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少数民族农事节日叙事中的生态伦理意蕴

2022-04-03艾芳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1期
关键词:生态伦理

【摘要】云南少数民族口传古籍中蕴含大量关于少数民族农事节日神话传说的记载,这些神话传说与少数民族节日形成了相互呼应的关系,解释了节日的来源。本文以记述口传古籍农事节日为基础,结合节时的民俗活动,挖掘蕴涵其中的云南少数民族生态伦理价值,力求在现代语境下,引发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从而对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助益世界生态伦理发展产生积极意义。

【关键词】民族节日;口传古籍;生态伦理

【中图分类号】K892.1;Z8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2)01-053-03

【本文著录格式】艾芳.云南少数民族农事节日叙事中的生态伦理意蕴[J].中国民族博览,2022,01(01):53-55.

作为“文化集约丛”及“文化焦点”的民族节日文化,具有文化积淀场的性质,其不仅是民族文化延续和传承的重要途径,同时凝聚并规范着民族的宗教信仰、伦理道德、价值观等。无独有偶,云南各少數民族创造的卷帙浩繁的口传古籍中,有大量关于农事节日的神话、传说、祭祀歌谣的记载,这些口传古籍承载着各民族节日文化的真实记忆,同时凝聚着各族人民丰富的思想情感以及人生态度。这些与劳动生产有着密切关系的节日,有的以自然中的山、树、水、土地等为祭祀对象或表达对其的崇敬之情,有的在节日时通过取水、转山等习俗祈福请愿,有的围绕牛、狗、鸟等动物进行节日祭祀活动。这些节庆活动,不仅表达了各族人民对劳动丰收的欢喜以及期望来年幸福的美好愿望和向往,同时多角度地呈现出少数民族独有的生态伦理思想。

一、云南少数民族农事节日口传古籍记载丰富多彩

农耕生产是云南少数民族根本的经济形态,围绕这一核心,云南少数民族创造出大量内涵各异却都服从于农耕需要的农事节日,虽然节日名称、形式等各有不同,但节日的祭祀对象或付诸于实际的节日习俗,均以自然神或动植物神为主体。

(一)对自然的崇拜

1.对山的崇拜

云南很多少数民族都有祭拜山神的节日和习俗,云南省弥勒县、泸西县和石林县的彝族在2月7日(农历一月二日)会以杀猪祭山、宴饮等形式过祭山节,布朗族和拉祜族在农历一月会过祭山神节。

宁蒗彝族自治县的普米族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这天过转山节,关于这个节日的传说讲述的是天神派到人间帮助人们消灭妖怪的天兵天将觉得人间山川秀美,恳求天神让其留在人间,天兵变成山神,天将变成山菩萨。山神和山菩萨每年定期进行射箭、赛马、摔跤等比赛,获胜方所管辖的区域就会粮丰畜旺,而落败方管辖的村民则会灾难重重。每年七月十五日,普米族就会以村寨为单位,背上食物等去山脚祭拜管辖自己的山神,祈愿他在比赛中获胜,为大家带来吉祥。日长月久,这样的祭拜活动就固定成转山节。①

2.对水的崇拜

兰坪的普米族有在大年初一到水井取水的习俗,关于这一习俗的来历有一个相关的传说——很久以前,普米山寨一个名叫仲桌的姑娘,是一个孤儿。一年,当地大旱,瘟疫肆虐,人们离开故乡四处逃难。大年初一的早晨,龙王从天而降,出现在正准备出门讨饭的仲桌面前。仲桌被吓晕,迷糊间听到有人告诉她:“姑娘你别走了,你和乡亲们承受的苦难我很同情。我从大海里取来几股清泉,往后你们的井水不会再干了。”仲桌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一条清水沟边,两旁的水井全都装满了水,她飞快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村里的人。不久,普米村寨里的瘟疫也消除了,人们又过上了安定的生活。从此以后,普米人把在大年初一到水井“取水”视为兴旺的象征。②

