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经验异地移植中“对话机制”的构建与实施

2022-04-03毛东海

化学教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化学课堂案例研究

摘要:介绍了化学课堂“有效共识”的基本观点;探讨了“对话机制”在教育经验移植中的意义、价值和系统构建的过程;以化学课堂“有效共识”为例,介绍了“对话机制”的实施过程和管理策略。最后,提出了下阶段研究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 化学课堂“有效共识”; 异地移植; 对话机制; 案例研究

文章编号: 1005-6629(2022)03-0026-07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笔者以化学课堂“有效共识”为研究载体开展教育经验异地移植的实践探索,初步构建了工作的运行机制与实施策略[1]。本文在介绍“有效共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围绕教育经验移植中的“对话机制”展开探索,以深化、推进上述研究工作。

1 化学课堂“有效共识”的基本观点

化学课堂“有效共识”是上海市久隆模范中学化学组历时十多年(2007~)研究形成的关于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思想认识与实践经验。其

研究包括建构、实践“六要素”策略系统(见图1虚框内右侧部分;下称“策略系统”)以及“四层级”内容系统(见图1虚框内左侧部分;下称“内容系统”),形成化学课堂“有效共识”的系统认识,同时开展异地移植的实践研究[2]。

“内容系统”的内涵:“知识内容”是指化学学科中的核心知识;“方法内容”是指化学学科中典型的研究方法;“观念内容”是指在认识化学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思维方法或学科观念[3];“文化内容”是指除上述内容之外,蕴含于化学教学素材中的具有育人价值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或审美情趣[4]。“四层”内容,互动发展、自下而上形成从“知识育人”到“文化育人”的生长态势。

“策略系统”的内涵:“目标”,描述恰当,形成合力,对课堂进行方向定位和过程引导。“线索”,贯穿一堂课的思想、理念或教学发展的关系,体现教师授课纵向推进的思路。“结构”,课堂教学的基本框架,体现教学资源的最优化配置。“问题”,承载教学内容的核心载体,展开教学活动的关键抓手。“环节”,针对课堂探究点开展的活动程序及教学行为。“方法”,在探究活动之后,对思维要点或思想方法进行精心归纳及符号呈现。“六要素”之间的关系、运作即形成“策略系统”[5~7]。

两个系统的关系及其功能: 第一,“目标”由“内容系统”凝练而成;同时,构成“策略系统”的一个关键要素,成为连接两个系统的桥梁。第二,“内容系统”是“策略系统”的实践载体,并与“策略系统”互动配合,合力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促进有效课堂持续发展[8]。

2 “对话机制”在教育经验移植中的意义、价值和系统构建

图2是笔者构建的化学课堂“有效共识”之“融合”阶段的运行机制[9]。我们认为,经验“融合”阶段应包括“五个”学习或体验环节: 内涵认知、要领感知、实践体验、经验沉淀和自主运用(见图2虚框内左侧部分;下称经验“融合”系统)[10]。经验“融合”系统,需要经过多个轮回的环节运行;同时,需要充分发挥研究双方之间的“对话”交流,凝聚团队的智慧和力量,最终生成教学实践知识,达到教育经验移植的目的[11]。

“对话”是两个或更多的人用语言交谈,其实质意义是对话者的自我理解与对话者之间的相互理解。“对话”是分享教育经验的重要途径,在对话过程中,教师不断迸发出新的思想火花,形成新的思想生长点。一旦离开了平等和双向交流,分享教育经验的可能性就变得微乎其微了[12]。

在教育经验移植中,“对话”主要是通过教研方式的实施来发挥作用的(参见图2左侧部分);或者说,教研方式需要依托“对话”互动才能对经验“融合”系统发挥作用。其作用过程可图示如下(见图3):

那么,要真正实现“对话”的功能和价值,需要哪些条件呢?笔者认为,关键是要建立一个“对话机制”,即: 挖掘基于教育经验传播的对话活动所需要的关键要素,并建立合理的作用关系和系统结构;在此基础上,尽力推动关键要素的性能提升和彼此关系的和谐发展。

校本教研是学校管理中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传播教育经验的主要平台和重要途径。下面,笔者围绕流动学校的校本教研的现状和改进实践,针对“对话机制”的系统构建进行探讨。

