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后服务:展现“蓬勃生长”新气象

2022-04-03钱爱芙钱琳

江苏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课后服务

钱爱芙 钱琳

【摘 要】“双减”政策颁布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实行“5+2”课后服务模式。对不少学校来说,课后服务是个新生事物,要提供高质量的课后服务更是新的挑战。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实验小学提出打造“蓬勃生长”的课后服务新样态,通过思想同频共振、全域式作业管理、六艺课程设置、评价管理升级等一系列做法,切实保障了课后服务的品质,让学生、家长、教师从中获得幸福感。

【关键词】课后服务;蓬勃生长;书院儿童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18-0033-03

【作者简介】1.钱愛芙,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江苏常州,213161)总校长,高级教师;2.钱琳,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实验小学(江苏常州,213161)副校长,一级教师。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实验小学(以下简称“武实小”)面对课后服务这一民生工程,有着自己朴素的认知:课后服务2小时不是时间和技能的简单堆砌,不是放学后的“托管”,而是坚持“实践育人”的“第二课堂”。衡量课后服务工作的核心指标应该是家长满意、学生喜欢、教师认可并乐于参与。

一、“蓬勃生长”指向壮阔的境界

“蓬勃生长”不是指一个人,而是“一个个人”,要有同频共振的思想,才能成就波澜壮阔的境界。课后服务是一个新生事物,也是一个创新举措,特别需要教师、学生、家长三方达成共识。在“双减”政策颁布后,学校就通过问卷调查、师生访谈、家委会评议等多种方式了解各方对课后服务的真实想法与困惑,推动学校与课后服务利益相关者进行深度沟通。学校针对大家实实在在关心的几个问题,如课后服务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谁来做,以及如何监督过程、如何评价效果等进行交流。基于沟通,教师从思想认同到行为再造,主动适应课后服务带来的变化,在挑战中把握机遇,努力创新。

在此基础上,学校抓牢课后服务的四个“破局点”。一是找准出发点,安全第一、作业优先、兴趣为本、活动育人,精准定位服务宗旨;二是把握切入点,坚持自愿原则,尊重学生、家长、教师意愿,科学设计服务环节;三是明确着力点,作业管理精准,六艺课程创优,高效筑牢服务主阵地;四是确定支撑点,实行扁平化管理,提升服务质量。

要做好课后服务,不能只靠发号施令,不能只是提目标、提要求、提任务,还要给予清晰的路径指引和强大的行政支持。于是,学校管理团队明晰了“10步走”的流程:做足功课,研读政策,制订实施方案;解读文件,思想引领,做好宣传动员;统筹“家校社”各方资源力量;项目遴选,确定课后服务项目;提供课程菜单,供学生、家长自主选择;班级汇总、年级统筹、责任部门全面协调;绘制课后服务学校总表、年级总表、班级总表;课后服务全面运行,实施扁平化管理;期末成果展,开展项目评价与反馈;撰写课后服务工作总结报告。在这样具体的流程指引下,学校课后服务工作循序渐进,走得踏实、走得稳健。

二、“蓬勃生长”要兼有活力和朝气

学校立足“尊重个体的多样性”的服务宗旨,创新课后服务的载体,优化课后服务的形式,丰富课后服务的内容,让“三点半”后的校园处处洋溢着蓬勃的朝气。

1.“全域式研究”,夯实作业基本盘。

作业是课后服务的重要内容,是评价课后服务质量的第一印象。学校把“五项管理”融入课后服务中,重点做好以下工作:基于总量协调,确保作业上限和学科协调的“天花板”;基于时间管理,推动作业完成“效率板”;基于管理制度,规范作业批改和主课教师看班陪伴、答疑辅导的“规范板”。

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的前提是提质。“全域式研究”是武实小在以往管理基础上的精细化提升。具体包括“四全”,分别是“全科视野的备课”,强调在全面发展全科领域理念引导下理解学科素养,精读教材,精备学案,精研作业;“全程互动的上课”,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促发展,研究双主体、双互动的高效课堂;“全面把控的作业”,注重每门学科作业优化设计,控制作业总量,分科协调数量,重视个性化作业;“全面配置的教研”,重视从整体上部署学期教研计划。

