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课堂活动的思考与实践

2022-04-03朱丹

中学生学习报 2022年11期
关键词:活动设计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朱丹

摘要:开展有效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已经成为目前小学数学教师的重点,对此,教师应积极采取措施,改变教学策略,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提高教学效率。本文针对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进行讨论。

关键词:小学数学;活动设计;教学策略

一、引言

活动教学是近年来逐渐被广大师生接受的一种比较新颖的教学手段,目的是让学生在探究、实验、猜想、验证、应用、讨论等一系列学习活动中获得深刻的学习感悟,并从中受到启发。活动教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兴趣,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生成的过程,在动手实践和思考的过程中获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使学生有效获取知识,养成积极乐观的数学学习态度,进而提高小学数学整体教学质量。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课堂活动的思考与实践

(一)巧妙开展游戏活动,构建趣味数学课堂

游戏是一种深受学生欢迎的活动,十分符合小学生的天性,能够在缓解学生学习压力的同时,帮助学生高效地掌握所学知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巧妙开展游戏活动,将知识融入游戏中,全力构建充满趣味的数学课堂。

例如,在讲解“因数与倍数”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先组织学生开展“报数”游戏,规则如下:从数字1、2、3……开始报数,当报到7或含有7的数字,以及能把7除尽的数时,学生不能说出这些数字,而是用“过”来表示,当然,其他数字不能用“过”,出现报数失误时要接受惩罚。在游戏情境中,学生积极地参与活动,初步了解了新课内容。接着,教师带领学生玩拼图游戏,给每位学生分发12个小正方形,让学生尝试将其拼成一个长方形,让学生思考每排该摆几个正方形,一共摆几排。教师可鼓励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尝试拼出更多样式。在完成活动后,学生总结了自己的拼法:1排12个,2排6个,3排4个。之后,教师组织学生研究4×3=12,根据式子说:“4是12的因数,3也是12的因数;12是4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教师让学生模仿教师来说一说,尝试理解因数和倍数的“互为”关系。

(二)合理引入生活化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数学是一门生活化学科,与现实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通过引入活动来优化课堂教学,教师可合理开展生活化活动,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增强其数学学习信心。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解某些概念或定理时可以运用生活化语言,组织学生在生活化活动中认真地进行观察、思考和研究,提升其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学“千克与克”时,教师通过谈话进行导入:“大家都很喜欢去超市购物吧,都买过什么?这是老师昨天在超市购买的两样物品。”教师拿出一袋食盐和一袋方便面,先让学生猜一猜哪一袋更重,再让学生用手掂一掂,使他们感受物品的轻重。接着,教师在课件中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秤,引领学生观察上面的指针与刻度,指出:“秤面上的一大格表示1千克,这是国际上通用的重量单位。”教师把两袋食盐放在秤盘上面,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秤盘指针指向数字“1”,这表示两袋食盐的重量是1千克。随后,教师指导学生用台秤称出重1千克的书本,然后将其装在塑料袋中用手拎一拎,说出自己的感受,并同1千克的食盐做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1千克到底有多重。“称重”活动为小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以感知物品质量的机会,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其直观感受能力。

(三)开展情境教学活动,推动学生深入理解

在小学阶段,与其他学科相比,数学知识较为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枯燥乏味、难度较大,他们的学习兴趣较低。针对这一情况,小学数学教师可开展情境式教学活动,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为其提供思考的空间,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深入理解数学知识。

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中,教师应事先拍摄或上网收集一些水果店中不同水果价格的标签,如苹果4.5元一斤、香蕉1.8元一斤、橘子2.3元一斤、西瓜0.7元一斤、草莓12.1元一斤等,据此创设生活情境,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标签,讨论这些数与之前学习过的数有什么不同。教师在情境中引出小数,使学生初步认识小数,带领学生学习小数的读法与写法。教师借助生活中的素材、图片及实物开展情境教学活动,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直观,使学生结合真实情境更为深刻地记忆所学知识。

(四)开展动手操作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大部分数学知识是前人历经千辛万苦探索而来的,经过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其自然离不开动手操作,尤其是几何图形的特征、周长、面积和体积公式等,更是在实践中研究得出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动手操作活动,为学生提供画、剪、折、拼、组等机会,使其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增强学习体验。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中,教师先带领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的特征、长方形面积与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然后带领他们学习教材,指引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卡片,想一想该怎么剪。教师指导学生先动手画一画,再剪一剪,亲自动手操作和尝试,然后分享操作的过程。此时,教师进行预设:从平行四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沿着一条高剪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将三角形向右平移或将梯形向左平移,转化成长方形;沿平行四边形一条高,剪成两个梯形,将其中一个梯形向左或向右平移,转化成长方形。随后,学生讨论转化后长方形的长与宽同平行四边形底与高之间的关系,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样,教师先通过模拟操作带领学生了解转化思想,再组织他们在动手操作活动中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全过程,使学生牢固掌握相关知识,发展逻辑思维和空间观念。

三、结语

綜上所述,数学活动教学方式的应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对教学的开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数学教师应该从多个方面开展数学教学,让学生能够在活动中更好地学习、理解、运用、巩固知识,在提高学生数学水平的同时还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艺婷.小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量化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 2021(29):2.

[2]白彦斌.对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立德树人"重要性的再认识[J].教育界, 2021(14):2.

[3]王暑雅.深度学习视阈下小学数学学习活动设计策略[J].教育界, 2021(48):3.

猜你喜欢

活动设计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透镜”课题教学的活动设计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活动设计
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活动探究
小学英语听力教学活动设计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