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融合的学科教学新场域创设
2022-04-03唐炜
编者按:江苏省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依托课程基地建设,推进教学方式变革,为推进“五育并举”提供了丰富多元的实践场域。学校通过融合资源、融合课程、融合实践,积极构建贯通中学阶段的学科融合课程体系,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实现“五育融合”,赋能师生幸福成长。经过多年的探索,“人文与科学相融,全面与特色并重”的办学理念已在树人学校落地生效,为新时代立德树人背景下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融合;教学场景;课程基地;特色课程;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19-0062-03
【作者简介】唐炜,江苏省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江苏扬州,225000)党委书记、校长,高级教师。
学科融合是指在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的活动。学科融合既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产生创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径。
江苏省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在学科融合理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融合的内涵,通过融合资源、融合课程、融合实践,积极打造“基于融合的地理课程基地”和“‘自主·合作’的初中语文阅读课程基地”。基于融合的课程基地建设以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为指导,其教学场所的搭建与工具的使用都建立在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之上。我校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知需求,构建基于融合的体验式课程基地,为某一学习经验或以自然、社会问题为主题的教学活动提供实践场所,让学生在解决鲜活的、可接触的真实情境问题的过程中,将书本知识与现实实践相融合,达到开阔视野、融通知识、提高素养的成长目标。我校积极创设基于融合的学科教学新场域,为学生提供更广泛、多样的学习平台,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一、五育并举背景下的融合教学
基于融合的课程基地建设,为实现“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的跨越提供了实践场所。在学科教学中,教师融合不同学科知识、学科思维、学科方法等知识技能,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并提升其批判性思维、科学思维、人文审美等不同学科所强调的关键品质,达成智育目标;同时,融入德、体、美、劳四育发展,助力学生的深度学习。
为了进行融合教学的探索,学校的两个课程基地对整体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了课程统整,开发出高质量的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我们研究并构建贯通基础教育阶段的一体化课程体系,打破学段分割,打通学科联系,整合学业课程,创新评价标准。同时,对各类课程规范管理、统筹安排,做到学段之间的延续,满足各年龄段学生的兴趣需求,也减轻家长在选课、接送上放学和经济等方面的压力。如此“服务学生、减轻负担、发展师生”的特色课程体系,实现了“一次活动,多重培养”的融合育人目标。
二、创设基于融合的物态环境
在众多中学学科中,地理是一门关心人类生存的地球表层环境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学科。地理学科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之间的联系和规律,与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和政治、历史等人文学科都有极强的关联性。地理学科的综合性促使其在学科融合中具有更多的可操作性。因此,以地理为切入口实现学科融合是地理学科的性质使然。我校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创设多层面、多角度、多学科的情境场域,构建了基于融合的地理课程基地,其物态环境主要包括“一馆二园三中心四实践区”。
1.“一馆”。即智慧地理融合体验馆。它是基于新技术与地理科学前沿融合的展示与体验馆,让学生在互动与体验的过程中理解自然現象的发生、发展与演化的过程。
2.“二园”。即石油文化主题园和“基于乡土的微观生物群落”主题园。前者展示江苏油田勘探开采的实物工具、地质结构模型和发展历程,结合地质科学的发展演变与重要人物,展示我国石油开发的艰辛历程;后者在树人公园建立四季花圃和果园,设立“微观生物群落观测室” “观鸟实践室”,开展物候观测活动。
3.“三中心”。即数字化地理教学中心、地理实践力培育中心和地理学科教师发展中心。
4.“四实践区”。即“人工智能+物联网”智慧农业主题实践区、“微型湿地生态系统探究”主题实践区、“空气、土壤和水”环保主题实践区和“清洁能源的利用”主题探究实践区。
此外,我校还积极开发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先后成立了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朱自清故居、扬州市瓜洲泵站工程管理处、瓜洲古渡公园、三湾湿地生态文化公园等校外社会实践基地,使之成为与学校教育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实践大课堂,构建与社会教育相互沟通、相互融合的体验平台。
三、在融合中创新特色课程
近年来,我校先后成立“树人少科院” “树人文学院”“树人艺术院”“树人棋院”等“六院一堂”,进行多学科融合,为学生搭建丰富的成长平台,探索培育学生的多元途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树人少科院”的建设是以“创新”品格为核心,旨在提升学生“探究、设计、创新、实践”的能力素养,并将其升华为“理性思维、创新精神、勇于探究”的精神素养。
“树人文学院”的建设是以“至善”品格为核心,意在让学生体验社会生活、积淀人文底蕴、涵养诗意情怀、学会审美鉴赏。
“树人艺术院”的建设是以“至雅”品格为核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其领悟艺术创造,实现个性成长。
“树人棋院”的建设是以“至慧”品格为核心,让学生在“思”与“行”中得到快乐,在快乐中学到智慧、学会拼搏,培养其高雅情趣、逻辑推理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宽广胸怀。
“树人体院”的建设是以“坚韧”品格为核心,主要帮助学生养成健康习惯,增强运动能力,培养体育品德,促使学生珍爱生命、自立自强、合作拼搏。
“树人行者学院”是以“担当”品格为核心,带领全校师生开展文化之旅、红色之旅、科技之旅、责任之旅,让学生走出校门,融入社会,做有思想的行者,培养其社会参与的意识,增强其家国情怀,拓宽其国际视野。
“朱自清讲堂”是以“思辨”品格为核心,引领学生读朱自清的书,做朱自清式的人,促进其“乐学善学、反思反省、学术健全”等素养的养成。
“六院一堂”的布局为学科融合和五育并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坚实的基础,为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有力的保障。在此过程中,我们还从现实情境中提炼出更多的跨学科课程研究的视角,进而整合生成全新的特色课程,如“艺术与素养”“棋与思维”“行走看天下”“水的研究”等。
四、评价方式更加贴近学生成长
为使融合教学真正深入人心,充分发挥其价值和作用,我们改变了单一、人工、重视结果的评价方式,向多元、智能、重视过程的评价转变。
首先,评价主体由单一转向多元。不仅由教师进行评价,而且让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同时也让家长积极参与评价,形成家校共评的方式,使评价更加真实、具体。
其次,评价发挥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作用。我们以点击、点赞、转发、收藏、评论等网络行为为依据,来判断哪些有关学科融合的网络资源更受学生欢迎,哪些效果不佳,受欢迎的资源加大投入力度,效果不佳的则及时进行调整。
再次,评价由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学校通过智能反馈系统及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收获,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科融合散发出活力和生命力。
基于融合的课程基地的建设立足于当下的教学需求,致力于培养学生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质,全面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基于融合的课程基地为学生提供追逐科学真理、深化人文关怀和发展核心素养的学习环境,使“人文与科学相融,全面与特色并重”的学校办学理念落地见效。体验式的课程基地塑造了顺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乐学成人,格物致知”的学校学风。学科融合新范式的探索与实践,是学校教师建设“教书育人,精益求精”教风的见证,也是新时代立德树人背景下学校提升教学品质的创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