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初中化学教学

2022-04-03缪徐

化学教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碳酸钠教学评价核心素养

缪徐

摘要:从教学立意、教材整合、活动推进、细节完善等几个方面,赏析了特级教师执教的初中化学示范课“碳酸钠的性质探究”,厘清了一节好课的评价视角和标准,提出了“知识、技能、方法、观念、素养兼顾的课才是真正的好课”的教学评价观。

关键词: 碳酸钠; 化学性质; 化学观念; 核心素养; 教学评价

文章编号: 1005-6629(2022)03-0038-04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2021年春,笔者在一次大型教学研讨活动中观摩了化学特级教师M老师的示范课“碳酸钠的性质探究”。现将这节课的教学流程以及听课感受和大家做一个分享,期待这样的分享能够进一步厘清一节好课的评价视角及评价标准。

1 教学流程

“碳酸钠的性质探究”以果蔬洗盐(主要成分是氯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浸洗瓜果的生活视频创设教学情境,以6个探究活动串成教学主线。借助流程图(见图1),可以清楚地看到教学过程中的情境线、活动线、知识线、素养线等“四线”之间的内在联系。

2 教学赏析

一节课的赏析角度有多个,本文拟从教学立意、教材整合、教学活动、教学细节等四个方面去阐述这节课的特点。

2.1 教学立意高远

碳酸钠的性质探究,涉及到碳酸钠的色、态、味、溶解性等物理性质,碳酸钠溶液呈碱性以及碳酸钠能与某些酸、碱、盐发生反应等化学性质。

如果课堂教学以“知识传授”立意,流程和方法会很简单: 观察碳酸钠的颜色、状态;介绍碳酸钠的溶解性;借助几个试管实验得出碳酸钠的化学性质;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完成课堂巩固练习。这样的课,教师该讲的讲了,学生该会的会了,算得上一节目标达成度较高的课。

M老师没有按照传统套路出牌,他敏锐地发现,这节课的学习内容中存在的分类观、微粒观、守恒观、组成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等化学观念的认识素材,也存在着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等化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契机。因此,他将这节课的教学立意从“知识传授”上升到了“观念形成”和“素养提升”的高度,并以此去确立教学目标,整合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活动。

2.2 教材有效整合

一是教材内部章节内容的整合。碳酸钠的性质是初中化学“酸碱盐”单元的学习内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M老师将“溶液”单元中的溶解度、溶解度曲线融入探究活动,实现了“酸碱盐”单元和“溶液”单元学习内容的融合。

二是不同版本教材内容的打通。碳酸钠的性质,人教版、沪教版、鲁教版等版本的初中化学教材中都有涉及,但涉及篇幅长短不等、内容详略有别。M老师在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注意到了三种版本教材中“碳酸钠的用途”等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合,体现了“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

三是初高中化学教材的衔接。将高中化学教材中“二氧化碳通入饱和碳酸钠溶液”的实验引入作为最后一个探究活动。这种引入,并非教学内容的随意拔高,而是一种灵活处理教材、达成教学目标的创新之举(具体教学意图见后文)。

2.3 活动有序推进

教学活动是体现教学立意、达成教学目标的载体。“碳酸钠的性质探究”中的6个探究活动,角度各异,层层推进,确保了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2.3.1 从定量的角度探究碳酸钠的溶解性

呈現碳酸钠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组织两个学习活动:(1)从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上,你能获得哪些信息(从两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关系、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小等角度去搜寻);(2)判断溶液的饱和或不饱和: 室温下,将40g碳酸钠加入到120g的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是否饱和?

上述活动以碳酸钠的主要物理性质——溶解性的定量探究为契机,实现“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的转变,打通了“酸碱盐”单元与“溶液”单元的壁垒,加深了对碳酸钠溶解性的认识。

2.3.2 从类别的角度探究碳酸钠的化学性质

从碳酸钠的所属类别(盐)出发,引导学生回忆或者预测碳酸钠的化学性质: 与金属单质反应;与酸反应;与碱反应等。其间,要求学生说出每一个性质得出的依据(可以是事实依据,也可以是预测依据)。

以上学习活动中渗透了分类观以及分类探究方法的教育,学生的思维形式主要有回忆和预测两种。通过回忆,得出碳酸钠的一部分化学性质;通过预测,不仅得出碳酸钠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还让学生领悟到预测(猜想)是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尽管预测不是推理、论证,但预测也不是胡乱猜测,而是建立在有依据的基础上。

2.3.3 从微粒的角度探究碳酸钠的化学性质

从微粒的角度去聚焦学生思维的教学路线是: 列出碳酸钠溶液中存在的微粒(Na+、 CO2-3、 H2O等)→分析这些微粒中容易发生化学变化的微粒(CO2-3)→找出能和碳酸根离子发生化学变化的微粒(Ba2+、 Ca2+、 H+)→运用实证的方式证明碳酸钠能和酸、含有钙离子(钡离子)的碱溶液、含有钙离子(钡离子)的盐溶液反应→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解决具体问题(如何除去氯化钠中混有的少量碳酸钠)。