3.对土地的崇拜

沧源佤族在春耕前会举行最隆重的祭祀活动,祭祀社神即木依吉神。在祭祀过程中,大头人会代表全寨向社神献祭,魔巴吟诵祭神辞,祈求社神保佑来年丰收。祭词中唱到:“寨山的社神啊,寨下的河灵……山风呼啸,骄阳似火,是我们播种的时候了,是我们栽秧的季节了,我们要撒小米了,我们要插稻谷了。是白鹇带给我们的稻种,是山雀带给我们的小米籽。让它们落到地上,让它们进到土里……我们已经备仓以待,愿我们收获昭昭。”③潞西县德昂族会在苞谷播种结束后过祭地节,通过杀猪宰鸡等来祈求地鬼保佑庄稼丰收。文山苗族农历六月二十四专祭土地神,杀猪杀鸡,祭田公地母。

4.对树的崇拜

云南省镇沅县的拉祜族会在每年正月的第一个属牛日祭祀竜树。相传苦聪人的祖先生活在哀牢山的原始森林中,没有房子住,任凭风吹雨淋,烈日暴晒,日子过得很艰辛。在一个风雪交加的日子,两个苦聪人快被冻死了,这时他们发现了一棵遮盖半边天的大树,两人爬到树上,大树为他们遮挡了风雪,救了他们的性命。后来,两人在这棵大树下盖起茅棚生活,为了感谢大树对他们的救命之恩,两人要求自己的子孙后代在每年正月的第一个属牛日,到树下煮鸡肉饭、跳舞祭祀。这棵大树也被苦聪人尊称为竜树。[1]云南省维西县的白族会在农历一月三日祭树神,祭祀核桃树和漆树。佤历3月,居住于沧源的佤族会祭神林。彝族祭竜(祭神树)。

(二)以动物为崇敬对象的节日及口传古籍记载

云南很多民族都有在丰收节日喂狗的习俗,源于狗给人带来农作物种子的相关传说。云南省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宁蒗彝族自治县普米族聚居区、梁河县阿昌族聚居区、富宁县壮族地区等都流传着狗给人类带来谷种的神话传说。

在先民的意识观念里,狗为人类带来了生存所需的谷种,从而保证了人类的生存、延续。这些充满荒诞浪漫和赤忱理想的神话传说,深刻地反应出在狩猎经济和畜牧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人类社会形态中狗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从中可以窥见其背后所蕴涵的民间信仰,民俗心理。瑶族古籍《盘村瑶族》中明确记载道:“生活在深山里的盘瑶,时刻都需要狗的保护。狗不仅能保护他们的生命安全,同时可以帮助他们在野外获得兽肉和野生植物,狗在实际生活中充当了他们的保护者。

对于耕牛的重视及相应产生的节日,是我国南方农业民族的一大特色。耕牛在农业生产中担负了主要的劳动,很多民族除了在过年时要特别饲喂耕牛以示感谢外,一些民族还有因对耕牛的崇敬而产生的节日,在口传古籍中有相关节日叙事。生活在云南省兰坪县的傈僳族间就有关于“浴牛节”的相关传说:远古时期生活在天上的牛不忍人间傈僳族以苦涩的野果为生,背着天神,将五谷种子洒向了人间,人间从此开始有五谷生长,傈僳族摆脱了饥饿的困境,因违背天神被驱赶到人间的牛看到人们耕作劳苦,又主动出来帮助种庄稼。天神嫉妒人间生活美好,使出各种招数祸害人间。牛为了不让各种灾害发生,在耕作之余,上天与天神理论,为傈僳族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因此每逢农历六月初五,生活于此的傈僳族会专门为牛过“浴牛节”。节时,家家给牛洗澡,并特意为家中辛勤劳动的耕牛煮一锅它最喜欢的放了盐的稀饭,供其食用。