如本学期语文组侧重作业与大单元备课研究,形成《武实小语文作业指南》;数学组侧重从课堂出发,完成了《武实小数学学科指导建议》;综合学科侧重学科融合与特色作业研究等。同时,学校加强了对阅读作业、劳动作业、节日作业、无作业日的研究,使作业布置更加精准。

2.“六艺社团”,打通最后一公里。

课后服务不仅是一种服务,更是一种“产品”。在实际操作中,针对课后服务的第二时段“六艺时刻”,学校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探究与改进。第一阶段,教师可操作,学生兴趣弱。学校力求成为家长伸长的“手臂”,让更多学生接受优质的课后服务,所以针对每个教师的特长和爱好进行了统计,力求开设丰富多彩的课程。第二阶段,学生兴趣浓,教师压力大。学校又从平衡原有社团、作息时间调整、教师的课务协调等方面进行完善。第三阶段,从需求出发,统筹家校社资源。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学生因为年段不同,家长的期待也不同,于是再一次进行了内容改进。经过这样的三个进阶,我们明确了课后服务的宗旨是家长满意、学生喜欢、教师认可。

目前,学校的“六艺时刻”在内容设置上,基于书院课程原有的五大主题,即文化传承、益智创新、艺美实践、运动健康、生命安全,设计了百余节课程。其中,有校级层面的统一主题,如周一“上善家长讲堂”、周二“书院大秀场”、周三“专题教育”等。每周一的“上善家长讲堂”,对于学生来说是新鲜有趣的课程“盲盒”。家长经自主申请和班级统筹安排后,走进学校参与课后服务,成为“一日讲师”。

学校还有分年级、分层次设置的“一班一品”自主类“项目菜单”,即一年级一策,一班一案,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低年级是“游戏化课程”。基于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武实小启蒙园的课后服务以“游戏化课程”为抓手,助推幼小科学衔接。“游戏化课程”重在“玩”,玩什么?怎么玩?和谁玩?一年级以“人”聚集游戏玩伴,我们利用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化馆等资源,聘请校外专业人员进校担任辅导教师,实现“家校社”协同、“双导师”联盟,解决了师资不足的难题;二年级以“物”开发游戏项目,依托单杠、自行车、轮滑等游戏器材,通过混龄混班、破圈式学习,让学生不仅增体能,还学会交朋友。中、高年级开设“36度课程”。36度,是比较适合人体的温度。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情感转折期,自主意识逐渐增强。于是,我们在高年级拓展学习空间,开放各类场馆,打造“36度课程”。在“36度教室”里,有着一日校长、学科吉尼斯、书院梦工厂、上善文学社等“自治式生长”活动,这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权,在沉浸式的学习场景中自在生长。

三、“蓬勃生长”要有轻盈的节拍器

1.强化管理以保证质量。

学校全面完善课后服务扁平化管理制度。一位校长蹲点一个级部,所有行政人员以网格管理员的身份深入班级、年级、校园进行课后服务管理,即蹲点班级日查,值日当天年级巡查,校门口放学值岗。而校长室牵头负责的课后服务一日简报,更是让教师第一时间了解到当天课后服务的所有情况。这样的扁平化管理确保了家校间的无缝对接和课后服务的有序安全。

2.评价导向以提升质量。

学校在原有测试评价的基础上,凸显“人”的意义和价值,追求评价育人与课程育人、教学育人、管理育人的一致性,聚焦教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共绘成长“坐标图”。一是全域观照,让评价有“人”。我们从内容领域、水平层次、能力维度三个方面建立评价体系。在低年级采用“期末闯关嘉年华”的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将语文、数学两科内容进行统整融合,以闯关游戏的方式进行。二是朋辈展评,让评价有“爱”。这主要是非书面学习成果的评价,如期末的“书院成果展”,实现班班展示,生生参与。这不仅展现了课后服务阶段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同时让师生、同伴间的感情更加融洽了。三是融通整合,让评价有“术”。如英语学科的评价包括限时演讲、主题写作、创作思维导图等,增加“对话”型评价,形成指向深度学习的评价“工具箱”。

猜你喜欢

课后服务
落实落细 做好“课后服务”
留守儿童课后服务策略谈
英国课后服务的运行模式及启示
如何加强中学课后体育服务的探究
发挥学校优势 做好课后服务
“课后服务”之我见
“三点半”现象的研究及启示
“课后服务”:亟待研究的一些问题
初中体育课后服务管理策略的探究
弹性离校:现实状态、价值导向与实践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