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生人际孤独的心理辅导报告

2022-04-03禤敏丽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37期
关键词:认知行为疗法心理辅导

禤敏丽

【摘要】小晴(化名),14岁,一重点中学寄宿学校初三学生。在初三住宿后经常出现身体不适,但经医生进行各项详细检查后证明无明显病理症状,该生表示在校没有知心朋友,日常生活学习时常独自进行,经常感觉到班里同学在背后议论自己,经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心理老师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对其进行辅导,获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人际孤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辅导

随着青春期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学生的同伴交往能力和水平是衡量个性和社会性成熟的重要标志。笔者在心理辅导过程中,会发现人际交往问题得不到解决,往往会引起很多方面的问题。本案例就是讲述一个14岁成绩品行兼优的学生无法适应极速生活,因为人际孤独产生退缩行为。下面我们就来走进小晴的心理世界。

一、一般资料

小晴(化名),14岁,一重点中学寄宿学校初三学生。家庭和睦,父母均在较好的单位工作,从小由父母亲自带大。身体状况良好,家族无精神病史。

二、父母反映

该生从小学习成绩良好,一直在年级名列前茅,无论学习、生活都较自觉,是老师家长心目中的好孩子。由于中学是寄宿学校,在初一初二时以在学校睡眠状况不佳为由改为外宿。上到初三后,为有更充足的时间学习,本人同意在学校住宿。但在初三开学8周期间,该学生经常以病痛为由要求父母下午放学后接回家治疗,并表示经常感到胃痛,经医生进行各项详细检查后证明无明显病理症状,但一直吃胃药。由于该生症状反复,在校多次致电父母接回家治病,经家长和班主任的多次疏导仍没有明显效果,于是向心理辅导室求助。

三、学生主诉

该生反映在校期间不时感觉胃部不适,情况较轻微。但其承认很希望能回家住宿,感觉在学校睡眠质量不佳,上课容易分心。在校与同学相处不融洽,总感觉不到班级的归属感,日常吃饭、回宿舍等生活行为总是独自一人,多次尝试努力都感到难以改善,自认为是由于前两年外宿所致,难以再融入同学的小群体。该生反映在班里缺少能谈心的朋友,学习、生活的问题无处倾诉,加上因住宿问题导致与父母关系不佳,加重她的人际压力,并时常感到同学在背后谈论她。在学习方面,成绩较好,但不时感到有压力,并希望能一直保持在班上第一,认为这是她唯一在班级中体现个人价值的表现。亲子关系方面,该生反映与家长关系较好,经常一起在家溝通,但有时表示父母比较烦,经常过问她的事情,自由空间少。

四、心理评估与诊断

第一,症状表现。心理:人际孤独敏感(时常怀疑同学背后议论自己);情绪:紧张,有轻微焦虑(睡眠不佳,上课分心);躯体症状:时常感觉胃部不适。

第二,持续时间:8周。

第三,对来访者进行SCL90心理测验。各因子分为:躯体化:1.80  强迫:1.69  抑郁:2.37 人际关系2.52  焦虑:2.39  敌对:1.80  恐怖:1.14 偏执:1.82 精神病性:1.80 其测验得分在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方面得分略高于常模。

第四,鉴别诊断。(1)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该生的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有自知力,有求助愿望,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可以排除精神病。(2)排除严重心理问题,该生社会功能没有受到严重影响,持续时间不长,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3)排除焦虑性神经症和抑郁性神经症。虽然该生以焦虑和抑郁为主要症状,但还未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和逻辑思维,没有泛化和回避,且持续时间只有8周,可以排除焦虑性神经和抑郁性神经症。(4)心理诊断。根据心理学诊断原则和依据,最终诊断为生活事件引起的人际孤独,属于一般性心理问题。

五、人际孤独感的原因

第一,生物学因素:青春期人际交往意识和同伴意识的增强。小晴很关心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重视他人的评价,但由于在初一初二外宿缺乏与本班同学的亲近交流,所以在寄宿环境下,友伴关系的协调不适应。但由于人际关系具有广泛性、自主性、易变性和敏感性等特点,给小晴带来很多的不安和焦虑。

第二,社会性因素:存在负性生活事件压力。在群体意识很强的寄宿生活中,小晴长期处于独自活动的生活状态,而且缺乏集体的归属感,于是长期的人际压力造成了小晴害怕面对,从而采取逃避回家的方法释放生活压力。