二、农事节日神话传说释读

(一)农事节日神话传说产生的原因及背景

1.人与自然的互惠

由于早期人类社会生产力落后,人们采用靠山吃山的生计方式,衣食住行等大多都要从大自然中获取,与自然的关系十分密切,对大自然保有高度的依赖性,同时也最容易对自己周围存在的事物产生形象且直观的认识。在自然界中,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紧密的山、树、水、土,显然最易受到尊崇。人们认为以上各种神灵能对其生活和农业生产的最终收成造成影响,所以他们通过固定的节日祭祀、取悦神灵,并以虔诚的祭拜报答土地、山水等的恩惠以保证自然对人们的持续馈赠。

2.人对动物的感恩

动物与神话的这种关系,过去已有学者做过分析:“动物向人类提供劳动工具栽培植物,关于动物的神话。说明了人类如何从自己的动物伙伴那里取得这些财富。”[2]

正如费尔巴哈的论断:“只有在动物的保护和帮助下,人类文化的种子才能发芽滋长。”[3]在动物神话中,有许多与稻作农耕有关的自然生态得到强调,这是人们对生物与自然,生物与人类生存等关系的思考,是对现实生活的曲折反映。这类动物与稻谷神话传说产生的根源,直观的看,是动物为人类发展和驯化野生稻提供了重要的帮助,再进一步追溯的话,与早期人类对动物崇拜的信仰相关。先人们通过自己丰富的想象,将稻种来源与熟知的动物建立起因果关系,在这样的文化思维下,少数民族口传古籍中产生了如此合乎情,却不合理的叙事。不难发现,少数民族农事节日中所崇拜的动物,都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在农耕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动物,人类对这些动物的感恩及感激之情,在神话传说中真实流露,并形成节日。这一典型的民俗现象对其进行了延伸和强化。

3.动植物图腾崇拜的理念

图腾神话母题可分为动物图腾、植物图腾和无生命图腾神话等类型。从远古人类的生存状态来看,如何从大自然中获取食物,延续生命,是原始人关注的最高命题。通过寻找食物,原始初民与大自然建立起最根本又最紧密的纽带联系,寻找食物的过程又逐渐上升为一种生存体验和氏族经验。他们以自己的体验选择出与“吃”关系密切的图腾,而在食物获取过程中,他们无法避免地要与生存在大自然中的各类猛兽相争,为了逃避拼搏的恐惧,人们也会选择能给自己带来力量抑或护佑自己的相关图腾。在早期的人类生活中,与人类共存的动植物与之关系较为直接,先民们对他们所依靠的动植物图腾有一种虔诚的态度,对该动植物满怀感谢之心,认为他们的灵魂在左右着自己的生产生活。

动植物图腾是人类早期社会图腾崇拜当之无愧的主角,且先民们认为这些动植物与自己具有同样的血缘关系,可称其为祖先。如瑶族以犬为图腾,认犬为自己的祖先,德昂族等民族认为自己是由天上的茶叶变成的,只不过随着历史的推演,这个“祖先”的性质被逐渐淡化。

三、农事节日叙事中蕴含的少数民族生态伦理观及价值观

(一)慈善好生的感恩伦理情怀

少数民族的文明兼具农业文明及狩猎文明的特性。早期极其依赖大自然的各项生产活动,决定了他们形成感谢自然、崇敬自然的意识。少数民族对自然界怀有一种美好的伦理情怀,并将这一情怀通过事节日或为具体的习俗来表达、强化和传承。尤其是对于那些与生产紧密相连,帮助自己解决温饱,解放劳动力的动物,更体现出一种感恩意识。这种仁慈好生的伦理情怀,同少数民族的哲学观和认识论是相联系的,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的精神一脉相承。在少数民族中流传的创世神话、谷种神话、节日传说,对山、水、树林、天地、动物表示崇敬或感恩之情的节日及各种仪式,都成对自然情感的集体表达,更培养了这些民族对于自然万物的伦理情怀。这样的情怀,和现代生态伦理学强调人同自然合作的话语表达方式有相似之处,不仅强调人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还将道德规范行为延伸至人同自然,人同动物和谐相处的范畴。