2.1 阶段一: 观察校本教研的现状——梳理基于专业发展的“对话”问题

案例1 基于学校组织每月一次的“教研活动”

这里的“教研活动”是指学校统一组织的、全体学科教师参与的研讨活动,是校本教研的基本方式之一。一般一个月活动一次。以下为笔者参与流动学校的第一次教研活动场景:

周五下午3点,化学教研活动开始。教研组长王老师首先传达了学校的工作文件《关于学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管理意见》。先请老师们轮流宣读文件内容,再结合本学科的特点讨论具体做法。然后,通报了本学期“见习期教师教学汇报的活动安排”,并讨论确定化学组的参赛名单和课题内容。最后,欢迎毛老师对教研组工作进行指导,并谈谈三年支教工作的想法。全程活动约1小时,其中第一件事约占30分钟,第二件事约占20分钟,第三件事约占10分钟。

[分析]上述场景在日常的校本教研中并不少见。作为教研组长,基本上履行了学校赋予的管理责任,但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说,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专业对话的时间较少,不占活动主体。针对核心价值观的工作讨论,也主要停留在对学生的思想工作层面,没有真正落实到学科;第二,专业对话的主题不明确,只是应付学校布置的任务,而不是针对课堂实践的真实问题;第三,专业对话的主体不平等。以居高临下的工作布置为主,缺乏主體平等的思想沟通。这样的教研活动,对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意义不大。

案例2 基于学科管理每周一次的“备课活动”

这里的“备课活动”是指同学段、同学科教师参与的研讨活动,是校本教研的基本方式之二。一般一周安排一次。以下是笔者参与流动学校的第一次备课活动场景:

周二下午1点,高一化学备课组长李老师主持了备课活动。第一,请大家交流前面三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和作业中的问题,并讨论、达成了个别辅导的统一意见。第二,对后续三节课的教学安排提出自己的想法: 第一节课上“氯气的性质”,第二节课上“盐酸的性质”,第三节课进行作业评析。他对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实验安排、作业布置等情况都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同时征求大家的意见(大家基本没有意见)。第三,请毛老师对备课活动进行指导(我没有评论备课活动,只表明了和大家一起研究有效课堂的态度和决心)。备课活动约40分钟,其中第一部分约10分钟,第二部分约25分鐘,第三部分约5分钟。

[分析]从上述场景看出,李老师是个很负责任的备课组长,无论是工作态度还是专业水平都值得肯定。但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说,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研讨活动局限于学科内容的安排,而对学科教法的研讨没有深入;第二,没有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专业对话很少;第三,没有研究主题的融入和引领,教研品质不高。这样的备课活动,对于分享教育经验、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作用有限。

另外,在日常组织的“听课评课”活动中,也发现了如下问题: 第一,缺少教学共识。大家各抒己见,观点不一,争论不休。第二,缺乏理论指导。大家对有效课堂的理解,完全是凭自己的感觉、喜好,因而观点没有说服力,有的甚至带着偏激情绪。

2.2 阶段二: 修正校本教研的实施——探索基于专业发展的“对话机制”

2.2.1 “对话”要素的探讨

根据上述案例,我们认为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对话机制”应包括以下核心要素:

(1) 对话对象。这里的“对话对象”,一般是指同学科的教师,包括组织者、参与者。组织者可以由研究人员、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等角色担任。同时,组织者承担着管理职责,要对“对话”的方向、发言的机会、现场的气氛进行监控,努力提高对话的积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2) 对话主题。这里的“对话主题”,可以是某种教学方法的探讨,也可以是某个教育理论的学习;或者是针对某个教育经验的观点借鉴等。总之,要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关,最好是贴近课堂实践。同时,“对话主题”要有一定的延续性和发展性。

(3) 平等对话。对话的组织者要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活动氛围,要让大家感到,人人都是平等对话的主体,都有平等发言的机会。平等对话,是主体平等的双向交流,是思想表达和情感互动的有机统一,是研究团队的智慧共享。

(4) 对话素材。这里的“对话素材”,主要是指围绕课堂实践的素材,可以是一堂课的教学设计,也可以是一堂课的教学视频,或者是一个研究课例。对话素材,一般需要人手一份,以方便大家讨论。对话素材,要力求文本精致、篇幅适宜,同时要与对话的主题匹配、一致。

