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哈尔滨文化与俄侨文化的融合

2022-04-03张璐瑶

文化产业 2022年9期
关键词:侨民哈尔滨俄罗斯

张璐瑶

俄羅斯侨民对哈尔滨城市文化的影响

众所周知,随着中东铁路的建设,黑龙江省一批与铁路建设相关的城市得以兴起并蓬勃发展。经济和文化的空前繁荣使得铁路枢纽哈尔滨成为当时东北亚最负盛名的国际商埠。沿着城市街区,哈尔滨开启了一条穿越整个欧亚大陆的铁路线。这座拥有欧式建筑的城市,因便捷的交通路线、物流和广泛的信息流吸引了侨民的目光。1922年,涌入中国的外国侨民中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俄罗斯的侨民,哈尔滨逐渐成为对各种世俗和宗教文化开放、包容的国际商业中心,并以其效率、活力和奉献精神吸引着大家。很快,哈尔滨开始享有盛誉。就国际化程度而言,它可与巴黎、伦敦、纽约、莫斯科等当时公认的文化中心相媲美。20世纪20、30年代,享有“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美名的哈尔滨成为国际贸易中心,成为服装、美食、电影、戏剧、音乐等时尚中心。中国第一家啤酒厂、第一家电影院、第一家音乐学校、第一家芭蕾舞团、第一支交响乐团相继在这里出现,欧式教堂在城市中兴建,现代化的酒吧、餐厅等建筑随处可见。当然,并不只是单一受到俄罗斯侨民文化的影响,其他欧洲文化也对这一时期的哈尔滨城市面貌产生了影响。这大大增强了这座城市的独创性,为哈尔滨的建筑文化、美食文化等赋予了国际色彩。哈尔滨的俄罗斯侨民是哈尔滨外籍人士中占比最大的一部分。因此,在黑龙江外来文化中,俄罗斯文化盛行。

俄罗斯侨民对哈尔滨建筑文化的影响

一百多年前建造的中东铁路吸引了许多俄罗斯侨民来到中国,同时,哈尔滨的建筑开始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风格,与其他的中国建筑有所不同。与中国传统城市的风格不同,俄罗斯侨民及其后裔对哈尔滨城市文化的影响表现在公共生活的许多方面,特别是在城市规划和建筑领域。建筑是决定城市文化许多方面的重要因素之一。哈尔滨建城期间,规划师和设计师选择了以城市的最高点——圣尼古拉教堂(现红博广场)所在的地方为中心,六条主要街道从这里向东、西、南、北、西北和东北方向辐射。至此,哈尔滨综合规划发展的基本结构和形式已经确定。这种以主体建筑或中心广场为起点,将街道沿主要方向辐射的城市规划理念,体现了俄罗斯城市规划风格的独特性。它与北京、西安等中国古代都城的传统建设模式大相径庭。这些古城实际上是另一种规划概念,先确定南北中心线,再围绕中心线修建街道,类似网格的形状,让人联想到中国的“井”字。

在哈尔滨,俄罗斯建筑风格占据了主导地位,这是由自然环境、社会和历史背景等诸多因素共同决定的。客观上,哈尔滨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更容易接受俄罗斯建筑风格。哈尔滨建在一个自然资源极其丰富的地区,作为中东铁路的枢纽,多条交通干线汇聚于此,可以更快、更方便地运送必要的建筑材料和燃料。主观上,大多数建筑师、规划师和设计师都是来自俄罗斯的知识分子,他们在建筑风格上自然而然地使用了俄式建筑,如穹顶、柱子、部分雕刻装饰和俄罗斯传统建筑的其他元素。

俄罗斯侨民对哈尔滨街道命名的影响

哈尔滨的街道名称也是五花八门,有的根据俄罗斯传统命名,有的以中国风格命名,但也有一些带有殖民时代遗留色彩的异国名称。19世纪20年代之后,哈尔滨曾多次尝试为街道重新命名,但许多仍带有俄罗斯文化的烙印。一般来说,在哈尔滨历史早期,街道名称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取自俄罗斯名人或有影响力的俄罗斯侨民的名字,如:霍尔瓦特大街(现中山路)、希尔科夫街(现地段街)、果戈理大街仍保留并沿用其旧名等。第二种,一些街道名称源于俄罗斯部分地区或者其他国家的名称,如比利时街(今比乐街)、巴尔干街(今巴山街)、罗马尼亚街(今卢家街)等。第三种,还有许多街道来源于建筑物的名称,如军营、教堂等。这些街道如哥萨克街(今高谊街)、军官医院街(今文政街)、教堂街(今革新街)等。但也有原本以中国风格命名的街道,如马家沟街等。

俄罗斯侨民对哈尔滨社会文化的影响

生活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内容,发挥着多样的功能。这体现在它的概念本身,生活文化包括人类生活所必需的一切——衣、食、住、行、语言等要素。作为不同生活文化的载体,俄罗斯侨民给哈尔滨人带来了许多新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哈尔滨日常文化结合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和俄罗斯文化,其独特性逐渐形成。