(二)万物有灵的绿色生态伦理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同原始宗教万物有灵的思想紧密相联,当云南各少数民族选择以万物有灵的观点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事实上也就确立了人在同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伦理观念。少数民族在隆重的节日中通过对自然的敬拜及对动物的感恩表达,不仅为求得神灵的保佑、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充分体现了在更高的层面上来认识人和自然关系的生态意识。云南各少数民族把人和动植物的关系视为兄弟姐妹的关系,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都具有同人一样的灵魂,不可以受到伤害,并且通过农事节日来传承这样一种宗教伦理观念,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以借鉴的生态教育观。

(三)众生平等的生态伦理正义

原始社会早期,人类主要从自然中获取生产和生活所需,大自然给人类的馈赠使得人类对其产生了亲密情感。在少数民族先民的意识中,人是从自然中演变而来的,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不仅如此,自然母亲还孕育了山、水、各种动植物等,它折射出一种朴素的共生意识,反映了人对于自然界的无限依恋。因而原始先民将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定义为“同源同祖”“共生”,不仅将自然界中的万物视为兄弟姐妹,而且认为自然万物与人类的命运关系紧密,形成了万物平等的生态伦理正义。这与张载在《西铭》中所言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即提倡世人应将世间万物视为自己的同胞的观点如出一辙。这一伦理正义已经跳出了狭隘的人类利己主义,并将自然万物放在与人类同等的道德地位上。

(四)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禁忌

在少数民族原始而朴素的自然观的作用下,各少数民族逐渐孕育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由此形成一系列本民族生态伦理禁忌,并将这些禁忌通过农事节日来加以表述。富源县布依族在农历六月二十二日—二十四日祭山神时,禁止砍伐;傣族祭寨神和勐神,其寨神或勐神的神宫或神位所在地都是大片常绿林,这片森林是族人的圣地,严禁砍伐和破坏。红河地区的哈尼族十分重视对寨神的祭祀,寨神的化身是村头寨尾高大繁盛的常青树或树林,不得砍伐破坏。这些禁忌,无形中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思想,树立了生态保护的意识。这些禁忌源于内心的认可,无形中对森林形成了有力的保护。

云南少数民族农事节日所呈现的生态伦理思想虽然质朴而原始,但蕴含于其中的万物平等、感恩自然、敬畏自然,通过各种禁忌来保护自然,实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態伦理观,是少数民族先民对人类与自然关系认知的智慧总结,这些生态智慧凝聚为各民族的神话传说,在各少数民族间口耳相传,外化为各节日庆典,潜移默化指导着人们的行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保护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注释:

① 国家民委事务委员会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编,起国庆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傈僳族卷 普米族卷 怒族卷 独龙族卷[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9:330.

② 国家民委事务委员会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编,起国庆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傈僳族卷 普米族卷 怒族卷 独龙族卷[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9:336.

③ 国家民委事务委员会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编,起国庆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佤族卷 布朗族卷 基诺族卷 德昂族卷[M].北京:民族出版,2019:83.

参考文献:

[1]国家民委事务委员会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编,起国庆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傈僳族卷 普米族卷 怒族卷 独龙族卷[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9:330.

[2]普列汉诺夫,曹葆华译.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三卷[M].上海:三联书店1983:386.

[3]费尔巴哈,荣震华等译.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M].上海:商务印书馆:438.

作者简介:艾芳(1983-),女,彝族,云南昆明人,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云南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民间文学。

猜你喜欢

生态伦理
老子生态伦理的逻辑理路
试论先秦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广西百色市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价值研究
试析个体发生哲学理论诌议儒家生态伦理价值观
壮族生态伦理思想形成因素探析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生态教育之开展
劳伦斯《儿子与情人》中生态伦理的重新解读
迪士尼动画电影中生态叙事的生态伦理研究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生态伦理智慧及其现代出路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路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