2.2.2 “对话机制”的建立

根据上述讨论,我们可以勾勒出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对话机制”的基本内涵: 对话主体(组织者、参与者)在一定的时空环境中,依托一定的教研方式,利用准备的课堂素材,根据一定的对话主题,以平等对话的氛围和机会开展的思想交流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对话机制”的工作系统可参见图4(由三个灰色线框构成的示意图),系统功能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3 阶段三: 强化“对话”的内容和方式——建构基于经验移植的“对话机制”

以上“对话机制”的建立,有力地推动了校本教研的质量提升,促进了教师专业的发展。同时,对“有效共识”的移植研究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实践之后,仍然发现了以下的突出问题:

第一,对“有效共识”的“内涵认知”不深刻、不扎实,影响了经验“融合”系统的自主、持续的运转。“有效共识”的内涵主要通过系列专题讲座进行培训,并在“对话机制”中凝练为若干“对话主题”。实践证明,专题培训的效果没有达到预期,大家对“有效共识”的认识不深刻、不扎实,有的理解偏颇甚至发生错误。例如,将“内容系统”中的“方法内容”等同于“策略系统”中的“方法”要素,其实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内涵认知”的缺损,严重影响了经验“融合”系统的发展、运转。

第二,对“有效共识”的教学设计生搬硬套,影响了经验“融合”系统中“要领感知”的工作环节。研究发现,大家对“有效共识”如何融合到教学设计中还相当迷茫,缺乏自信,没有思考。平时的教案撰写,主要是依照笔者提供的教案样例进行模仿,有的甚至原封不动,照搬照抄。例如,课堂“结构”,虽有纵向、横向的外在形式,但缺乏对结构中“问题”“环节”的逻辑思考和价值判断。这说明大家对经验“融合”系统中的“要领感知”环节没有真正掌握。

第三,对“有效共识”的课堂转化缺乏主动意识,影响了经验“融合”系统中“实践体验”的工作环节。教案中虽然融入了“有效共识”的内容,但是在课堂上却没有落实到位,有的甚至抛开了设计初衷,完全凭感觉上课了。例如,预案中设计了探究性实验,课堂中却实施了验证性实验;应该要总结学习“方法”了,却没有留下丝毫的方法痕迹。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俨然成为了两张皮。毋庸置疑,离开了课堂上的主动意识和体验实践,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实际上就不存在了。这是本研究最大、也是最为关键的问题。

基于以上问题,笔者对“对话机制”进行了下面的修正,以进一步凸显教育经验移植的功能和价值。

(1) 增补“对话内容”,增强“对话”的针对性。即: 增补教育经验的观点内容,并以一定的符号形式和内容板块固定下来。以提醒对话者,在教研活动之前需要按照这些要求来准备对话内容,在教研活动中要根据现场情况进行选择性地运用。这样做就保证了对话的过程始终聚焦于教育经验的核心内容,从而对经验“融合”系统的“内涵认知”及整个工作系统产生推动作用。例如,可以将化学课堂“有效共识”的核心观点设计成“有效共识”分析和评价表(参见表1)[13],在教研活动之前发给每位教师并要求自主完成。

(2) 增补“对话方式”,增强“对话”的有效性。即: 要求组织者重点围绕“对话内容”组织对话活动,包括确定发言的主体,组织对话的对象,引导对话的主题、方向,控制发言的时间、次数等,促使参与对话的每个成员必须围绕既定要求回答问题,参与讨论。这样做大大地提高了针对性对话的频度和强度,从而将基于教育经验的对话交流始终贯穿于教研活动始终。在这个过程中,经验“融合”系统的“内涵认知、要领感知、实践体验”等环节会受到最为直接的、明显的影响。

将以上两点增补到原先構建的“对话机制”中,就形成了基于教育经验移植的“对话机制”(见图4)[14],其中“对话主题、对话内容、对话方式”是推动教育经验分享、传播的最为关键的“三要素”;而“平等对话”是前提,“对话素材”是载体。实践证明,这样的对话机制有力地推动了“有效共识”的移植研究。

