的介入改变了岭南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固有模式。第二维度与第三维度的媒介以各自的方式和特有的影响力,对传统文化传承产生着作用。传承作为一个传播过程,是文化与传统延续的必要条件,也是人际间的互动机制;传承环境的信息化促使岭南传统音乐文化形态改变,传播维度多样化,体现了传统音乐传承的变迁甚至变异。因此,在裂变的同时如何有效地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原生形态进行保育,并通过学校教育系统传承存续于后世,是当代重要的文化工程之一。星海音乐学院在以“岭南文脉”为办学目标之一的顶层设计统领下,打破高校藩篱,并用科研平台进行资源整合,将专业院团及组织联合起来,在“母语文化主体建设”学理思维下,依靠音乐学的学科理念,融合音乐舞蹈与粤剧艺术特色,共同搭建适合高等音乐院校粤剧传承的系统传承模式,并取得有效的成果,这是在国家政策引导下让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传承模式精准化落地的一次有效的探索和实践。

注释:

① 柏贵喜:《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及其建构——基于系统论、控制论的視角》,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5):62.

② 周凯模:《“岭南音乐文化阐释”的学术模式构建》,中国音乐学,2015(2):19.

③ 周凯模:《“岭南音乐文化阐释”的学术模式构建》,中国音乐学,2015(2):19.

④ 关于“融媒体”笔者已在另一拙作《基于媒介融合视域下建立高校戏曲传承模式的思考——以广东粤剧为例》一文详细论述,本文不再累述。

⑤ 孙焱:《广州音专“岭南音乐专家群”的形成——陆仲任教育思想及其成果的考察研究》,星海音乐学院[D],2012:26-27.

⑥ 周凯模:《岭南民俗音乐研究的学理与实践》,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3):55.

⑦ 同上。

⑧ 数据来源:星海音乐学院.2021(12).

⑨ 数据来源:星海音乐学院.2021(12).

⑩ 数据来源:星海音乐学院.2021(12).

参考文献:

[1][丹麦]克劳斯·布鲁斯·延森,著,刘君,译.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9).

[2]柳竹.国内关于“融媒体”的研究综述[J].传播与版权,2015(4).

[3]尚策.融媒体的构建原则与模式分析[J].出版广角,2015(14).

[4]陈春华.对广东粤剧保护与传承的思考[J].当代戏剧,2011(7).

[5]周凯模.“岭南音乐文化阐释”的学术模式构建[J].中国音乐学,2015(2).

[6]周凯模.岭南民俗音乐研究的学理与实践[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3).

[7]沈有珠.当代粤剧海外传播的新变[J].戏剧,2015(4).

[8]杨辰晓.融媒体时代的科学传播机制研究[D].郑州大学,2016(5).

作者简介:郑敏,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博物馆馆长,副研究员,教育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执行负责人。

猜你喜欢

模式探索粤剧
The light of Cantonese Opera粤剧传唱洒暖阳
如何传承粤剧表演的精髓及促进表演时代性探讨
关于教师下企业锻炼对推行“现代学徒制”研究
高校户籍管理模式探索
初中英语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粤传统 粤传承 粤剧戏服手艺传承
地方戏剧在青少年中的传承探究
小学英语让学与生的教学模式探析
高中英语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高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