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接通传统乐舞与山西民间舞的方法研究

2022-04-03岳雅男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2期

【摘要】乐舞是一种集音乐、舞蹈、诗歌等艺术于一体的艺术形式,最早出现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就是乐舞。经过几千年的演变,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形成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在第一部分内容中,我简要介绍了乐舞在我国古代不同朝代的发展情况和转变。在山西省民间流传的许多舞蹈和传统社火节目中,有部分舞蹈是由我国古代乐舞一脉相承下来的,山西民间舞至今记载有200多种,但有好多已经失传,本文只能挑选其中一部分山西民间舞蹈,与中国古代乐舞进行比较分析。在第二部分中,经过思考山西民舞与中国古代传统乐舞的共通点,我在文中把乐舞分为三大种类与山西民间舞进行碰撞,分别是:继承巫术仪式风格的山西民间舞、再现宋代“队舞”的山西民间舞、传承中国古代军阵鼓乐的山西民间舞。在第三部分中,主要提出两种接通山西民间舞和古代乐舞的方法:文献研读法和文献综述法。

【关键词】传统乐舞;山西民间舞;接通方法

【中图分类号】J72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2)02-162-03

【本文著录格式】岳雅男.接通传统乐舞与山西民间舞的方法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2,01(02):162-164.

一、中国古代乐舞发展历程

乐舞是一种集音乐、舞蹈、诗歌等艺术于一体的艺术形式,最早出现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就是乐舞。诗歌与音乐、舞蹈从来密切相关,早在《乐记》中已经明确指出:“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它的艺术特色和表现特征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呈现。

乐舞起源于遠古时期,当时乐舞的主要功能还只是祭祀,主要因为远古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还比较浅略,在日常生活中,或是模仿各种声音和动作,或是与大自然抗争所出现的一种形式,以表达他们对生活和自然的情感。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舞蹈教育传统。商周时期,舞蹈教育已成定制,且在年龄与教学内容方面,已有了明确的要求。到了汉代,经济发展迅速,文化兴盛,从而宫廷表演艺术蓬勃发展起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长袖舞和折腰舞,除此之外还有面具舞、手持兵器的舞蹈等。刘渊建立汉赵国后,东汉朝廷为了更好地统治,经常以强制性的方式,将边疆北方民族内迁,促使舞蹈文化多元化发展,融入了各少数民族不同风格的内容。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达到鼎盛的时期,民族大融合使社会文化生活丰富起来,政治经济高度发达,是我国古代文明史发展的高峰期,乐舞文化在时代的催化下也达到顶峰状态。隋唐时期的乐舞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各民族的艺术特色和乐舞相融,才使乐舞有了新的面孔。经过战乱,宋王朝统一全国后,并没有对唐朝原有的乐舞照搬照抄,在原有乐舞的基础上,创造出独有的舞蹈表演形式——队舞。内容不止是唐朝单独的舞蹈抒情,还加入了剧情性表演,宋朝的队舞也是中国乐舞发展的转折点。元明清时期的乐舞,更多地融入了戏曲色彩和宗教色彩。

二、山西民间舞中遗存的古代乐舞

山西的民间舞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现存的有二百多种,按形式可以分为秧歌类、车船类、跷类、灯火类、轿类、锣鼓类、拟兽类、武技类等。

(一)继承巫术仪式风格的山西民间舞

在汉代乐舞中供人欣赏的舞蹈有长袖舞和折腰舞,除此之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还有巫术仪式中所展示的傩舞,每年祭神、祈福、驱魔都离不开傩舞,傩即面具,戴着面具起舞,用以吓唬魔鬼,驱逐病疫,祈求人畜平安,与假面具舞相似的还有各种拟兽舞蹈。在山西民间舞中,遗存的祭祀类舞蹈有任庄扇鼓,拟兽舞蹈有舞狮。