3 化学课堂“有效共识”移植研究中的“对话”实践

下面以化学课堂“有效共识”教育经验为例,并结合“硫酸”一课的内容,介绍“对话机制”的实施过程和管理策略。

3.1 “对话”要素的说明

这里的组织者是指研究人员(笔者),参与者是指流动学校化学组的教师(重点是青年教师)。对话主题: 如何将“有效共识”运用到化学课堂实践中;对话内容:“四层级”内容系统、“六要素”策略系统;对话方式: 根据“表1”的对话路径进行有目的、有选择的互动交流,要求人人发言;对话素材:“硫酸”一课的课堂观摩。

3.2 “对话”活动的管理

准备工作,组织者提前一周完成。要求开课者认真备课,其他教师认真听课或观看录像。之后,全体填写“有效共识”分析和评价表(参见表1)。然后,尽快安排评课活动。

评课活动,重点做好以下环节: (1)说课环节,开课者首先介绍课的基本情况,然后围绕表1的板块进行自我分析和评价;(2)对话环节,研究人员重点选择表1中的若干板块进行提问和交流,肯定成功,指出问题;(3)互动环节,其他教师选择表1中的若干内容,与开课者进行互动;研究人员认真倾听,即时点评,引导对话深入;(4)小结环节,研究人员评价大家的“对话”表现,并对课堂改进的建议进行小结。

3.3 “对话”案例的分析

限于篇幅,下面仅对“策略系统”的“对话”实践作案例讨论。表1是针对“硫酸”一课的“策略系统”分析和评价表,其中包括: 对话的内容板块、对话的内容框架(对话依据、对话内容),对话的组织与修正说明。

总之,“对话机制”是推动化学课堂“有效共识”移植研究的一项重要工作。“对话机制”需要主体平等、互相尊重、共享智慧,“对话”活动的本质是推动大家对教育经验的准确理解和自主运用,并最终发展、形成个性化的教学实践知识。下阶段,我们将重点围绕“课前指导性对话”“课后评价性对话”两次对话的自主实践开展研究,进一步推进“对话机制”的完善和发展。

(致谢: 本文得到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吴俊明教授的指导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参考文献:

[1][9][10]毛东海. 化学课堂“有效共识”异地移植的实践探索——教育经验异地移植的运行机制与工作策略研究[J]. 化学教学,2020,(11): 33~40.

[2]毛东海. “长课题”: 教研组特色、 教师成长的孵化器——化学课堂“有效共识”研究十年回顾、 总结与反思[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7,(11): 61~66.

[3]毛东海. 统筹知识、 方法和观念三层面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J]. 化学教学,2016,(3): 49~53.

[4]毛东海. 中学化学关于“文化内容”的思考、 挖掘和课堂实践[J]. 化学教学,2017,(1): 25~29.

[5][17][18]毛东海. 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线索”和“结构”[J]. 化学教育,2012,(10): 23~25.

[6][19]毛东海. 试论化学课堂中“有效问题”的设计[J]. 化学教育,2011,(10): 22~23.

[7][20][21]毛东海. 试论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环节”与“方法”[J]. 化学教学,2012,(1): 7~9.

[8][13][16]毛东海. 运用“有效共识”培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J]. 化学教学,2018,(8): 39~44.

[11]刘澍,杨娟. 经验移植: 教学实践性知识生成过程中的意向性觉知——以基础课教学为观察对象[J]. 中国高教研究,2013,(4): 107~109.

[12]吴刚平. 教育经验的意义及其表达与分享[J]. 全球教育展望,2004,(8): 45~49.

[14]吴俊明. 化学学习论[M]. 南宁: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16~21.

[15]毛东海. 基于化学课堂“有效共识”的教学设计[J]. 化学教学,2012,(10): 6~9.

[22]陈向明. 对教师实践性知识构成要素的探讨[J]. 教育研究,2019,(10): 66~73.

猜你喜欢

化学课堂案例研究
高层建筑暖通空调设计的案例研究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器材“一物多用”的案例研究
工商管理学科的案例研究方法的几点思考
如何将环保理念渗入化学课堂
美国化学课堂多样化学习评价方式带来的新思路
化学实验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利用
初中化学课堂中问题教学的设计与实践尝试
如何让化学史在化学课堂中焕发独特的魅力
谈学生化学兴趣的培养