这样的探究活动,思路清晰,进程流畅,同时,还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了个方向,实现了“微观探析”到“宏观辨识”的逆行,促进了微粒观的形成,达成了“以性质探究为契机,提升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的教学目标。

2.3.4 从俗名的角度探究碳酸钠的化学性质

由碳酸钠的俗名(纯碱)出发,通过阅读教材,了解“侯氏制碱”。然后提出问题: 碳酸钠溶液呈碱性,是缘于碳酸钠溶液中的哪些微粒?学生很容易得出碳酸钠溶液呈碱性应该与钠离子、水分子无关(氯化钠溶液没有碱性),但是,单凭碳酸根离子,又不可能产生导致溶液呈碱性的氢氧根离子。经过启发、讨论,学生终于明白碳酸钠溶液呈碱性的实质: 碳酸根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了氢氧根离子。M老师在课后研讨交流时说,上述微观角度的探究活动是在“元素守恒”观念的引领下展开的,如果学生认识这个问题有困难,教师也可以直接告诉学生碳酸钠溶液呈碱性与溶液中含有的碳酸根离子有关,具体原因暂不细究。

从俗名的角度探究碳酸钠的化学性质,从教材处理的角度看,注意到了高中化学和初中化学的对接——将高中化学中的水解问题引入到了初中化学的教学中,但又没有越过教学的边界,引得比较巧妙;从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的角度看,又是一次“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对接——由碱性推出氢氧根离子,再由氢氧根离子推出溶液中碳酸根离子和水分子的作用,延续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这一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2.3.5 从用途的角度探究碳酸钠的化学性质

性质决定用途是较为重要的化学学科观念,从用途的角度,可不可以反推性质呢?对此,“碳酸钠的性质探究”中做了这方面的尝试: 由用途(從人教版[1]、沪教版[2]、鲁教版[3]的教材中选择一部分教学内容加以重组)反推出碳酸钠的部分性质(顺势回归一开始果蔬洗盐浸洗果蔬的情境)。反推中发现,还有许多用途找不到对应的性质。初看,这是探究活动受阻;细思,反倒是探究活动的神来之笔。因为通过这一探究活动,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 碳酸钠的性质认识还有许多盲区,探究脚步不能停。

2.3.6 从展望的角度探究碳酸钠的化学性质

在整个探究活动接近尾声之际,播放一段剪辑过的实验视频: 向饱和碳酸钠溶液中持续地通入二氧化碳。碳酸钠的这一化学性质属于高中化学的学习内容,在此呈现的目的,不是随意下放高中化学的学习内容,增加初中学生的学习负担,而是再一次让学生悟出“学无止境”的道理——对于碳酸钠的性质探究,我们依然在路上。

2.4 细节追求完美

一是情境创设追求完美。“碳酸钠的性质探究”是用“果蔬洗盐浸洗瓜果”的生活视频导入的。视频之前,加了一页课件: 在一幅色泽鲜艳的水果画面上呈现出10个字——人间烟火气,蔬菜瓜果香。再配以与课件播放相应的教学语言: 让我们带着对生活的感怀、对瓜果的喜爱来看一段生活视频。观看视频前,特别提醒学生: 关注视频中的三个数据,至少要提出一个问题。情境创设追求完美,不仅体现在画面、语言的优美以及学生的“入境”程度上,还体现在情境的适时回归上——在第5个探究活动(由用途反推性质)中,顺势点明用果蔬洗盐浸洗瓜果的原因: 果蔬洗盐的溶液呈碱性,瓜果表面残留的农药一般呈酸性,用果蔬洗盐浸洗瓜果有助于消除瓜果表面的残留农药,减少有毒物质对人体的伤害。

二是板书设计追求完美。板书(见图2)左“宏”右“微”,简洁明了,对称整齐,展现了碳酸钠化学性质的认识思路和认识结果,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内涵外显在了黑板上,使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得到了再一次的延伸。

值得一提的是,这节着眼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的课并没有忽视知识和技能目标的达成。以探究活动3为例,其间有实验现象的描述,有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还有具体问题的解决: 北方盐湖产出的食盐中常常混有少量的碳酸钠,如何除去这些碳酸钠?显然,追求教学立意高与双基落实效果好两者之间并不矛盾。从目标达成的角度看,一节知识、技能、方法、观念、素养兼顾的课,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课。

参考文献:

[1]胡美玲主编. 九年制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下)[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75.

[2]王祖浩主编. 九年制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下)[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 54.

[3]毕华林主编. 九年制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下)[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2017: 44.

猜你喜欢

碳酸钠教学评价核心素养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以“工业合成碳酸钠”为例
碳酸钠及碳酸氢钠与硫酸亚铁反应的探究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知识梳理
信息技术—Internet实用教程教学设计的思考与实践
对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认识和看法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