1.任庄扇鼓

任庄扇鼓傩戏活跃在山西省曲沃县,主要是祭祀时所跳的舞蹈。任庄扇鼓的道具很独特,外形类似团扇,是一个单面鼓,鼓把下面系有铁片,鼓槌是细长形的木条,不像其他鼓类以鼓槌头敲击鼓面,任庄扇鼓手握木条整个鼓槌都会击打在鼓面上。古代在进行傩戏表演时,都会根据所扮演的不同身份,佩戴不同的面具,手持不同的道具,任庄扇鼓有所不同,没有佩戴面具,他更多地遗存了古代祭祀舞蹈中队形的变化,与边敲边念白的古代傩舞表演形式,全程没有太大的舞蹈动作。

2.舞狮

说起舞狮,就想到了唐朝著名的宫廷乐舞《太平乐》,《太平乐》也叫《五方狮子舞》,狮子的外形威武,配着鼓点进行表演,表演不仅需要表现狮子的生活习性,还要加高难技巧。舞狮是一种集武术、鼓乐、戏曲为一体的表演形式,山西各地区舞狮风格各不相同,比较著名的舞狮是太原市的“西华门舞狮”。在宫廷乐舞《太平乐》的基础上,“西华门舞狮”吸收其经典舞狮动作与造型,创新出有山西独特风格的舞狮表演。“西华门舞狮”一般只有两只狮子在表演,一只大狮子和一只小狮子,会给观众展示孕狮下崽子的故事,最后大小狮子同台表演。“西华门舞狮”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这种独有的表演形式,留下日后美誉。

(二)再现宋代“队舞”的山西民间舞

经过战乱,宋王朝统一全国,他并没有把唐朝的乐舞照搬出来,而是留下了唐朝乐舞的优美舞姿,加入自己的新思想,创造出新的乐舞——“队舞”。宋代“队舞”属于宫廷舞蹈类型,宋代的“队舞”不同于之前的乐舞,之前的乐舞单纯地注重舞蹈舞姿的表达,宋代的“队舞”在表演中加入情节,注入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多的是想向观众表达一种思想,表演形式加入了唱、念白等形式,以表达对自然、宇宙、历史、生活的理解与思考。宋代“队舞”还看重表演的综合性,把音乐、舞蹈、诗歌进行综合运用。可以说,宋代“队舞”是历史上一次重大的转折。在山西民间舞中,至今还有宋代“队舞”影子的舞蹈有小花戏、踢鼓子秧歌、高跷、竹马等。

1.左权小花戏

左权小花戏是山西特有的一种舞蹈,独一无二,它是一种有剧情性的说唱艺术。左权小花戏起源于山西省左权县,旧《辽州志》载:每逢元宵佳节,街巷门首均张灯垒火;晚上,村中男女在“社火”前导下,集队而行,走遍大街小巷,名曰“走百病”,有消灾祈福之意。左权小花戏的特点是“一小二花三有戏”,“三有戏”指的就是有情景的表演,他有其独特的妆容、服饰、道具、步伐与动律。一眼看过去和其他舞蹈最不一样的莫过于道具了,在小花戏表演中表演者手持两把扇子而舞,神似蝴蝶。他的动作也是从日常生活提取出来的,舞姿与生活息息相关。左权小花戏的起源有很多猜测,也没有具体的说法,小花戏流传到外地时,外地只保留了小花戏的动作、造型、动律,而小花戏中遗存宋代“队舞”边唱边跳的特征,也只有在左权本地,正月十五串火盘的活动中才能看到。

2.踢鼓子秧歌

山西晋北地区广为流传的舞蹈就是踢鼓子秧歌了,踢鼓子秧歌名字的由来与表演时常用的动作有关,踢鼓子秧歌表演时男角动作以踢为主,伴以鼓点进行表演,故起名为踢鼓子秧歌。踢鼓子秧歌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论妆容、服饰、动作还是动律,都融合了戏曲的东西,所展示的动作也更为刚劲有力。一般所见的踢鼓子表演,都是男女一对,有十多个演员同时表演,女角当地人叫“拉花”,演出时拉花围着男角进行踢鼓表演。男角的经典动作有“戴宗三亮式”、“腾空旋风”等;女角比较丰富,有“拔泥步”“兔旋窝”“闪腰失惊”“跌籽儿”等,从这些动作中可以看出晋北踢鼓子秧歌有一定的故事情节。男角动作粗犷有力,女角动作优美利落。他的队形变化有70多种,复杂多样。现在对于山西晋北踢鼓子秧歌的保护措施,最直接的就是将其引入了课堂,作者亲身感受过上述所说的女角的经典动作。

