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合璧赏丹青
2022-04-03吴荻
【摘要】民族器乐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形式,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随着中西文化的碰撞交流,通过借鉴协奏曲这一西方传统音乐形式创作的民族器乐协奏曲,使我国民族器乐的发展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创作于新世纪的古筝协奏曲《丹青仙子》,就是這类东西合璧作品中的代表作之一。本文将从作品的创作背景、音乐素材及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赏析。
【关键词】古筝;协奏曲;音乐表现;作品赏析 ;钢琴伴奏诠释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2)02-182-05
【本文著录格式】吴荻.中西合璧赏丹青——古筝协奏曲《丹青仙子》赏析[J].中国民族博览,2022,01(02):182-185,191.
一、古筝协奏曲的历史发展
(一)协奏曲的特征
协奏曲作为西方传统的音乐体裁,起源于巴洛克时期,兴盛于古典主义时期并繁荣于浪漫主义时期。协奏曲通过独奏乐器与乐队竞奏的表现形式,赋予了独奏乐器更丰富的音乐表现力,在演奏中,主奏乐器及乐队在具备相对独立音乐结构的同时,通过彼此的冲突与交融,出独特的音乐魅力。
(二)民族器乐协奏曲
我国民族器乐协奏曲的起步与西方相比较晚,起源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各种历史原因,直到20世纪七十年代末,民族器乐协奏曲的创作才得以蓬勃发展。在这一时期,协奏曲是民族管弦乐领域创作作品最多的音乐体裁,一批创作手法醇熟,音乐风格新颖的民族器乐协奏曲为我国民族器乐音乐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作曲家们将传统的西方音乐体裁与中国的音乐语汇结合,并融入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元素,为协奏曲这一音乐体裁注入了新的血液。在民族器乐协奏曲中,乐队丰富及饱满的音色衬托着独奏声部卓越精湛的音乐表达,弥补了我国民族器乐独奏时音色的局限性,增强了其音乐表现力,使我国民族器乐创作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并提升了听众听觉上的享受。
(三)古筝协奏曲的诞生
古筝作为我国典型的民族乐器,音乐表现力极其丰富,其音色既能塑造慷慨激昂的音乐形象,也能表现含蓄新雅的情感。因此,在民族器乐协奏曲的发展中,古筝协奏曲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以20世纪90年代初何占豪先生创作的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为起点,大量优秀的古筝协奏曲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如《敦煌唐人舞》《汨罗江上》《望秦川》《西楚霸王》《云裳诉》等。
二、《丹青仙子》作品赏析
(一)创作背景
该作品曲作者刘文金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民族器乐作品,作为我国民族器乐发展历史中里程碑式的人物,为我国民族器乐的表演艺术做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他总共为古筝创作了三部作品,分别是双筝协奏曲《沧海赋》、筝萧双协奏曲《丹青仙子》及古筝协奏曲《梦幻妈祖》。
《丹青仙子》又名《点染丹青》,创作于2007年,是《杨柳青音画套曲》中的第二部作品,另外两部作品分别为民族管弦乐序曲《杨柳青青》及唢呐协奏曲《渔樵农耕》。该曲是刘金文先生受到中国年画之乡“杨柳青”民俗风情的启迪而创作。在该作品中,作者结合西方作曲技法并融入中国民族音乐元素,用独特的音乐语言描绘了中国书画的神韵。作品目前主要有三个版本,民族管弦乐版、箫笛助奏版和钢琴伴奏版。民族管弦乐版本,顾名思义,选用民族管弦乐来伴奏;箫笛助奏版本则是在民族管弦乐版本的基础上配以萧和曲笛来助奏;钢琴伴奏版则是将管弦乐队声部缩编为钢琴伴奏的版本。由于民族管弦乐在演奏上的局限性,带箫笛助奏的钢琴伴奏版是目前使用最多的版本,本文将以此版本为例,对作品进行赏析。
(二)作品赏析
《丹青仙子》为单乐章的古筝协奏曲,按照音乐风格可将作品划分为五个段落。作品结构图如下
