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积极修复中主动成长
2022-04-03蔡素文
【关键词】压力性生活事件;3“R”能力图谱;自我修复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24-0061-02
【作者简介】蔡素文,上海市宝山区教育学院(上海,201900)心理健康教研员,高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理事。
一、不容忽视的压力性生活事件
压力性生活事件作为一种社会应激源,对于个体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有研究者指出,如果青少年在应对压力性生活事件的过程中不能探索出缓冲压力的中介模型,压力性生活事件就会影响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1]由刘贤臣等人于1987年编制的《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可知,当今儿童青少年遭遇的生活事件包括受惩罚、丧失、人际压力、学习压力和适应问题5个方面。上述的3个案例中,小怡遭遇好友自杀的创伤性事件,小圆面对高考学业压力以及与同伴关系破裂,小阳面临小升初的适应问题和家庭关系变故,这些都是他们遭遇的压力性生活事件。
二、应对压力性生活事件的意义
压力性生活事件存在于儿童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中,他们中的大多数在面对压力性生活事件时,往往能建立一种调节压力的能力。然而,压力过多过重或者带有创伤性,超过个体合理吸收转化的上限时,就会给个体造成心理上的伤害,导致焦虑等负面情绪。
案例一中小怡的好友学姐A自杀,小怡开始失眠、食欲减退、人际交往欲望下降,甚至出现自残行为和轻生的念头。案例二中小圆在不会处理人际关系、不会学习的双重壓力下,产生了“我不够好”的核心信念,于是通过“暴食—催吐”的方式宣泄焦虑情绪。案例三中的“阳光男孩”小阳面临小升初的适应问题和家庭关系变故,内心压抑无法自我排解。这些都是压力性生活事件导致的。儿童青少年在面对压力性生活事件时如果不及时处理,很容易导致安全感缺乏、无法走出心理阴影等问题,甚至诱发极端事件。因此,帮助儿童青少年合理地应对压力性生活事件具有积极意义。
三、运用3“R”能力图谱应对压力性生活事件
未经疏导与干预的压力和焦虑会导致儿童青少年持续的痛苦,甚至导致许多心理和生理症状的风险增加。当儿童青少年感到压力过大时,教师和家长应鼓励他们采取措施减轻压力或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笔者结合自身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提出3“R”能力图谱,以此提升儿童青少年应对压力性生活事件的能力。
1.鼓励表达,觉察未被满足的需要。
3“R”能力图谱中的第一个“R”(Recovery)指复愈力,即疗愈创伤的能力。个体在面对压力性生活事件时,要勇于直面问题、寻求帮助、寻找解决办法,这样才能修复创伤。此时,咨询师应积极关注、尊重、理解、无条件接纳儿童青少年,鼓励他们积极表达、有效宣泄,觉察问题背后的心理需求,逐渐表达真实的自己。
第一个案例中的咨询师与小怡一同看见小怡内心的自责与内疚,及时给予她积极的反馈,将小怡对当下问题的困扰正常化,并鼓励小怡与学姐A道别,通过书写或者思考的方式将想说的话表达出来。修复的第一步是基于心理创伤后的抗拒、不安全感和自我封闭做一些积极尝试。勇敢表达,才能获得开放自己的信心和勇气,产生解决这些心理问题、修复心理创伤的力量。
2.有效联结,增加复原力。
3“R”能力图谱中的第二个“R”(Resilience)指复原力,即在压力事件中恢复常态的能力。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师要为来访者找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修复自己的力量,创造积极正向的新体验,帮助来访者重建自信。
案例二中的咨询师帮助小圆识别内心存在的不合理信念,重建合理信念。当小圆告诉咨询师,她相信自己的学习策略是正确的,哪怕别人不认同,她也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前进时,咨询师适时回应:“你做了之前不敢做的事情,发现结果并不坏。”这样的积极反馈让来访者生长出一种信念——我有能力应付逆境、应对挑战。案例三中的咨询师按照探讨原因、积极释义、主动共情、例外询问、鼓励尝试的路径逐步提高小阳应对压力的能力。最后,小阳主动与英语老师沟通,解除与英语老师的误会。咨询师将主动应对的积极经验延伸到小阳的生活中,帮助小阳重建应对压力的信心。
3.主动新生,增加抵抗力。
3“R”能力图谱中的第三个“R”(Resistance)指抵抗力,即主动抵御压力与困难的能力。案例三中的咨询师为小阳提供了一张“认知行为治疗记录表”,让小阳通过认知行为家庭作业进行自我强化训练,记录每一次主动沟通与表达情绪的结果,并进行辨析。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表达与记录,可以帮助来访者看见自己的内在力量与心理资源。
当然,上述三个案例的来访者的咨询主动性较高,这也是取得良好咨询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三位咨询师的作用是陪伴处于压力与创伤中的儿童青少年,帮助他们找到积极修复的内在力量,进而主动成长。
【参考文献】
[1]傅俏俏,叶宝娟,温忠麟. 压力性生活事件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28(5):516-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