3.高跷

高跷的历史特别悠久,早在春秋时就已经出现。在高跷表演中,有特定的人物扮演,每个跷上服装、妆容、道具都不一样,山西的角色扮演都有媒婆、傻小子、小二哥、和尚等,内容剧情都比较滑稽,演员互相配合,经常边唱边演,变化出不同的队形,如履平地。手里的道具经常有扇子、木棍、剑器等,表演时,会出现劈叉、扭秧歌、跳凳子、翻跟头等高难动作,引得叫好声连连。山西省各地区的高跷都独具特色、各有风骚,是元宵佳节不可缺少的节目。经过宋代对乐舞的改革后,出现了高跷这种新的表演形式。

4.竹马

竹马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明代时,在山西平遥风靡,竹马是用竹皮扎成的,分为两段,一段固定在演员胸前,一段固定在演员背后,马身下方一般用不同颜色的布围一圈,以遮挡演员的腿部,马头上有缰绳,表演时表演者手握缰绳,另一只手持马鞭,进行不同的队形变换。表演者一般为孩童,古典唐装打扮,身上绑着铜铃,表演骑马奔腾。以前的跑竹马不止有动作与队形,会边跑边唱地方小调,可惜的是现在这种表演方式已经失传。

(三)传承古代军阵鼓舞的山西民间舞

鼓是一种音响强烈、节奏鲜明的乐器,鼓舞一般能带动人的情绪,使演员的人物性格表现鲜明。在古代战场上,鼓声可以振奋士气,人们发明了用鼓声传递信息,可以根据鼓点的不同,变换不同的队列。后来人们模仿战场敲鼓,加入动作、情节、念白等,创造了鼓舞这种铿锵有力,带动情绪的表演形式。

1.晋南威风锣鼓

晋南威风锣鼓流行于临汾一带,这样算来,晋南威风锣鼓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威风锣鼓表演起来感染力特别强,经过几千年的流传,并不断吸收其他鼓乐的精华,今天的威风锣鼓气势磅礴,威风凛凛!表演中,经常与钹、锣相配合,威风锣鼓的得名,源于其声音,敲响时鼓声震天,钹声、锣声清脆,所以名叫威风锣鼓。演出时,演员跟随鼓点,做出不同的舞姿身段,根据鼓点的不同,变换不同的队形位置。演出到高潮时,感觉翼城市志》"国戚卷"载:"明万历年间李太后回翼城省亲赏花鼓银子三千两。"可见冀城花鼓在明万历以前就已存在。鼓锣钹已经变成兵器,演员成为将军,重现古代军阵鼓舞雄姿。

2.翼城花鼓

冀城花鼓在明万历以前就已存在。翼城花鼓在全国都很出名,在表演中和陕西腰鼓有些许类似但也有其独特的风格,他们都是节奏欢快,情绪热烈,士气高涨,动作粗犷,但是与之不同的是鼓的绑法、打法,更为独特的是鼓的数量,一般翼城花鼓身上最少三面鼓,最多九面鼓,九面鼓分别为一个头鼓,一个肩鼓,一个胸鼓,两个腰鼓,两个腿鼓,两个脚鼓,这是其最大的特色。表演时,观众可以看到表演者双手上、下、左、右飞速缠绕,鼓声清脆连绵。在表演中,演员舞中带唱,唱中有舞,是集歌、舞、技于一体的表演形式,根据鼓点的不同变换不同的队形位置,集体演出时,动作整齐划一,气势磅礴,用花哨的打法打出的鼓同样铿锵有力。《翼城市志》“国戚卷”载,明万历年间李太后回翼城省亲赏花鼓银子三千两。可见冀城花鼓在明万历以前就已存在。