(1)A段:作品A段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19小节)为引子,乐曲在徐缓宁静的意境中展开,古筝旋律建立在d7角雅乐调式上,营造出一种淡雅、幽静的音乐性格。在箫笛助奏版本中,洞箫于第1小节第3拍进入,与古筝声部形成二重奏,在1-8小节,洞箫与古筝均有独立的旋律线条,两个声部和声上的融合与旋律织体的呼应,使音乐充满了无限的幻想性色彩(谱1)。
从第9小节起,古筝旋律中大量切分节奏的运用,使作品的节奏韵律变得鲜明,同时,乐句较之前也变得紧凑,直到14小节进入流水般的音型,音符以一拍为单位的十六分音符,加速为六连音,直至三十二分音符。音符的增加与音区的变换,使音乐呈波浪形线条上下起伏,仿佛描写着中国书画作品中线条的写意与韵律之美,随后音群逐渐放慢回归至三连音,四分音符,最后结束在了二分音符分解琶音上,音符的递减延续着引子悠长连绵的情绪风格,作品再次回到了宁静中(谱2)。
在箫笛助奏版本中,第9-13小节,洞箫与古筝旋律相似,双声部共同的旋律线条加上切分节奏给乐曲更增添了一份生机,随后的14-19小节,洞箫声部舒缓的旋律织体与古筝紧凑的音阶形成对比,最后,两个声部一并结束在安静的情绪中。
A段第二部分为作品主题,情绪欢快明媚。这部分结构虽不庞大,但音乐元素却十分丰富。古筝部分先运用滑音,摇指,顿音等多种演奏技巧奏出丰富的音色变化,大量32分音符的运用,使得音乐的紧张度不断堆积。通过对比复调思维的创作技法,伴奏声部拥有独立清晰的音乐线条,音乐性格上则是区别于古筝的欢快灵动,以绵长的歌唱性线条为主,在箫笛助奏版本中,箫笛的声部则是穿梭于古筝与钢琴两个声部之间。三个声部既有在音色、音域及音乐性格上相对独立的横向进行,同时辅以纵向和声上的相互依托,形成了音乐织体纵向与横向的声部统一。
(2)B段 :B段整体为小快板,根据调式划分,可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35-42小节)为A羽雅乐,第二部分(43-77小节),C宫转入d商加变徵,第三部分(78-93小节 )为C宫加变徵。三段虽有调性上的转变,但音乐性格统一,小快板的节奏特征赋予了音乐活泼、灵动的性格。在箫笛助奏版本中,此段的助奏乐器将萧换为了曲笛,演奏的音乐织体几乎与古筝旋律声部同步,但由于曲笛音色润丽、清亮,相比于萧音色的典雅柔和,更为作品增添了轻快明亮的音乐色彩。
此外,笔者统计发现,B段在旋律的写作手法上,音乐织体的完全重复和部分重复运用多达24处,其中包括以不同音符时值为单位的重复,以小节为单位的重复,甚至是以大的乐句为单位,并包含小单位的重复。比如,第二部分的第43-50小节,首先这8个小节是以4小节为一乐句,仅第四小节最后一拍的音符稍有变化,所以,这是一个以4小节为一乐句的完全重复。其次在每一句的第一、第二小节,均为以小节为单位的完全重复,第三小节为以二分音符为单位的完全重复(谱3)。
作曲家在整个B段,将重复这种看似简单的创作技法,发挥得淋漓尽致。乐曲虽短小,但听起来并不乏味,通过对短小乐曲的不断重复,伴隨音量、音区及和声配器的不断变化,加深了听众对这一乐曲的印象,并被这种欢快明媚的音乐性格深深感染,使人回味。
(3)C段: C段为广板(94-106小节),是作品的华彩段落。音量由最开始的”pp”一直向前发展,最后以“ff”结束,音符的堆积与音量的增加,使音乐的内在动力终于在C段的结尾处迸发出来。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箫笛助奏的版本里,箫笛在此段也只是演奏着单一TRIO,一方面凸显出古筝的强大音乐表现力,另一方面,相同音乐织体的不断重复,也推进着音乐情绪的积累。古筝方面,大部分乐段由刮奏与符点音型组成,如流水般的刮奏加上恰似鼓点的符点,一个自由奔放,一个严谨内敛,两种不同性格织体的融合,恰恰体现出隐藏在中国书画中的灵魂,形散而神聚。两个声部交融在一起,看似相互制约,实则是作曲家通过这种音乐织体,将中国书画中魅力与底蕴表现得淋漓尽致。
(4)D段:D段作为衔接华彩乐段与尾声前的一个段落,结构上较为短小,古筝主奏部分仅11小节,加上5小节的钢琴部分共16小节。音乐织体以古筝与钢琴的二声部对位为主,悠长歌唱的旋律由钢琴奏出,古筝则配以跳跃式的和声伴奏,在箫笛助奏版本中,曲笛声部的旋律线条几乎与钢琴部分的歌唱性线条完全一致,一动一静两个声部的融合,既在音乐性格上与作品主题的情绪相呼应,又为尾声的到来形成了铺垫。
(5)E段:E段(小节123-142)为作品的尾声,在经过E段前5小节(118-122小节)钢琴的铺垫,音乐回归到平静,尾声开端4/5拍的运用,使音乐节奏韵律的不稳定性增加,在箫笛助奏版本中,音乐的织体更加丰富,在4/5拍的节奏结束后,古筝演奏灵巧的音乐织体,作为第二声部出现,曲笛则演奏出悠扬绵长的旋律线条,使音乐听起来既有弹性又不乏歌唱性,营造出一种斑斓摇曳、恍惚迷离的气氛(谱4)。
在此之后,古筝与箫笛的长达4小节的平行线条(135-138小节),音乐织体看似简单却别有韵味,最后乐曲结束在古筝的泛音中,泛音的使用与箫笛、钢琴的声音相融合,虚虚实实,使得声音的层次及空间感更加立体,为作品增加了一份空灵之感(谱5)。