俄罗斯侨民对哈尔滨服饰的影响

受俄罗斯侨民服饰的影响,哈尔滨人的生活习惯、穿着方式、服饰风格、审美情趣都发生了变化。哈尔滨居民开始佩戴代表欧洲风格的手表、戒指,这种风格的服饰一直保留至今。秋冬一到,哈尔滨人都会穿上大衣和皮靴。根据俄罗斯传统服装的一些或个别特点,哈尔滨人创造出了新的服装款式。这些服装款式不仅包含男式衬衫、毛呢大衣、皮靴,而且在女式衬衫、连衣裙、披肩等服装中也均有展现。并且,男女秋冬季节均效仿俄罗斯民族传统服饰及面料,并根据当地文化特点,改进俄罗斯民族服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服饰,推动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与俄罗斯民族服饰文化的融合。随着俄罗斯民族服饰文化的涌入,柔软、保暖的皮靴逐渐取代了传统棉鞋,成为哈尔滨人民的最爱;追求潮流的哈尔滨女性也纷纷效仿俄罗斯女性,将彩色的围巾、毛呢帽等作为平常的主要配饰之一。

俄罗斯侨民对哈尔滨饮食的影响

饮食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满足中国军队和移民的需要,1900年啤酒就已进口。俄罗斯著名商人乌鲁布列夫斯基在哈尔滨开设了第一家啤酒厂。随后,在俄罗斯侨民的影响下,起初不了解这种风味的哈尔滨人逐渐爱上了它,从而使喝啤酒的习惯广为流传。可以说,喝啤酒已经成为哈尔滨人的一种传统。近年来,每年夏天哈尔滨都会举办啤酒节,其间可以看到许多中国人和外国游客手捧啤酒走在哈尔滨的中央大街上。并且,俄罗斯侨民的饮食习惯不同于中国早、中、晚三餐的习惯,在三餐之间有类似于下午茶的间食,如小点心、巧克力等。目前,哈尔滨的西式餐点大多以俄式风格为主,经过数年的变化与改良,已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俄羅斯侨民对哈尔滨家居的影响

俄罗斯侨民对家居装饰文化也有着显著贡献。哈尔滨居民一向很注重房子的室内装修。现在他们仍然保持着这个传统。根据该传统,他们在来到新公寓后,必须对其进行装饰。于是,装饰材料市场在哈尔滨发展起来,并逐渐遍及全国。随着俄罗斯侨民的到来,铺设木地板和地毯这种习惯开始流行。但这些装饰细节也有其功能:在哈尔滨典型的寒冷气候下,地毯和木地板的使用不仅成为美学上的需要,也成为温暖住宅的必需品。

俄罗斯侨民对哈尔滨语言的影响

对于哈尔滨文化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是语言。信息通过语言才得以传递,因此语言是文化传播最重要的手段。现在,俄语在哈尔滨仍然很流行。在中东铁路建设过程中,商务交流的语言必然是俄语。此外,俄罗斯侨民在与工人进行业务往来时也会使用俄语。日常生活中,很多哈尔滨人都能说上几句俄语,甚至一些俄语单词早已融入哈尔滨这座城市的生活,包括列巴(面包)、拦包(电灯泡)、里道斯(香肠)、玛达姆(夫人)等。

俄罗斯侨民在哈尔滨的融合

通过在中国城市传递新的词语、时尚、交通方式等,俄罗斯侨民自己也对中华文化产生了兴趣。可以说,中华传统文化和俄罗斯文化这两种文化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在此期间,每种文化都共享其最好的资源,又从对方文化中吸收最有价值的元素。

婚姻层面

俄罗斯侨民和中国哈尔滨本地居民之间的异族婚姻一开始就很普遍。中东铁路建设结束后,许多俄罗斯人与当地哈尔滨人结婚并在两国的长期友好中延续着通婚。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第三代、第四代中俄混血中,白人的遗传特征逐渐模糊,肉眼已经难以分辨。但那些由俄罗斯侨民传入哈尔滨的文化形式却留在了哈尔滨,在市民的文化生活中占有显著地位。

心理层面

族群认同意味着承认自己的国家,并掌握和拥有其价值观和生活、政治、文化规范,国籍等,可以说,族群认同是个人认同的另一种重要形式。哈尔滨的俄罗斯移民群体按照其来源主要分为三类,其中一类就是在中东铁路建设期间移居中国的人。自20世纪20年代中期,在登记公民身份后,他们逐渐成为苏联公民和无国籍人。1954年后,由于苏联当局撤侨,大部分人返回苏联,部分移居西方国家,其余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留在哈尔滨的只有少数人保留了移民的身份。这证明俄罗斯侨民在心理层面对中国产生了更深刻的认同。

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以来,哈尔滨俄罗斯移民从生活习惯到心理状态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也对哈尔滨群众的生活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总而言之,俄罗斯侨民在哈尔滨的活动丰富了哈尔滨的文化生活,可以说,这是两种友好文化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时期。

参考文献

[1]王秋平.俄罗斯民族传统服饰及其对东北地区的影响[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06):292-293.

[2]周晓倩.浅谈俄罗斯对哈尔滨的影响[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2011(12):210-211.

猜你喜欢

侨民哈尔滨俄罗斯
中国·哈尔滨第38届国际冰雪节暨第23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
静听花开
台当局改称“华侨”为“侨民”
刘派
哈尔滨冰雪之旅
另辟蹊径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
同舟共济
欲盖弥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