三、接通传统乐舞与山西民间舞的方法

(一)文献研读法

对于研究接通传统乐舞与山西民间舞的方法,我认为最直接的就是阅读大量文献资料,了解各个朝代乐舞发展的状况和山西民间舞蹈的发展史。首选文献研读法的原因是对于研究对象的记载多,信息量大,不同时期各个朝代它的变化创新都有记录,还有世人对其某个阶段有不同的夸赞或者批判,都会给我的思路带来灵感。文献资料除了文字记载,还有配图、表格、符号等特别直观的记录方式,这些资料所记录的一般都是真实性比较高的,在文章中提出一个观点,必须有理论依据,少不了的还是查找文献。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类文献资料都可以在网上查到,更有视频记载可以让后人直观地看到,不用为了查找一本书跑遍各大图书馆,方便快捷、节省时间。

本文第二部分将古代乐舞分为三类来试着与山西民间舞进行接通,为了给“山西民间舞中遗存有中国古代乐舞”找理论依据,笔者查找了好多文献,如为了证明古代巫术仪式在山西民间舞中有所遗存,笔者通过研读《任庄扇鼓傩戏调查与研究》等文章,结合古书记载,了解到在汉代就已出现傩舞,再把任庄扇鼓和古代傩舞的动作、队形、表现形式进行对比,从而得出任庄扇鼓是对古代乐舞中祭祀形舞蹈——傩舞的继承且不断变化下的产物;为了证明宋代“队舞”在山西民间舞中有所遗存,笔者翻阅了《左权小花戏艺术特色及发展轨迹初探》等文章,加之之前对宋代“队舞”的了解,对比分析了左权小花戏与“队舞”的表演形式、队形变换及注重的表达的情感,得出小花戏的演出形式、队形变化等都受宋代“队舞”的影响;为了证明了西民间舞中有古代军阵鼓舞的影子,笔者翻阅了《山西临汾威风锣鼓的历史演进与现代传承研究》等文章,通过对比,发现二者都是通过鼓点来进行队形变化,且队形变化莫测,动作整齐划一,鼓声雷动,甚是威风,有古代军阵鼓舞的影子。

(二)调查法

调查法也是值得推荐的一种方法,需要到当地,亲身体验风土人情,会学习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对于文中左权小花戏的研究笔者采用了调查法,亲自到左权县,首先,笔者查看了《左权县志》,了解它的历史等,记录可能影响本地区舞蹈文化发展的历史事件。不同地区的舞蹈都会有传承人,笔者也有幸在群艺馆见到传承小花戏的老艺人们,通过谈话的方式,了解本地区舞蹈的起源传说、发展状况、风格特征等。过年过节是各个地区风土人情表现最浓的时候,是搜集学习各类舞蹈风格特征的好契机,白天欣赏学习独特的小花戏,听了左权民歌,晚上去观看了串火盘活动,将舞蹈动作等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回来后把搜集到的信息汇总、整理、分析,再结合学到的中国古代乐舞知识,将二者进行对比,发现小花戏演出形式为边唱边跳,表演中有一定的故事情节,由于动律和道具的特殊,有其独特的队形变换,与宋代“队舞”有相通之处,从而得出以上结论。

四、结语

现在的舞蹈研究,越来越注重追溯、研究和保护舞蹈最原始的东西,山西民间舞蹈中,好多形式、情感、动作、道具等都是古代樂舞一脉流传下来的,这些经过千百年演变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保护。乐舞由宫廷进入百姓生活,岁月的流逝,在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风格的舞蹈,这是乐舞发展必须经历的。让我们在保护山西民间舞的同时,也把它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索越.舞蹈道具“鼓”在山西民间舞蹈中的运用[J].戏剧之家,2017(17).

[2]王敏.山西晋北踢鼓子秧歌的审美研究[J].北方音乐,2017(8).

[3]隋庆.任庄扇鼓傩戏调查与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4.

作者简介:岳雅男(1994-),女,山西晋中,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民族民间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