三、钢琴织体艺术特色及诠释
此作品是古筝为主奏,钢琴为伴奏并辅以洞箫助奏的合奏作品。钢琴虽为伴奏,但在音乐情绪的转换,音乐画面的塑造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作曲家对各种音乐织体的选择与运用,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意义。在演奏该作品时,笔者以音乐织体为切入口,选取了三个带有典型意义的音乐织体,以此来解读不同音乐织体在刻画不同音乐性格时所发挥的作用及意义。
(一)震音
震音的首次使用出现在作品的A段引子部分(谱6)。
在A段中,古筝和洞箫空灵的旋律线条配以钢琴低沉持续的震音,营造出了一种虚幻缥缈的音乐气质,仿佛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烟雾缭绕的山水画。
此外,震音的大量使用主要集中在C段(谱7)。
在震音的不断推动下引出了古筝的华彩乐段,音乐的情绪经过不断的堆积得以迸发出来,坚定有力,气势磅礴,作品在此乐段到达顶峰。
在演奏震音时,演奏者要防止手臂的僵硬和紧张,依靠手掌的轻微摆动同时配以积极的指尖触键,奏出均匀而密集的震音。在演奏A段轻柔的震音时,演奏者应减少手臂的力量,使用较浅的下键深度。反之,在演奏C段时,由于音量的需要,演奏者可增加手臂的力量并同时将身体的重量传递到指尖,通过坚定饱满的触键达到良好的音响效果。
(二)分解和弦琶音
分解和弦琶音主要运用在作品的引子、尾声及作品中富有歌唱性的乐段(谱8)。
钢琴声部运用富有民族神韵的琶音织体,模仿古筝的音色,使古筝的主旋律得以呼应,增加了作品的层次感。
在演奏时,演奏者要在确保与古筝声部的声音平衡的同时,应保留钢琴富有穿透力的音色。特别是由小指奏出的高音,应运用指尖,确保音色的纯净透明。同时,加上踏板的延音,演奏出细腻、缥缈的音乐意境,使作品的引子与尾声都能够充满画片感,将听众更好地带入作品的意境。
(三)八度和弦
在作品两段主要的间奏中,钢琴声部都大量地运用了八度和弦织体。其中第一段为A段与B段的间奏(31-34小节)(谱9)。
第二段為D段与尾声的间奏(118-122小节)(谱10)。
间奏为作品段落情绪的转换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中第一段间奏,连接了作品的主题与小快板,音乐织体主要由十六分音符及八分音符的八度和弦构成。左右手皆有独立的音乐线条,音乐性格欢快明亮。第二次间奏连接着作品的D段和尾声,音乐织体主要以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八度和弦组成,此段间奏音乐平缓柔美,为尾声的出现渲染了气氛。
由于钢琴从上至下触键方式的局限性,如何演奏出富有歌唱性的声音一直是演奏者需要面临的难题,如何连续性演奏出歌唱性的八度和弦更是对演奏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演奏此段时,演奏者应注意手掌及手指尖的支撑,分别将两只手的小指的音符略微突出,以演奏出富有音乐层次的八度和弦,同时运用手臂重量避免重复的敲打,注意音与音之间的横向联系,并配以气息的运用,从而演奏出富有歌唱性的八度和弦。
四、结语
古筝作为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蕴含着我国深刻的文化内涵,在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之后形成了独有的音乐魅力。《丹青仙子》将西方作曲技法与我国传统音乐完美融合,既保存了古筝的特有音乐特色,又使古筝这种古老的乐器有了崭新的面貌。在作品中,听众不仅能欣赏到古筝博大精深的传统音乐技巧,又能感受到作曲家通过在调性、和声及节奏上的创新与探索,赋予古筝这一传统乐器多元化的发展。这样优秀的作品,作为新时期古筝协奏曲的代表当之无愧,值得我们深入地学习和研究。
参考文献:
[1]丹青仙子的艺术风格与演奏技法研究 [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中国民族器乐古筝独奏曲的钢琴伴奏研究 [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3]民族器乐协奏曲创作实践研究[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4]王运.浅议古筝协奏曲的演奏与教学[J].武汉: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
作者简介:吴荻,女,汉族,武汉音乐学院钢琴系教师,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钢琴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