第三,心理因素:存在不良认知,个性特征内向,易敏感。

六、心理辅导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评估和诊断,与学生协商,确定如下心理辅导目标:一是近期目标与具体目标。正确面对自身的逃避行为,改善与父母的关系,缓解焦虑情绪,调整不合理的认知,逐步改善与同伴的交往关系,增强集体归属感。二是最终目标和长期目标。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完善求助者的个性,增强其自信、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

学生同意辅导方案,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与义务。并安排每周一次在校心理辅导,大约进行6次,每次咨询时间为50分钟,如有学习任务等需时间调整提前通知。

七、心理辅导过程与方法

1.第一阶段:建立良好关系以及问题评估与诊断阶段

本阶段主要通过摄入性谈话、观察、共情等一些技巧,让来访者宣泄不良情绪,初步建立咨询关系,评估和诊断学生的问题性质,同时进行心理测验。与学生澄清问题,共同协商建立咨询目标。

2.第二阶段:心理帮助阶段

第一,同理心训练——空椅子技术。针对一次小晴与父母冲突的事件,采用空椅子技术,让小晴既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待冲突事件,也尝试站在父亲的角度上看待。通过一次次的自我辩解与对质,小晴能很好地了解到父母的苦心,以更积极的态度对待自身的问题。心理老师从而肯定小晴积极面对问题的态度,并给予鼓励和支持,增强其改善自身问题的自信心。

第二,与童年负性事件和解。在小晴的记忆中,小学时期一位女同学在体育课堂上故意大声讽刺她,引起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一直成为她的阴影。所以在对小晴的心理辅导中运用冥想的方式帮助其释放当时的不满、焦虑等负性情绪,同时对当时弱小的自我进行对话,挖掘自身的内在潜能,与过去和解。

第三,人际交往技巧训练——行为疗法。通过帮助小晴示范、角色扮演等习得在人际交往中的有效技巧,并鼓励小晴迁移到实际生活。与小晴探讨利用自己学习优势对同学、舍友提供的帮助,以及感受同学、舍友的积极反馈。每天做感恩三件事的记录。经过多次尝试和探索,小晴感受到自己在处理人际交往问题的内在的力量,也逐步感受同舍友对她的帮助和接纳。

3.第三阶段:巩固阶段

为了心理咨询的效果能够在小晴的实际生活中得以运用和巩固,这个阶段主要以小晴的效果反馈为主,把其在人际交往过程的经验和感性与咨询师分享,既肯定其取得进步,同时也与其探讨遇到的问题,充分尊重小晴在此阶段的主动性。为了让小晴能更好地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咨询师介绍几本关于人际交往的书籍给她阅读,让其更能享受人际交往的乐趣和无穷的学问,逐渐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全的人格。

八、咨询效果评估与思考

在小晴接受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每次主动谈话的内容增多,情绪也得到很好的控制,这既是对心理老师的一种信任,也是对辅导过程的配合。小晴反映自己原来的焦虑和不安逐渐减少,胃痛现象逐渐消失,也能安心地在学校住宿学习,觉得自己被别人议论的想法也少了,不时地感受与同学在一起很快乐,有时还会说一些小秘密。父母反映小晴变得开朗了。通过了解发现咨询已经基本达到预期目标,小晴的人际孤独症状基本消失。对小晴进行心理测验复查,SCL-90的抑郁焦虑分值达到了正常值,达到预期的效果。

通过本案例的辅导,我们体会到同伴交往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同时我也总结出中学生人际孤独主要来源于环境因素、自我意识增强、自我评价不当、交往缺乏技巧、情绪情感障碍这几方面。要提高中学生的同伴交往关系,就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参考文献:

[1]唐红波,陈俊,刘学兰.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个别辅导[M].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

[2]王志超.中小学心理问题个别辅导[M].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

[3]严由伟.中小学心理咨询方法与技术[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认知行为疗法心理辅导
认知行为疗法联合咪唑斯汀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
浅谈初中班主任如何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高校辅导员的自我定位及学生管理工作的探讨
认知行为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中的应用
心理辅导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认知行为疗法对医学院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实验研究
行为矫正视角下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策略研究
当代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辅导方法
心理咨询技术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